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⑫】丁樱:序贯辨治小儿肾病

中国中医 2022-10-13 14:12 发表于北京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闫永彬 任献青



小儿肾病的中医病机本质是阴阳失调,而形成阴阳失调的原因乃肾病本身标本虚实演变和壮火与少火相互作用,随着肾病本身标本虚实的演变和激素量的变化而呈现演变有序的阴阳失调变化,即呈现规律的阳虚水泛、阴虚火旺、气阴两亏和阳气虚弱的序贯演变。其治疗应根据患儿不同病程阶段,通过益气、养阴、温阳及活血、利水、清热等中药,配合激素不同剂量,序贯辨治,以平为期。

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丁樱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医、教、研工作54年,自20世纪80年代率先深研中医药治疗儿童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历经基层医生到高校专家的逐步积累,在儿童肾病辨证理论创新方面颇有见解。其创新小儿肾病辨证理论,提出小儿肾病“本虚标实”,治疗应“扶正祛邪,序贯辨治”。该理论被纳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儿科规划研究生及本科教材,沿用至今。其主持制定的《小儿肾病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已形成指南,在降低小儿肾病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成效卓著。

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常迁延难愈,病机特点是在本虚标实基础上服用激素而致的阴阳失调序贯演变。对该病的治疗,丁樱提倡以调整阴阳失衡为目的的中药、激素序贯治疗法。

01

病机特点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调阴阳,以平为期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灵魂,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等皆根植于阴阳学说。简言之,生理上,阴阳动态平衡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理上,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即阴阳失调;诊断上,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是中医辨证体系的本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为中医论治之最终目的。

标本虚实演变,壮火少火互用,终致阴阳失调

肾病病机本质属本虚标实,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正虚是指气虚、阳虚、阴虚或气阴两虚,脏腑辨证表现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为病之本。如《景岳全书》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邪实是指外感及水湿、湿热、瘀血及湿浊等病理产物,故为标。可见,水肿的发生主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弱之本。正虚于内,则易出现外感、湿热、水湿、血瘀、湿浊等邪实之标,可谓“因虚致实”。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出现阴阳失调。

肾病除本身标本虚实演变而导致阴阳失调外,本病壮火与少火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重要动因。激素是治疗肾病的重要药物,为阳刚燥热之品,谓之“壮火”,正如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中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丁樱认为,激素为药食气味之纯阳者,故为壮火,久用则壮火食气,耗气伤阴,可导致气阴两虚。少火为生理之火,主要指肾之阳气,如张介宾《类经·阴阳类》云:“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主,皆由阳气。”激素小剂量维持时,由于外源性激素对内源性“少火”产生抑制,所以“少火生气”作用减少,又逐渐表现出脾肾气虚或阳虚证候。现代研究表明,大量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通过影响皮质醇的分泌来影响肾上腺功能,从而临床表现为肾阴阳亏虚的序贯演变。

综上,小儿肾病的中医病机本质是阴阳失调,而形成阴阳失调的原因乃肾病本身标本虚实演变和壮火与少火相互作用,随着肾病本身标本虚实的演变和激素量的变化而呈现演变有序的阴阳失调变化,即呈现规律的阳虚水泛、阴虚火旺、气阴两亏和阳气虚弱的序贯演变。

02

治分四段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小儿肾病辨证的纲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论治的原则。肾病患儿在大量蛋白尿时,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故在此情况下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病程阶段,通过益气、养阴、温阳及活血、利水、清热等中药,配合激素不同剂量,序贯辨治,以调整阴阳平衡,以平为期。

序贯辨治临证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①在未用或用激素早期(2周内)

