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译文连载~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当时,须菩提听到这些经典,深刻地领悟到佛法的妙义,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并且向佛陀说:“太珍贵,太罕见了,世尊!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从过去到现在,虽然洞彻一切妙理,但也未曾听过这样的佛法。
“世尊!将来如果有人,能够看到或听到这部经,并领悟修持,无有杂染,必然达到本性清净,领悟到本性是佛的真实之相。当知此人,因离相见性,无为顺道,而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您所说的真实之相,其实是不着空有之相的大道本体,并非以‘相’的形式存在,说是‘实相’,也是假借的名称而已,修持之人仍然不可立这一‘实相’为相,进而执着。
“世尊!今天听到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是坚信不疑的,也能够理解领会,更会按照您所说的妙法去修持,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困难;但是等到佛陀圆寂后,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倘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部经,进而能理解其奥妙,坚信不疑,依法修持,我想,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此人将能成就第一等稀有的无上功德,成就佛道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达到本性境界,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世间万相。何以见得呢?因为世间万相皆为虚幻不实之相,只有离一切相,安住在自性中,才是佛的境界,而‘佛’也只是个名相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看了或听了这部经,不惊疑、不恐慌、不畏惧,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说的是第一波罗蜜(到达彼岸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以妙智慧破除烦恼、离相见性而得解脱之方法),虽然我说第一波罗蜜,但你们仍然不可执着第一波罗蜜,因为我说的第一波罗蜜也只是个名相。
“须菩提!以忍辱波罗蜜来说,也是不能执着的,当下要忍而无忍,辱而无辱,一点也不起嗔恨心,所以我所说的忍辱波罗蜜也是一种名相。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一位残暴的国王,怀疑一位修行人与他的宫女有染,于是就用剑砍了修行人,但修行人仍然不起嗔恨心,那位修行人就是现在的佛陀)以剑斩掉我的四肢、耳、鼻时,我仍然不起嗔恨心,可见当时我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为什么呢?如果我在身体被歌利王一块一块地分割时,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就会起嗔恨心的。
“须菩提!又想起过去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专门修忍辱之道。在那时,我就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所以说,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必须不能有任何执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见到一切外相都不能动摇本心,心无所住,才能与本性真实相应!如果心有所执着,则为住于假相,而非保持在清净的本性境界。
“所以佛说:‘菩萨应做无相布施。’须菩提!作为一位大菩萨,为了利益广大众生的缘故,要像这样无相布施。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执着,因为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合而成,它们只是暂时存在。众生也是一样,只是一种假合的业力之身,只要业障果报消失,哪有众生呢?
“须菩提!我一向是讲真话、讲实话的,讲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从来不说欺骗的话,也不说怪异的话。须菩提!我所证悟的法是无相的,既非空亦非色,但又是自性圆满、真实存在的。
“须菩提!倘若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直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何时会有回报等,就会为诸相所系缚。像这样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人走入暗室,他将毫无所见,无法得到本性的光明。
“假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没有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期待对方回报等念头。像这样的布施,就好比人的眼睛非常明亮,在日光照耀之下,什么东西都能看得很清楚(喻指得见本性)。
“须菩提!将来的末法时代,如果有善男信女,看到或听到这部经,进而依法读诵修持,就如同如来以佛智慧去洞悉判断一切,会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觅食路过豪哼的西北菜[爱你]大师兄[色][色]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吊起北方的胃[鼓掌][鼓掌]在广州扎根的西北菜中西贝莜面村一直没有被超越,不过这家大师兄,虽然比不
  • 小编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原作者,同时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哟,每天都有新鲜干货奉上!我来给你们解释: 大家好,在你们百忙之中
  • ”林知逸哈哈大笑,“好啊,那我们现在就滚好吗?”他:“你不要生气了,以后家务我承包了行吗?
  • 即使看不见,它也不用担心无法回家,因为身边有猫咪充当自己的眼睛。】因为失明,狗狗无法顺利回家,猫咪就用身体为它指路,充当它的眼睛。
  •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飘》32、“你看那天上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
  • 合掌,那我知道合志要写什么了,看我孔雀开屏(不是)然后这两天在写一个很正经的东西,工作方面的,很重要,又非常烧脑费时间,所以估计会死两天,暂时不扩列,以及我在企
  • 在他来到骑士后,他想要做到的就是做一个好队友。大家会围着他转,但是他只想成为团队中的一份子。
  •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 【我与万豪的故事】又来到了和儿子过生日的酒店~又是那个熟悉的房间。雪城大学的主要三个食堂为Ernie Davis Hall, Sadler Hall, 以及Gr
  • 从1-8月上海插混销量数据来看,荣威在上海的插混车销量为5249辆,约占全国销量的72.26%,而名爵的销量占比也达到了68.42%,可见两家车企皆以上海市作为
  •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 2022-07-09 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7月9日6:21,#印度单日新增新冠确诊超1.8万例# 为 18,815 例,单日新增新冠病
  • 第三张图:你这个前主持人都带头内涵阿娇了,现在又在用自己影响力说着阿娇和朋友拍个照竟然没被骂【图一,图三,图四和图五哪一个不是指责……你如果要更多的,我随便找找
  • [ 太子湾·泓玺 ] 时代蛇口 传奇不止约88-226m²玺系公寓山海力作 澎湃上新【基础信息】◎占地面积:约1.4万m²◎总建筑面积:约10万m²◎公寓可售面
  • 1⃣️骂就骂 随便骂 没人骂才不正常呢2⃣️别造谣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骂就没意思了 澄清了一百遍的东西看客都记住了你还揪着黑 是不是脑子有问题3⃣️你骂你的我
  • 这种面相的人只考虑自己,凡事会精打细算,尤其在钱财方面,有利害关系的时候,会使用阴险狡诈的一面来对付你。这种上唇短缩的人,性情上就比较自我主义,对自己很没信心,
  • 因为我就是Torres啊[耶]】最后,希望佩刀早日康复,新赛季我们继续捧杯#2017鸟巢伦敦德比##7.22来鸟巢看一汽丰田伦敦德比杯#所有的勇气其实都是一时冲
  • 自捐赠工作开展以来,市红十字会按照新的工作流程对所有捐赠款物情况在网站进行公示,做到了对每一笔捐赠的款物情况均可随时查询,增强了全社会热爱公益、奉献爱心的积极性
  • #马思纯真的瘦了#欢迎公司HR人事巧巧小姐姐打款1⃣️3⃣️0⃣️0⃣️0⃣️➕加入[鼓掌][鼓掌][鼓掌]我们公司的向内都被雪莉 贺总尽收囊中啦在公司上班一两
  • 它可能是你的日记,也可能是我的日记,如果追星这件事曾经或者现在也扔被你当成组成自己的一部分,一定会在『推し燃ゆ』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共感时刻。婉拒:xz相关/zj
  • 他修不成大境界,他做了这君子这么些年,却还是最怀念与师弟同窗那十二载,十二年日日是好日,等了梅花谢又是梨花开。面前的师弟替他斟了茶,笑着问他可是已在心里踏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