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钱钟书(1910——1998)

摘录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的一篇雄文。

王水照:这是贯穿钱锺书先生全部著述的一个“系统”



今年是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一位朋友在病中与我通电话,建议我把这些年来所写的有关钱先生的文字汇辑成集,以作纪念。我十分犹豫。我和钱先生相识相交算来共有38年:前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跟随他治学和工作,承他耳提面命,不弃愚钝,对我的成长花费不少心力,他是我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后20年虽分隔京沪两地,仍不时请益,常得教言。值此冥寿之际,理应奉上一瓣心香。

然而,自审已经发表的文字,对钱先生的人生经历了解不深,对他的学识涵养、格局眼界更尚未摸到门径,好像一份不合格的作业,如何拿得出手?我曾经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钱锺书与宋诗研究”,虽已结项却未成书;打算撰作的《钱锺书学术评传》仅只完成第一章,真是愧对先生。

但毕竟曾亲炙于先生者,至今日已为数不多,我还是有向年轻学子述说自己感受的冲动,似乎也是一种责任。

本书内容大致包含钱先生其人、其事、其学三项,厘为四辑:第一辑涉及生平经历和日常学者风范,第二辑记述与学术有关的事件,第三、四两辑则关于“钱学”,又大致依《宋诗选注》《宋诗纪事补正》《钱锺书手稿集》几部著作为重点展开,尤倾力于《手稿集》的研读,特立专辑,内容均集中在宋代文学,兼及唐代文学。

为便于读者阅读,每篇均增设若干小标题,以醒眉目。这一设计希望能使原先零散无序的文章,略具条理性和系统性。各辑分类容有不当,钱先生的人生本来就是有学术的人生,他的学术又与生命息息相关,是不容截然分离的。

这次编集,除了文字的修订外,我新写了此篇《自序》《读〈容安馆札记〉拾零四则》及两则附记,都是近年来萦绕脑际的问题。衰年作文,既力不从心,又不吐不快,只好期待读者的“了解之同情”了。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王水照著,中华书局出版

有位年轻朋友当面对我说:“你写的有关钱先生文章是‘仰视’,我们则认为应该用平视的视角。”我欣赏他的直率,更佩服其勇气。我也听懂他话外的意思:一是切勿随意拔高,二是力求叙事真实。这确应引以为戒。

我曾作过一次《记忆中的钱先生》的讲座,题目是主办方出的。这个题目,钱先生在世一定不能认可:他既反对别人研究他,又对“记忆”做过调侃:“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至可怕。”

鲁迅也写过回忆性散文,就是《朝花夕拾》。他在《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鲁迅的“现在只记得是这样”,不失为可以践行的一条原则,也不算违背“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本书所记不少是我亲见亲闻,自信力求真实,即使是传闻之事,也经过一些考查。至于“仰视”云云,则情形比较复杂。我不能花两个星期温一遍《十三经注疏》;不能看过宋人三百多家别集,一一做过笔记;不能读遍明清人别集;不能按照图书馆书架一整排一整排地海量阅读;更不能留下多达四十几卷的手稿集……仅此数端,“仰视”视角自然形成。装作“平视”甚或“俯视”,不是太不自然了吗?当然,不要因“仰视”而影响论析的客观性、科学性,这是很好的提醒。

早在2006年白露节,一位研究宋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朋友给我来信,郑重而认真地对钱先生学问提出全面质疑。信函多达四页,畅所欲言,略无避讳,“自来与兄坦诚相见”,令我十分感动。他讲了六点意见,概括起来是两条:一是钱先生只是资料罗列,知识堆积;二是缺乏思想,更无体系,“纵观全部著述,没有系统”。这两条实是互为表里、互证互释的。我一时无力作答,延宕至今,有愧朋友切磋之道。但在我以后所写有关钱先生的文字中,内心始终悬着这两条,循此而与他进行讨论和探索,只是没有明言罢了。这次编集本书时,我踌躇再三,决意全文公布钱先生给我的一封论学书简和两份学术档案,也是为了继续讨论和探索这两个问题。

钱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的一段论述: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这是对文学研究与历史考订区别的说明,其精神也同样适用于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社会学研究。文学是“人学”,必然与各个学科发生关联,因而,单纯地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路线是不足取的,必须同时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但最重要的,必须坚持文学的本位,文学始终是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坚持从文学—文化—文学的路线,不能让其他学科代替文学研究本身,这是贯穿钱锺书先生全部著述的一个“系统”,对当前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更有着特别迫切的启示作用。

