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文集:唯心淨土 

   《維摩經》中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此段經文是佛說唯心淨土的真理。意思是說,一切行菩薩道的菩薩想得到嚴淨佛土,應當先清淨自己的內心,通達我法二空,捨離一切執著,隨著自己內心的清淨去化導眾生、利樂眾生,那麼所攝受的眾生,受到菩薩的教化,也能得到內心清淨,這樣建立的國土,自然就是嚴淨佛土了。

  因為淨土是內心反映出來的投影,所以只要內心清淨,國土自然也就清淨了。好比音響必然隨著聲音,如果是好聽的聲音,所響出來的應聲必然諧和。又好比人影隨形,身軀端正的人,影子自然也就不歪,這是因果的定律,也是報應的道理。眾生為業力所感,煩惱障心,故其所見的國土,就變成污穢不淨;佛心清淨如琉璃,污穢之相了不可得,故對佛來說,穢土當體即是淨土。同處一個娑婆國土,但是佛與眾生所見就有淨穢的不同;雖然生活在同樣的世界,但眾生所見、所感各自不同,這就是國土唯心所現的道理。

  當今的時代,報紙打開一看,很多都是人間的悲劇事,電視新聞一收聽,每日都有許多的天災人禍,世界為何會這樣紛亂?眾生為何會如此不安?追根究柢,這個病源就是因為眾生我見熾盛,生貪、瞋、癡,自私自利,投機取巧,故變成五濁世間。其實,世事的治亂以及眾生生活的如不如意,重點不是外在客觀的環境有好壞,主要是由於內在主觀的人心有善惡。所謂「心是功魁,也是罪首」,功德由心所成,罪惡也是由心所造。譬如一把刀,運用適當就有功能效用,用得不當就會造成傷害,變成罪過。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背部酸痛時用拳頭捶背覺得舒服,但是用拳頭去打人,就會令人痛苦難堪。手的舉動、刀的運用,都是由心來指揮,用心的不同,就產生不同的結果,故心是一切的主宰,不但世間法由心所主宰,就是出世法也是由心所創造,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想要謀求家庭幸福,社會安定,乃至世界和平,必定要先淨化人心,就如經上所說的「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

  「唯心淨土」的道理,還可以舉經論上的譬喻來說明:如同一個池子的水,本無不同,但是由於天、人、餓鬼、畜生的心識不同,業報差別就產生不同的見解。天人因其福德殊勝,故所看到的水都成為琉璃眾寶莊嚴的地方;平常的人看到,則只是普通的水池;餓鬼道的眾生因為飢餓、口渴所逼,其意念就會使所見到的水,都變成膿血;魚類水族卻是不見水的相狀,水就是最佳的居所。所謂「一水四見」,同樣是一池水,但不同的眾生所見竟然有如此差異,這完全是因為眾生自業心力不同,所以對於同一境界,就有種種差別知見的轉變。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也會反映出「一境四心」之現象,比如對同樣一件事,由於人處在喜、怒、哀、樂不同的心情下,就會出現對那件事不同的感受。再說,一個知足的人,即使是粗茶淡飯,對他來說,也會感到滿意,認為是一份不易得來的福報,所以他會覺得珍貴,這就是天人的境界。對於不知足的人來說,即使是山珍海味擺滿桌,他也是食不知味,甚至吞嚥不下,這不就是餓鬼的境界嗎?所以,世界是內心的投影,清淨自己的內心,就能創造清淨的外在環境。那麼,要如何來清淨身心呢?以佛教的教義來說,就是以守五戒、行十善為根本,信仰因果道理。

  《維摩經》說:「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這正是因中不造十惡,所以果上招得十善的勝報。

  何謂十善?此有二種:一為消極的止十惡法,二為積極的行十善法。在身業上,不殺生而慈悲為懷行放生,不偷盜而義利節用行施捨,不邪淫而貞良守禮修梵行。在口業上,不妄語胡說亂講而誠實無欺,不綺語巧言令色而質直莊敬,不兩舌挑撥離間而調解和合,不惡口粗語怒罵而柔和善待。在意業上,不慳貪而濟困救急,喜捨布施;不瞋恚而包容忍辱,累積福德;不愚癡而觀修因緣,增長智慧。

  另外,就是信仰因果,唯有深信因果,才能去除不正確的思想,規範善惡行為。如果世間有一個人能深信因果,就有一個人能夠行善,社會就減少一個惡人,增加一個善人。如果每個家庭內的人,都能深信因果,不昧因果,人類心裡自然就會向善,增益善行。這樣,人人離惡積善,奉公守法,社會自然就不會動亂不安,每個人即能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環境。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其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大。雖然現今外在環境有許多亂象,但我們不可輕言放棄未來的希望。要莊嚴自己的人格世界,建立清淨國土,絕不是憑空幻想可得,那是必須透過真心修行,提昇道德品質,實踐菩提心以及發大願心,利益眾生,方能實現。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每個人都能奉行佛陀清淨的教法,身心世界自然得以莊嚴,世間也才能成為真正的淨土。 https://t.cn/R2Wx9w2