患儿蛋白尿及水肿比较明显,此时激素的副作用尚未显现,临床多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脾虚湿困证候。症见全身浮肿,神疲乏力,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不利,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治宜温阳益气,化瘀利水。方选肾病序贯Ⅰ号方:生黄芪40g,太子参12g,菟丝子10g,桑寄生10g,大腹皮10g,猪苓12g,泽兰10g,茯苓15g,当归12g,丹参10g,桂枝6g,甘草10g。方中太子参、生黄芪、菟丝子、桑寄生温阳益气;大腹皮、猪苓、泽兰、茯苓、桂枝温阳利水;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②用足量激素2周以后或长期使用激素阶段

因激素的副作用渐显,患儿证多由阳虚渐转变为阴虚,从而表现为肝肾阴虚、虚火内盛的阴虚火旺证候,为西医学所说的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症见五心烦热,面部痤疮,心烦躁扰,食欲亢进,口干舌燥,满月面容,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温肾补气。方选肾病序贯Ⅱ号方:生黄芪30g,太子参12g,菟丝子10g,桑寄生10g,生地黄15g,知母12g,黄柏10g,黄芩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当归12g,丹参10g,砂仁6g,甘草10g。方中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桑寄生温阳益气;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黄芩滋阴清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砂仁运脾;甘草调和诸药。

③激素巩固治疗期(减药阶段)

因大量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长期反馈性抑制,致使肾上腺处于抑制性萎缩状态,皮质醇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一旦激素减少或停用,极易引起肾病复发。中医认为,随激素量的变化,阳刚燥热之品减少,激素的副作用逐渐减少,而“壮火食气”的副作用表现出来,火易耗气伤阴,可导致气阴两虚。患儿多由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证候渐转变为气阴两虚的证候。症见气短乏力,手足心热,自汗出,易感冒,腰膝酸软,大便稀溏,纳呆腹胀,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或细数。治宜益气固肾为主,兼以气阴双补。方选肾病序贯Ⅲ号方:生黄芪60g,太子参12g,菟丝子15g,桑寄生10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生地黄10g,知母10g,当归10g,丹参10g,砂仁6g,甘草10g。方中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桑寄生温阳益气;生地黄、知母滋阴清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砂仁运脾;甘草调和诸药。皮质醇低于正常者常以阳虚证候突出,临证加巴戟天、肉苁蓉以温补肾阳。

④激素维持治疗期

此期激素减量至小剂量维持阶段,激素的副作用逐渐消失,又因大量外源性激素对少火产生抑制,致“少火生气”作用减少,逐渐表现出脾肾气虚或阳虚证候,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表现。症见神疲倦怠,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脉虚弱。治宜益气固肾或温肾助阳。方选肾病序贯Ⅳ号方:生黄芪45g,太子参12g,菟丝子15g,桑寄生10g,白术12g,茯苓12g,巴戟天12g,淫羊藿12g,肉苁蓉15g,当归10g,丹参10g,甘草10g。方中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桑寄生、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温阳益气;白术、茯苓益气;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相关阅读】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⑪】南征从毒论治消渴肾病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⑩】王新陆论治血浊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⑨】陈绍宏:中西融合 通至邪出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⑧】王永钧治肾思想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⑦】韩明向治肺思想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⑥】王庆国:通平致和 治宗伤寒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⑤】翁维良活血化瘀五论及临证十二法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④】余瀛鳌通治方思想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③】肖承悰:以和法病证结合治妇科病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②】陈彤云:以中医整体观辨治皮科病

【第四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①】张伯礼论治湿浊痰饮类病

编辑:董俊彤

中国中医

微信号:satcm01



阅读 45

分享收藏

赞在看

写留言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一)
【释义】

本条总论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并提出风水及皮水治疗原则。最后论述黄汗病的脉证和转归。

