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 中
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
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 中
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 不见自性外觅佛 ”,
不见自己的觉性,

然后向外去找佛,
“ 起心总是大痴人 ”,
一动念就错了,

所以叫
“ 起心即错,
动念即乖 ”,

不能向外去找觉悟,
不能向外去觅佛。

菩提自性与觉知心的关系
  
我们凡夫此刻的觉知心,
生灭不停,
是我们生命最亲切的运作。

过去的种种记忆、
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管是世界的、
自然的,

还是生命境界的、
社会的、
人文的,

都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融入进了我们的生命之流;

未来,
尚未发生。

所以对于我们凡夫来说,

过去、
未来的心显然是不可触及的,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此时此刻的心,
我们一切的生活都由此展开。
  
所以,
不能离开此时此刻的觉知心去找菩提自性,
去找真心。

祖师开示,
“ 净心在妄中 ”,

菩提自性就在我们此时此刻的觉知心中;

但是我们的觉知心,
它又不是真心。

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波浪和水一样,
也可以说像冰和水的关系。

当我们处于冰的状态,
它本身不是水,
不具备水滋润万物的特征;

但是,
你也不能离开冰去找水。
  
有人认为前念已过,
后念未至,
中间那段看似没有妄念,

所谓了了分明的状态就是真如,
这是极其糟糕的错误认知。

就好比我们认为一个波浪过去了,
后面那个波浪还没来,
中间那段看似平静的状态就是纯粹的水。

这个错误很严重。

从妄心到真心,
一定要经历身心世界脱胎换骨式的剧变。
  
我们的妄心,
包含了心王和心所。

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识都是心王,

贪嗔痴烦恼等属于心所。

禅宗顿悟,
是擒贼先擒王,
但管心王。

在心王当中,
谁是转智的要害?

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转,
第七末那识就跟着转。

第六意识、
第七识转成了佛智,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才跟着转。

所以在第六意识上用功,
这是通向解脱的关键。

禅宗用功的核心
  
—— 转第六意识
  
六祖大师彻悟以后,
五祖大师知道六祖的弘法时机尚未成熟,
担心有人因为嫉妒而伤害他,
就让他赶紧离开。

所以,
五祖大师连夜亲自摇橹,

把惠能大师送过了江,
嘱咐他赶紧躲起来,
短时间内不要出来弘法。
  
但是三天以后,
五祖大师作为这出传法大剧的导演,
当众宣布 :

“ 衣法已南,
能者得之。”

行者惠能已经得了衣钵往南走了,
意思就是你们想追就追吧。

不给大众一个追的机会,
怎么能显出开悟禅师的智慧呢?

于是,
一队人马就向南追来。
  
有一位惠明禅师,
将军出身,
很有经验,
又跑得快,
很快就追上了。

惠能大师一看,
把衣钵放在石头上,
赶紧躲了起来。

结果惠明禅师一拿衣钵,
拿不动

( 为什么拿不动?

这是一大迷团,
需要参究 ),

幡然醒悟,
大声喊道 :

“ 行者!
我为法来,
不为衣来。”

于是惠能禅师就出来为惠明禅师说法,

“ 汝既为法而来,
可屏息诸缘,
勿生一念,
吾为汝说。”

既然你为法而来,
请你先把是非缘务都放下,

勿生一念,
先把粗的烦恼停一停。

“ 明良久 ”,
惠明禅师作意用功,
调伏妄心,
过了很久,
待他身心宁静下来以后,

惠能祖师讲 :
“ 不思善,
不思恶,
正与么时,

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
也就是不思,

初步的不思就是粗的思维心不起,
这时有利于参禅用功。

正在这个时候,
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时起疑情,
反观自心,
什么是我们妄心当中本有的觉心?

这是禅宗参究的核心功夫。
  
“ 惠明言下大悟 ”,

有两种版本 :
一种是惠明禅师当下就开悟了;

还有一种,
据文献记载,
他回去以后,

按照六祖大师开示的方法参禅,
几个月以后悟明心地。

这两种版本,
我觉得都很好。

第一种可能代表惠明禅师的境界;

第二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
如果我们这样用功,

也许几个月、
几年、
几十年开悟,

也许下辈子才开悟,
都没关系,
只要开悟就好。

只要我们这样坚持用功,
都有开悟的机会。
  
惠明禅师继续问 :

“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密意否?”

