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更秘密的法门?

惠能云 :
“ 与汝说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边。”

我跟你说的,
都不是秘密,
真正的秘密在你自己心里。

我们的心具足万法,
我们反观己心,
就能把智慧打开。

只能自修自证,
谁也代替不了。
  
石头禅师给怀让大师送信时问 :

“ 不慕诸圣,
不重己灵时如何?”

不羡慕诸佛,
也不看重自己的智慧,
到了这个境界,
该如何用心?

怀让大师说 :
“ 子问太高生,
何不向下问?”

你问得太高了,
何不问点基础问题。

结果石头和尚就讲 :
“ 宁肯累劫受沉沦,
不向诸圣求解脱。”

这跟我们很多人天天求佛,
真是天壤之别。

石头和尚讲,
宁肯永远受沉沦,
也不向佛求解脱。

我们的心是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
我们不能向佛求解脱,
只能自修自证。
  
说到禅宗的用功,
祖师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开示。

有人问药山惟俨禅师 :
“ 兀兀地思量什么?”

药山禅师回答 :
“ 思量个不思量的。”

学人又问 :
“ 不思量的如何思量?”

祖师回答 :
“ 非思量。”

就讲禅宗在意识上用功,

思而无思、
不思而思的这个原则,

思量个不思量的。
  
禅宗沩仰宗开宗祖师沩山禅师,
仰山禅师来见他,

问 :
“ 如何是真佛住处?”

我们的佛性在哪里?

沩山禅师说 :
“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思尽还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这是参禅用功,
第六意识转智的一个完整的次第。

“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

令我们的意识心越来越清净,
越来越单纯。

“ 思尽还源 ”,
最后让第六意识心土崩瓦解,
言语道断,

“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

这时性相才能统一,
事理才能圆融,
本有的佛智自然开显。

这是禅宗用功的核心。
  
我们来看看怀让禅师是如何用这种用功方式悟道的。

怀让禅师是先参老安国师,
老安国师是五祖大师座下十大禅师之一,
一百多岁才圆寂,
怀让禅师是他座下非常出色的门人。

但是老安国师年事已高的时候,
就让怀让禅师去参六祖。

怀让禅师到了广东南华寺见到六祖,
恭敬礼拜,

六祖大师就问他 :
“ 甚处来?”

怀让禅师答 :
“ 嵩山。”

师曰 :
“ 什么物?
恁么来?”

什么东西?
怎么来的?

这是问他的心行,
你的心是什么状态?

《 五灯会元 》 里记载,
这一问,

已经饱参饱学、
通达经教、
禅定功深的怀让禅师,

参究了八年。

八年以后,
他才回答六祖大师 :
“ 说似一物即不中。”

说它像什么都不对。
  
六祖大师就问他 :
“ 还可修证否?”

还需要修行吗?

怀让禅师回答 :

“ 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还是需要修行,
但是此物已经脱离了一切染污。

六祖说 :
“ 只此不污染,
诸佛之所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这个不污染的
“ 此心 ”,

是诸佛护念的密钥、
心髓。

你已经到了这个境界,
我也是一样。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禅宗所传的,
就是这一法。

“ 怀让大师豁然契会 ”,
彻悟了。

彻悟以后,
“ 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
日臻玄奥。”

从那以后,
又执侍六祖大师左右,
继续用功,

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每天都有进步,
越来越成熟。

悟后仍要修行
  
刚才讲禅宗成就的是自性三身,
其实就是法身智慧。

传统教下的观念里,
在我们这个世界,

离我们最近的成就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是释迦牟尼佛,

下一位就是当来下生弥勒佛,
中间不会有第三个人成就。

六祖大师明确成佛是成就自性三身,
于是让成佛变得人人可期。

从此以后,
我们汉传佛教成佛作祖的人不计其数。

所以六祖大师的贡献,
在释迦佛以下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相当于释迦佛到我们汉地来分身宣化。
  
在三身当中,
报化身被祖师称为酬因答果佛,

是历劫行菩萨道所成,
它是因缘所成的生灭法。

法身才是一悟永悟的真佛。

禅宗祖师彻证自心以后,
深度跟诸佛一样,
不然就不是成佛,

但是差别在于广度没有诸佛广,
对于无量百千三昧,
还需要尽未来际的修行来成就。

所以,
严格地说,
禅宗彻悟以后,
才是最成熟的参禅,

那时就是念念锤炼已悟的佛智,
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最终建立净土,
圆满成佛。
  
所以怀让大师彻悟以后,
又在六祖大师身边十五年,

天天在进步,
圆成自己的境界。

悟后如何用功?
  
