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企10年# 【盐碱滩上种植梦想 千亩不毛之地收获放心粮】

  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数千亩盐碱地改造的稻田已种满三季,5月的春光中,再次开犁插秧。这片海峡两岸(吉林)生态农业合作先行实验区,由国台办、农业部批准设立。不长草的盐碱地真能种出好稻米?村民曾见惯了一茬又一茬开荒人铩羽而去。可是这一次,一位台湾大叔王淦,满是笑容,待了一季又一季。盐碱滩长出的稻米被选进杭州G20国际会议,咱盐碱滩能长金豆子?

  与土结缘:

  盐碱滩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片大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横跨在吉林西部。出长春向北,过松原向西,直到白城,13市县,茫茫松辽大地上,沿湖泡和村屯,一片一片裸露着白碱,从植被稀疏到寸草难生。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这里是古松辽大湖的核心。当东北隆起山脊,江河分出流域,大地覆满黑土,这片盐碱地依然保留着沧海的遗迹。这里又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水稻带,无霜期长,雨热同步,水稻生长前期温度高,后期昼夜温差大,天时地利不可多得。

  曾经的盐碱滩是寂静的,这里少有生物。可现在每逢开春季节,机械犁过土地,许多鸟追着犁啄虫,在车的前后翻飞。每到9月稻田金黄,大平原野旷天低,车开过田间,时而惊飞成群的金翅雀,时而一两只大鸟一翅冲天。多年前开荒过后,洼里本就不多的青蛙绝了迹。如今稻田茂盛,别说青蛙、蚯蚓,野兔、黄鼠狼都回来了。  

  监控不分昼夜,记录着每片分区稻谷的生长,全程上网,全部存盘,全流程追溯。这是令王淦充满希望的农田。他多年在大陆做贸易,2014年决心开发一块地,产自己放心的食材。自己的需求,应该是很多人的需求,他误打误撞,开始投身农业。

  农,一直不是人才和资本眼里的热门。可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行业,不被看好,无法突破,才有机会。农业是国本,王淦有不少搞农业的朋友,也知晓全世界相关的农机、农技。  

  下了决心,就去找地。找一片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耕地谈何容易!即使土地过关,空气、水源又如何保证?打开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他才了解国内耕地资源何等宝贵。“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西疏东密,编者注)两侧,泾渭分明,仅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才有大片耕地,其余是草地、是山区、是荒漠。  

  王淦年届五十,平日温言细语,对认准的事情又偏执得要命。他从北京周边一路向北,在松原找到了纯净的土,还有纯净的天、纯净的水。但这是一片农业专家都摇头的盐碱地。伪满时期就开发搁浅,新中国成立后修了灌渠依然无果。曾有不少人试种,有的插秧枯萎就走了,有的守到秋后绝收。哈达山水库松江水,沿途浩荡注入查干湖,但这里依然荒凉如斯。  

  在王淦眼里,这里种稻得天独厚,有水可以洗碱,寒冷的冬季避免了虫害。理论上技术可以解决盐碱的问题,需要考虑的只是成本。2014年春,王淦带着团队开进盐碱地。当年改,当年种,当年收,村民大吃一惊,“没见过这么种地的”。为了不用除草剂,七八月间,他们一天最多动用500人手工拔草。当年,1000亩地打了12万斤稻,亩产才110多斤。

  排除万难:

  把盐碱地变成洁净的水稻田

  土地改良之初就备受争议。有人直截了当:“你们是骗资金的吧?”有人弦外有音:“等你们走的时候……”搞农业的人好言相劝:“没人在这弄成过……”

  事实证明,不是人家把他们看扁了。狂风说来就来,谁也没见过,板房都被刮离了地面,足足腾空了40厘米。盐碱土壤颗粒松散,干旱天地面坚硬,雨后像融化的胶浆。一辆机械陷入烂泥,救援车去了,都开不出来了。由于地基化为泥潭,一场雨就让电线杆东倒西歪。更难的是洗碱,冲完马上又泛起一层结晶。