(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t.cn/z8LV6FE

https://weibo.com/u/3876373543
我欲隐罗浮——博物馆藏几种不同版本的《葛稚川移居图》赏析。
“葛稚川移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长盛不衰的绘画母题,至少从宋代开始,便有画家将这一主题引入绘画中。葛洪(284-364)是晋代有名的道教学者和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据《晋书》记载,他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辨玄迹,析理入微”,因立军功,被封以高官,但“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为由辞去不就。后来听说交阯(今越南)盛产炼丹用的丹砂,遂要求派去做“句漏令”,得到首肯后,他便携妻儿千里迢迢赴任。到达广州时,因刺史邓岳极力挽留,就有到附近罗浮山隐居的想法,于是便有移居罗浮山之举。葛洪在罗浮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留下了代表名著《抱朴子》。在宋代院体画家中,就有不少人画过这一故事。现存的诸本《葛稚川移居图》中,以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年代最早,艺术水准最为精湛。在此之后的明清两代,这一主题的绘画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这便是元代画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刻划的情景,图中的高士就是葛洪,这座在绘画史上屡次被描绘的名山便是位于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

王蒙(1308-1385)是元代山水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为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外甥。这件《葛稚川移居图》被认为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

在王蒙的艺术生涯中,他并没有到过罗浮山的记录。所以在画中,他是将传说中葛洪移居的故事加上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现岭南地区山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象。图中作者将青绿、花青、红色、曙红以及浅绛、焦墨等交互使用,形成岭南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在王蒙传世的画作中,该图较为特出:错落的红叶绿树遍布于山间,山势蜿蜒,嶙峋起伏,将罗浮山幽深、险峻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来,是乃因避乱而移居、远离尘嚣的出世者心仪之地。

王蒙在画中自题曰:“葛稚川移居图,蒙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钤朱文方印“叔明”,另一印则漫漶不清。题识虽并未注明年款,但从内容及画风看,当为王蒙早年所作,反映其早期画风。

王蒙的其他作品如《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代表作都旨在描写山水的雄伟与秀美,唯独《葛稚川移居图》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相融合,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折射。至于现代画家惠孝同(1902-1979)认为其“画中的人物和走兽,画的尚不够成熟,主次不分,形象也欠生动;款字也写得弱了一些,这是这幅作品美中不足之处”,显然是苛责了。作为一个以山水见长的画家,王蒙在画中表现出的艺术技巧实非寻常画家所能及。

作为王蒙作品中的精品佳构,《葛稚川移居图》历经元明清以来诸家鉴藏,流传有序,其印鉴与书画著录均清晰地再现其传播与鉴藏的历程。画中的鉴藏印有:朱文方印“怡亲王宝”、“孙煜峰”、“大王主人珍玩”、“虚斋秘玩”、“莱臣审藏真迹”、“弘一斋”、朱文圆印“安”、白文方印“子孙永保”、“子京所藏”、“仪周鉴赏”、“虚斋审定”、“孙煜峰印”、朱文长方印“虚斋之清品”、“潞河张翼藏书画记”、“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白文长方印“项墨林鉴赏印”、朱文椭圆印“寄敖”,另有右下侧“圣”字上方一白文长方印模糊不可辨。据此可知,该画曾经明代项元汴(1525-1590)、清代安岐(1683-?)、怡亲王、晚清张翼(燕谋)、庞莱臣(1864-1949)及现代孙煜峰(1901-1967)等人递藏。

在明清以降的书画著录中,这件《葛稚川移居图》也多次被提及。明代书画鉴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著录:“纸本,中挂幅,着色,山水,为日章作”,另一书画鉴藏家郁逢庆的《郁氏书画题跋记》在著录王蒙的题识之后,描述其绘画云:“此图稚川执杖,左携一鹿,后老妻骑牛抱一小儿,二童随之,重山复岭,秀润之笔,非寻常恅草之比”,图中实为“右携一鹿”,当为误记。

郁氏对此画的风格给予肯定,称其为“秀润之笔”。而与郁逢庆大致同时的汪珂玉(1587-?)在其《珊瑚网》中也著录该图的题识,连描述的语句也与郁氏近乎一致,仅“恅草”变为“潦草”,所以有论者经考订,认为汪珂玉《珊瑚网》有袭录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的嫌疑,是很有道理的。但因汪氏《珊瑚网》的影响要比《郁氏书画题跋记》大得多,反而促进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书画的二次传播,《葛稚川移居图》即是其例。