#佛教今日看点[超话]##修行##[修行之道] 觉海文集:唯心净土#
《维摩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此段经文是佛说唯心净土的真理。意思是说,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想得到严净佛土,应当先清净自己的内心,通达我法二空,舍离一切执着,随着自己内心的清净去化导众生、利乐众生,那么所摄受的众生,受到菩萨的教化,也能得到内心清净,这样建立的国土,自然就是严净佛土了。

因为净土是内心反映出来的投影,所以只要内心清净,国土自然也就清净了。好比音响必然随着声音,如果是好听的声音,所响出来的应声必然谐和。又好比人影随形,身躯端正的人,影子自然也就不歪,这是因果的定律,也是报应的道理。众生为业力所感,烦恼障心,故其所见的国土,就变成污秽不净;佛心清净如琉璃,污秽之相了不可得,故对佛来说,秽土当体即是净土。同处一个娑婆国土,但是佛与众生所见就有净秽的不同;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但众生所见、所感各自不同,这就是国土唯心所现的道理。
当今的时代,报纸打开一看,很多都是人间的悲剧事,电视新闻一收听,每日都有许多的天灾人祸,世界为何会这样纷乱?众生为何会如此不安?追根究柢,这个病源就是因为众生我见炽盛,生贪、瞋、痴,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故变成五浊世间。其实,世事的治乱以及众生生活的如不如意,重点不是外在客观的环境有好坏,主要是由于内在主观的人心有善恶。所谓「心是功魁,也是罪首」,功德由心所成,罪恶也是由心所造。譬如一把刀,运用适当就有功能效用,用得不当就会造成伤害,变成罪过。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背部酸痛时用拳头捶背觉得舒服,但是用拳头去打人,就会令人痛苦难堪。手的举动、刀的运用,都是由心来指挥,用心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结果,故心是一切的主宰,不但世间法由心所主宰,就是出世法也是由心所创造,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想要谋求家庭幸福,社会安定,乃至世界和平,必定要先净化人心,就如经上所说的「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

「唯心净土」的道理,还可以举经论上的譬喻来说明:如同一个池子的水,本无不同,但是由于天、人、饿鬼、畜生的心识不同,业报差别就产生不同的见解。天人因其福德殊胜,故所看到的水都成为琉璃众宝庄严的地方;平常的人看到,则只是普通的水池;饿鬼道的众生因为飢饿、口渴所逼,其意念就会使所见到的水,都变成脓血;鱼类水族却是不见水的相状,水就是最佳的居所。所谓「一水四见」,同样是一池水,但不同的众生所见竟然有如此差异,这完全是因为众生自业心力不同,所以对于同一境界,就有种种差别知见的转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会反映出「一境四心」之现象,比如对同样一件事,由于人处在喜、怒、哀、乐不同的心情下,就会出现对那件事不同的感受。再说,一个知足的人,即使是粗茶淡饭,对他来说,也会感到满意,认为是一份不易得来的福报,所以他会觉得珍贵,这就是天人的境界。对于不知足的人来说,即使是山珍海味摆满桌,他也是食不知味,甚至吞咽不下,这不就是饿鬼的境界吗?所以,世界是内心的投影,清净自己的内心,就能创造清净的外在环境。那么,要如何来清净身心呢?以佛教的教义来说,就是以守五戒、行十善为根本,信仰因果道理。

《维摩经》说:「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这正是因中不造十恶,所以果上招得十善的胜报。

何谓十善?此有二种:一为消极的止十恶法,二为积极的行十善法。在身业上,不杀生而慈悲为怀行放生,不偷盗而义利节用行施舍,不邪淫而贞良守礼修梵行。在口业上,不妄语胡说乱讲而诚实无欺,不绮语巧言令色而质直庄敬,不两舌挑拨离间而调解和合,不恶口粗语怒骂而柔和善待。在意业上,不悭贪而济困救急,喜舍布施;不瞋恚而包容忍辱,累积福德;不愚痴而观修因缘,增长智慧。
另外,就是信仰因果,唯有深信因果,才能去除不正确的思想,规范善恶行为。如果世间有一个人能深信因果,就有一个人能够行善,社会就减少一个恶人,增加一个善人。如果每个家庭内的人,都能深信因果,不昧因果,人类心里自然就会向善,增益善行。这样,人人离恶积善,奉公守法,社会自然就不会动乱不安,每个人即能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环境。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其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虽然现今外在环境有许多乱象,但我们不可轻言放弃未来的希望。要庄严自己的人格世界,建立清净国土,绝不是凭空幻想可得,那是必须透过真心修行,提升道德质量,实践菩提心以及发大愿心,利益众生,方能实现。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每个人都能奉行佛陀清净的教法,身心世界自然得以庄严,世间也才能成为真正的净土。

