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豫鲁协同治黄河】“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去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协议签署以来,两地水污染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

水质保护一刻不能放松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岸边的古都洛阳,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作为黄河的支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穿洛阳城而过。

在千年古刹白马寺南面的枣园村旁,清澈的洛河水蜿蜒流过,枣东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丽。大桥的两侧,是新建的游园。漫步游园,目之所及,近处碧波荡漾,远处飞鸟翔集,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景象。

这里就是洛河白马寺断面。“目前,这里的水质已达到了Ⅲ类标准,这是我们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的结果。”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智涛说。

近年来,洛阳市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水环境风险为底线,因河施策、克难攻坚,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21年,洛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达到100%,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2.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达到100%。

蒋智涛表示,洛阳市还将与郑州等地加强沟通,调整完善水污染动态排查,完善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刘庄国控断面”是黄河水质治理成果的检验地。

“对岸就是(山东省)东平县了,黄河自这里流出省境。”郭锐利说,位于台前县境内的“刘庄国控断面”是豫鲁两省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这里提取的水质均值,代表了黄河河南段的水质”。记者看到,断面处的浮桥横接豫鲁,黄河自下奔腾而去,两岸庄稼青翠油亮。

“从协议上看,这场‘对赌’河南‘赢’了。但是,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两地居民都是获利者、受益者。”郭锐利望着黄河对岸的东平县感慨道:“在后续深化推进水质改善的工作中,我们还计划与濮阳市辖区内五县一区沟通,各县区之间也可以借鉴这场别开生面的豫鲁‘对赌’,签订一个水质‘对赌’协议。对水质的保护,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门峡护航生态廊道

作为黄河入豫的第一站,河南三门峡大坝控制着黄河上中游来水量89%、来沙量98%,做好三门峡境内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对河南全省意义重大。

从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6号观景平台向北俯瞰,5000余亩生态梯田,油葵已种下陆续成苗;铺好沥青的景区道路,顺着山势蜿蜒向下,时隐时现……

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紧邻黄河,站在村边,三门峡大坝尽收眼底。

为全力打造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0年,三门峡市开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选址位于黄河岸边的大安村和穴子仓村。

大安村处于沿黄丘陵地区,可耕种范围相当有限,地里基本是旱作,农民靠天吃饭,收入较低。“因为项目建设,我们村流转了大量土地,每亩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经超过了种植收入。梯田的规模化种植、项目建设及后期的运营,都将为农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张红新说。

张红新介绍,村内新种植了7000余棵经济树和风景树,绿化约1万余平方米,建设了农耕文化园、乡遇大安、苏联专家旧居等特色游园5处,打造了13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随处可见的微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黄河三门峡段有多长,生态廊道就有多长。”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190公里,共分3期建设。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建成沿黄108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

除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三门峡还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三门峡水库水质稳中向好。2020年,水质为Ⅲ类,累计达标率为83.3%;2021年,水质为Ⅱ类,累计达标率为90.9%;今年1月至6月,三门峡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

“黄河的水质在变好,空气也在变好,周末来廊道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从小生活在黄河边的75岁纪正群如今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北营湿地的巡护员。谈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纪正群有着切身感受。

纪正群说,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10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飞来,在三门峡黄河段栖息越冬。“从之前的三四千只,逐步增长到1万多只。”

一河清水出中原

事实上,不止濮阳和三门峡。近年来,通过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去年,河南省黄河流域3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达30个,黄河干流出省境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河南省内黄河右岸71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一条绿色、安全、人文、幸福的生态屏障成为新的“绿色名片”。

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脆弱。河南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充分考虑不同河段生态基底的差异,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在黄河中游,河南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在黄河下游,河南下大气力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畴,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在受水区,河南加快构建平原生态绿网,近3年来共完成造林503.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

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齐鲁。对于处于黄河最下游的山东来说,尽管兑付了上游大额的生态补偿金,但上游治理为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山东坚持算政治账、生态账、长远账,主动与河南省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热线联系,经过数轮磋商,换位思考、相向而行,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提起2021年4月的那场鲁豫“对赌”,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说。

“鲁豫两省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今年7月5日,我们公布了协议落实情况: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袁培全说。

“2021年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兑付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走实走深,全流域协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说,2021年,山东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了13.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一位,历史性全面消除了V类水体,153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V类标准;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回升至71.2%;所有断面均值类别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在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实现了V类水体动态清零。

