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会主动告诉你的八个真相

来自网络

有人说,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但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你会活得更通透。

一、枪打出头鸟

你不出头别人连你是什么鸟都不知道

老话说:“是金子总会被发光的,人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被看见。”

问题是,金子埋在地底下几千年还能保持它的价值,等人被埋在土下才让人看到实力,那还有什么用吗?

低调是有钱人的自保方法,不应该是普通人做人的信条。

让一个普通人低调,就好像教他如何去保养一双他永远都买不起的名贵皮鞋。

不信你看那些成功人士,虽然嘴上低调、谦虚,但行动上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

你躲在角落里,既没有呐喊,也没有发光,凭什么得到这个世界的瞩目。

二、别人伤害你的刀,都是你递给他的

一个人怎么对待你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不断试探的结果。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如果一个人踩到你的底线,你却像个软柿子一样,不敢吭声,不捏你捏谁?

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他人的得寸进尺。

不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你;
而是你怎么对自己,别人就会怎么对你。

最好的关系一定是你让对方又爱又恨的敬畏。

三、乞丐不会嫉妒富翁,但他看不惯收入更高的乞丐

有些人之所以妒忌你,就是因为你只比他强那么一点点。

他觉得还能够得着你,才会明里暗里地把你往下拽。

只有你强大到他伤害不了你,他才会把你当神一样高高地供着。

四、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

这个世界上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只有“你生的人和生你的人”。

有时候,甚至这两者都不见得。

朋友跟我说,她过年回家,一个亲戚问月薪,她就说了个四位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去别人家拜年的时候,又有亲戚问了同样的问题,她这次把自己往惨了说。

这时亲戚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还劝我那位朋友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什么的。

人性之恶就在于:恨你有,笑你无,嫌你贫,怕你富。

你可以过得好,但请不要随便让人知道。

五 、做软柿子并不讨喜,狠人才能生存

一直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白嫖你,无视你。

恶人才是站在人性的弱点上蹦迪的狠角色。

最有用的话一定是你掐着对方脖子说出来的。

最好的关系一定是你让对方又爱又怕的敬畏。

只有戴着生人勿近的面具,我们才能看清楚谁才是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的人。

虽然看上去冷漠,但却能让那些觉得你“好欺负”的妖魔鬼怪退散。

六、如果一块表不准,那它的每一秒都是错的

如果一块表走的不准,那它走的每一秒都是错的;但如果表停了,那它起码一天有两次是对的。

清醒的暂停,总好过盲目前行。

心理学上有个鳄鱼效应: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想要用手拔开,它就会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

时间拖得越久,最终被咬住的部分越多。

放弃错的选择,才是最大的成功。

成年人要学会及时止损。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一定要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请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七、只有鲜花才能招来蝴蝶,烂肉招来的都是苍蝇

社会就像是一棵爬满猴子的树,往上看全都是屁股,往下看都是笑脸,左看右看都是耳目。

你是什么人,就会看见什么样的嘴脸。

所谓:观其友,知其人。

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想从青铜到王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段位。

八、心善之人敢直言,嘴甜之人藏谜奸

过多的赞美是布满鲜花的陷阱,忠言逆耳才是防止摔倒的拐杖。

人不怕失败后的郁郁寡欢,怕小有成就的夜郎自大。

俗话说得好:最毒的草总是开着最美的花,害你的人总是说着好听的话。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漂亮话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机。

别低估人性,也别高估人心。

《人生海海》中有一段话说得好:人世间就这样,池塘大了,水就深了,泥鳅黄鳝,乌龟王八,螃蟹龙虾,鲜的腥的,臊的臭的,什么货色都有。

做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作家刘墉说过这样一句话:了解人性,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冷漠无情、瞻前顾后,而是提醒你对人生要做正面的思考,拥有更大的面对人世的勇气。

庸常的人,只看到人性的某一面,把自己活拧巴纠结。

真正的强者,是知悉人心险恶,却仍对生活有着天真热烈的向往。

洞察人性黑暗,依然葆有善良真诚;通晓情理世故,仍旧能够率性洒脱。

唯有如此,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始终坚守本心,简单做自己。

#三联美食#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首乡土气息十足的白话诗描述的是江南地区一种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饼胚,外沾一层芝麻,贴烘炉壁烘烤而成的火炉烧饼,因其形状似蟹壳、色泽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