禅宗悟后所修的两种三昧,
是六祖大师特别提倡的。

“ 师复曰 :
诸善知识,
汝等各各净心,

听吾说法,
若遇成就种智,

需达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这是禅宗悟后所修的两个三昧 ——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有时又总起来说般若三昧。

这与
《 大乘起信论 》 里面的
真如三昧是同一个内涵。
  
“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
于彼相中不生憎爱,
亦无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安闲恬静,
虚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那么
“ 一相三昧 ”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能够安住于一心真如的境界。

于一切处,
五蕴幻相,
身心世界,
皆无所住。

然后,
于幻相中,
憎爱不生,
亦无取舍。

一切利益成坏,
荣辱是非,
皆不干怀。

内心极其安闲、
恬静,

心量广大,
清净无染。
  
那么什么是
“ 一行三昧 ” 呢?

“ 若于一切处,
行住坐卧,
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
真成净土,
此名一行三昧。”

“ 一相三昧 ”
是在静中。

一行三昧,
就是在行住坐卧等动中,

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

念念是真心,
这是真成净土。
  
所以永嘉禅师讲
“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

这是一行三昧的境界,

而不是我们现在走路的时候知道脚抬起、
放下,

这是我们因地用功,
不能跟祖师禅相提并论。

不是一个层面的智慧,
理解错了就会有种种过失。
  
六祖大师云 :
“ 若人具二三昧,
如地有种,
含藏长养,
成熟其实。”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两种三昧,
就好比大地有了种子,
最后能够圆成佛果。

祖师讲的悟后长养圣胎,
就是锤炼这两种三昧。

大慧宗杲禅师讲,
如果能够证得一行三昧,
无量百千三昧将会不求自得。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三昧以此为体。
  
好了,
以上我们依据六祖惠能的开示,
把禅宗的修行宗旨,
作了一个非常笼统的介绍。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其他宗派的修行风格。

其他宗派的修行风格
  
大乘教下各宗,
目标是圆满成佛,
不会有人期望今生能够成佛,

所以就不会有这样的见解,
自然也就不会做发明本有觉性的功夫。

这种情况下,
成佛真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
《 高僧传 》 里
很多祖师境界都非常高,

戒行清净、
教理通达、
禅定功深、
神通广大,

但是很少有说证悟的,
就是因为不敢期许有证悟。

禅宗兴盛以后,
教下依然不敢面对,
甚至诸多诽谤,
比如德山宣鉴禅师,

他进入禅门以前是教下讲
《 金刚经 》 的大法师,
居然也无法理解禅宗顿悟成佛。

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法、
对修行的理解,

都是在因地,

在信心位、
资粮位上修行,

不敢期许成就。
  
那么小乘部派是破我执,
证阿罗汉,
不期望成佛。

同时,
虽然他们承认佛的智慧、
福报的圆满远胜过阿罗汉,

但是,
他们认为佛所证得的空性身跟阿罗汉是一样的。

他们也承认有菩萨,
但是,
他们有人把菩萨道和解脱道对立起来,

认为想要成佛,
具备佛的相好庄严和种种殊胜的功德,
要以凡夫的身份经过漫长的修行。

所以在南传佛教当中,
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圣位菩萨只有两位,

一位是释迦佛的前身,
一位是当来成就的弥勒菩萨,
除此之外所有的菩萨都在凡夫位。

拉杂谈
《 八识规矩颂 》

西方哲学与唯识

近年有很多以西方哲学的观念跟佛教作比较或对谈的研究和论述,

如康德与佛教。

唯识思想当然亦不例外,
此所以近代都有出现
《 八识规矩颂 》 的
英文版本,

就哲学思想而言,
如吴汝钧教授的着作
《 唯识现象学 》,

便是运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来剖析安慧、
世亲及护法的唯识学。

世亲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
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回中国后,
建立的法相唯识宗正是此一传承。