  盐碱的成因无外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如果种植得法,土地活性恢复,就能截断地下无机盐上升通道,就成了活地。如果放任透支,原本的农田也会盐渍化蔓延,进入恶性循环。人们用土填,用水洗,用沙压,但最根本的,是靠植物生生不息,种地就是“养”地,养地才能“治”地。

  村民们头一回见识了用激光仪种地,大地平整得赛过家里的装修,这样过水才能均衡。村民用惯了农药,如今发现害虫自有天敌,鸭子进田,野鸟盘旋。土地划方筑渠、引水洗盐,一切有条不紊。

  最重要的还是肥料,盐碱地难得有机质,需要施有机肥。王淦是个做了几十年金融、贸易的人,如今谈起哪种动物肠道短,什么粪便蛋白高,如数家珍,笑称“通晓粪的各种风味”。有机肥要回避抗生素、重金属,采用菌群发酵,以目前的技术3个小时便能成熟,施在土地里肥力能持续2到4年。他们提出“种就是改”,改造盐碱最重要的就是让土地产生肥力。

  有经验的人判断,这样有机质持续投入,植物生长,根系腐熟,假以时日,盐碱地就能种成水稻土。头一年起步晚,6月秧受不了土地里的硫化氢,枯萎一个月才等来台湾的营养液和叶面肥,竟起死回生。第二年摸熟了土地的脾性,种植面积扩展到2600亩,亩产翻了一倍。

  走向壮大:

  更远的梦想是让农业成为中国品牌

  过去那些想圈一片地,“投点钱,得点利”的改造模式没有重演,一群人守住一方天地反而得到了回报。几年来为盐碱滩留下郁郁葱葱的良田,植物逆境生长,反而给人更丰富的味觉。检测证实,这里种出的米各项指标优于有机稻的国家标准,富含17种营养元素。  

  村民相信这粮食好吃,珍惜得把掉进田里的谷粒都小心捡回去。也相信这片粮食安全,“这么侍弄的地,谁敢洒一滴毒进去,铁定跟你急眼。”更相信这群人,当年,怕他们跑了,农民按天要求结算工钱,如今工钱攒几个月,都说不急着领。  

  在王淦看来,盐碱地可治理,种出有机粮只是第一步,能够控制成本才说明可行。当每亩地产千斤稻,按市场价便盈亏平衡。接下来,随着肥力提升,有机肥的投入会下降,维护和人工的成本可以通过机械化大幅降低,1个机械工就能负责五六百亩农田。最终,每斤大米售价应控制在7元左右,才能为大众接受。  

  一支专业的农民队伍正在形成,连远赴广东、天津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李秀国来自附近的欣发村,自家几垧地,过去只种旱田,不会种水稻。刚到这里只会堵放水,3年来成了开机械的好手。从插秧机、收割机,到水平、翻土、施肥、耙地的机械全玩熟。夫妻俩在这里从3月干到9月,光算地里的收入就有七八万。盐碱田的农活帮助附近十来个村解决了就业问题,连北京的博士、企业高管等都慕名加盟。  

  盐碱滩见证了一个农业梦想从发芽到长大。千亩试验田变成5350亩起步区,再到11.8万亩核心区和百万亩辐射范围,海峡两岸(吉林)生态农业合作先行实验区在国家获批。省里做了道路配套,松原市提供了3500万贴息贷款,一块纯净的有机农业产业区域在曾经的荒滩飞快成长。

  王淦的梦想,已不再是改良一方盐碱地那么简单。“绿色生产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国家农业试验示范区创建”……读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他再度受到鼓舞。农业是国本,国本连着国运,农是中国人的根脉,世代相传,中国农业挺进世界是迟早的事。他和一群专业的农民,为此不断营建品牌,积累力量。(记者 王汉超 孟海鹰)

来源:人民日报

【我家门前|“睡城”醒了 超大型社区治理抵达最细微民生诉求】迟伟琛清晰地记得“回天行动计划”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这些节点都曾出现在她与家庭成长轨迹的节骨眼儿上。

2018年,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第一批普惠性幼儿园,落地在她家门口,也就是昌平区龙泽苑社区,解决了孩子入园的燃眉之急;2019年,随着北郊农场桥扩建、自行车专用路等交通网络的畅通,每周末,一家人终于不再为出行而犯愁;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接诊,为全家看病就医提供了更多保障和选择。