画中以披麻皴画山石,间以解索皴和折带皴相补充,所写飞瀑流泉、崇山峻岭与满山树木相映成趣,使人物的颠沛流离与环境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相得益彰,其绘画主题得以凸显。

卞永誉(1645-1712)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也著录《稚川移居图并识》,除实录王蒙题识外,并引用汪氏《珊瑚网》评语⑧,这算是对郁氏评述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的再次传播了,可谓是书画鉴藏史上一件无奈又极富趣味的事。晚清时期,李葆恂(1859-1915)的《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也提及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直幅》。其后的书画鉴藏家庞莱臣在其《虚斋名画续录》中也著录此画,除实录王蒙的题识外,他对画作本身也作了描述:“纸本,高四尺三寸七分,阔一尺八寸三分,设色山水人物,稚川手执羽扇携鹿度桥,前导有负筐篮者,有歇担山坡者,后一妇抱小孩骑牛,一仆牵之而行,其余男女僮仆负物随从,山上茅屋数间,位置井井,屋前及山半有童子作迎眺状,重山复岭,碧树丹柯,秀润缜密,实为希有之真迹。左下角楷书一圣字,系项子京编字记号,另草书小押,其文莫辨题款前六字篆书,这是现在所见此画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前最晚的书画著录。

事实上,王蒙并非仅作过这一件《葛稚川移居图》,在顾文彬(1811-1889)的《过云楼书画记》中记载顾氏曾收藏一件《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作者这样描绘:“通幅用焦墨,间设浅赭色。峰峦迥互,楼阁参差;一丫髻童立庭除,供汛扫之役,坡下苍头奴担胡卢书剑前导,一婢抱琴踵其后,一童负囊曳牛,稚川绛衣坐其上,手一卷读,妇与两儿,一草角儿,抱鸟圆并跨牯上,一仆左牵之,右又牵一羊;一婢肩竹竿提鸡笼,次第前行”。很显然,这是一幅以墨笔为主,间杂浅赭色的山水画,构图及画中人物造型与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也大相径庭。

在这幅画中,画中主角葛洪坐于牛背之上,其他人物也各有不同,且画面中多出一只羊。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中有十人,而该《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则至少有十一人。该画题识:“香光居士王蒙写”,上方尚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陶复初、钱岳及蒙城乐远题跋。在该书中,作者也提及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之上述《葛稚川移居图》,并再引述《六研斋三笔》提及王蒙的第三件《葛稚川移居图》:“余于项氏见。阔幅悬轴,绢素沈厚,布置雄伟……翁媪骑乘一牸、一牯……婢仆四五人,蓬头赤脚,不施严饰,一力奋而前驱,意皆望莽苍进发,盖移居在途景”,据此可知这是描绘葛洪前往罗浮山途中的情形。画作为绢本,葛稚川和妇孺皆坐于牛背之上,画中有一雄一雌两牛,婢仆四五人,大致七八人左右。在该书中,顾氏称王蒙“作《稚川移居图》甚多,惜未能一一对勘耳”。

此外,在《佩文斋书画谱》中也著录一件王蒙的《葛仙翁移居图》:“钱塘王孝廉藏王叔明纸画《葛仙翁移居图》,长一丈二尺,阔几二尺,上有袁清容题,今在檇李项元汴”,这是一幅纸本山水画,但上有袁清容题跋,与上述三件作品均相异,故应是王蒙的第四件《葛稚川移居图》了。另在《佩文斋书画谱》中尚著录一件“葛稚川移居图”,文字极为简略,仅有“王叔明隶书图上”数字,故无法判定是否为以上四件之一,抑或另有他作,姑妄存此备考。

在王蒙之后,尚有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郑重及清初胡慥、萧晨等人的《葛稚川移居图》行世,使这一绘画主题传承有序,经久不衰。
明 尤求 《葛洪移居图》卷局部
尤求的《葛稚川移居图》(大英博物馆藏)为一画卷,写葛洪骑于毛驴之上,扬鞭抖缰,后有一壮汉挑筐行于桥上,筐中有宝剑、葫芦、茶壶、锅碗、斗笠等,另有一书童肩背古琴紧随驴后,前有两书童作先导,一人背着八仙桌,一人挑着葫芦、书籍、铜壶等什物。

