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不合群的人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毛不易的这首《像我这样的人》时至今日,都还在深深地触动着很多人。

我们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努力地生活,却还不能让自己很好得融入周围的环境;又或者我们根本无暇思考,只顾埋头拼命地往前追赶着别人。

我们是否忧虑自己的不成功或者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群造成的。有多少人是属于不合群的人,不合群的人是怎样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美国作家莉迪娅·约克纳维奇写的《不合群的勇气》就是讲述这样一群人的故事。她选取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10个独特的人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他们是如何不合群的一群人,如何走出困境,而如今又是如何生活的。

作者曾经睡在天桥下,如今在美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她把自己的故事搬到了TED的讲台,迄今为止播放量已达400万次。

作者之所以会写这样一本书,正是因为自己就是不合群的人,更因为她想通过讲述其他一些不合群的人的真实经历,来鼓励所有认为自己也是不合群的同胞,告诉他们:别害怕,你们并不孤单。

01 什么是不合群的人

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约克纳维奇就给不合群的人冠以了“异类”这个词,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不合群的人就是异类。

这些异类不是指生活中遭遇过挫折萎靡不振的人,不是人到中年遇到危机的人,也不是那些对生活有孤独感、挫败感或者被排斥的人群。

异类在本书中所指的是,无论怎么样都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人。他们可能是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那个女孩儿,也可能是街头卖艺的艺术家,也可能是你家隔壁整天不出门的邻居。

异类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犯过各种错误或者是过着错误生活的人。异类人群中有一些人或曾被学校退学过,或因犯罪入狱过,或因各种不良嗜好被送去过康复中心,或失去过生命中至亲的人。

而作者正是“异类”中的典型代表。两次被中途退学,被短暂监禁过两次,被送去过戒毒治疗中心,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还失去过她的第一个孩子。

她在书中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的情绪淹没了身体,于是我就走神了,思绪摇摆不定。我仿佛到了一个地方,那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房间,房间里全是夜晚冰冷的水。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当时的我应该相当于精神错乱。”

02 错误也是机会

一个曾经睡过天桥底下的人,一个认为自己曾经精神错乱的人,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作家的呢?

作者在书中回忆到,虽然他们被看作异类,但是依旧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躯体,依旧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和别人一样是值得活下去的,哪怕与所谓的社会规则格格不入。

“我们转错一个弯或变得更加沉沦,就被视为一种失败,但有时我会想,正是因为转错一个弯或变得更加沉沦我们才学到了一些东西,不这样做的话我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

作者人生转折的开始,是在她失去第一个孩子之后。她无比痛苦,她只有将对孩子的思念书写成文字,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痛苦。

从那以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当然成为一名作家,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大概花了她10年的时间。也是在这10年当中,作者才慢慢认识到,人生的考验也是人生的机会。

然而作者的人生后来就没有再犯过错误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她失去第一个女儿之后,作者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随后酒驾,再后来又与自己的学生恋爱被校方开除……

犯错误并不一定意味着一无是处。作者甚至笑称,自己很可能还会犯错误,不管什么时候,这些错误都将是我身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的作者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和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03 结语

我想过很多种结束这篇推荐书评的结语,但没有一种比作者下面这段话更适合了。因为她表达出了这本书对于不合群者的认同与鼓励,愿所有不合群者都能放松且勇敢的生活。

莉迪娅·约克纳维奇《不合群的勇气》:“我和你一样,我的一生也是一天一天度过,有时候碰上艰难的日子甚至得一小时一小时地度过。我在努力记住,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了自己的喜好,尽管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些古怪,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也有可取之处。我们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没有选择眼前的路,偏要独辟蹊径;我们的主题曲或许有点跑调,但也有美妙之处。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那么想的,但我肯定会勇敢地站出来,提醒自己不要放弃,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曲。”

像我这样不合群的人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毛不易的这首《像我这样的人》时至今日,都还在深深地触动着很多人。

我们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努力地生活,却还不能让自己很好得融入周围的环境;又或者我们根本无暇思考,只顾埋头拼命地往前追赶着别人。

我们是否忧虑自己的不成功或者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群造成的。有多少人是属于不合群的人,不合群的人是怎样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美国作家莉迪娅·约克纳维奇写的《不合群的勇气》就是讲述这样一群人的故事。她选取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10个独特的人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他们是如何不合群的一群人,如何走出困境,而如今又是如何生活的。

作者曾经睡在天桥下,如今在美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她把自己的故事搬到了TED的讲台,迄今为止播放量已达400万次。

作者之所以会写这样一本书,正是因为自己就是不合群的人,更因为她想通过讲述其他一些不合群的人的真实经历,来鼓励所有认为自己也是不合群的同胞,告诉他们:别害怕,你们并不孤单。

01 什么是不合群的人

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约克纳维奇就给不合群的人冠以了“异类”这个词,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不合群的人就是异类。

这些异类不是指生活中遭遇过挫折萎靡不振的人,不是人到中年遇到危机的人,也不是那些对生活有孤独感、挫败感或者被排斥的人群。

异类在本书中所指的是,无论怎么样都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人。他们可能是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那个女孩儿,也可能是街头卖艺的艺术家,也可能是你家隔壁整天不出门的邻居。

异类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犯过各种错误或者是过着错误生活的人。异类人群中有一些人或曾被学校退学过,或因犯罪入狱过,或因各种不良嗜好被送去过康复中心,或失去过生命中至亲的人。

而作者正是“异类”中的典型代表。两次被中途退学,被短暂监禁过两次,被送去过戒毒治疗中心,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还失去过她的第一个孩子。

她在书中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的情绪淹没了身体,于是我就走神了,思绪摇摆不定。我仿佛到了一个地方,那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房间,房间里全是夜晚冰冷的水。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当时的我应该相当于精神错乱。”

02 错误也是机会

一个曾经睡过天桥底下的人,一个认为自己曾经精神错乱的人,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作家的呢?