而八识论是唯识学的基本架构,
谈唯识不能脱离八识论。

笛卡儿的名句
「 我思故我在 」,

在此句中的
「 我思 」
是第六识的表现,

而「 我在 」者,
即第七识末那。

笛卡儿作为西方哲学的现代启蒙先锋,
可谓开启了后来的科学时代;

但他强调的
「 我 」,

亦引致了后来西方的过分着重个体主义与权利,
再引申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佛教深明
「 我执 」 的祸害,

故在
《 八识规矩颂 》 中有
「 随缘执我量为非 」 及
「 有情日夜镇昏迷 」 之颂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西方哲学反思中,
发展出现象学及继后的存在主义,

现象学是对意识结构及各意识行为的现象作一系统的反思与研究,

可说之为一现代版的唯识学。

在《 八识规矩颂 》中说的现量,
用现象学的术语则表述为原初的感知,
是认知活动的原初基础,

在方法上是进行纯粹直观的把握,
而 「 识 」
在现象学中则表现为意向活动。

前五识颂中有
「 变相观空唯后得 」 之句,

此 「 相 」
隐含唯识学的
「 四分说 」 ——

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

自证分即心识活动时自身的意识,
相当于西方哲学的自身意识。

唯识学的人生解脱方案是
「 转识成智 」,

而海德格的存在主义以其述称的
「 去蔽求是 」
来达至求真理的目的,

在概念上即佛家的
「 断障见性 」

或唯识所说的
「 转识成智 」;

在现象学的表达为本质还原,

即回归到事物自身的世界或禅宗所谓
「 本来面目 」;

由经验意识提升至超越意识。

八识对世界的认知涉及根、境、识、量和缘,

而现象学则概括这些为意识的相关项。

从文献方面来看,
现象学似乎从未与佛学有过交涉,
它们某方面的不谋而合实是令人惊讶。

又如佛家说
「 无我 」,

海德格却有
「 独我 」 的观念;

此独我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自我,
亦不是存有论所显的主体。

他的
「 独我论 」
并不以人为专,

却紧扣人本身的有限性,
可以称之为
「 存活的我 」;

这个我的生命践行,
因为要存活,
所以这个我不可能独立于世界。

在生命的布局中,
存活中的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死亡这不可避免的现实面前,
生命的
「 本真性 」
被揭示出来,

谁可掌握生命的意义就找到
「 本真 」,

反之即为
「 迷 」 或
「 非本真 」。

换个角度看,
这个论述与佛教的染净说,


《 大乘起信论 》 中的
「 一心开二门 」
说并无二致,

在染净的视角下,
无我与独我似乎亦无冲突。

凡此种种,
都表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与佛教
( 包括唯识学 )
实有共通之处,

但当然亦有相异之处,
在此不赘了。

前面这些拉杂谈都只是想带出参考西方哲学的观点,

对现今的佛学研究或增进了解,
应该亦有一定的益处,
学者宜广纳之。

《 八识规矩颂 》 的真伪

想转谈一谈
《 八识规矩颂 》
是否伪托之作?

一般认为此颂是伪托的主要论点如下 :

1 . 吕澂认为此颂文义有瑕疵,
不是奘师手笔,

如将非量、
现量和比量并称三量,

又称难陀论师为愚者等。

2 . 周叔迦指出唐人的着述及
宋•《 宗镜录 》 中
皆未有提及此颂,

要到明代才忽然再发现此颂,
疑为晚唐浅学末识之流所造,

传给后代,
失其人名,
遂归之奘公耳。

3 . 另刘保金在
《 中国佛典通论 》 中
也提过此颂文义可疑,
似非玄奘所造。

但持异议者有于凌波、
演培法师及当代的佛学家如太虚大师、
欧阳渐、
熊十力、
王恩洋、
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等,