本文转载自「佛教正法中心」之佛教典事:
https://t.cn/a1WXH6

【在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最需要的是诚敬】

何为诚敬?诚敬是由诚与敬二字组成。所谓诚,就是诚挚、诚恳、虔诚、诚实、专诚,就是真心、真意、诚心、诚意、真实、真诚之意。诚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善意待人,二是专心致志。所谓敬,就是恭敬、尊敬、庄敬、敬畏、谨慎、严肃、尊重之意。关于诚敬的解释就是诚恳恭敬、忠厚端肃,是宋代程(程颢、程颐)朱(熹)理学中存诚与居敬的并称。只有自我修身、保持慎独的人才有敬畏之心,才会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收敛自己,不论大事小事都是小心谨慎,对任何人都是恭敬有礼。始终保持诚敬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拥有“爱商”和“德商”的人。

去年10月,马云在上海说过的一句很值得任何人都深思的话:“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没有爱商,技术越强大越可怕。”细细想起的确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所谓“爱商”,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付出爱和接受爱的能力,“爱商”越高,付出的爱就越多。所谓“德商”,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德商”越高,就越尊重、体贴、诚实、宽容他人。所以,拥有“爱商”和“德商”诚敬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温暖、越和谐,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越称心、越幸福。

(原创首发)
#醉美贵州水长流[超话]##醉美贵州水长流##良知无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失去了这些基民之后,未来的基金市场该如何运行,实在是值得深入思考。失去了这些基民之后,未来的基金市场该如何运行,实在是值得深入思考。
  • ”相信25电气考研的学子们,都能像岩竹一样,经过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南西北的狂风,考入理想的学校膜得撕,兄弟的感情千万别撕[
  • 气不过甚至还想对佣人动手,却发现明月湾就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佣人,都有那么点身手……狠狠跺了跺脚,黎欣娅坐车离开了。今天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就想写点什么;最近天气越
  • 3.明白使用助听器会疲惫当和新的助听器佩戴者说话的时候,请注意对方疲劳的迹象。霍邱惠耳助听器:给助听器佩戴者交流的实用建议1.说话要清晰与自然没有必要大声叫,这
  • 总jf:ch8➕vx1➕送花2➕总站2➕小鱼2➕拾光2➕tp3➕铁巴2➕三推4=2210.25春日别后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噔噔书局
  • #任嘉伦[超话]#六一快乐[爱你]我的超咪离开了你,谁还把我当小孩[馋嘴]我要当一辈子超宝女[色][色]任嘉伦,漫天星河不及你眸光炽热, 灿烂春晖不及你笑容温暖
  • 你这副样子实在很像猛虎扑食,意识到这一点后,你连忙直起身子,拉开与他的距离:“沈星回,你回来了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向已经做过手术的姐妹请教时,她们告诉我只需要
  • 可以说OPPO Watch X既实现了功能属性,也满足了配饰的需求,比传统腕表更实用,只要2399就能拿下,明天就开售了,可以蹲一波~#OPPO Watch X
  • 真就把小红书当朋友圈发[doge][doge]65啊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真的!我真的之前从来没把蓝家的mv看这么多次过,只有这首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包括打歌和个人
  • 内明堂的界水会合后流出,与外明堂的界水一起,能够被关收得住,会合于明堂之上,叫做“人聚”这是隐然的雌雄之会。明堂之外,由于龙虎山包裹,在龙穴处看不见水流流出,叫
  • p1-3好喜欢我的修狗p4、6臭美一下p5 宝宝买滴小新p6-9一些美丽小废物p10荟聚新开的漂亮饭p11买了个贵贵想着满满品尝一下 结果刚走出店门就开始融化
  • 以及憋鼻涕(可以这么说吗)的时候皱起来的鼻子真的好可爱啊我晕…我知道感冒流鼻涕可难受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疯了这样好可爱哇(…)还有谁发“多喝热水”被小明明回应“谁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其实从不认同这样的爱情悲剧 打破世俗传统封建礼教 勇敢追求自己所要 就可以获得自己要的一切 不只是感情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
  • 一般diy的时候都很难坚持到最后,会忍不住松手喘口气,但是有绑带辅助就完全不会有这种问题,直接一个强制爱()而且还可以解放双手刷个手机什么的我觉得也蛮好的!而且
  • 3.鞠婧祎没什么男星追求,但有很多富二代追求者,每天追到剧组的那种。李小璐不太想让女儿和前夫频繁见面了,主要是她前夫目前涉猎的一些领域没那么干净,她不想女儿被前
  • 以大道致简为产品底色的福特探险者在此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交车活动,500台探险者新车集中交付,500位福特探险者车主集体签约《福探长公约》成为新晋福探长
  • ”但只要你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能在任何年龄,拥抱属于青春的热情。青春的心,是不管多大年纪,永远赤忱,又热烈,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 以前看电视剧老是职场勾心斗角的,踏入职场就应该说话做事长点心,但还好,我的同事们都很好啊[抱一抱]我的宝(刚入职的时候,同事说小徐很高冷,她花了一年都没勾搭上,
  • ”  看着她担忧的神色,他心中一暖:“没事的,我们出发吧。  还未开口,车夫的声音就陡然响起:“有一个少年挡在马车前,说是认识你。
  • ——白居易《天可度·恶诈人也》3.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难来时各自飞。——曹雪芹《红楼梦》29.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