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 现在、方便 ”
这些词都源于佛教!
离了它们,
话还能说全乎吗

提起佛教文化,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神秘莫测、
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事实上,
佛教已经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
深深的浸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 现在、
刹那、
执着、
口头禅、
方便 ”,

这些词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呢?

而这些词语,
都来源于佛教。

得益于古代高僧对佛经绝妙又精准的翻译和禅师们对佛经佛法的传播,

这些词汇也变得充满了中国式内敛的美感,
仔细思索品味,
更令人惊叹于其殊胜的佛教智慧。

现在
《 俱舍论 》卷二十指出 :
“ 有作用时,
名为现在。”

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
谓之 “ 现在 ”。

《 维摩诘经·弟子品 》谓 :
“ 若现在生,
现在生无住。”

又《 金刚经 》谓 :
“ 现在心不可得。”

无住、
不可得,

均指出
“ 现在 ” 的特点是刹那变迁,
不可滞留。

佛教还有
“ 三世 ” 之说,

即过去世、
现在世和未来世。

如《 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 》 :
“ 受苦现在,
殃流来劫。”

方便
语本《 法华经·方便品 》,
佛谓 :

“ 吾从成佛以来,

种种因缘、
种种譬喻,

广演言教,
无数方便。

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经典对方便的解释很多,
如谓
“ 理正日方,
言巧称便 ”;

“ 众生所缘之域曰方,
如来适化之法称便 ”。

方便,
犹言善巧、
权益,

是利益他人、
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

方便是导向真实之法。

如唐·白居易
《 僧院花 》诗 :

“ 细看便是
《 华严 》偈,
方便风开智慧花。”

后因以泛指机会、
便利。

口头禅

禅宗以
“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
为宗旨,

甚至说 :
“ 道个佛字,
拖泥带水;

道个禅字,
满面惭惶。”

禅宗还认为
“ 开口即错,
用心即乖 ”,

“ 等你开口,
堪作何用!”

禅宗的末流,

好取现成的经语、
公案、
挂在口头上,

作为谈助,
被斥为
“ 口头禅 ”。

“ 口头禅 ”
完全违背了禅宗
“ 顿悟见性 ” 的宗旨。

后来,
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
也称为
“ 口头禅 ”。

如 :
宋·王楙
《 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 》诗 :

“ 平生不学口头禅,
脚踏实地性虚天。”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
谓之
“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
反对执著于琐碎的
“ 知解 ”,

斥为
“ 一知二解 ”。

如唐灵祐
《 沩山警策 》说 :

“ 若向外得一知二解,
将为禅道,
且没交涉,
名运粪入,
不名运粪出。”

粪,
比喻那些虚妄的
“ 知解 ”。

后人用
“ 一知半解 ”
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
好用禅语,

其《 沧浪诗话·诗辨 》谓 :

“ 悟有浅深。

有分限之悟,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执着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

《 大般若经 》卷七一 :

“ 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
复名摩诃萨。”

又如
《 菩提心论 》 :

“ 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
务以安身。”

众生虚妄的
“ 执着 ”
是很多的,

主要是
“ 我执 ”和
“ 法执 ”。

简单地说 :
“ 我执 ” 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
“ 我 ”,

从而产生种种
“ 我见 ”。

“ 法执 ”
就是固执外境实有,

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
“ 法见 ”。

后亦以
“ 执着 ”
谓固执而不知变通。

刹那

“ 时极短者,
谓刹那也 ”

( 唐·玄奘
《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

“ 一刹那 ”
短到什么程度呢?

据《 仁王护国经 》卷上的说法是 :

“ 九十刹那为一念。

一念中一刹那,
经九百生灭。”

佛家用
“ 刹那 ”
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

谓之
“ 刹那无常 ”。

如《 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 》 :

“ 无一尘许间隔,
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佛教的传入,
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有些词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究其语源仍可看到佛教文化的印记。

赵朴初先生曾说过 :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
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
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
对人类理性的反省,

对概念的分析,
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这些词语虽只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
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

确实是悠久深厚,
密不可分,

正如一位学者说 :