他们都有引用或评述过此颂。

以上各点都有在倪梁康注译的
《 新译八识规矩颂 》 中的
导言中列出,

倪认为这些怀疑都未有充分的理由;

但他认为是否出自玄奘之手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为此颂已起到它在復兴唯识的歷史中的任务及效果,

因为明末唯识学思潮乃至后来清末民初唯识学的开展,

正是由普泰法师做此八识颂的註解而开始的。

不过,
考究是否奘师的作品,
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此颂不似奘师原着,
试论如下 :

1 . 据玄奘法师年谱所载,
唐高宗麟德元年
( 甲子 )
正月初九奘师跌倒,
卧床不起,
病情日趋严重。

正月十七日,
他命弟子嘉尚将所译经论纪录下来,

共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加所撰写的
《 大唐西域记 》
十二卷。

二月五日
( 公元664年3月8日 )
夜半,

玄奘法师与世长辞。

二月二十六日,
奘师丧事由官府统办,
三月六日,
敕令暂停译经之事,

已译成的,
交由官府派人抄写,

未译出的,
交付大慈恩寺保管,
不得损失。

故此如果玄奘真有造此
《 八识规矩颂 》,
极不可能没有被纪录下来。

2 . 依奘师的坚毅性格及对广传唯识学的决心,
如果他真有造此颂,
不可能不交带弟子要将此颂保留下来。

所以后来的学者认为此颂是奘师晚年千锤百鍊的作品,

机会率应该不大。

3 . 如果奘师只作颂,
未及写长行解释,
则窥基等弟子没有可能不作论述,

情况一如当年印度世亲造
《 唯识三十颂 》,
十大论师相继发挥阐释,

但此事不单没有发生,
且似乎亦没有任何记载。

4 .《 八识规矩颂 》
佚失近八百年,

忽从普泰法师手中重现人间,
此事有点离奇;

但说普泰伪托并不合理。

因为果真普泰有能力造此颂,
明示为自己所撰并注释,
并无任何不妥。

5 . 颂文中有
「 由此能兴论主诤 」 之句,

如果不是对唯识在印度的开展歷史有一定的认识,

不可能造出此句。

观乎普泰是明代的人,
唯识自晚唐式微,

普泰对这段歷史应亦不甚了了,
故此八识颂出于晚唐或更早时期应该更为合理。

6 . 周叔迦之疑反而有点道理,
此颂可能是晚唐唯识弟子所做;