说起蟹壳黄,自是绕不过苏州茶馆。苏州人爱喝茶,茶和苏州人之间结着很深厚的友情。明清姑苏繁荣富足鼎盛之际,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

在吴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代徐杨的《姑苏繁华图》中,都能看到陆文夫笔下“老苏州”赶早茶的场景。

“每至曙色朦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昏昏糊糊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才开始他一天的生涯。”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除夕口占》中说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茶,是苏州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喝茶与吃饭占有同等地位。故苏州人管“喝”茶叫“吃”茶。是的,苏州人这杯茶不是“喝”进去,而是“吃”出来的。

不少老苏州早起的头一件事就是跑茶馆去吃早茶,先一杯热茶下肚,自己不动身,让面馆里的伙计代跑腿去附近面馆点一碗“头汤面”打包回茶馆,有点类似现在的“饿了么”、“美团”骑手,吸溜着热腾腾的面条,倘若倘若恰逢生意场上的熟人,那就续上茶水,边喝边聊,茶水喝光,顺道也把生意谈了下来。

有了吃“早茶”的,便就有吃“晚茶”的。在民国文人包天笑回忆里,吃“晚茶”的人社会阶层似乎要更高一点。

比如,苏州人去茶馆吃个下午茶,唤作“孵茶馆”,一如老母鸡孵蛋,一坐就是大半天,托一杯茶听说书人百转千回的腔调和茶客之间彼此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精致的茶点不比早茶那般清汤寡水,可以细细慢慢咀嚼,舒舒服服消磨时光。

少时,我的祖父常捎上我去茶楼“孵茶馆”,苏州茶馆配的伴茶佐食,虽不如周作人笔下“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的干丝那般考究,却也自有特色。
其招牌“茶楼双璧”便是生煎和蟹壳黄。祖父笃悠悠手托一杯清茶,跷着二郎腿,眯缝着眼,沉浸在低吟浅唱的评弹声中,年幼的我对茶、评弹素无兴致,只是眼巴巴地干等那份属于我的茶食,生煎馒头一口一个,吃得顺滑,自不消细说。

关于“蟹壳黄”这个物什,听着名字挺诱人,又有蟹、又有黄,可等堂倌端着食盘上来,一见之下,却是一个寻常的小圆面饼,莫说蟹黄,连猪肉都不见半星。

一口咬下去,异香浓烈,饼身上的酥皮附带着芝麻一齐“簌簌”下落,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案上。我探出小手,一小片、一小片捡起来,塞回嘴里。

那芝麻颗粒就像散落四处的弹珠,零星洒在桌面,我伸出食指,蘸些唾沫,蘸一口,吞一粒,有几颗芝麻掉进桌缝,任凭怎样蘸唾沫也无济于事。我急得干瞪眼,一上火,把桌子猛拍一下,唬的周围茶客都吓了一跳,旋即转过身来,看我一边捡、一边舔震落出来的芝麻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便是蟹壳黄的魅力。

时隔多年,祖父早已仙逝。我闲来翻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到旗人吃饼一段:“他吃烧饼的时候,有两颗芝麻掉在桌子缝里,任凭他怎样蘸唾沫写字,总写他不到嘴里,所以他故意做成忘记的样子,又故意做成忽然醒悟的样子,把桌子拍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成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了。”不禁莞尔。

我想起了祖父,也想起了蟹壳黄。可如今的苏州大街上,生煎店常有,蟹壳黄铺却不常有。兜兜转转,终于在一家新开张的五星级大酒店看到招牌上写着“蟹壳黄”,花样倒是推陈出新了不少种类,咸的有蟹黄馅、虾仁馅料,甜的有枣泥馅、玫瑰馅料。于是点一份尝尝,吃起来总感觉不如旧味,从厨师口中得知现在的蟹壳黄是用电烤炉烤制出来,难怪口味不那么纯正了。

