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第七十句
(第八十一段)
70、【波陀、摩羯、悉陀夜bō tuó mó jié xī tuó yè】观世音菩萨现灵香天菩萨相:“灵”指的是各类神灵;“香”指的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天”指的是二十四诸天;“菩萨”指的是已解脱生死,自觉觉他的圣人。灵香天菩萨就是这样一位心通各类神灵,修行五分法身香,常住天界的一位菩萨,其成就为五分法身香。那么什么是五分法身香呢?即:
1、戒香:戒指的是戒律。分开来讲,“戒”的作用是防非去恶;“律”是具体的清规戒律,即条条款款,指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思想行为、语言行为、身体行为这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
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不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不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居士可受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吝、瞋恚、诽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通过戒律的约束,做到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恚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等一切不良行为,做到外不著境、内不动心,严守戒律者,即得戒香:得第一分法身香。
2、定香:修学四禅八定、金刚喻定、首楞严大定等禅定,于一切善恶境界中,外不染尘,内心清静;不昏沉、不散乱,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见自本性,如如不动,住三摩地者,即得定香:得第二分法身香。
3、慧香:慧就是般若,般若是出世间的智慧,是能学道、能解道、能修道、能证道、能解脱生死烦恼,能超凡入圣的智慧。世间智慧出自于我执所生的世间法、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般若智慧出自于如来藏的出世法,以自利利他究竟涅槃为修行的最大追求,故名般若。
般若是专治烦恼直至成佛的法药,修功德者应当知道:般若之体即法身、功德在法身中。若人识得般若、解得般若,但不善于应用般若,此人有过无功;若能善用般若、则有功有德;若能常持不懈,即是安住于菩提道,直通成佛之路。如此得般若者,即是得慧香:得第三分法身香。
4、解脱香:解脱指的是八种解脱法。即: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这前七种解脱依次为欲界解脱、色界解脱;第八种解脱法为无色界解脱,已脱离三界,永断生死烦恼,证阿罗汉圣果。得圣果者,即得解脱香:得第四分法身香
5、解脱知见香:知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凡夫知见、一类是圣人知见;凡夫知见见世间法、圣人知见见出世间法;世间法是生死法、出世间法是不生不死法;生死法落在六道轮回中受种种苦、不生不死法入涅槃中得种种乐。此两种知见,孰优孰劣,自可一目了然。
那么什么是圣人知见呢?圣人知见就是佛知佛见,传播佛知佛见就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一大事因缘,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开佛知见”,使众生得自性清净,故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示佛知见”,使众生得真实利益,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悟佛知见”,使众生破迷开悟,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彻底解脱生死烦恼而出现于世。
世尊所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佛用方便法引导众生,从信位进入圣位的四个阶段,是开权显实,圆融心境的真正妙法。那么什么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呢?《法华文句》卷四说:以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立场,阐释“开、示、悟、入”之理,并一一配列。就四位而言,是指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大阶段,即:
1、以“开佛知见”配十住位: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见思无明,断除一切见思烦恼,开显如来藏,由此而见实相之理,在果证上已超越了小乘极果。
2、以“示佛知见”配当十行位:于此阶位,已破除烦恼障,此时所知障虽未全破,但不生不灭之体已开始彰显,此体具足如来万德,凡是法界中一切众德,无不在此体中一一显示分明。
3、以“悟佛知见”配当十回向位:于此阶位,既然已破除了烦恼障而显现出真如实相,明白了法界众德归于一体,这个时候已得理通达、事通达,事理融通,随意无碍的境界。
4、以“入佛知见”配当十地位:于此阶位,事、理既然融通,此时已得自在无碍,任运自如,而入萨婆若即“一切智”海。一切智指除了佛智外,对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之事、无为之事、因果、十法界,它们之间的种种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之相状,无不了知,这样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由上可见,“开、示、悟、入”是帮助众生破无明、离生死,脱轮回最重要的四个修学阶段。诸佛如来在教化菩萨时,讲了很多可修可证的法门和教理,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就是以佛知佛见,开示众生、觉悟众生,使其证入佛知佛见。得佛知佛见者,即得解脱知见香:得第五分法身香。