风水与肺的关系较窑切,因肺主皮毛,风邪侵袭于表,故脉浮恶风;湿邪流注关节,故骨节疼痛;皮毛受邪,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故水湿潴留于皮肤,其证尚有头面浮肿兼发热等症状。皮水与脾、肺的关系较密切,因脾居中州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致水湿阻滞脾络,故腹满如鼓状,不渴;水湿溢于皮肤,故皮肤浮肿,按之没指;不兼风邪,故不恶风。皮水患者,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病位在表,故可见浮脉。治疗亦当势利导,从发汗而解。正水、石水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正水是因肾阳不足,水气停蓄,故脉象沉迟;石水则系阴寒凝结下焦,故脉自沉。二者病皆在里,故均以腹满为主症,但正水水随足少阴肾脉上射于肺,故能影响肺气之肃降功能而有喘;石水因水气结于少腹,故少腹硬满如石状而不喘。黄汗与脾有关,由手水湿内郁,营血受病,故脉沉迟;脾虚,湿不运化,上犯于肺,使肺气不畅,故胸满;卫郁而营中有热,水湿潴留于肌肤,所以身热,四肢头面肿,因汗出色黄,故称黄汗。此病若日久不愈,营血郁热更盛,致腐败气血,化而为脓,故亦可发痈肿。
【按语】

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三脏之中,尤以肾最为重要,因肾为水脏,又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即聚水而成本病。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強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二)

【释义】

风水病产生的机理。脉浮为风,指外感风邪;脉洪为气实,指病人素有郁热。病之初期,以外感风邪致病为主,风邪盛则皮肤上出现瘾疹,身体为痒,称为“泄风”。瘾疹因痒而搔抓不已,日久即成“痂癞”之疾;同时,病变深入发展,致一身之气郁而不行,这时病变主要以气之失调为主,气受邪郁,不能化水,故聚水而成本病,出现身体浮肿,难以俯仰等症状。由于本病之形成,主要与“风”与“气”有关,所以说“风气相击”。发汗可以去水,又可以散风,故汗出乃愈。伤于风者,往往卫虚而恶风,故恶风亦为本病的见症之一,并可借此与黄汗相鉴别。黄汗也可见全身浮肿,但有小使通利,不恶风,口多涎等证,可与风水区别。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卧起狀,其颈脉动,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三)

【释义】

进一步说明: 风水的脉证。风水之脉应浮,如果寸口部的脉见沉滑,为水气相结之征,这说明风水病已有增剧的趋势;水湿滞留于胸颈以上,卫气被郁,故出现面目肿大,发热;水渍入肺,肺气不宣,故时时唉嗽;望诊时,病人眼胞微肿,姑刚唾起的状态;按其手足肿处,凹陷不起;水湿犯于肺胃,故颈脉跳动明显,这些都足风水深入发展的症状。

大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足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岁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四)

【释义】

本条再论水气病的辨证及治疗原则。太阳伤寒病,是感受风寒邪气所引起,脉象应为浮紧,骨节也必然疼痛;如果身体反重而痠,不疼痛,口亦不渴,则虽见浮紧之脉,不得认为伤寒,这是由于内有水湿,潴留于肌肤之间,而为风水,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即可痊愈。水肿病本为阳气不足,如果发汗不得法,又会损伤阳气,使人体更虚,反会出现恶寒症状,所以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肺主皮毛,水湿潴留于皮肤之中,影响肺不能输布津液,故口渴;因无外邪,故不恶寒,这是皮水的症状。

身体浮肿而两胫自冷,状如周痹而疼痛随经脉上下游走;寒湿阻郁肺中的阳气,肺气不能宣畅而发生胸中窒塞;胃中寒冷而不能进食,寒气反聚于胸膈以上而作痛;至信晚时,阳气更难舒展,故岁生暮躁不得唾眠;寒湿外外淫,流于关节,故痛在骨节,这就是黄汗病。病情较之第一条“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的黄汗尤重。

咳而喘,不渴,是水气在肺的症状,就是肺胀病。因寒水内闭肺气,肺失宣降,汗孔不开,通调失职,故咳喘而面现浮肿,与风水相似,用发汗法治疗即可痊愈。

但是,应当注意,诸病中若有渴而下利、小便数的症状出现,表明体内津液已伤,如再用汗法,有导致津液枯竭的危险,故云:“皆不可发汗”。

裹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忄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五)