作者在书中回忆到,虽然他们被看作异类,但是依旧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躯体,依旧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和别人一样是值得活下去的,哪怕与所谓的社会规则格格不入。

“我们转错一个弯或变得更加沉沦,就被视为一种失败,但有时我会想,正是因为转错一个弯或变得更加沉沦我们才学到了一些东西,不这样做的话我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

作者人生转折的开始,是在她失去第一个孩子之后。她无比痛苦,她只有将对孩子的思念书写成文字,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痛苦。

从那以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当然成为一名作家,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大概花了她10年的时间。也是在这10年当中,作者才慢慢认识到,人生的考验也是人生的机会。

然而作者的人生后来就没有再犯过错误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她失去第一个女儿之后,作者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随后酒驾,再后来又与自己的学生恋爱被校方开除……

犯错误并不一定意味着一无是处。作者甚至笑称,自己很可能还会犯错误,不管什么时候,这些错误都将是我身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的作者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和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03 结语

我想过很多种结束这篇推荐书评的结语,但没有一种比作者下面这段话更适合了。因为她表达出了这本书对于不合群者的认同与鼓励,愿所有不合群者都能放松且勇敢的生活。

莉迪娅·约克纳维奇《不合群的勇气》:“我和你一样,我的一生也是一天一天度过,有时候碰上艰难的日子甚至得一小时一小时地度过。我在努力记住,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了自己的喜好,尽管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些古怪,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也有可取之处。我们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没有选择眼前的路,偏要独辟蹊径;我们的主题曲或许有点跑调,但也有美妙之处。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那么想的,但我肯定会勇敢地站出来,提醒自己不要放弃,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曲。”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爱情可以让人忘记年龄,20年前,两人因为合同和经纪公司各种原因没能在一起,现在他们再一次为了爱赴汤蹈火,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就领了结婚证,最终商议的结果是具俊晔来
  • #你好2023##plog##新年快乐#2022年有很多开心的时刻,办了一场婚礼(真的很辛苦,但是家人朋友来陪我一起又觉得很幸福),考上心仪的工作岗位(让我觉得
  • 别名: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等)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钟花目菊科拉丁学名: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主产区域:陕西,河北
  • 愿望八:工程行业 蓬勃起飞愿国家兴盛 人民幸福平安工程行业再起飞全国人民是一家一夜暴富不是梦!怎么样,这些建筑人心愿是不是也戳中你的心窝子还有没有别的心愿呀?建
  • 【回味赞鸭血粉丝汤】这也是还原度非常高的速食,和店里一杨233里面的料不太多,不过粉丝还挺多。建议做的时候自备一些肉和菜可能会比较好[哇]天啊,昨晚提起钟熙和江
  • 32、原文:我喜欢你,仅仅如此,喜欢而已古风文: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33、原文: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为何忙碌,我都会在此守候
  • 图六可能就是我的苦衷吧,如果我是个正常人身体健康一辈子,我绝对不会和她说分开,但是天意弄人,这有问题那有问题的,所以我给她许下了,我又哭了,我没想到自己真的是那
  • 院内基本都好感 但很雷邵/明/明和九/明)歌手s:张/杰 周/深前担周/震/南 姚/琛 刘/隽 伯/远雷(都包括粉丝):邵/明/明 JY 1嫂佳佳李炎梦 3嫂芈
  • 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健康、未来的计划、工作的繁忙、生意的思量,杂糅在一起,尽管我俩再坚韧,也无法将这段美事剥离的顺心顺意,此经历,刻苦铭心。婚礼所谓朋友的筛选器,
  • ” 我看到老公的脸色大变,我赶紧抢先说话:“爸,我也不瞒你说,这次妈妈生病,我们只有这3000块钱,多一分钱都没有!当时我在上班,他们走了的时候,妻子给我打了个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奉敕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
  • 工作以来,我好像就一直在被推搡着前进,所以没有想到,会和你们聊到那个程度,好像乱入了你们的世界[允悲][允悲]但是感觉很新奇虽然历史长河里,茫茫宇宙中,一切都毫
  • [酷][酷][666]清晰同时还能保护眼睛,家里有小朋友的也不用担心呢!#年货好物##知麻 Z1##知麻投影##投影仪##知麻投影仪##居家投影仪 ##年货节#
  •   这个B市的每波行情都需要新的流动性尽在推动,现在就因为这个12月发生了这个FTX的事,发生这个事之后,流动性一下子给截断了。  现在这个市场感觉绝对恐慌还没
  • 元旦在原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里快乐度过卡西莫多和爱斯美兰达在聚光灯下的剪影绝了“大教堂的时代已经来临/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
  • ”早上落叶没清扫和在清扫,不清理更有秋天韵味[鲜花]只14人,能在家附近做的,不会跑来做了再回去,等另组数据等到12点半告诉了才知道昨晚11点多开完会,东城疫情
  • ⁡Zip liningThis is everyone’s dream.It really fulfills our desire of wanting to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 [抱一抱]#阳光信用# [抱一抱]#每日一善# 人生就是坚持简单的善良,就如人生不能没有道义,不要把生活复杂化,那些所
  • 13. 我要陪你从新鲜感走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14. 我爱你 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15. 没有偏袒的意思 我对你是正儿八
  • #杨紫[超话]##记录与杨紫的2022##凝聚v力量# 自信是最美的妆容,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会让生命开出最美的花朵。” 对于外界来说,我总觉得是喧嚣与杂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