还有没有更秘密的法门?

惠能云 :
“ 与汝说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边。”

我跟你说的,
都不是秘密,
真正的秘密在你自己心里。

我们的心具足万法,
我们反观己心,
就能把智慧打开。

只能自修自证,
谁也代替不了。
  
石头禅师给怀让大师送信时问 :

“ 不慕诸圣,
不重己灵时如何?”

不羡慕诸佛,
也不看重自己的智慧,
到了这个境界,
该如何用心?

怀让大师说 :
“ 子问太高生,
何不向下问?”

你问得太高了,
何不问点基础问题。

结果石头和尚就讲 :
“ 宁肯累劫受沉沦,
不向诸圣求解脱。”

这跟我们很多人天天求佛,
真是天壤之别。

石头和尚讲,
宁肯永远受沉沦,
也不向佛求解脱。

我们的心是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
我们不能向佛求解脱,
只能自修自证。
  
说到禅宗的用功,
祖师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开示。

有人问药山惟俨禅师 :
“ 兀兀地思量什么?”

药山禅师回答 :
“ 思量个不思量的。”

学人又问 :
“ 不思量的如何思量?”

祖师回答 :
“ 非思量。”

就讲禅宗在意识上用功,

思而无思、
不思而思的这个原则,

思量个不思量的。
  
禅宗沩仰宗开宗祖师沩山禅师,
仰山禅师来见他,

问 :
“ 如何是真佛住处?”

我们的佛性在哪里?

沩山禅师说 :
“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思尽还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这是参禅用功,
第六意识转智的一个完整的次第。

“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

令我们的意识心越来越清净,
越来越单纯。

“ 思尽还源 ”,
最后让第六意识心土崩瓦解,
言语道断,

“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

这时性相才能统一,
事理才能圆融,
本有的佛智自然开显。

这是禅宗用功的核心。
  
我们来看看怀让禅师是如何用这种用功方式悟道的。

怀让禅师是先参老安国师,
老安国师是五祖大师座下十大禅师之一,
一百多岁才圆寂,
怀让禅师是他座下非常出色的门人。

但是老安国师年事已高的时候,
就让怀让禅师去参六祖。

怀让禅师到了广东南华寺见到六祖,
恭敬礼拜,

六祖大师就问他 :
“ 甚处来?”

怀让禅师答 :
“ 嵩山。”

师曰 :
“ 什么物?
恁么来?”

什么东西?
怎么来的?

这是问他的心行,
你的心是什么状态?

《 五灯会元 》 里记载,
这一问,

已经饱参饱学、
通达经教、
禅定功深的怀让禅师,

参究了八年。

八年以后,
他才回答六祖大师 :
“ 说似一物即不中。”

说它像什么都不对。
  
六祖大师就问他 :
“ 还可修证否?”

还需要修行吗?

怀让禅师回答 :

“ 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还是需要修行,
但是此物已经脱离了一切染污。

六祖说 :
“ 只此不污染,
诸佛之所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这个不污染的
“ 此心 ”,

是诸佛护念的密钥、
心髓。

你已经到了这个境界,
我也是一样。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禅宗所传的,
就是这一法。

“ 怀让大师豁然契会 ”,
彻悟了。

彻悟以后,
“ 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
日臻玄奥。”

从那以后,
又执侍六祖大师左右,
继续用功,

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每天都有进步,
越来越成熟。

悟后仍要修行
  
刚才讲禅宗成就的是自性三身,
其实就是法身智慧。

传统教下的观念里,
在我们这个世界,

离我们最近的成就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是释迦牟尼佛,

下一位就是当来下生弥勒佛,
中间不会有第三个人成就。

六祖大师明确成佛是成就自性三身,
于是让成佛变得人人可期。

从此以后,
我们汉传佛教成佛作祖的人不计其数。

所以六祖大师的贡献,
在释迦佛以下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相当于释迦佛到我们汉地来分身宣化。
  
