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

[给力]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如果这个人修精进行,他又修慈悲心。这慈悲心,就是不见众生过;对于众生有过错,他也用慈悲心来摄受众生,“这小孩子他不懂事情,所以他才造罪业;我应该好好教导他,令他不要玩这个把戏了!我这儿有一辆好的大车给你,你坐这车上,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的。”好像释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样,这就是慈心。

不惜身命: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像有的人做了一点事情,就觉得又是辛苦,又是疲倦,又要休息了。菩萨发心,连身体也不要,命都不要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来为众生谋幸福,为众生服务。乃可为说: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假使有人恭敬三宝,他没有两个心。你看!佛说法,说得极详细。因为有的人恭敬是恭敬,但是心里不是一个心,有一种异心,就忖着:“不知道是不是啊?这个法师这么样说,真是这样子?或者不是吧?这法师这么讲佛法,我看他也是那么样子,和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嘛!我要详细来看一看,如果不是这么回事,我赶快的跑,不要被这个法师来骗了!”

我现在告诉你们,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人想骗你,也骗不了;没有智慧的人,你就怕人骗,也会被人骗了。被人骗、不骗,看你自己有没有真正智慧。譬如法师叫你:“我有一个咒给你,你杀了这个人,我保证你开悟的。”你是听这个法师讲呢?还是不听这个法师讲呢?若依这个法师讲的,你就被人骗了;若不听讲,你又不依教奉行,你说这怎么办?你皈依的时候,说要“依教奉行”的。你说这怎么办?

没有异心,就是没有两个心,就是一心跟师父修道。不是说今天要跑,明天也要跑的。这个“跑”,你口头上讲,心里就想;心里想,这就是异心了!所以离诸凡愚,独处山泽:离开一切凡夫愚痴的知见,自己住到山上去,或者有水的地方。泽,就是有水的地方。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这段“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这是修福。“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这就是修慧。这是“福慧一对”。

M3 内外一对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如果有人,他离开这个恶知识。恶知识就是什么?好像教人行淫欲,这就是最恶的恶知识!亲近善友:亲近善友,就亲近善知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你才可以给他讲《妙法莲华经》。

若见佛子:释迦牟尼佛又对舍利弗说,假设你看见有这种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他守持戒律,就好像那个光明宝珠一样清净。求大乘经:他勤求大乘的经典。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这段“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这是舍恶亲善,是外求,外求就叫“愧”。这里“若见有人,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是内护,内护又叫“惭”。这是“惭愧一对”。

M4 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假设你遇着有一种人,他没有一种瞋恨心。瞋恨,就是三毒之一。这三毒就是贪、瞋、痴,这是三种的毒药。那个人无瞋,无瞋也就没有贪,也就是没有痴了。质直柔软:他的性质很直率,对人不会有一种弯曲心;他的心是直的,对一切人都很柔和,没有暴躁的脾气。常愍一切:他常常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愍的心。愍,是怜愍。恭敬诸佛:他怜愍一切众生,他又恭敬诸佛。

我们一般的人,都不知道恭敬佛。恭敬佛,就是见着佛,我们就要礼拜──叩头顶礼;如果我们不叩头顶礼,这就是不恭敬佛。为什么要给佛顶礼呢?因为佛是世间一切众生之父,所以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对于父亲一定要礼敬。见着佛,要叩头顶礼;见着佛像,也要叩头顶礼;见着修持佛法的僧人,也应该叩头顶礼;所以要恭敬三宝。恭敬诸佛,就是恭敬法、恭敬僧,恭敬三宝都包括在内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妙法莲华经》。

前边这六句偈颂,这是说的“自行”,就是自己应该像这样来修行。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又有一类的佛子,在一般的大众之中,就是人多的地方。以清净心:以他这种没有染污的清净真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以种种的因缘来作譬喻言辞。种种,就不是一种。什么因缘呢?

譬如说,你戒杀、戒偷、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修五戒,就可以生天。你种善的因,就会结的善果;种恶的因,就会结恶的果。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要小心谨慎,对因果上去行持。“譬喻”就是一种比方;“言辞”就是用种种的言辞,说法无碍:说一切法,没有障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给他说《法华经》;若不是这种人,就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后面的这八句偈颂,以譬喻说法,这就是化他。这一种自行,一种化他,这叫“自他一对”──自己和他人,这是一对的善人相。

M5 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假设遇着有这种的比丘。比丘,就是出家的僧人。比丘是梵语,有三个意思,所以就没有翻译过来。

(一)乞士:所谓“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向佛来求法,向众生来求食。

(二)怖魔:因为比丘依照佛法去修行,所以魔王就恐怖。

(三)破恶:破除一切的烦恼恶。

这个比丘,为一切智:他因为想要求一切的智慧,四方求法:所以到四方去参访善知识来求法。合掌顶受:他求法,就合掌恭敬向人顶礼。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他愿意受持大乘的经典,或者《妙法莲华经》,或者是《华严经》,或者是《楞严经》;总而言之,他各处去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他求这大乘经典,专修这一门。譬如受持《法华经》,就专门受持这部经典,其余的经典都不学。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种专一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如人至心:再有这一类的人;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他想得到佛的舍利,或者求一切的经典。得已顶受:他得了之后,就恭敬供养,来受持这部经典。其人不复,志求余经:这个人已经得到大乘经典,他就不再东跑西跑,各处去求其余的经典。亦未曾念,外道典籍:他也没有读过外道的书、外道的一切论议,他都没有念过。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