所写山水为近景,用白描之法,与王蒙画中所用的高远和深远之法大为迥异。作者款识曰:“长洲尤求制”,钤朱文方印“凤丘”和白文方印“长洲尤求”。其题笺为:“明尤子求游旅图逸品。千卷楼主人了酓氏藏”,鉴藏印有:朱文方印“一贯轩长物”、“君子乃乐”、“了酓藏过”和朱文币形印“金匮宝藏陈氏仁涛”。拖尾有近人吴湖帆(1894-1968)题跋:“《葛稚川移居图》出自宋人院本,元钱玉潭、王叔明俱有之,此卷盖马钦山本也。笔精墨意,不在宋人下。余近得子求画《相如属赋图》,与此彷佛,皆子求得意笔也。庚午十月,访镜波兄于月波楼,翦灯夜话,出此共赏,同观者陈君子清。吴湖帆题”,概述《葛稚川移居图》的源流,并言钱玉潭(钱选)、王叔明(王蒙),称此卷乃仿马钦山本。“马钦山”即南宋画家马远。此画与王蒙之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描绘的只是截取葛洪等一行五人匆忙赶路的情景,对罗浮山的风貌则较少渲染。

丁云鹏的《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写的是崇山峻岭中,葛洪骑牛行于桥上,后有一羊及挑着古琴、经卷的书童紧随,前方右侧一妇人怀抱小孩骑牛,一人牵着缰绳回顾中,左侧则有一书童跟随其后,画中共六人。该画与王蒙之作较为接近,尤其是桥的造型与王蒙之笔如出一辙,应当是有所本。所写远景为飞瀑和茅屋,山石陡峭,有小斧劈皴痕迹。作者并无款识,仅钤白文方印“丁云鹏印”和朱文方印“南羽”。此图曾经《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有嘉庆、宣统等鉴藏印多枚。此画是明清时期所见《葛稚川移居图》中与王蒙之作最为接近者。

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自题曰:“葛仙翁移居图,壬子初夏仿黄鹤山樵笔,郑重”,“黄鹤山樵”即王蒙。画中在山脚溪流左侧,一妇人怀抱小孩与葛洪各骑一牛,前面各有一书童执引,一书童担着家具物什,一书童手捧一鹅,肩背葫芦,画中另有一羊与二犬随行。山上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在纵深处山路蜿蜒,飞流直下,峭壁林立,云雾缭绕,一派远离尘嚣的仙境之象。从画面构图看,与上述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并不接近,但极有可能源自目前已失传的、《佩文斋书画谱》中著录的王蒙《葛仙翁移居图》。此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等三朝帝王藏印。此画也和丁云鹏《葛洪移居图》一样,与王蒙画风最为接近。清 胡慥 《葛洪移居图》 扇面

胡慥《葛洪移居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是葛洪骑于牛背上在前方引导,不时回顾四盼,后有一人拉车跟随,车上各种杂货累积,妻儿坐于山石后的另一辆车上,一人在后推行,另有一脚夫挑担随侍车侧。因扇面乃咫尺之属,故作者描写的场景乃截取其中一段,并无崇山峻岭,但从溪山行旅中,可以想见路遥山深。作者题识曰:“葛仙翁移居图,癸巳秋七月画为大宗老社长,胡慥”,钤朱文长方印“胡慥”。“癸巳”乃清顺治十年(1653年)。

萧晨《葛洪移居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描写在深山古松下,葛洪右手执杖,头略望后倾,站立于山石旁,其妻手执纨扇立于后侧,一白发老妇(或为葛洪之母)双手合十,面朝葛洪夫妇;前方两书童整理包裹行囊,另有两童抬着桶(或为其他什物)拾阶而上,一牛歇息于坡脚。很明显,这是葛洪在移居途中稍事休整的场景,与其他同类主题的构思略有不同。作者题识曰:“丹砂勾漏得还无,女伴追随有鲍姑。更欲移家向何处,夜深门闲独看炉。癸亥春日写图为道翁并题博正,兰陵醉客萧晨”,其中“丹砂”和“勾漏”(句漏)都是和葛洪有关的用典。
清 萧晨《葛洪移居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当然,在行世的所有作品中,应该还有不少《葛稚川移居图》画作。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在元代王蒙之后,葛稚川移居的故事最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在这个故事里,既寄托了避世而遁入罗浮的出世之想,罗浮山因而也就成为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同时,以此为母题的艺术创作,是对王蒙以来绘画技法的一脉相承,是传统山水画嬗变与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探讨以王蒙为代表的《葛稚川移居图》,其意义显然已超越其绘画本身。