在三身当中,
报化身被祖师称为酬因答果佛,

是历劫行菩萨道所成,
它是因缘所成的生灭法。

法身才是一悟永悟的真佛。

禅宗祖师彻证自心以后,
深度跟诸佛一样,
不然就不是成佛,

但是差别在于广度没有诸佛广,
对于无量百千三昧,
还需要尽未来际的修行来成就。

所以,
严格地说,
禅宗彻悟以后,
才是最成熟的参禅,

那时就是念念锤炼已悟的佛智,
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最终建立净土,
圆满成佛。
  
所以怀让大师彻悟以后,
又在六祖大师身边十五年,

天天在进步,
圆成自己的境界。

悟后如何用功?
  
禅宗悟后所修的两种三昧,
是六祖大师特别提倡的。

“ 师复曰 :
诸善知识,
汝等各各净心,

听吾说法,
若遇成就种智,

需达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这是禅宗悟后所修的两个三昧 ——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有时又总起来说般若三昧。

这与
《 大乘起信论 》 里面的
真如三昧是同一个内涵。
  
“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
于彼相中不生憎爱,
亦无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安闲恬静,
虚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那么
“ 一相三昧 ”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能够安住于一心真如的境界。

于一切处,
五蕴幻相,
身心世界,
皆无所住。

然后,
于幻相中,
憎爱不生,
亦无取舍。

一切利益成坏,
荣辱是非,
皆不干怀。

内心极其安闲、
恬静,

心量广大,
清净无染。
  
那么什么是
“ 一行三昧 ” 呢?

“ 若于一切处,
行住坐卧,
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
真成净土,
此名一行三昧。”

“ 一相三昧 ”
是在静中。

一行三昧,
就是在行住坐卧等动中,

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

念念是真心,
这是真成净土。
  
所以永嘉禅师讲
“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

这是一行三昧的境界,

而不是我们现在走路的时候知道脚抬起、
放下,

这是我们因地用功,
不能跟祖师禅相提并论。

不是一个层面的智慧,
理解错了就会有种种过失。
  
六祖大师云 :
“ 若人具二三昧,
如地有种,
含藏长养,
成熟其实。”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两种三昧,
就好比大地有了种子,
最后能够圆成佛果。

祖师讲的悟后长养圣胎,
就是锤炼这两种三昧。

大慧宗杲禅师讲,
如果能够证得一行三昧,
无量百千三昧将会不求自得。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三昧以此为体。
  
好了,
以上我们依据六祖惠能的开示,
把禅宗的修行宗旨,
作了一个非常笼统的介绍。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其他宗派的修行风格。

其他宗派的修行风格
  
大乘教下各宗,
目标是圆满成佛,
不会有人期望今生能够成佛,

所以就不会有这样的见解,
自然也就不会做发明本有觉性的功夫。

这种情况下,
成佛真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
《 高僧传 》 里
很多祖师境界都非常高,

戒行清净、
教理通达、
禅定功深、
神通广大,

但是很少有说证悟的,
就是因为不敢期许有证悟。

禅宗兴盛以后,
教下依然不敢面对,
甚至诸多诽谤,
比如德山宣鉴禅师,

他进入禅门以前是教下讲
《 金刚经 》 的大法师,
居然也无法理解禅宗顿悟成佛。

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法、
对修行的理解,

都是在因地,

在信心位、
资粮位上修行,

不敢期许成就。
  
那么小乘部派是破我执,
证阿罗汉,
不期望成佛。

同时,
虽然他们承认佛的智慧、
福报的圆满远胜过阿罗汉,

但是,
他们认为佛所证得的空性身跟阿罗汉是一样的。

他们也承认有菩萨,
但是,
他们有人把菩萨道和解脱道对立起来,

认为想要成佛,
具备佛的相好庄严和种种殊胜的功德,
要以凡夫的身份经过漫长的修行。

所以在南传佛教当中,
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圣位菩萨只有两位,

一位是释迦佛的前身,
一位是当来成就的弥勒菩萨,
除此之外所有的菩萨都在凡夫位。

浅谈佛教徒如何尽孝
【出世间孝道】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了孝养父母的好榜样。佛出世之后,母亲摩耶夫人就过世了,母亲的福报很大,生到了忉利天。于是佛成道后,就到忉利天宫住了三个月,特别为母亲讲经说法,说了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按照《增一阿含》里面的记载,这次法会是帝释天王启请的。过去一切诸佛都曾经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以报答母亲生育之恩,释迦佛成佛之后也不例外。