惆怅之际,一位老茶客向我推荐曲园大门斜对面的一家百年老店,说那里的蟹壳黄是地道苏式口味,名气也不是吹出来的。

据说,很多年前,已故上海评弹团名家吴君玉到曲园喝茶,一眼看到邻桌上放着蟹壳黄,叫了起来:“哎呦,蟹壳黄哇,几十年没看到了。”于是,大家热情地请他吃了两个。

临走时,吴君玉还专门打听这蟹壳黄是在哪儿买的,听说就在曲园对面,连忙过去预定了40个,说要带回上海让家人和朋友都尝尝。

第二天一早,店家将新鲜出炉的蟹壳黄小心翼翼地用纸盒子包好,“这蟹壳黄不能用塑料袋装,如果放在塑料袋里,‘壳’就不脆了。”店主解释道。后来吴君玉每次到苏州,都会去曲园对面买蟹壳黄。不只是吴君玉等大师级吃客光顾,很多老顾客一买就是五、六十个,还有人专门将这款大师级秘技皮酥香脆“蟹壳黄”邮寄到香港的亲友家去。

传统蟹壳黄主要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是葱油味,甜的是豆沙味。这爿店门面小虽小,用的却是老底子炭火烘烤的特制铁炉。

店主用菜籽油和面,面团包入油酥,一次次反复擀卷,让面饼层层起酥,“这内里至少有20层暗酥”店主一边揉面团一边凡尔赛式“炫技”,“这样一口咬下去才会有层层叠叠的质感。”饶是这番精工细作,才使得他家的蟹壳黄放久面皮也不会发硬,很多老客当天下午买回家,吃不完留待第二天,依旧能吃到那一口酥脆。

咸饼选用优质五花肉、葱花做馅心,甜饼以白糖猪油为主,再用上好的芝麻撒面,最后放入铁皮大炉中,一张一张贴在炉壁,等烤熟后用铁夹一个一个取出、装袋。蟹壳黄有甜有咸,批量生产,万一搞混岂非尴尬,为了便于区分,咸饼做成溜圆型,小巧可爱,壳面是黄褐色,远观像一只只螃蟹,撒在上面的芝麻,就像蟹壳斑点,“蟹壳黄”这个名字可谓实至名归。

甜饼则做成椭圆状。刚出炉的蟹壳黄,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浓烈饼香,尤其是葱油味咸饼,“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咬下一口,酥酥脆脆,层层剥落,那味蕾间迸发的余香,隽永绵长,让人在不经意间穿越到那个同样隽永绵长的年代。

《他们把这浓香酥脆的烧饼,唤作“蟹壳黄”》文 | 申功晶

【层数不应超过3层、成本不超过售价20%……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给过度包装的商品瘦瘦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企业和个人的要求。随着社会进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领域做出积极改变。“倾听”栏目推出“绿色生产生活”系列报道,从遏制过度包装、促进新能源车消费、建设节水型社会等角度,关注各方探索和实践。

  “套娃式”礼盒、大盒配小饼……近年来,一些商品的外包装铺张浪费、“喧宾夺主”,让人头疼。日前,工信部组织完成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以进一步规范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要求,引导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

  商品过度包装为何屡禁难止?新标准将给市场及产业链带来哪些新变化?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及专家。

  哪些算过度?

  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过度包装花样百出

  最近,北京市民陈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支口红。收到快递拆箱时,她不禁感叹商家的包装华而不实——拆开鞋盒大小的纸箱,里面是一个缎带礼盒,打开礼盒是一只布料包装袋,再里面是一个两指宽的小纸盒,剥开塑料薄膜和包装盒,终于见到了口红。

  不只是化妆品,一块不大的外带面包,里里外外裹了多层包装;月饼、粽子礼盒越做越大,甚至用上了贵金属、红木等贵重材料……一些商家在包装上“用心良苦”甚至“用力过猛”,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包装设计和使用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在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看来,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等,是目前市场上商品过度包装的主要形式。

  过度包装危害不小。一方面增加了成本、抬高了售价,这些成本最终又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不少是由过度包装产生的。“过量包装的生产制造本身就是能耗浪费,处置时又将对循环使用和环境承载造成压力。”韩雪山说。

  整治过度包装刻不容缓。新标准提出,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层数不应超过3层,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外的所有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售价的20%,并对不同食品的商品必要空间系数作出规定。“通过对包装层数、成本及空隙率等指标进行定量限制,划定了食品和化妆品包装的底线,将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回归。”韩雪山说。

  为何难制止?