【释义】

皮水的证治。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此,全身及面目肿大,脉沉,小便不利。肺主皮毛,水湿既不能从皮毛而外泄,又不能下行从小便而排出,结果郁于脾胃而化热,所以用越婢汤发汗行水,兼清内热,加白术以除肌表之湿。如小使自利而渴,表示津液已伤,不宜再用此方治疗。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六)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穀,小便数,今反不利,此钦作水(七)

【释义】

此二条从趺阳脉的变化情况,说明有发生水气病的可能性。趺阳脉是胃脉,其脉道在足背二骨之间,一般当伏。今不伏反紧,紧脉主寒,是股中有寒疾,如疝、瘕、腹中痛等,寒则当温,而医者反用苦寒之剂攻下,重伤阳气,肺气因寒而不宣畅,即可发生胸满、短气等症状。跌阳脉反数,数数主热,有热应有消谷和小使数的症状,今小便反不利,可知水与热互结而不行,可能要发生水气病。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博,名曰沉。趺阳脉而数,浮脉即热,数咏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优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膚,即为水矣。(八)

【释义】
本条论述水气病形成机理。寸囗为阳位,脉浮属阳,热为阳邪,故寸口脉浮则为热;迟脉属阴,阴主潜藏,故寸口脉迟则为潜,潜与热互相搏结,则热内伏而不外达,故曰沉。沉是沉而不举,不定指沉脉的沉。趺阳为胃脉,趺阳脉浮而数,是热伏止于下,留于内而不行于外,所以说“热止相搏名曰伏”。伏是沉伏的的意思,不是指伏脉的伏。热留于内与水气相搏,则水每因之而停留。同时又因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而络脉空虚;热止于中,则阳气不化而小便难,水不能循常道而运行,则浸淫于皮肤肌肉之间,则成为水气病。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於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为,小便即难。(九)

【释义】

本条从脉症上说明水气病的机理。寸口主肺,卫气通于肺,寸口脉骇而紧,是塞气外束,卫阳被郁,故恶寒;肺气不利,不能迢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来自水谷之津液,不能随气运行,因而潴留于肠间,所以形成水气。

少阴尘肾,脉紧主寒主痛,脉沉主里主水,少阴脉沉而紧,是肾阳不足,寒从内生;阳气不能随三焦数布于周身,因而骨节或身体疼痛;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小便难,于形成水气病。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十)

【释义】

本条说明水气病的脉症和预后。因为皮肤中有水,脉络被压,营卫被阻,故水肿病人脉彖多沉,然而阴寒内盛之证,咏亦多沉,故必须再根据“身体肿重”之症,才能诊断为水气病。脉浮与脉出不同,浮是上盛下弱,出是脉象盛大无根,轻举有脉,重按则散,定真气涣散于外现象,水肿病人一般脉沉,若水肿米消,突然出现浮而无根的脉彖,与证不符,辰示预后不良。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蠶,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是指脉象沉伏不出,水势太盛的征象。水肿病人,腹大,小便不利,脉沉欲绝,如正气尚米衰者,可以考虑用逐水攻下的方法急治。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十二)

【释义】

本条论述下利后形成水肿的病理。患泄泻、痢疾之后,出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腹满而前阴水肿的症状,这是由于大利日久,脾肾阳虚,气不化水的缘故,出现这种症状时,应考虑右发生水肿的可能。假如小便通利,体表也有汗,说明阳气未虚,或阳气已经恢复,水湿既可从小便排出,又可从汗孔外泄,水肿自易消退。所以说“自当愈”

待述……。

《類经》
【類經十二卷】

证治类(二)