香的意义,是以智慧之火烧出法界真香,这是最真实的庄严佛身,供养如来。这五分法身香,皆是自性本具,本不从外求、本不从外修,但众生痴迷,亡失自性,不得已而从戒定慧起修,至生死解脱、知见解脱,圆满五分法身,具足功德,这样渐修,也能找回自性佛。
那么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灵香天菩萨相是什么意思呢?是菩萨告诉一切众生,要像灵香天菩萨那样,认真修学五分法身,得法界真香,常住天界,与天地神灵相往来,入世度人不住生死、出世解脱不住涅槃,受用真实大自在。
这篇咒语中的“波陀”译为“红莲花”;“摩羯”译为“善胜”;“悉陀夜”译为“悉皆成就”。此句的意思是:菩萨得五分法身香,坐金红色莲花宝座,身放大光明,以善胜之五分法身法指示修道人要以无比的智慧,明辨真伪,远离一切邪恶,了悟世事无常,人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眼即空。应以清净之心,及早修行,认真受持《大悲咒》,使身心俱得解脱,永断世间一切烦恼,这样就能成就无上菩提。

《大悲咒》第四十三句
(第五十四段)
43、【娑啰娑啰suō là suō là】观世音菩萨现五浊恶世相:这里说的五浊是什么意思呢?五浊非从外生,是由自己内心因迷惘所生之五种浑浊之相,这五种浑浊之相都是迷惑心性,造就轮回的乱象。
那么“浊”该怎样理解呢?《楞严经》里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比如清洁的水,水质清亮、明彻,能映照物体而显现物体之像,这是清洁水的本然相状,而尘土灰沙这一类有质碍的物体,与水的体性恰恰相反,是不相同的。
如果有人将一把土投入清水里,土融解在清水里就失去了物质性的障碍,清水也由此而变浑浊,失去了清洁的体相,两者皆非,容貌“汨然”。“汨”(mì)原意水名,这里作“非”解。意为水与土混在一起各自都面貌全非了,成了既不是尘土、也不是清水,而变成了浑水,这种状态称之为浊。
像这种浊,在每一个众生的生命里有五重与浑水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就是:每一个众生的生命本源,像清水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但在这一尘不染的生命本源中,突然出现了无明,无明就像尘土一样,使生命的本源受到污染,从而使无生无灭的觉体变成了有生有灭的肉体,这种变化,称之为“浊”。浊共有五重,即:
1、劫浊:我们能看见十方世界遍满虚空,而虚空和“能见”是不可分的,如果只有虚空而无“能见”,有空无见、何名为见?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果只有“能见”而无虚空,有见无空、何名为空?就没有虚空让“能见”认知了。
有空则无空之体、有见则无见之觉,空与见离了觉体,就是妄相和妄想,虚空妄相与“能见”妄想交织在一起,妄起分别,迷失自性。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着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此时的世界众生无不受害,名为劫浊。
2、见浊: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构成,由阿赖耶识生发的“见、闻、觉、知”依此四大之身而起作用,地水火风之身与见闻觉知之识,彼此壅塞,留下障碍,这种障碍即是“觉知”对“色身”的执着,四大之身与见闻觉知交织在一起,妄起攀缘,迷失自性,于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名为见浊。
3、烦恼浊:人们心中的记忆所产生的认识,通达于一切思维,这些都是自性所生发的知见,由此而容纳显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相,如离开这六尘就没有相、离开觉知就不会另有体性,这些尘相和妄想知见交织在一起,增进妄想,迷失自性,引发众生追逐五欲六尘,生出“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名为烦恼浊。
4、众生浊:人们从早到晚,念念相续,这些念头,后念生、前念灭,生灭不停,尽管这些知见想停留在世间,想长生不老,但业运即善恶二念的力量,却在物质世界里迁流不息,必有生灭,周而复始,这种知见和业运的状况交织在一起,妄生执着,迷失自性,引发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名为众生浊。
5、命浊:人们有见(看见)、闻(听闻)、觉(知觉和感觉)、知(认知和知道),此见闻觉知,其共性原无异样,是清净无染的真心(如来藏),此真心由于被众多的色尘(物象)隔绝,使本为一体的真心无状而异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有其被认知的作用,又称为六用,即“性中相知”。
而六根各有其功用,互相不代替、不逾越,如眼只有看的功能,就不能代替耳能听的功能,即“用中相背”。由于如来藏因无明而生六根六尘,于是真心(如来藏)就变成了妄心,妄心迷惑,无法判别六用(六尘)之间的关系是相“同”、还是相“异”,同与异也因此而失去了分别的标准,就妄加推测,以真心无分别之六尘为同、以妄心有分别之六尘为异,如此真心与妄心所生之六根六尘交织在一起,妄生邪见,迷失自性,使恶业增加,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岁者稀,名为命浊。
以上所说五浊,都从无明中生,无明生五浊、五浊生十恶,凡未见性之人,都生活在这充满五浊十恶的身心世界里,幻生幻灭,轮回不休。那么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五浊恶世相是什么意思呢?是菩萨告诉一切众生,五浊恶世是众生业力所现、诸佛国土为诸佛清净心所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佛之人只需远离五浊,诸佛净土即可当下现前。
这篇咒语中的“娑啰”译为“坚固”、“娑啰娑啰”译为“坚固、永久持续、始终不二。”此句的意思是:学佛之人要有坚固的定力、要有坚韧不拔的的毅力、要有始终如一的精神,将色身看成幻境,由此发愿勤修,以幻修幻、幻成灭幻,一心向道,即可在五浊恶世里,不为尘色所动,这样就能解脱生死烦恼,得证清净圣果。

【传灯法师:净土法语】