在这座城市的许多人看来,2018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至今已进行到第二轮的“回天行动计划”很庞大,它涉及63平方公里、85万人口,几年间投入了数以百亿计的资金。

而对回天地区的居民来说,该计划真正触及的环节都很细微,它关注社区外的交通、教育、医疗,也改变了社区内包括用水、绿化、健身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实的“回天行动计划”连接着这个超大型社区中,太多的微小单元。计划中,85万人口并不是一个被虚化的庞大数字,政策和项目真正关乎到了每一个真切的个体。

9月23日,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副书记迟伟琛举着老照片,展示该社区2018年以前破损的水泥路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普惠园建到门前 我家是第一批受益者

在高楼层居民的视角下,繁密成片的植被像是挤进龙泽苑社区的一块切角蛋糕,成荫的杨树覆盖着东西向的中心路。这里有时很热闹,那是老人们在锻炼,孩子们在嬉戏。有时也很静谧,任凭百米外的地铁站,轨道列车呼啸而过,社区里,只听得到鸟叫,以及微风吹动时树叶的沙沙作响。

2011年,迟伟琛刚搬到这里时,居住环境与体验,与当下有着太多不同。那时,五环外的龙泽苑,曾一度让她感到偏远、荒凉。当时的回天地区,还被称为“睡城”—— 交通拥堵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这个超大型社区仅能负担起人们夜晚的睡眠,而真正的生活从不属于这里。

出行的不便,尚能忍受,等孩子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龄,来自教育的痛点,终于刺痛了她。“2018年,小区里私立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是2600多元,当时这个园区唯一的优势,就是离家近,除此以外,都是不能与其他幼儿园相比的。”

所幸的是,对回天地区来说,所有改变,也都在这一年开始。

当年8月,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用三年时间,缓解交通拥堵、增强市政基础保障能力,有效满足地区新增入园入学需求,基本补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首批普惠性幼儿园的设立不用等三年时光。事实是,首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后百日内,回天地区10所私立幼儿园回收移交后,幼儿园已实现普惠性收费,共提供了2990个学位,收费也从每月2200元到6000元降至600元到750元。龙泽苑社区里的幼儿园,正是第一批移交的10所幼儿园之一,迟伟琛的小家庭,也是第一批受益者。

移交不只是形式上的。成为普惠园之后,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硬件设施也得到全面提升。尽管事情发生在五年前,孩子也已经步入小学,但迟伟琛每回提起这些,打心眼儿里觉得高兴、知足,“非常感谢”这句话,她说了很多遍,认真又郑重。

梦想照进现实 民生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普惠性幼儿园的设立只是首轮“回天行动计划”的开始。实际上,这一轮计划包括117个项目,涉及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交通等民生领域。

在迟伟琛的印象里,2018年以前,通往城区的道路好像永远都在堵车,车里的孩子与大人都承受着煎熬。“经常是一个小时过去了,连回龙观都没出去,所以我们当时非常不愿意开车出门。”

2019年,曾经的“堵点”北郊农场桥机动车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工,全长6.5公里的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2020年,“断头”十余年的昌平区林萃路实现全线贯通。回天地区“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和多层次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迟伟琛曾无数次希冀,趁着空闲时间,带着孩子走进城区,走到郊外,看一看名胜古迹,寻一寻露水昆虫。过往的热情,总被拥堵的交通和一路哭闹所消磨,路通了之后,这些盼望也终于有了可以实现的路径,“幸福感一下子就提升了。”迟伟琛说,至此之后的每个周末,她的小家都有了新的盼头。

梦想继续照进现实。医疗方面,2018年,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项目开始改造,医疗条件和住院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接诊,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和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妇儿中心项目也在持续推进。2018年以前,迟伟琛及家人一有头疼脑热,总爱往中心城区跑,2018年以后,就医需求基本都能在10分钟路程的三甲医院中得到满足。

