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醍醐灌顶的人生金句?

1.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自己。

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3.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比黑夜还黑,只是我们看不见,别以为在白天看着太阳,以为这个世界有多光明。——《熔炉》

4.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 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5. 人生和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天堂电影院

6.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王尔德

7. 随着年纪慢愎增长,越来越能接受“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你准备的,你要接受些事情就算竭尽全力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种事实。

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9. 我一直以为爱的反义词是不爱,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爱的反义词是遗忘。我不会忘了你,因为我一直爱着你。 ——《 寻梦环游记 》

10.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11. 没有所谓的矢志不渝,只因找不到更好的; 没有所谓的难舍难离,是外界诱惑不够大,若真大到足够让你离去,统统拨归于“缘尽”; 没有所谓的头也不回,不回顾,当然是马上有了填补; 没有所谓的无心恋战,万事都在“衡量”二字。——《唯有时间最真》

12. 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叔本华

13.大张旗鼓的离开其实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是没有告别的,从来扯着嗓门喊着要走的人,都是最后自己把摔了一地的玻璃碎片,闷头弯腰一片一片拾了起来。而真正想离幵的人,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裹了件最常穿的大衣, 出了门,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14. 这个世界从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我觉得悲伤欲死,你只觉得我吵闹无比。

15. 慢慢来,比较快。——宗宁《格局的逆袭》

16.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

17. 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而痛苦所带来的心灰意冷又是另一回事。————石康《晃晃悠悠》

18.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你接连数月每 天都碰到一个人,于是你同他的关系便十 分亲密起来,你当时甚至会想没有了这个人还不知怎么生活呢。 随后两人分离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进行着。你原先以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此时却可有可无,曰复一曰,久而 久之,你甚至连想都不想他了。 ——毛姆《人生的枷锁》

19. 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十八春》

20. 人为何焦虑?能力不足,梦想又多,无非是贪心;愿意付出,又不肯拼,无非是妄念;反复纠结,过于矫情,无非是软弱。

2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老人与海》
22.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加缪《鼠疫》

23.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24. “周围朋友圈子里直接或问接认识的许多情侣,最后都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其中不少人在爱情长跑中都曾不忠。有些故事大家心照不宣,甚至帮他们遮掩。每次婚礼,我看着新人们热泪盈眶地念誓言,从没怀疑过他们在那一刻的真诚。可人性是如此幽深复杂,千帆过尽, 我变得什么都能理解,也什么都无法再相信。”——二熊

25. 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 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第二性》

26.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霍乱时期的爱情》

27.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爰。”成熟的爱的 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 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爰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

28. 你的错误不是你对生活所知甚少,而是你知道得太多了。你已把童年时期的曙光中所拥有的那种精美的花朵,纯洁的光 ,天真的希望的快乐远远地抛在后面了。你已迅捷地奔跑着经过了浪漫进入了现实。你开始着迷于阴沟及里面生长的东西。——王尔德

29. 有思想的人,都是不合群的,不被理解的、寂寞的。他们只要说几句真心话,就会被当成异类,被排斥,被孤立。如果他们像众人一样随声附和,就永远找不到同类,永远带着面具生活。

30. 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互相理解。

#南太老师说[超话]#心声之辨与“官印阀门”

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一爱一。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

“若问声可意不可意生憎一爱一,便被声缚”,比如拿耳朵听声音来讲,假如听到合己意的生贪一爱一心,不合己意的生讨厌心,就被声音给绑住了。这个时候如何求解脱呢?“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我们要晓得声音也是心理行为的一种作用,因此回转来返观念头的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因人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其实也无所滞空,也无所谓有。“心虽含声,声亦无相”,心里头虽然有声音的影像留下来,实际上声音的本身是无相、本来就是空的。“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你懂得声音是无常、无相以后,就不会再让声音给骗去了,自然在声音中而得解脱。