这“四方求法”,属于请益;请益,就是求对于他自己智慧上有益处,这是请求法,利益自己的一个开始。他能顶受佛法,依法修行,这“顶受专修”,这就是皈依的一个终点。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始终一对”。

L2 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上边这一段文,告舍利弗:来告诉舍利弗,我说是相:我说这十种的善人相,你要知道,这是为求佛道者;若详细说这种的相,穷劫不尽: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所以我总括起来,就说前边十种的相。这十种相的人,他能信解《法华经》。汝当为说,妙法华经:你应该为这十种相的人,来说《妙法莲华经》。

经典讲到这个地方,有人研究过佛经的,就认为这一段的经文,有一些个问题。他说:“在《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你要是专门修一种经典,而认为其他的经典都不对──这是魔业。那么现在这《法华经》说‘其人不复志求余经’,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那么《法华经》这样说,岂不和《华严经》的经义相违呢?其实,你受持一经,也就是受持其余的经。由“一”,才有生出来其余,所以余经也在这一经之中包括着。并且这一段的经文,没有说一定教你专门受持一部经,而是你的力量仅仅能受持一部经。你若能受持多了呢?那是更好的,多多益善。所以你不要执着说这《法华经》教人只受持一种经典,不教人受持其余的经典。你不要因为听经,又生出来一种经的执着了!所以这个道理,你要把它看得活动起来。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观无量寿佛经疏 :疏【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一心专念』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怎么讲法?这一心专念就是的。一心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二心就夹杂,杂就不清净。所以净念就是一心念,决定没有夹杂。专念,专念就是只念阿弥陀佛,不在阿弥陀佛之外,还要加上别的佛菩萨名号,不加,这叫专念。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时候,共修的仪规上,前面还有一个开经偈,还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不是夹杂吗?对的。共修的仪规是劝导你念佛的,是劝你念佛的,前面加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表示不忘本。这个法门谁教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修学法门之前要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一个道场是专修的道场,那这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甚至于前面这些偈赞、诵经、回向,后面三皈统统都可以免掉,在什么地方看?佛七。佛七这七天是专修,走进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一点都不夹杂,真的是一心专念,这就是专修的念佛堂里面就是一句佛号。这我们都必须要知道。

为何不强调“都摄六根”

问:印光大师念佛都要“都摄六根”,我们为什么不强调?

答:我想你的意思大概是说“我们讲念佛,不必都摄六根,不必念到功夫成片,只要信愿专修就一定往生”,对这一点可能有点怀疑。

首先,念佛“都摄六根”,是出自《念佛圆通章》,印光大师也经常说到,比如十念计数法等等,这都是有经典依据的。不过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技术层面的,念佛怎样念心里会比较清净、安宁,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如果说“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一定不能往生",那就根本错误了。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往生,是以阿弥陀佛的誓愿来决定的,即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也要符合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所规定的,不是大势至菩萨所规定的。大势至菩萨也是念佛去往生的。他这样的根机,他这样念佛的方法介绍给我们,说这样念佛效果比较好,没有说“必须要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往生”。如果这样的话,《观经》下辈众生怎么能往生呢?下辈下品怎么“都摄六根”啊?所谓“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地狱的火都烧来了,心慌一片,十分散乱。所以,“都摄六根”是针对有这个根性的、能做到的,对上根的人来这样劝。

至于说讲错不讲错,是要以佛的誓愿为标准。善导大师当初写《观经疏》的时候,他就说“楷定古今”。不要说我们一般的人,连唐朝那些一宗一派开宗的祖师,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解尚且有错误的地方,善导大师以阿弥陀佛化身的身份,才来作一个正确的决定--“楷”就是模范、标准,来作对错的评判一-那我们一般人讲错也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呢?经中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阿罗汉乃至菩萨,如果他们自己测度佛智,完全不可测度,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瞎子想要引导别人一样。你看佛经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不依据经典、传承,只靠自己的理解,讲错几乎是肯定的。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的境界,是“唯佛独明了”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依据净土三部经。

净土三部经当中能够引来作为证据的,比如说《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人们往往引来说,“念佛要达到某种程度”,功夫成片啊等等。但是这都是禅门大德所解释的,不是净一门的解释。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念弥陀专复专”。所以,关于这些,都要细细地了解。研读净一的教典,像印光大师的《文钞》,薄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你把这些看透,就知道根本没有这个要求。

所以,对《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要符合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大愿,才是以经解经,才稳当周详,没有错误。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没有矛盾。不然的话,阿弥陀佛说很容易,“乃至十念,必定往生”;释迦牟尼佛好像又搭了一个坝,说“很难,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佛佛道同,这不就道不同了嘛。

--《听见你的声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