气味方制治法逆从(《素问.至真要大论》O四,附:有病真假辨)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急或缓,或燥或润,或轻或坚,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涌,吐也。泄,泻也。渗泄,利小便及通窍也。辛、甘、酸、苦、咸、淡六者之性:辛主散主润,甘主缓,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坚,淡主渗泄。《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五味之用,升而轻者为阳,降而重者为阴,各因其力而行之,则气可调而平矣。O涌音勇,如泉涌也。软,软同。)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非调气,谓病有不因气而得者也。O王太朴曰:病生类有四:一者始因气动而有所成,谓积聚癥瘕,瘤气瘿气,结核癫痫之类也;二者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疣疥疽痣,掉瘈浮肿,目赤熛疹,腑肿痛痒之类;三者不因动气而病生于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也;四者不因动气而病生于外,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朴之类也。凡此四类,有独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独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而后治内而愈者,有须齐毒而攻击者,有须无毒而调引者。其于或重或轻,或缓或急,或收或散,或润或燥,或软或坚,用各有所宜也。)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治之之道。有宜毒者,有不宜毒者,但以所治为主,求当于病而已,故其方之大小轻重,皆宜因病而为之制也。)

帝曰:请言其治。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臣佐义见下章。)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法也。)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病者微之,如阳病则热,阴病则寒,真形易见,其病则微,故可逆之,逆即上之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热极反寒,寒极反热,假证难辨,其病则甚,故当从之,从即下文之反治也。O王太仆曰: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太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然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须从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此之谓乎。)坚者消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而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温之,温养之也。逸者,奔逸溃乱也。行之,其逆滞也。平之,安之也。上之,吐之也。摩之,按摩之也。薄之,追其隐藏也。劫之,夺其强盛也。适事为故,适当其所事之故也。)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其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从少谓一同而二异,从多谓二同而一异,必观其事之轻重而为之增损。然则宜于全反者,自当尽同无疑矣。O愚按: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如寒热之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弱或迟,为厥逆,为呕吐,为腹痛,为飧泄下利,为小便清频,即有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也。真热则脉数有力,滑大而实,为频躁喘满,为声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赤涩,或发热掀衣,或胀疼热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温其寒,真热者直解其热,是当正治者也。丢若假寒者,阳证似阴,火极似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或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秘热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阳盛隔阴也。假热者,阴证似阳,水极似火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或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热化,亦日阴盛隔阳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原矣,是当从治者也。又如虚实之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虚有盛候,则有假实矣;大实有羸状,则有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形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遗精滑,或呕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气短似喘,或劳伤过度,或暴困失志,虽外证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当补也。实者邪气实也,或外闭于经络,或内结于脏腑,或气壅而不行,或血留而凝滞,必脉病俱盛者,乃实证之当攻也。然而虚实之间,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如《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奇则虚。此虚实之大法也。设有人焉,正已奇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呼?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末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无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末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末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足气无损者,邪气虽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与而邪反盛,适足以借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证者,当直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使臻速效,此治实之道也。