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门兴焉。此之法门,经论发明,其品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可谓言言阐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弥陀之妙法。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而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历尘境之粗强。险难恶道,无处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铋,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问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净土之念,必能轻于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若去无志而独言有志,则爱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爱而不一。两者功夫,初无间然。又问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为之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夫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也。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具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所发之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长途修忏课诵,古德所立回向发愿之文。别则各随自己之意所立。广如四弘,上求下化。狭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要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绳准。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期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天的假期就要结束了 像我这样平时时间精力分几份还觉得不够用的 正好趁这个时间 躺平 锻炼 完成平时完全顾不上的几处家务 其实觉得这样短暂恢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 交易所对期货公司有规定:最低手续费不能+,意思是期货公司多少必须得收点费用,既然不能+,那+分象征意义收取还是可以的,所以行业里面称的+分,就成了期货市场上最低
  • 唐·唐临《冥报记·卷中》 眭仁蒨者,赵郡邯郸人也。少有经学,不信鬼神,常欲试其有无。就人学之十余年,不能得见。后徙家向县,于路见一人,如大官,衣冠甚伟,乘好马
  • #嫦娥七号、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借此机会,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获奖名单向
  • 往事飞烟,总觉得,成熟的女人比男人可怕,因为她们对着闪电打伞,学会了沉默再加上忙。时而与狗狗面对面相识玩耍,时而抱怀里宠溺,如此温柔似水,实在可惜……除去生活幸
  • (长春市卫生健康委)【长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通报】4月24日0-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4例(含39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本
  • #春天竟如此鲜艳而艰难# 屋里进了不明生物 东西总会被啃全阴小区今天奇葩通知继续被核检中午9号楼莫名其妙进了床上用品偷偷摸摸 差点被征用做Geli 明天会发生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应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这有助于促进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场的竞争,丰富产品形态,从而增加
  • #GITZO捷信# #摄影# #捷信聚焦非凡#捷系统家系列碳纤维三脚架 作为捷信的顶级三脚架,系统家系列非常适合使用长焦镜头和沉重相机的专业摄影师。采用100%
  • #李准基[超话]# [心]#李准基Again My Life# [心]#演员李准基# 20220425 @李准基 吾王归来撒花,愿李演员平安健康[送花花]여러분
  • 书中提到的27座幻想天堂覆盖世界各地和各个时期,让我们在畅游幻想天堂的同时感受人类文化与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希望能为疫情之下的生活带来一点慰藉。——————在Da
  • 好久都不会正式给别人拍组照了应该说是时隔两年了我还是喜欢浓烈的颜色但现在更喜欢组照里所描述的照片故事感当大家追求拍出来五官好看的时候 我追求氛围当现在大家追求氛
  • 晚上和小清去玩 顺便买了两包猫条放在包里 准备给小猫咪吃回到小区猫咪听见我的声音就出来了[苦涩]我就直接给他吃了两条 回到家放下布丁就立马找东西给猫咪当碗 给她
  • 酒店C栋是客房区,共有283间客房和套房,通过一座高空连廊和主楼体相连,C栋的设计采用更加柔和的色调,以传统文化为灵感的装饰,让人感到放松和亲切。酒店内的儿童乐
  • 可我真就过了那样的“煽情”时期,即便做着小生意,也只把它当防止自己老年痴呆的“药剂”。❥绿植和鲜花都是网购的15.8元就拥有了两根完好的南天竹好惊喜❥北京的秋冬
  • 因此,或许短期来看,在整体信心的提振下,随着上海有序复产复工,题材股短期的机会在逐步提升,但是整体仓位上,还是建议等待,毕竟指数还在分化,内忧外患的现状仍有压制
  • 许多企业非常关心援沪医疗队的生活,捐赠各类物资,让大家有充足的体力在方舱医院更好地服务患者;往返于上海和杭州的卡车司机已经连续二十天,每天孤独地奔走在高速公路上
  • (股民的学堂解读:“依水而舟,依鱼而网”根据市场走势做判断,而不是自己的想象,市场走势决定你的操作;“为可为,避不可为”主动权始终在我这里,能交易就交易,不能交
  • 你自己的财富格局也还是不错的,有聚财的相理特征,但是细看你的事业运程的话,又是比较一般的,究其原因,多半是不能够汇聚所有的心思在学业与事业之上,很容易被外界的事
  • 会有越来越多人像红头发小哥哥一样为他的音乐,为他的魅力而倾倒![心]有时候又觉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