  片面强调促销功能、质量把控能力偏弱……多方面因素导致“臃肿”

  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频频引发热议。2020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抽查时便发现,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其中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

  商品过度包装为何屡禁难止?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包装具有容纳产品、保护产品、标示信息、促销等几大基本功能。片面强调促销功能,就有可能导致过度包装。”韩雪山表示,不同商品的包装规格不尽相同,但一般来看,商品售价的10%用作包装,便可实现包装的基本功能;但一些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装提升商品附加值,增加“含金量”,或者以包装区分产品,制造差异性,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基本功能,甚至有涉嫌欺诈的可能性。

  中消协曾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或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

  从包装企业来看,一些企业也存在对包装力值估计不够、把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应对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磕碰和损坏,商家对商品进行保护性包装是必要的。”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俊军介绍,目前全国有43万余家包装企业,规上企业8800多家,一些小型包装企业对包装的力值估计不够、把控能力偏弱,容易导致为提升安全系数而过度包装的情况。

  “限制过度包装,也有赖于消费者意识的不断转变。”在韩雪山看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相关举措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新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逐步从供需两端扭转商家及消费者的包装意识。“只有在广大消费者中形成更广泛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盲从包装,聚焦产品本身,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才能真正让轻量化、减量化包装蔚然成风。”

  如何做减法?

  执行标准、革新技术、创新设计……协同发力推进新风尚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美学设计而非包装繁复上改善商品包装,逐渐成为共识。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包装新风尚。

  上游,商家创新设计,增加实用性。例如,喜茶饼家推出的中秋月饼礼盒,严格将包装控制在3层。同时,以坚固、高透明度的亚克力盒作为内包装,辅之以月亮主题设计,既能有效保护产品,还可作为收纳盒被二次利用。

  中游,包装企业革新技术,提质增效。通过开发人工智能包装设计系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累积的案例数据库、外部资源库,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提供若干种结构和平面设计方案,并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实现对产品的有效力学支撑,在减少包装物使用量的同时,降低设计成本。

  下游,电商平台激励引导,鼓励原发包装。“原发包装是指商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具备防护功能,无需二次包装就能直接发货的包装形式。”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京东物流通过入仓优惠政策激励上游企业推行原发包装,目前已有上千个商品实现出厂原包装可直发,累计减少物流纸箱使用2亿多个,共减少纸张使用约12.5万吨。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长期工程。专家建议,在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政策的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商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尽量使用可以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支持包装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包装设计,研发高强度、轻重量的新材料。

  “随着新标准的出台实施,产业链绿色环保理念的持续深入,新风尚将加快形成。”韩雪山透露,目前《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也正加快修订,出台后将完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相关制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高清纪录片《耶路撒冷》,非常震撼!
  • 没买房的赚了!共有产权房太"豪华":全装修、健身房、车位1:1...
  • 原来根本不夸张!利比亚撤侨亲历者告诉你,现实比《战狼2》更燃!
  • 龙永图:暂且不要讨论中国崛起,先问问三个关键问题(深思)
  • 立秋,秋天来了!
  • 立秋,秋天来了!
  • 看了这个视频你就明白:外表对一个人来说有多关键
  • 过去30年,中国是怎样一点点把印度甩在身后的?(30年前不相上下,为什么现在已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 2020年之前唯一正确战略:做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深度!)
  • 当年王室震怒禁播,戴安娜自曝王室最私密内幕的录像终于公布...这次尺度太大啊
  • 老母鸡的忠言(非常精辟)
  • 紧急扩散!这些东西别生吃,可能长出上千虫子!
  • 触动人心!一个励志演说家回母校演讲,台下学生嬉闹不停,他终于爆发了...
  • 爱狗人士冒充警察去救狗, "警车"出发5分钟就被拦
  • 叫“姐”行,“姐姐”就不行!菜鸟入职首条潜规则你知道吗?
  • 夜读 | 为什么你的工作总是越做越不开心?
  • 美国人不吃专卖中国人?关于转基因的十大谣言真相发布!
  • “以房养老被骗”公证处还能信吗?司法部介入调查
  • 腿别软!首座横跨黄河的3D玻璃桥亮相,来感受一下
  • 微信能一次性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这是要没朋友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