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内,老人在锻炼身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回天行动计划”所带来的改变,不只发生在社区之外。2019年,北京市17个委办局对接回天地区,承诺为这里的社区办一件实事。龙泽苑社区在北京市体育局的帮助下,重新翻新道路,“解锁”了社区中的650米塑胶健身步道,在社区南侧建起北京当时独一份儿的智能健身器材,绿植也在“回天行动计划”中被拨款补种。

“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环境、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变。”迟伟琛细数着这些年来,曾目睹、亲历的种种变化,“这下齐活了。”她说不只是自己,所有在回天地区生活过的人,都看得到,亦能受益。

项目照拂个体需求 大中有小粗中有细

今年,“回天行动计划”进入第二轮。几年中,除了上述变化,公园化城市街区也初见雏形,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629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们的文化生活随着城市更新、规划建设、资源复合利用,进一步得到满足。

大项目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回天行动计划”并非仅存在于大项目中。回天地区以外的居民不会知道的是,这个计划实施以来,回天地区64个小区单位自备井置换、24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任务也在最近几年完成,超过十万人因此受益;回天地区实现燃气基本全覆盖,不少多年未接燃气,仍在使用煤气罐的小区顺利接通了天然气。

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记得那些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令人感到窘迫的生活瞬间:老旧小区水压不稳定,5层以上住户的燃气热水器从来打不着火;罐里的煤气说没就没,一顿饭刚点着火就断了气,等新的煤气罐送来,“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是小项目,也改善了太多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社区街道的工作人员,是许多“回天行动计划”的终端执行者,负责计划落地的“最后一百米”、甚至是“最后一米”。这让伊然清楚地知晓,在宏观的大项目里,细微的小环节也能照拂到每一位居民。

伊然提到,2019年,社区外同成街上修建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时,曾拆掉了一座连接马路南北的过街天桥,导致社区居民每日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多出了约一千米,“早上的黄金时间,这得多耽误事儿?百姓的诉求多了,回天专班立即‘吹哨’,计划在同成街增设红绿灯、斑马线,方便通行。”

挪动一盏路灯,得路灯管理处出面。移一棵行道树,需要园林部门帮忙,道路两旁还涉及公交站、地下排水等问题。伊然记得,那天,相关部门30多名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这是一件需要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的事儿,到了次日凌晨4点,马路开了‘口子’,工程迅速完工,居民也恢复了通行的便利。”

大项目在关注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让伊然觉得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个体的诉求不会被虚化,也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和回应。

八年“回天”蝶变 改变过去贯穿未来

从2018年8月首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到2021年7月新一轮计划启动,回天地区的改变已经从过去贯穿至未来。

在看得见的成效背后,是大数据的应用,在超大型社区的治理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昌平区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数据统筹下,缓解道路拥堵,高效办理“接诉即办”,都离不开“城市大脑”的支撑。将平台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成果、整合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和民意诉求,都让治理变得更加精细、具体。

与此同时,帮助政府构建地区的精准认知、总结优势和短板、优化政府惠民项目执行路径,通过多渠道收集民意形成“共治”,也将问题和民意诉求转化为落地项目,协助政府形成了民呼我应的动态治理机制。

当下,回天地区“城市大脑”正在开发建设。大数据将为“回天行动计划”在基层治理、社区管理、交通出行、疫情防控、产业活力、综合检查执法等方面继续赋能,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系统和数据安全措施。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显示,到2025年,回天地区将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届时,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将不断增强,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公共服务补齐缺口,社区治理水平也会持续提升。

对于如迟伟琛一样的居民来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为这里的诸多“城市病”苦恼过,也一度让他们感到无望,是“回天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理出的头绪和眉目,让那些烦恼和苦闷都得到疏解,日子一天天有了盼头。迟伟琛说,她最初选择的小区,终于变成了理想中的家园。

好消息在这几年里纷至沓来,未来的美好生活似乎也并不遥远了。(新京报)https://t.cn/A6otfsiL

【我家门前|“睡城”醒了 超大型社区治理抵达最细微民生诉求】迟伟琛清晰地记得“回天行动计划”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这些节点都曾出现在她与家庭成长轨迹的节骨眼儿上。