葛为砚说,在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的同时,为促进省内流域环境的联动保护和协同治理,调动流域上下游协同治污积极性,山东拓展运用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在省内县际间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9月,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各县(市、区)共兑现2021年第四季度补偿资金3.24亿元。

据了解,河南、山东两省将继续深化完善补偿体系,确保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正向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经济日报)

西南商报:实施“三大工程” 构建“三个机制” 严把“三个关口” 四川着力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本报讯(记者 赵蝶)昨日,记者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四五”期间,四川将坚持协同治理、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计划投入455亿元,推动路网设施全面提级、治理机制全面优化、运营监管全面加强,着力推进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实施“三大工程”,夯实农村交通本质安全基础。实施路网提档升级工程,实现100%县级以上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通四级双车道以上公路,撤并村与新村委会全面直连直通。实施普通公路畅安工程,将1.8万公里村道路侧安全隐患、153处农村交通事故多发易发路段、140座五类危桥纳入整治范围。实施农村铁索桥改公路桥工程,两年内将全省171座铁索桥改为公路桥,将其余612座铁索桥纳入日常管养范围。

构建“三个机制”,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构建监督考核机制,联合印发养护绩效考核办法,将安全专项任务完成情况与资金拨付挂钩。构建路长协同管理机制,配齐配强协作力量,实现管路与管安全“两手抓、同促进”。构建信息化动态监管机制,推进实现农村公路重点路段、重要节点安全风险主动防控、智能监测。