不懂佛教,
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文章综合自《 俗语佛缘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面对亲密关系,做个发愿解脱的勇士,修成一个自利利他的智者;说出自己心里想的,不活在猜测对方和等待对方里;做自己愿意为对方做的,不让行动总是停留在头脑里;表达自己
  • 4.我要探索灵魂的真相;5.思考生命和灵魂的价值;6.为了身体和灵魂更健康,越来越健康;7.思考生命中真实的需求;8.拥有能够控制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智慧;9.此时
  • 我之前跟你生什么气啊,唉不能怪以前的我,人都有成长期,没有以前的我,也不会有现在的经历,以前跟他生气的我是没有摆好定位,预期的太多,这场友谊也如同一场初恋,断断
  • 最近在想我为什么不爱玩,就算是吃喝玩乐的时候也总是“不在现场”归根结底是和外界的交互能力太弱了,我好像很难be present,就像天然没有这种功能一样,色味视
  • #棉花美娃娃[超话]# #每日娃衣安利# 【投稿】 小懒猫 喵喵喵 卷+论+关@危险的地球人Dterran 满100 11.30揪小懒猫套装
  • 吃遍重庆火锅之响火锅#重庆火锅# (之前的吃遍重庆火锅到田棒棒就终结了 因为连续吃了很多家都踩雷了)1锅底是传统牛油锅底 非常香 加的老鹰茶来综合没有越煮越咸
  • ☃️ #任嘉伦一生一世# ☃️ #任嘉伦长安如故#任嘉伦,懒倦在西山朱雀庙,隔牅侧听晨暮钟晓,忽见紫全玉冠少年郎。☃️ #任嘉伦一生一世# ☃️ #任嘉伦长安如
  • #和孩子一起做幸福的小事# 2023.1.7 今日小事:尝尝冰雪的味道吧❄️我滴个苍天哈哈哈我们这今天最高22度,哪里来的雪花哈哈哈!那个乐纯奶酪没有糖嘛,瓜瓜
  • 每一句,都带着充沛的感情,撕心的痛,好像知道走进了死胡同里面,如何走出去,好迷茫,也没有人能够帮助,好冷清也冷漠“可是~andy~活着是不需道理,谁都可能暂时失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无忧渡# #任嘉伦宣夜# #任嘉伦烈焰之武庚纪# #任嘉伦2023无愧初心# ☁️ ᶫᵒᵛᵉᵧₒᵤ ✨♡━━━━━━━━━
  • 那些偏执不甘心的梦啊,让你我这些年一点也没好受过,你不能说它错了,只是,我们得承认至少目前它不属于你我,有些朋友注定会跑出你的视野,有些工作注定会与你擦肩而过,
  • 失眠、疲惫、孤独、痛苦,煎熬、这就是现在的我,我回不了过去,讨厌我现在、担心着的未来,就那么一瞬间,我啥都不想要了,妈妈想去找你……亲爱的儿子妈妈想念你[拥抱]
  • 每天朋友圈一直更新房源的我只想告诉你用心做事的我一直在,有需要随时都能找到我☎️13162123308(微信同步)介绍朋友租房一律有[红包][红包][红包] #
  • 1月6日,有网友评论:前不久杜海涛瘦了,又沧桑、又显老,还有点丑,有网友晒和杜海涛的合影,看着杜海涛瘦弱的身材,感觉他这几年努力健身减肥是非常成功了。我们从卷毛
  • 前段时间的翻倍行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就非常值得玩味了,是不是濒死前的大逃亡,对于这样的股票除了卖还是卖,千万不要有任何玩超跌的想法,否则你会死的很惨,
  • 他说是他真的舍不得对我大吼大叫责怪我,但是我更偏向于,他本身性格就不是喜欢迁怒于别人责怪别人的那种,而且我觉得吧,恋爱里一个人对你好,这太正常了,这是基本要求,
  • #于归文学社[超话]#☆于归夜话•2023/01/07☆#文学# “首先是爱他人,这是生命活力的最高形式。”——[苏]鲍·帕斯捷尔纳克《日戈瓦医生》______
  • 于是开展了纠结的一下午…我只能说天秤座太难了,一下子遇两个,太可怕了!比如让今天的自己开心但明天焦虑的事,不做!
  • 喜欢你后让我理解的偶像在粉丝心里的意义。带着真诚来的刘宇宁你永远是满分。
  • ”26“日暮时拂过海面的风 是对夕阳的告白”27“想了许久海边的文案 都来不及这刻恰好吹来的海风”28“落日余晖时,是我在赴大海的浪漫之约”29“你赤手空拳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