#阅读的力量# 最近读了一本社里的新书《鸢回头》。之前读刀尔登,像《中国好人》《不必读书目》等,文字虽然简洁干净,却很跳脱,读来总有隔阂,沉不进去。此番再读,耐着性子,竟读了进去。

此书谈《论语》,谈老庄,分三部分。而谈《论语》占去大半篇幅,也是读起来最兴味盎然的部分。

《论语》的文本原就是一些世俗的生活法则与人生秩序,精华不在政治,更不在哲学思辨,是“合理的个人生活、德行的个人实践,如何与世风对抗又不陷入激烈危险的情绪”的人生指南。历朝历代对《论语》文本的解读,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因此对《论语》文本的阐释并无太多空间,更无太大意义。

作者另辟蹊径,针对历史上那些出于各种目的的“误读”,梳理了后世儒者对《论语》文本的不同解读与利用,以及其行为背后的历史意涵,再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政治与日常生活,发一通深刻的感慨,很有启发性。

针对《论语》,刀尔登首先追问,我们是读《论语》本身,还是一部《论语》的接受史?我们渴望简要的语意解释,不要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同时又希望解释能帮助我们理解孔子的问题和苦恼,而这是彼此冲突的。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刀尔登提出:我们有机会训练出新的阅读方式,既不追求形而上的原始语意,也不将《论语》当作跨越之作。我们完全可能用个人的方式来阅读,同时保持在传统的轨道上,这种伴随着历史感的个人阅读,对我们不应该是很难的事情。

而本书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刀尔登这种“伴随着历史感的个人阅读”,有着他的阅读旨趣,如《论语》中有“子见南子”的记述,针对孔子该不该去见南子,在后世引出了诸多争论,更不乏无根之谈。后世的解释者们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构建概念的系统。这些文本解释者“迷信的不是孔子,而是一套抽象法则;他们心中的孔子,像是机器,或他们自己编写的输出真理的程序”;刀尔登对这些典型文本进行分析,列举数端,并加以驳斥,感叹到,“在一种学统或者道统里,精神是如何变得狭隘而强横”。

又如《卫国故事》一章中,刀尔登抽丝剥茧般地展示了后世解释者的别有用心,面对卫国的继承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有三种继承路径,但《论语》的表述有点含糊,有点不置可否。这便为解释者提供了便利。历代先儒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卫国的局面各抒己见,“用抽象原则的推演,代替实际的考察,并对历史事件做出不必接受验证的判断”。

三种路径、三种主张,“每一种主张,都依傍孔子,宣称得到孔子的真意;每一种主张,都言之凿凿,大义凛然;每一种又都将他种意见斥为离经叛道。”那么孔子的真意为何?谁知道呢。这些对《论语》文本的过度解读,让我们认识到:语言可以被异化到什么程度,意见或者观念可以攀附本不相干的历史文本从而获得优势。只在于利用者如何解释或者驾驭文本。

这样的文章颇类史学考证,读来酣畅淋漓,富有意趣,也处处渗透着刀尔登的史观。“我们接触到的每一种事实,鲜不经过无数人的修饰;每一种真相,鲜非师心自用的描述。”我们所谓的历史真相,更多是站在自身立场的某种认定或者自圆其说。但这不代表没有事实和真相,只是充满着历史的迷雾,提醒我们面对古代文本时保持警惕。

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很有可能因为意见或观念的攀附而变得面目全非,很有可能已经被剥夺了细节而被压缩为干枯狭窄的素材。“面对古代不好理解的文本,最好的态度或是存疑,理由很简单:我们不在那里。” 作为散文化的表述,这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是提醒读者,面对历史文本时应有的警惕和怀疑。

《论语》在后世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阐释,或者说误读,因为这些被简化的语录体,往往语境不明,故而易于解释,易于引用,更易于穿凿附会。“这就使孔子成为友好的工具,孔子的地位高,大家都欢喜。”正如刀尔登引用金代学者王若虚《论语辨惑》里的告诫:“解《论语》者有三过焉,过于深也,过于高也,过于厚也。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是以明白而易知,中庸而可久。学者求之太过,则其论虽美,而要为失其实,亦何贵乎此哉?”