2018年,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第一批普惠性幼儿园,落地在她家门口,也就是昌平区龙泽苑社区,解决了孩子入园的燃眉之急;2019年,随着北郊农场桥扩建、自行车专用路等交通网络的畅通,每周末,一家人终于不再为出行而犯愁;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接诊,为全家看病就医提供了更多保障和选择。

在这座城市的许多人看来,2018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至今已进行到第二轮的“回天行动计划”很庞大,它涉及63平方公里、85万人口,几年间投入了数以百亿计的资金。

而对回天地区的居民来说,该计划真正触及的环节都很细微,它关注社区外的交通、教育、医疗,也改变了社区内包括用水、绿化、健身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实的“回天行动计划”连接着这个超大型社区中,太多的微小单元。计划中,85万人口并不是一个被虚化的庞大数字,政策和项目真正关乎到了每一个真切的个体。

9月23日,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副书记迟伟琛举着老照片,展示该社区2018年以前破损的水泥路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普惠园建到门前 我家是第一批受益者

在高楼层居民的视角下,繁密成片的植被像是挤进龙泽苑社区的一块切角蛋糕,成荫的杨树覆盖着东西向的中心路。这里有时很热闹,那是老人们在锻炼,孩子们在嬉戏。有时也很静谧,任凭百米外的地铁站,轨道列车呼啸而过,社区里,只听得到鸟叫,以及微风吹动时树叶的沙沙作响。

2011年,迟伟琛刚搬到这里时,居住环境与体验,与当下有着太多不同。那时,五环外的龙泽苑,曾一度让她感到偏远、荒凉。当时的回天地区,还被称为“睡城”—— 交通拥堵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这个超大型社区仅能负担起人们夜晚的睡眠,而真正的生活从不属于这里。

出行的不便,尚能忍受,等孩子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龄,来自教育的痛点,终于刺痛了她。“2018年,小区里私立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是2600多元,当时这个园区唯一的优势,就是离家近,除此以外,都是不能与其他幼儿园相比的。”

所幸的是,对回天地区来说,所有改变,也都在这一年开始。

当年8月,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用三年时间,缓解交通拥堵、增强市政基础保障能力,有效满足地区新增入园入学需求,基本补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首批普惠性幼儿园的设立不用等三年时光。事实是,首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后百日内,回天地区10所私立幼儿园回收移交后,幼儿园已实现普惠性收费,共提供了2990个学位,收费也从每月2200元到6000元降至600元到750元。龙泽苑社区里的幼儿园,正是第一批移交的10所幼儿园之一,迟伟琛的小家庭,也是第一批受益者。

移交不只是形式上的。成为普惠园之后,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硬件设施也得到全面提升。尽管事情发生在五年前,孩子也已经步入小学,但迟伟琛每回提起这些,打心眼儿里觉得高兴、知足,“非常感谢”这句话,她说了很多遍,认真又郑重。

梦想照进现实 民生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普惠性幼儿园的设立只是首轮“回天行动计划”的开始。实际上,这一轮计划包括117个项目,涉及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交通等民生领域。

在迟伟琛的印象里,2018年以前,通往城区的道路好像永远都在堵车,车里的孩子与大人都承受着煎熬。“经常是一个小时过去了,连回龙观都没出去,所以我们当时非常不愿意开车出门。”

2019年,曾经的“堵点”北郊农场桥机动车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工,全长6.5公里的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2020年,“断头”十余年的昌平区林萃路实现全线贯通。回天地区“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和多层次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迟伟琛曾无数次希冀,趁着空闲时间,带着孩子走进城区,走到郊外,看一看名胜古迹,寻一寻露水昆虫。过往的热情,总被拥堵的交通和一路哭闹所消磨,路通了之后,这些盼望也终于有了可以实现的路径,“幸福感一下子就提升了。”迟伟琛说,至此之后的每个周末,她的小家都有了新的盼头。

梦想继续照进现实。医疗方面,2018年,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项目开始改造,医疗条件和住院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接诊,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和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妇儿中心项目也在持续推进。2018年以前,迟伟琛及家人一有头疼脑热,总爱往中心城区跑,2018年以后,就医需求基本都能在10分钟路程的三甲医院中得到满足。