故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

由此道理,我们就知道“无法不心”,这是由外而影响内,也就是一切的客观环境会影响你而形成主观的。心理行为。“无心不法”你自己主观的观念随时会影响你客观的环境。“如是明达”,人要是懂得这个,通达了。“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这是佛法修持的重点了。“则于一切诸法”,你的修持已能对于一切万法,声音也好、色相也好。“不合不散”,不会被粘缚住,也不需要解一开它。因此不要入世、也不必出世。“无缚无脱矣”,根本就没有受束缚,何须再求个解脱,本来就在解脱中。理论听起来很容易,但是真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真能做到这样就不是人,而是佛了。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七政四余[超话]#【“与情人谋杀亲夫”星象分析】 第 1️⃣象「紫炁一星赶月明,妻克子螟蛉」:罗计拦截诸星于天南,而群星行将隐没,独紫炁孤星跳垣,而拱命宫,又
  • 自从崔宸曦进入省队后,山东省体育局对她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好的外训机会,配备了非常出色的教练。”在今秋的杭州,崔宸曦也感受到了年纪小的“优势”。
  • 历经2个月的努力,“臭水塘”旧貌换新颜,成为山水华庭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取名为“山水茶馆”。治理一处臭水塘,净化的是一片区域的生态环境,温暖的是老百姓的心。
  • 六、110报警情况:除上述我们在房屋被强拆时打110电话报警情况外,当日14时,我们根据其要求到派出所作笔录,公安人员仅了解了一下我们人员受伤情况,至于房屋被强
  • 行善不在于大小,哪怕是施舍一分钱,心存善念是最重要的,每天注意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你的人生将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吐鲁番旅游今日5个打卡地推荐排行①交河故城
  • 李宗盛: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我的安利难卖出去的原因好像找到了...我看剧都是比较挑男主 女主只要不是比男主大特别多的我就都ok(不负如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上学的时候就在关注大师的作品啦,Kilian Eng的作品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会让人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现实世界。#关注森雨漫,收藏好画集# #卓
  • 【“故事有时就在一念之间”】@_YYYe_ | YE个人专访关注@森雨漫 7.16在卷花中啾1人送【忘却乐园+亲签色纸】(见评论)YE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
  • @夕野隣 个人插画作品集 #公转# ✲ ★ 现货上架 ★ ✲关注@森雨漫 8.6在卷花中啾送1人【《公转》+立体卡】这真的是一本从内容到装帧都特别可爱的画集。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就是好看每天等这也太慢了吧,全部根本不够看啊!! 今天我也要把40看完全集36了追剧日历我是个普通的人,也很平凡,我只想在普通中找寻出路,也想在
  • 盲撸了两瓶香水,昨天到了myway,闻起来像夏天的水晶葡萄,甜而不腻,每闻一口都是多肉葡萄的香气,今天到了木兰诗语,到手没有静置就喷了,是树上盛开黄角兰的味道,
  • 三联说的很好,我四十多了,是不是能控制一下多想想自己不取悦别人了…♡爱情和感情的承诺是很重要,但个人的学业和事业也同样重要。给我的感觉这部剧,是在诉说,也是在疏
  • !!
  • ①昆明司法类亲子鉴定,要求鉴定机构出具的报告有法律效力才行,所以需要选择昆明司法鉴定所或者司法鉴定中心;②昆明个人亲子鉴定可以选择社会上的生物公司,基因公司等机
  • 合肥合子生物可以做产前亲子鉴定咨询,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基金座A1107室,无创产前胎儿DNA亲子鉴定结果准确性和有创性抽取羊水检测一样均可达
  • 佛陀开演佛顶尊胜陀罗尼之时,向天帝及诸大菩萨等众开示说﹕ 天帝,我有陀罗尼,名曰『佛顶尊胜』能够除一切恶道,能够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够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
  • 奇妙夜真奇妙~怀揣忐忑的心去,满载欣喜而归,世界之窗的工作人员好有爱,NPC看到小朋友秒变温柔哥哥姐姐,主动派糖果、握手手,一点不用担心吓到小朋友,给园区点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