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表法的意思很深。学佛之人,尤其是发心剃发出家,世间人误认为这样子无法为家族传宗接代,就以为这是不孝,如何对得起父母祖宗?殊不知出家才是大孝。在佛门之中,即使是出家了,也不能置父母于不顾,可是孝养的形式与世间人不同。你能够认真修持,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奉行,以此功德回向给父母,父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善神的保佑,这是尽孝;若是你修行有成就,则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得到真实永恒的利益,这是大孝。因此,克实而论,佛法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孝”字而已。
佛不仅对母亲尽孝道,对自己的父亲净饭王也是非常孝顺,而且所行的是难行能行的大孝。《观佛三昧经》中,佛对父亲净饭王说:“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可见诸佛出世,第一功德就是讲经教学。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悉达多,十九岁舍弃王位出家,三十岁成道,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口说十二部经”,这十二部经是指佛经中十二种不同的体裁。“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法施的利益能够帮助众生解决疑难杂症,破除无明,“开智慧眼”,开启智慧。最殊胜的利益就是帮助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所以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经文继续说:“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若有众生称念观察”,称念是念佛的名号,或者念佛身相的妙好;观察是忆念所想,常常想佛的相好光明。“若总相,若别相”,总相是全身,别相是想他的顶髻、白毫,或者佛伸出手来接引往生等。“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杀盗淫妄)五逆,永背三途”,不会堕三途。无论是现在佛、过去佛,只要能够常常想佛的相,称念佛的名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之罪。四重是指杀盗淫妄四种重罪,五逆是指:一、杀母亲;二、杀父亲;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四重五逆的果报都在无间地狱,这样的重罪,忆佛念佛都能够消除。“永背三途”,三途是饿鬼、地狱、畜生,背是违背;回过头来真正忏悔,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永远不堕三途。“随意所乐”,随著自己喜欢,“常生净土”,我们最欢喜的无过于极乐世界。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境界,父王问佛陀,为什么不教弟子修行?“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真正讲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具足接受的条件,七地以前的菩萨还不能完全了解,这并不是所有弟子都能够修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向父王净饭大王报告说,诸佛果德真是有无量深妙境界,必须是上上根机之人才能够接受,一定要明心见性才能够证得。“神通解脱”,解脱是大自在,没有丝毫障碍,神通是无事不能成办。这些都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劝导父王行念佛三昧。

“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当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换句话说,人死了以后,将来到哪里去,完全看自己的念头,完全是自己做主,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如果念的是贪,就堕落到饿鬼道;念的是瞋恚、是嫉妒,就到地狱道;愚痴、怀疑心重,那就堕落到畜生道,念什么就往哪一道去;念阿弥陀佛,就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系念就是心里想著的意思。心里面一切放下,只牵挂阿弥陀佛,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能够帮助父母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生死苦海,就是尽了出世间的大孝。
现代孝亲的榜样