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内,老人在锻炼身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回天行动计划”所带来的改变,不只发生在社区之外。2019年,北京市17个委办局对接回天地区,承诺为这里的社区办一件实事。龙泽苑社区在北京市体育局的帮助下,重新翻新道路,“解锁”了社区中的650米塑胶健身步道,在社区南侧建起北京当时独一份儿的智能健身器材,绿植也在“回天行动计划”中被拨款补种。

“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环境、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变。”迟伟琛细数着这些年来,曾目睹、亲历的种种变化,“这下齐活了。”她说不只是自己,所有在回天地区生活过的人,都看得到,亦能受益。

项目照拂个体需求 大中有小粗中有细

今年,“回天行动计划”进入第二轮。几年中,除了上述变化,公园化城市街区也初见雏形,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629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们的文化生活随着城市更新、规划建设、资源复合利用,进一步得到满足。

大项目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回天行动计划”并非仅存在于大项目中。回天地区以外的居民不会知道的是,这个计划实施以来,回天地区64个小区单位自备井置换、24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任务也在最近几年完成,超过十万人因此受益;回天地区实现燃气基本全覆盖,不少多年未接燃气,仍在使用煤气罐的小区顺利接通了天然气。

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记得那些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令人感到窘迫的生活瞬间:老旧小区水压不稳定,5层以上住户的燃气热水器从来打不着火;罐里的煤气说没就没,一顿饭刚点着火就断了气,等新的煤气罐送来,“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是小项目,也改善了太多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社区街道的工作人员,是许多“回天行动计划”的终端执行者,负责计划落地的“最后一百米”、甚至是“最后一米”。这让伊然清楚地知晓,在宏观的大项目里,细微的小环节也能照拂到每一位居民。

伊然提到,2019年,社区外同成街上修建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时,曾拆掉了一座连接马路南北的过街天桥,导致社区居民每日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多出了约一千米,“早上的黄金时间,这得多耽误事儿?百姓的诉求多了,回天专班立即‘吹哨’,计划在同成街增设红绿灯、斑马线,方便通行。”

挪动一盏路灯,得路灯管理处出面。移一棵行道树,需要园林部门帮忙,道路两旁还涉及公交站、地下排水等问题。伊然记得,那天,相关部门30多名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这是一件需要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的事儿,到了次日凌晨4点,马路开了‘口子’,工程迅速完工,居民也恢复了通行的便利。”

大项目在关注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让伊然觉得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个体的诉求不会被虚化,也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和回应。

八年“回天”蝶变 改变过去贯穿未来

从2018年8月首轮“回天行动计划”发布,到2021年7月新一轮计划启动,回天地区的改变已经从过去贯穿至未来。

在看得见的成效背后,是大数据的应用,在超大型社区的治理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昌平区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数据统筹下,缓解道路拥堵,高效办理“接诉即办”,都离不开“城市大脑”的支撑。将平台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成果、整合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和民意诉求,都让治理变得更加精细、具体。

与此同时,帮助政府构建地区的精准认知、总结优势和短板、优化政府惠民项目执行路径,通过多渠道收集民意形成“共治”,也将问题和民意诉求转化为落地项目,协助政府形成了民呼我应的动态治理机制。

当下,回天地区“城市大脑”正在开发建设。大数据将为“回天行动计划”在基层治理、社区管理、交通出行、疫情防控、产业活力、综合检查执法等方面继续赋能,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系统和数据安全措施。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显示,到2025年,回天地区将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届时,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将不断增强,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公共服务补齐缺口,社区治理水平也会持续提升。

对于如迟伟琛一样的居民来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为这里的诸多“城市病”苦恼过,也一度让他们感到无望,是“回天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理出的头绪和眉目,让那些烦恼和苦闷都得到疏解,日子一天天有了盼头。迟伟琛说,她最初选择的小区,终于变成了理想中的家园。