严把“三个关口”,强化农村交通运营安全保障。严把运营管理关,落实“四统一”,建立乡村运输“金通工程”规范服务体系。严把车辆准入关,指导企业研发客货两用、标准适宜车型,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和检测审验。严把市场监管关,搭建完善农村运输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乡村运输市场日常监管,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来源:西南商报 2022年9月20日 第03版:四川新闻 实施“三大工程” 构建“三个机制” 严把“三个关口” 四川着力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我们这十年】祁连山下乡村美 黑河岸边气象新——记张掖市乡村十年沧桑变迁之路】
集中连片的制种玉米形成金色农田 。张自荣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十年沧桑,十年巨变。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最好的见证者。
2013年4月,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5个县区被纳入全省国家片区外“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确定贫困村65个,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万户5.3万人,贫困发生率5.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由此拉开帷幕。
2017年,甘州区、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五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和27个贫困村摘帽退出;2018年,剩余3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剩余3925户105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至此,张掖市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5月5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通报了2021年乡村振兴考核结果,张掖市蝉联第一名,实现全省各市州乡村振兴考核“三连冠”。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三连冠”的背后,是张掖市广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的干劲、风雨兼程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是在“变”中开辟新路,在“干”中创造实绩。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持续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广袤的乡村大地呈现出“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民乐县扁都口美丽的自然风光。
特色高效农业夯实发展根基
中秋时节,高台县一万多亩露地辣椒喜获丰收。
走进高台县黑泉镇十坝村辣椒地,绿油油的枝叶间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村民常永建看在眼里,甜在心头。“今年我种了3亩板椒,产量大概2.5吨,能卖1.4万元。”常永建说。
近年来,十坝村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辣椒标准化生产,所产辣椒干走俏各地,辣椒产业已经成为全村主导产业。
“今年全村种植辣椒300多亩,有板椒、羊角椒、线椒,亩收入3500至4000元。”十坝村党支部书记常永畔介绍说。
临泽县玉米制种飞防作业。
在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奋进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拱棚水果采摘园,临泽小枣、各色葡萄、鸭梨、蟠桃等特色水果挂满枝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购买。
板桥镇紧扣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旅游和精品采摘体验园为目标,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着力打造集种植、品尝、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采摘园,实现四季有花可赏、有景可观、有果可摘。
走进新华镇生态区美加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53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牛场,一头头打着双耳标的牛儿正悠闲地吃着饲料。“这些体形健硕的和牛及安格斯牛是我们陆续引进的,目前养殖规模达到了1000多头,经济价值很高。”公司负责人任学远介绍说。
在大寨村九湾泉水产养殖基地,8个长方形的鱼塘清澈见底,鱼儿畅游其间,不时跃动翻腾。这里有虹鳟鱼苗4.2万尾、金樽鱼苗2万尾,正规划特色种植养殖区,建设集观光旅游、特种养殖、农家休闲、产业发展、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休闲养殖观光基地,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吸引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参与发展。
张掖海升农业公司种植的串番茄。何自军
走进民乐县海升二期项目种植区,一排排“黑色珍珠”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这是今年海升新种植的黑番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把刚采摘下来的黑番茄运送、分拣、装袋……分工有序,有条不紊。
海升现代智能温室项目于2017年落户民乐,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分二期实施、目前一二期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两期项目年产串番茄约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
张掖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张掖市立足禀赋优势,坚持精准发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坚持“农头食尾、接二连三”方向,打造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滩设施农业3大板块,建设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6大产业功能区,构建玉米制种、奶牛肉牛、绿色蔬菜、戈壁农业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探索推行优质种植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3项改革”,持续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
今年,全市农作物制种面积140万亩、绿色蔬菜95万亩、中药材40.5万亩、马铃薯25万亩,新发展戈壁农业1.65万亩,总面积达到15万亩;计划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区100个、总量达到1589个,上半年预计牛饲养量达98.8万头、出栏27.1万头,同比增长15.2%和33.6%;羊饲养量585.75万只、出栏195.02万只,同比增长15.2%和26.7%。
聚焦乡村建设提升宜居水平
祁连巍巍,黑河滔滔。
十年间,曾经泥泞颠簸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黛瓦白墙的新民居,飞沙走石的乱石滩变成了小桥流水的芳草园……
走进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一幢幢民居整齐排列,各类鲜花竞相开放,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打卡”。
“我们村变化非常大,农户都住上了小康房,环境特别好,游客特别多,现在的生活过得相当幸福。” 南岔村村民王兵国说。
甘州区乌江镇惟妙惟肖的稻田画。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行走在甘州区靖安乡,大气简洁的徽派小院落、精致典雅的小桥流水栈道景观、古色古香的集镇街道,令人赞叹。
“2021年,我们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7685元,且全乡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靖安乡党委书记管维荣告诉记者,“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集中打造小桥流水式生态家园,为群众配齐基础设施,全镇4个居民安置点均配套了天然气、上下水、暖气管网;同时坚持见缝插绿、树随路栽、绿随水建、林随田植,乡村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
张掖市按照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探索“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模式,有序推进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创建。持续推动25个示范乡镇、287个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确保乡村建设向着群众期望的方向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路、水、电、气、厕、炕、通信等基础设施,张掖市累计投入资金116.7亿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786项,硬化村级道路192.6公里,维修道路27.7公里,架设路灯6072盏,设置生命安全防护设施2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30.78公里,新建污水处理站24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张掖市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有效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模式,清理农村积存垃圾143.3万吨,清理“三堆”4.2万多处、破棚烂圈2760处、残垣断壁581处,整治农户庭院17.8万处,拆除破旧房屋905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1%。
乡村风貌进一步提升。开展清洁村庄创建争先评优,评选优秀村庄100个、良好村庄150个、合格村庄350个,在市级预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安排950万元,分别按照6万、4万、2万元奖补,全面推动全市“清洁村庄”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取得更好成效。
▲ 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
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常住人口112.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3万人。
2020年,张掖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10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元,“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面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张掖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动监测,持续跟踪低收入人口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坚决做到返贫人口动态清零;制定完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努力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021年,争取到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19亿元,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310项、兜底保障措施172项,为485户防贫保险参保户发放理赔金228.5万元。引导2.36万脱贫人口实现返岗务工,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1368人,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972元,增长15.7%,高出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9元。
2021年,张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91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96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61元,增长10.3%。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8.8%,农村为29.3%。
收入增加的同时,张掖市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着力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台县东联村的红啤梨喜获丰收。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高台县黑泉镇向阳村,通村道路宽阔整洁,小康住宅白墙青瓦,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一条条醒目的村规民约。前两年,村里通过会议协商、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方式,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张贴到家家户户。“自从有了村规民约,大家办事都有规矩了,环境也干净整洁了。”对于村规民约带来的变化,村民葛增万深有感触。
在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裴延孝老人53年如一日照顾着自己失明的哥哥。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把哥哥送到了敬老院。看到敬老院里护理人员为老人来回奔忙的情景后,裴延孝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他欣慰地说,“看着这些年轻人践行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很放心、很踏实。”
近年来,高台县累计评选“五星文明户”1.29万户,县级及以上各类道德典型779人次,41人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甘肃好人”“中国好人”称号。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志愿服务队406支,志愿者达1.59万人。