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证,实者可攻,何虑之有?不能胜攻者,使是虚证,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证最多也;假寒之证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误也。然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故实能受寒。而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受热。世有不明真假本未而曰知医者,余则末敢许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节从王氏及新校正等注云: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即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即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如《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渐甚。乃不知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则下虚自实,中满自除,此塞固塞用之法也。通因通用者,如大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治假,其始也类治似同,其终也病变则异矣,是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积溃坚,气和而病必已也。O塞,入声。)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气调而得者,言气调和而偶感于病,则或因天时,或因意料之外者也。若其治法,亦无过逆从而已,或可逆者,或可从者,或先逆而后从者,或先从而后逆者,但疏其邪气而使之调和,则治道尽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累了好长时间调色,想名字,想寓意想文案,做预览图,最后听见宝贝说“我很喜欢,谢谢后援会姐姐”一下子感觉都值了宝贝起初说喜欢橘色但是最后介于到时候做周边出预览图颜
  • #曼辛之星•客人翡翠切石分享#今天不说暴涨也不说切垮,说一说陪客人在德龙珠宝城地摊花500买下这块小原石,下面一起看看,这块小料是怎么从丑小鸭变天鹅的…资深玩赌
  • 他估算,如果二次感染比率维持在1至2%,单日病例就有机会维持在1万多宗后回落;但若二次感染比率逐步上升,有机会出现更多个案。#疫情防控# #关注新冠肺炎#【專家
  • 值此国庆佳节之际,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 宝鸡市体育局总工程师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手 温健康:我作为全运会、残特奥会宝鸡市区站的第21棒火炬手
  • 不知道珍惜么,骂你骂了一周真的是有点累了,以后别来沾边,快糊s吧,羞于和你同个性别希望小爱以后保护好自己,专注于事业,我们永远会站在你的身后支持你,陪伴你美洲航
  • 杨幂这番话也算是侧面证明了,什么光吃不胖,冻龄女神都是瞎说,再怎么天生丽质,都得靠后天的努力,甚至靠钱来砸。杨幂这番话也算是侧面证明了,什么光吃不胖,冻龄女神都
  • 作为一枚资深榴莲控,我真的无条件热爱一切榴莲味的东西榴芒一刻真的太会了吧!#mewgulf[超话]#我和表嫂的社死现场,表嫂是一枚资深的他泰海王,今晚喝多了,居
  • ”高鹏打趣道,在这样的初衷之下,融合山西多种老虎特征和山西文化元素的“晋虎”便逐步孕育了。差下的2分,如果今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把它补上,把更多的山西元素运用到
  • #4EVE[超话]# วันนี้ขอบคุณทุกคนมากนะคะ แฟน ๆ ช่วยกันร้องทุกเพลงเลย ขอส่งหัวใจให้รั
  • 这是一次出于“孟母三迁”的动机的搬家,tmd不然我应该住上郊区的了[吃瓜]。其实两者发布会撞期的消息,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被供应链上曝光,从当时开始就不断有人拿这
  • #车市热门[超话]#日前,有国内媒体表示,广汽集团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指出,2022年第四季度,埃安第二工厂将投产,新增20万辆/年的标准产能,支撑
  • 远处三两墨,近晓寒鸦栖。叽喳复叽喳,相接十数里。
  • (如果小强真有心要她死此时就应该爽快递上,这里的疑问体现了他有在好好听他哥的话守着她)是小兰花让小强带她去玄虚之境2.小强说“无法解封”大强说“这里就交给你了”
  • 拒绝搬砖,从转考PTE开始,然后请选择满易PTE[嘿哈][嘿哈][嘿哈]官方认证讲师课后无限次批改答疑!保证课程质量的同时更能保障课后服务[鼓掌][鼓掌][鼓掌
  • 地铁直达‼️成都被人遗忘的宝藏公园|人超少|||·♈️拍照日记100记第48记——逛古蜀王都的小公园·有些城市呆了很久你仍然很陌生;有些景色停在那里你仍就没机会
  • 带动收入增长的原因有二:一个是上半年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上涨,另一个则是来自企业内部产能规模的提升。只是,与气势如虹的业绩相比,公司自去年8月恢复上市以来股价表现不
  • 这首赞美夫妻家庭和睦、情感真挚充满人生美好愿望的诗歌,以古老朴实的情怀对应我们行至中年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看过千帆过尽,如一棵茶树感受四季变化,凝结成苦涩甘
  • 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当时这部武侠剧一播出便火遍了全国,而黄日华也因为这个角色才被人知晓,剧中的郭靖是一个正义凛然的君子,他憨厚倔强,善良争议,却又不畏强权
  • 翻地图的时候(那时候只有纸质地图)发现白居易墓竟然就在对面,当即决定过去看了看,发现很多韩国过来的自认是白居易后代过来怀念祖先,我也拜了拜这位伟大的诗人,为后人
  • 24、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山东模式”的10条经验“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改革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21、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1月14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