好消息在这几年里纷至沓来,未来的美好生活似乎也并不遥远了。(新京报)https://t.cn/A6otfsiL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几支口红.唇釉试色CHIFURE千妇恋 280: 厚涂气场全开, 涂抹舒适度.口红质地以及妆感上, 完全看不出是几十块钱的日系开架, 薄涂意外的嫩;CHIFUR
  • 我用这台手机也挺久的,拍照美食基本都用这台手机的2倍人像和主摄,拍出来的效果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超带感的6.5英寸水滴大屏,89%屏占比,双手为你送上[给你小心心
  • 我比较推荐糖霜姜饼和酒渍爷爷 秋冬天百看不厌 在魔都的宝贝周末也可以来pop-up自己试哦~#MeForMe# #LovesX-mas# 钩子这件南瓜脏橘色卫
  • 材质上也选用了保暖性很好的羊毛混纺的面料,上身不扎身还很暖,质感超奈斯!毛衣上还有叫人欲罢不能的的小流苏设计,细节满分,上身秒变甜酷女孩,吸引全场目光!
  • 你不得不承认,总有人比你勤奋,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健康也很重要。 善心人人有,快乐你我他。
  •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人,才能享受片刻的欢乐。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 私奔吗?在太阳落山之前 听说橘色的天空是星星在出嫁 偷喝了我放在屋顶的甜酒,于是脸红成了晚霞,像你一样的美好可人 太阳刚刚落下去的时候天淡淡的云粉粉的,很
  • 2⃣️:将身体往前拉的肌肉过于紧张,比如胸大肌、胸小肌、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 (见图一) 改善这种体态问题要做到这两点: 1⃣️要识别不平衡(见图二)
  • 他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就有人告诉他说,以前你是修福报,你没有真正修行,你靠福德力在加持别人,所以你招感了一些一般的鬼神帮你做这件事情。24.听说圣诞‮跟节‬圣
  • 针对健康这一块,马上起了一个张国荣的盘,可以明显看到叠相的t三角,演绎事业、家庭和6宫的健康、工作是他的主要矛盾爆发点,而且月亮在6宫被狠狠的刑克,8宫的宫主星
  • 独特的香味,令人吃了忘不了,吃了还想吃,香臭爽酸辣,三次上瘾,居家旅行必备良粉---------------------複置此信息,去【tao寳】下单¢We9l
  • 羿美的装修风格我也很欣赏,学术而时尚,简约但不简单,每一cm2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欣赏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着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
  • 目前,铁路南北两侧预制箱涵已经顶进到铁道下设计位置,剩余涵节已实施至该工程的“咽喉”部位,根据工期安排,预计春节前该工程将向前迈一大步,铁路轨道下部的最后一节箱
  • 苏宁每次的转型发展的节点,以及大事发布,我都会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带队采访,第一时间写出深度文章,发在我所供职的媒体和我的公众号上。这次谈及对《张近东管理信念》的
  • 好好生活这句来得太晚不到一定时候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之前很多次有想淡但是决心不够这次有他一起就感觉自己蛮有决心的宝贝想好好生活了那我就陪他一起和他经历很多觉得开心
  • #靳东[超话]# #靳东1222生日快乐# 入坑的第二个生日❤️愿心存美好真诚坦荡温暖可爱的你得到更多的善意‍♂️长大的一岁继续乘风破浪一如既往的勇往直前,坚持
  • 【摘抄✍ 】NO.446【描摹✍ 】NO.11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部分“荒凉白日里 我被禁锢在陈朽黑白梦境中 这里乌云蔽日寸草丛生万物都荒芜 直到你从荒
  • 一直觉得带狗旅行堪比带娃…当好司机和助理,保姆和厨子[微笑][微笑]还要做好摄影师和记录者说着说着就不想出发了呢[笑cry]#柴犬[超话]##柴犬兔兔的日常##
  • 看你眼含泪光唱完整首歌,你一定看到我们为你撑起的这片红海,看到了现场和荧幕前的大家都那么坚定地支持你,陪你走过最艰难的这一年。红海后的每一个努力,最终都是想告诉
  • 我需要重新回顾和规划,砥砺前行,不管时光如何幻影,我都会牢记出发的地方,再从底层的起点,来看,来听,来感受人生的全貌,更真实的世界… 施罗德:詹眉吸引了大量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