因为武昌法难后之故,
所以不敢具名及广传,

但又不欲唯识之学就此式微,
故密传己宗不多的后人。

至于是否浅学末识之流的作品,
可自行来个判断。

杨宁金刚经讲义。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在讲这一品前,我们先解释几个概念。经中佛提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佛对三界一切众生各种生命形态的分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欲界生命的四种形态:
“卵生”就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生命,如鸡、鸭等;“胎生”就是住母胎孕育而成的生命,比如人就是胎生;“湿生”是以潮湿因缘而生的生命,如地缝中或水中的有些小虫;“化生”是靠业力凭空化生,在欲界的天界生命就是化生的。
“有色”指色界生命,只有色身,无情欲;“无色”是指无色界的生命,只有意识,无情欲和色身;“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对无色界生命更细致的分类。
“有想”是指有思维活动。“无想”是指思维活动已经停止,但也不像木石。“非有想非无想”,是指思维活动虽停止,不再有思想,但可能随时会想的一种生命状态,就是说有一种想的动势。
佛经中说,三界这些生命形态虽然存在形式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现象:都在生灭轮回中,不能自由解脱。而他们也有共同一样的本性:本性都是佛,一切具足,不生不灭。
经中还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无余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在佛法中,将证入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称“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一般将阿罗汉的涅槃境界称“有余涅槃”,因为四果阿罗汉虽然能暂时住在定中不进入生死轮回很长时间,但因缘具足,仍会出定,重入轮回,所以解脱不究竟,称“有余涅槃”。佛的涅槃境界彻底从轮回中解脱,生命完全从生灭染污的假相中解脱出来,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大自在,所以这种涅槃叫“无余涅槃”。
经中还提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什么是“我相”呢?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定义,如眼、耳、鼻、舌、身意组成,而且与别人不同。我们的心识虽投胎在人道,但每个人都具备六道的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嗔恨、嫉妒时,心就在阿修罗道;渴求圣洁、纯净时心就在天人道;当我们体验极端的苦难时,心在地狱道。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定义在任何一道都是错的。真相是——你是佛,可以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相。但因为自己的执着和不懂真理,我们便被自己所造的种种业力牵引,陷在不同的生命意识状态中,无法自拔。人对自我、身心内外的定义、认知、体验、觉受、取舍,都是“我相”。人认为“自我”实有,其实“自我”是虚妄的。
那什么是“人相”呢?就是人对他人的身心内外的一切定义、认知、体验等。认为实有那样的一个人存在,从而生出喜好、厌恶、取舍或占有的情绪。
“众生相”,经中说三界六道有种种不同相貌和意识形态的众生,都处在生灭轮回中经历苦厄,不能回归本有的佛性。
“寿者相”,“寿”是从生到死的时间。但人们都喜欢长生不老,不愿死亡,这即“寿者相”。其实着“寿者相”,也是着万法的生灭相。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大菩萨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首先要生起大慈悲心,发愿普度三界众生。不管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发愿度脱他们,令他们进入佛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但是,即使像这样度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在见地上要这样认为:并无一位众生是通过我的救度成佛了。佛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佛告诉须菩提,一位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就不能有我、你、他实有的分别,也不能有众生的种种差异相,不能有万法的生灭相,希求长生不老。
为什么佛一开始就谈普度众生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发心成佛时,应知道自己是要回归生命的源头。而站在生命的源头看,我们的心包含宇宙一切,每个人的心都是宇宙一切有情的全息缩影。故当一个人发愿成就佛果的同时,也意味着是在发愿要普度宇宙一切有情众生。由此,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便成为每位大菩萨的使命。所以我们也应知道一位菩萨在人间的使命不是做慈善事业,而是令众生明了生命的真相、度众生出轮回苦海,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是每位菩萨成道必具备的品质。