河南南阳来佛寺的海贤老和尚,兄弟相继去世之后,母亲没人照顾,所以他接母亲到寺院里面来住,奉侍母亲二十七年,一直到母亲八十六岁,最后念佛送母亲往生极乐世界。

广东潮州有一位谢总,他开办“黄河道德讲堂”,四年来挽救了两万多人,使他们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功德非常大。他的父亲平常不信佛,他很担心他的父亲不能往生,常常把这件事情挂在心上。在他父亲弥留之际,谢总劝父亲相信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他父亲答应了,于是他握著父亲的手,一起念佛两个小时。然后在休息的时候,父亲真的往生了,而且瑞相非常稀有,一千多名村民都见到了,都受到了感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研究红楼梦暗示内容的动机,可以是猜结局,也可以是猜它对现实的影射乃至作者的身份,而红楼梦各种暗示内容的意义,可以是在文中,也可以是在文外。另
  • 出于这个原因,MIUI工程师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完善其产品的稳定版本上,而不是为许多旧手机维持频繁的Beta版本。出于这个原因,MIUI工程师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完善其
  • 而现在俄罗斯和欧盟的博弈,欧洲委员会理应在其中起到调停的作用,而俄罗斯的退出,无疑会让欧洲委员会失去调停的机会。欧盟为了响应乌克兰和美国的号召,对俄罗斯开始了长
  • 关于他. 会为了我一句话爬上树给我摘桑葚的人 无论多晚只要我说饿了想吃面就会给我做的人 不管什么时候吃虾都会给我扒的人 每天对我凶巴巴却又看不得我掉眼泪心疼我
  • #女友活动# 小编有幸代表《女友》杂志参加了11月23日西安凯悦酒店举行的食国探秘活动,摒弃了华丽的装饰,回归到自然本味,将西安凯悦酒店美食给予了一种全新的诠释
  • 校车上听歌,听到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里王菲的那首,这个电影我是和我崔崔老秋波哥一起去看的,我和老崔被杨洋和白百何演的那对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老秋转头问我们,“那
  • 我只知道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快乐的生活。很多人都在质疑我凭感觉与精神共鸣这样选择爱情的理性程度,甚至别人会认为我将来一定会后悔。
  • ~ 我真的收到点赞就喜极而泣了我崽崽也太暖了吧,我觉得点赞已经很棒了没想到崽崽还给我评论了中文并且还得到了崽崽品牌的story分享!!
  • 在每天的忙碌中,我们都拼了命地去寻求更好的生活,所谓更好的生活,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最好的物质更好的享受,但同样的,它也可以是去做最初让自己觉得怦然心动的
  • #王一博怎么这么好笑#王一博真的超好笑的,看天天向上还有土创的时候要被笑死了,超级有梗。然而我想表达的是就算是这样的直女,也会很难得地跟我说吴峰唱歌很好听,台风
  • Your Excellency, I trust you will not find it necessary to use that word again.
  • #文谈[超话]#《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第二十五则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
  • ”据悉,电视剧《少年派》随着剧情发展,观众纷纷反映林妙妙真的是越来越作,不仅对父母说要放弃高考,还因为直播等问题准备跳楼[允悲]#少年派大结局# #钱三一没有跟
  • • 凤凰业务裙楼含凤凰卫视演播制作、传媒商业及会所三大功能,裙楼中的商业及会所则沿裙楼北侧布置,与骑楼共同形成商业界面并延续到“城市客厅”内部。“城市客厅”位于
  • 5)马哥说“妈妈我好想变回你肚子里的小宝宝,这样你就可以一直和你在一起”我又何尝不想你变回原来的小胖子呢?❤️#日常小金条掉了 那天给老邓吐槽了一下 觉得很不开
  • 煮一杯酒,温热冰封的心肠,饮不尽世间聚散离合的沧桑;闭一扇窗,掩不住满目悲伤,谁还在云幕那端浅浅吟唱。月明照见一枝花,花开在寻常,寻常是最美的一枝禅。
  • 如果你想订外卖,推荐美团的品螺阁螺蛳粉(没错这是我的爱![坏笑][坏笑]@春夏官方旗舰店 #Hello七月##今日贴纸打卡##时光留夏##天气即天意#2019.
  • 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遇见某个人,更不知道这段关系会在人生的哪个站点划上句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常怀一颗坦然之心,坦然面对遇见,也坦然面对别离。 我们不知
  • 当我们真正懂得了内观自性,懂得凡事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求,也便收获了身心的大自在……时刻觉知,心灵觉醒———共勉,任银奎在路上 故事有了南墙撞了你一出现就打败了我所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吴亦凡[超话]##大碗宽面-Mr_凡先生[音乐]# 平时刷微博就很羡慕别人家的朋友 被凡圈粉了夸凡了啊什么什么的 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