记得之前社里出过一本《被误读的论语》,读来平常,仍陷于文本考证的窠臼。而《鸢回头》里,刀尔登对《论语》的把玩(以闲适的态度来观照《论语》),立意高超,没有学究气。他不执着于文本的考释与辨析,而是将《论语》的文本差异纳入自己的表达体系,来表述观点,传递阅读感受。在其犀利的文风中,充满睿智的讨论与思辨,能激发读者不断去思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翻山越岭的回到了常住的小寺院,下了车就明显感觉到小县城的清净。到了寺院,师兄已经收拾好了我的房间,又是铺床又是打扫,放下行李去他房间坐了会儿闲谈几句,回屋子
  • 【Riku物料】 220101 牛首村官方更新场景解禁照片 本作品以实际存在的北陆最恐怖灵异地点-富山县鱼津市坪野鉱泉为舞台展开故事。 解禁的照片中,主人公奏
  • 【当好公寓“管家”,业主幸福感持续“家”温】走进斜土街道协合公寓,道路干净整洁,车辆有序停放。在这里,你总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协合公寓业委会主任陆炳仪。
  • 【提升客服体验 “人工”“智能”缺一不可】如今,智能客服受到商家青睐。不过,很多“智能”的客服虽然语气温和,但却“听不懂人话”。近日就有调查显示,#近六成用户觉
  • 【巴菲特是不是真的传授了段永平什么至高秘籍?】 靠炒股赚到大钱的企业家,我所知道的大概有三位,陈一舟、段永平和何小鹏。 马化腾93年大学毕业靠写股票软件赚了10
  •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愿你所有快乐,无需假装。愿你此生尽兴,赤诚善良。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
  • 说出来也不怕被揍,本来今天想偷个懒[doge]想想我还是水一条吧 昕姐剪了个头发[微笑]问我有什么变化 我说剪刘海了 她说对,还有一个 我仔细看了好久,从头
  • 剧情进展到现在再看哥哥说的这些话 好像又懂了很多 哥哥 你真的探索到这个角色的本质了 你真的创造了一个有灵魂的顾一野 哥哥 顾一野这么出色真的有迹可循 你总是
  • 写乐四季织到了![awsl][awsl] 利休茶刚写出来是抹茶色,但是过一会儿就变成了棕黄中带绿的深茶叶色。 霜夜看起来和普通蓝黑很像,但其实是灰调的墨兰。 试
  • 【#成都蓉城足球队冲超成功#】刚刚,江阴体育中心传来捷报——成都蓉城足球队在2021赛季中超附加赛第二回合赛事中,以1:0战胜大连人队。成都蓉城作为本赛季中甲第
  • #元旦档首日票房4.6亿#咋说呢,本来是奔着一众实力演员去的,结果却是花钱给自己找罪受好嘛。整部片子拍得就很虚,看得让人尴尬、脚趾抠地。邻座的情侣都无聊到开始吵
  •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
  • 富查伊拉-斗牛(UAE) 葡萄牙的殖民者将斗牛引入了阿联酋,相对于西班牙斗牛的残忍,阿拉伯斗牛虽然刺激,但是没有那么浓烈的血腥感。这里的斗牛士都将长长的绳索
  • 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健康才有幸福的日子,晚年才能享受天伦之乐,儿孙之福。没有好的身体状况,那么可能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成。做子女的更希望自己父母健康长寿。 这位
  • 厨房燃料油哪些是危险化学品? 目前厨房燃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甲醇,液化气,还有民生燃料天然气。因为燃料我们经常接触,要了解它的化学特制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见
  • 山有灵,而万物生,水有灵,而澈见底,我有心,而近自然。世间温柔,不过是芳春摇柳染花香,槐序蝉鸣入深巷。日出于东,却落于西,相识人海,却散于席。就做一阵风吧,有英
  • 「 佛系 」 非佛說? 「佛系」, 一個近年外來之的詞語, 有執著、 不知所措、 自豪等意思, 雖有佛字, 但就非佛所教, 不如看看佛經如何教導。 此有
  • #小林大周的圆滚滚变猪日记# 好久不见 已经成猪了[猪头] 另外隆重介绍一下盹盹[doge] 我的崽崽 —————— 该账号因太胖已被逮捕,严禁再猪(但u1s1
  • #福奇称每个美国人都可能感染奥密克戎# 美国首席防疫专家福奇11日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如野火燎原般蔓延全美各地,每个人都很有可能感
  • 真正的慈悲心,是知道如何帮助他人解脱痛苦,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得到更多快乐感受;因此,任何能导致痛苦的“因”,如果他们试图造作这样的因,我们也应该设法去阻止。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