但当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时,首先不应有好恶选择,喜欢的就度,不喜欢的就不度,应有度尽三界的愿力和平等心。并且不能有你、我、他、众生实有的认知,否则菩萨的苦难和烦恼就来临了。在根本的见地上你一定要明白,你与众生本性都是佛,众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本来就涅槃寂静,并不是有个你能令他拥有这样的本质。菩萨对众生,如梦中的药对病,梦醒后药与病都是虚妄不实的。真空中没有菩萨,也无众生。如菩萨的见地明确,那么在度众生时就不会去希求回报和理解,也不会被众生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迷惑,从而心生烦恼,无法安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上。
曾经当我刚读《金刚经》时,读完这一品时,我抬头思维想:这是佛要我们发愿普度众生。那个时候正好对面墙上有一只苍蝇,我想苍蝇是卵生的,佛说,我应发愿度这只卵生的苍蝇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盯着苍蝇,心想:如果我此时发愿度这只苍蝇成道,天啊,那需要多久啊!我马上就绝望了。忽然我明白了,我着了苍蝇的相。如果现在我心中有自我与苍蝇实有的相,那我不仅永远无法度苍蝇入涅槃,而且我自己也会被这个愿力带入苦海溺死。如果着众生相,我将生生世世被这个愿力带入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众生平等,都有与佛一样圆满的空性,苍蝇与我都只是真空的示现。当我拥有这样的见地时,墙上的苍蝇虽仍是一只听不懂人话的虫子,但我的心却安住了,不再为这个发愿担心、忐忑不安了。
所以读了这一品,我们应该懂的事实是——每位众生本质上只能做佛,做不了其他东西。我、人、众生、寿者只是我们头脑的分别,菩萨应不着相发愿才能从诸相的困缚中解脱。否则,普度众生这个愿力只能让你踏上苦难的历程,你也无法真正从在人间普度众生的有为法中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心][心]话虽这么说但我妈也不是机器,在她眼里我并不是残次品,虽然我没有完全按照她的想法而长大,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和她基本完全相反的人格,一个和我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摆脱了电子养胃再次打开电脑的本人热泪盈眶终于有精神头玩三伏了……赶紧上线狒狒食肆看看我的房子炸了没我花了500w复刻的神山书屋不能没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みたいなのって正直難しい笑 子供の為家族の為と色々頑張りすぎてたけどそれって子供はいい迷惑だよね 自分のキャパを自分で理解し、それ以上頑張らないと決めたらすごく
  • 一开始我的想法:真是太久不关注他们了,他彻底成了低音炮,难为我这个聋子。那时候钟爱看娱乐节目的我也开始注意到他们,甚至陷入狂热状态——现实里我逢人就推,不论男女
  • 我想大概可能是哭一个小女孩在追随凯源的路上走了这么久 可能是看着凯源从街头唱歌的两个小孩子走到如今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小大人 可能是哭虽然已经十年但很庆幸我们的身
  • #韩娱跳蚤市场[超话]# 深夜出卡 走pt! 白菜价 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p1 次卡 橙标50 粉红标35/set 黄标25 紫标15/set 套入30
  • 用照片纪念大家对咪的爱(摆放粗糙多担待)再次感谢半师和策划组各种细节上保驾护航~我亲爱的花生小宝贝 今天你100天啦 100天之前你还在我肚子里 100天之后你
  • 人为什么不能有两个名字因为都说改名会改运 所以不敢改但我真的超级超级想和我妈姓 我也无数次和他们说过我觉得姓商真的好酷[泪] 充满历史感 我好想姓商从小到大真的
  • 本来想也就是6天的每日加上前瞻的300,就算了吧,今天心血来潮去搜这个人发现还在更新视频还在找老板接单,觉得还是挂出来给大家提个醒,能去举个报就帮忙动动手,这种
  • FC限定スペシャルイベントMai Kuraki Fanclub event 2023 “WE L♡VE Y☺︎U & MAI”〈 開催日時・会場 〉20
  • 同时,每个人在追星之前应该明白追星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面对年少时的梦,粉丝们不妨更理智一些,共同维护好公共秩序,让这一场“十年之约”完美谢幕,让自己的青春不留
  • 12:原文:初次见面,一见钟情古文: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连在前生13:原文:在我心中,你是最美的古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14:原文:认识你,真的很
  • ”田婴一听,顿时茅塞顿开,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而感到自豪,其貌不扬下的田文竟然有如此考量,比起其他那些儿子们来强多了。”田文却是不紧不慢地说道:“父亲大人,请容儿子
  • 明明是消暑纳凉之旅,某人却一直在嘟囔~哪里有毛衣?我要开空调…我硕导会不会知道我做一个ppt要花费一个长夜我博导看到我那算不上“文章”的垃圾会不会无情嘲笑啊 ~
  • #日行一善[超话]#世界上的人与因果是分不开的◎ 宣化上人 开示于万佛圣城一九八三年四月三十日中午人在世界上,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为什么?你若明白因果,就
  • 是矫情,但这两点真的折磨了我很久,以至于我一直在想要不要直接给她安乐,甚至怀疑当时多看了一眼后叫小铁来看的自己。这次突如其来的小猫,让我发现,原来我改变不了任何
  • 见你好苦,知秀,我拼劲了所有力量才换你看我一眼…可是她呢 凭什么你可以视若无睹的再回到hg去见她我记得那天回来我累的下不了床 但你知道我想什么吗 我想,如果还有
  • #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十年感受##TFBOYS[超话]#亲爱的阿俊,在曾经很多次没有动力的时候你都有推着我往前,因为你我把“恭喜发财”变成祝福口头禅,在拥有健康和
  • 虽然我常常说画完眼线的我像人妖,但是今天的我真的特别美,好像是来到文院以后最精致的一天我永远记得2023.6.7#荒野随笔##毕业季##大学##任嘉伦[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