张掖市还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开展以土地、宅基地、资金、劳力入股等各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培育了临泽县南台村“三变”+乡村旅游、甘州区前进村“三变”+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高台县东联村“三变”+股份经济合作社等示范典型。目前全市已有762个村开展了“三变”改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255万元。
此外,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针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市场对接无主体、经营运作无平台的难题,选择较为成熟的试点村,采取引入投资主体、整合村资产资源、吸引村民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村级公司,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发完圈以后认识的人都出来聊天,我中学时候暗恋的男生(他知道,我也知道他知道)和我聊了几句,现在想来那时候真幼稚啊。同桌而坐,就觉得世间最美好就是和他一起上课。
  • 来康康各位咪拍的实物图吧 omg好美丽[泪]ps:现在打开潮玩族晒戒指还有浮力哦[喵喵]—————————————————————p2 by. 阿白p3 by.
  • 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 除了促进肌肤回弹的蛋白以外,弹簧霜还加入了依克多因+二裂酵母+角鲨烷,这三个成分都可以有效减缓皮肤老化,减少日光和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坏,保湿缩水。麦角硫具有很强的
  • 前面的大佬准备的是戴森吹风机、大牌包包啥的,到了一个部门总监,她说自己准备了一条名贵的狐狸毛,然后。然后我会装一些过渡主食(虽然七七真的几乎什么都吃 [笑cry
  • 日本新版Pola终极抗老防脱育发洗发水护发素系列也到货啦~ 每个爱熬夜的猪猪女孩记得备一套哦✔️ 美发店卖你1000+我们只需一个小零头‼️ 明星们!日本PLI
  • 经过试吃与考察,重磅推出夏季爆款新品‼️猩球水果棒冰‼️100%纯水果不添加一滴水进口芝士➕坚果粒水果原色2017网红棒冰❗️我们是首家也是独家❗️放心‼️我们
  • 以下核酸检测点位工作时间为9点至17点↓↓ (2022年11月1日点位信息)#战疫有我 共卫筑城# (来源:云岩区融媒体中心)大中小型生物质锅炉脱硝厂家很高兴您
  • 心可带你去参观实景落地案例力争做个不扯皮,不推卸责任,认真负责的靠谱装修公司#长沙[超话]# #教育#【农村孩子不好好读书,成年后父母庆幸,要是上大学就糟糕了】
  • 我以为大家都是那么大年纪的人了,该成熟了,但是和舍友交流过后发现大家也都靠自己内涵化解着一切,与无明之人交流蛮累的,多数不可说,但也不可瞧不起,所以累。瘫在床上
  • 这比起天天找对方聊天,消息永远秒回,需要你的时候立马就会出现,要吸引一个女生容易得多。 演李水花这个角色,其实是热依扎自己争取回来的。
  • #EDG解散吧[超话]# 我哥应该从15年也可能14年那会就玩LOL,因为打游戏成绩还下滑了[泪]一直很好奇他到底喜欢哪个队(不敢问,问也不会和我说的,我们兄妹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杰 )【玉溪市总工会:全心全意当好职工“娘家人”】  9月6日,元江县2022年“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上,29名困难职工子女领到助
  • 坚持使用还你健康、美丽肌肤❤️~ 十年前铅汞霜,烧坏了2千万女人的角质层。那些年你给肌肤下的毒,正不知不觉影响了你现在的皮肤状态,选择科学安全的保养品真的很重要
  • 花花都很眼熟,第一眼就想起了去年家里盛开睡莲,鲜艳又含苞待发的模样,还有小雏菊,橙色的是秋天暖暖的颜色,以后拍写真和花花合影一定很美,特别是女孩子,搭配起来肯定
  • 两岁半迷操作一二事今天去扎第二针流感疫苗,我去上课了,爸爸带着去的,据说走到诊所门口反应过来是去看医生,来了句“宝宝没生病病,不看doctor”然后爸爸给解释了
  • 1月18日2时,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医学隔离观察。1月16日,到北大街中医院对面潘记粥铺用午餐,午饭后至呼兰中医院进行核酸检测。
  • 全世界的幸福都给你 @任嘉伦Allen#情感[超话]##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晚安心语##情感语录##心灵鸡汤##人生感悟# 时间总是悄然而过,让人浑然
  • 而孙女士认为,对方摸车的动作一看就不简单,虽然看不清楚手里有没有拿东西,但是从孙先生老婆摸车开始,到她的手离开车子,和车上的划痕吻合,难道天下有这么巧的事?
  • 那可能会让她吃醋,但也能拉回她对你的个人魅力的兴趣。所以,要想重新获得她对你的兴趣,你就得让她明白:你已经准备好接受一段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