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下)《坛经》版本源流考

由此可见,胡适先生对《曹溪大师别传》所下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契嵩本《坛经》取材于《曹溪大师别传》的部分内容,正好弥补了敦煌本《坛经》的不足。

1934年,胡适先生又撰《坛经考之二》,对惠听本作了考证,兼及敦煌本和契嵩本。胡适先生认为敦煌本是最古真本,惠昕本中“增添了许多很浅薄的禅宗滥调,而契嵩以后多沿用他的改本”,并批评契嵩本是“妄改”,又说:“禅宗和尚妄改古书的大胆真可令人骇怪了。”(《坛经考之二》,见《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中华书局,1997年12月,493-494页。)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由于胡适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于是就有些人附和其说,对《坛经》版本的说真道伪之风愈演愈烈。

1980年,郭朋先生出版《坛经对勘》一书,对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作了对勘,在他所作的按语之中,“窜改”、“编造”、“硬塞私货”、“以假当真、真伪不辨”、“斑斑伪迹”、“无稽之谈”、“窜改成癖”等字眼比比皆是。

1982年,郭朋先生出版了《坛经校释》。1987年,又出版了《坛经导读》。在这两书的前言中,他征引了古今中外学者有关《坛经》版本的论述,把《坛经》真伪之说发挥到了极点,最后得出结论:

时间愈晚,字数愈多。这一情况清楚表明:愈是晚出的《坛经》,就篡改愈多,就愈多私货!作为“慧能的《坛经》”(如果它不是“慧能的《坛经》”,而是“禅宗的《坛经》”,那自应另当别论)说来,就不能不说,在后三本的《坛经》里,不少的思想内容,和慧能的思想是颇不相同的,其原因,就是由于惠昕、契嵩、宗宝等人,对《坛经》进行了肆意的篡改!

忽滑谷快天在谈及三本《坛经》的不同时,也曾指出过:作为《慧能语录》的《坛经》,由于传写时文字上的改换,以致在《坛经》里存在着“玉石相混”的情况(详见《禅学思想史》上卷第十一章第二节《坛经三本之不同》)。“玉石相混”,犹言“鱼目混珠”。这一论断表明,在《坛经》(尤其是晚出的《坛经》)里,确有赝品和私货!可见,《坛经》之曾被人们所篡改,乃是一种为古今、中外学者们所公认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抹煞的。(《坛经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5月,39-41页。)

《坛经》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修订补充,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认为后出版本的修订补充是“肆意的篡改”,是“鱼目混珠”,是“私货”,那就值得商榷了。一部作品是要经过反复地修改,然后才能走向成熟,才能成为经典。《坛经》经过契嵩、宗宝等人的修改之后,慧能的禅法更为简易明白,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净慧法师在《关于慧能得法偈初探》一文中对郭朋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从慧能逝世到宗宝本《坛经》问世的578年间,《坛经》的发展演变不像中外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即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而是一个由繁到简,又由简复原的过程,即古本(或曹溪原本)——惠昕本(或类似之本)——敦煌本(或类似之本)——契嵩本(复原本)。净慧法师还进一步提出:

我不知道有关学者凭什么理由只肯定距慧能逝世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后发现的敦煌写本《坛经》才是《坛经》的“最古”、“最初”的本子,而否定那些在慧能逝世后二百年到五百年间几次发现的《坛经》古本都是“自欺欺人”的“私货”?在地处曹溪万里之遥,时距慧能千载之后,犹能在鸣沙石室发现一本残缺不全、错字连篇的写本《坛经》。试问:在六祖禅宗风行之地,慧能真身衣钵所在之乡,惠昕、契嵩等人在六祖逝世后二、三百年中,就几次发现过内容翔实的“古本”《坛经》,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凭什么还厚诬惠昕以下各本是“画蛇添足”“贩运私货”呢!敦煌本《坛经》既是唐末宋初之物,其中又明明写有四代相传的人名,又怎么能说是“最初”的原文呢?

然而使人迷惑不解的是,国内外研究《坛经》的学者一方面用惠昕以下各本来改正敦煌本的错字漏句——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另一方面,当惠昕以下各本与敦煌本在内容上有出入时,就认为只有敦煌本才是正确的,其他各本的内容只要是敦煌本所没有的,就都是“恣意篡改”、“贩运私货”!这种态度就有欠公正了。如果没有惠昕以下各种版本的《坛经》流传于世,我们今天要想补充敦煌写本的《坛经》的漏句错字,要想如实地了解慧能的生平和思想,那是不可想象的。(见《法音》1982年第2期)

净慧法师的论述很有道理,自成一家之说。国内还有些学者不赞成郭朋先生的观点,这里限于篇幅,也就不一一征引了。

现存《坛经》大致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慧能自述生平;二、慧能开法授戒说般若禅,三、慧能与弟子们的问答。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大体上是慧能在大梵寺的开法记录,各种版本之间的出入并不是很大,基本上反映了慧能出身贫苦、黄梅得法、南归传法的生平事迹以及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第三部分,即慧能与弟子的问答及临终嘱咐等,后出的版本增加了不少内容,但从各种灯录中有关慧能弟子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内容基本上还是可信的。由于在大梵寺听慧能说法的弟子很多,因此,对形成的《坛经》本子各有修订补充,这是形成《坛经》版本众多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不等于后出的版本所记载的东西就一定没有先出的版本真实。例如,慧能在广州法性寺会印宗法师,并说出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惊人之语,成为后人时常拈提的“非风非幡”的公案。这不见于敦煌本《坛经》而只见于以后的《坛经》各本,但在敦煌本《坛经》之前的《历代法宝记》中有此记载。任继愈先生在肯定敦煌本《坛经》的资料价值的同时还指出:“要考虑到,此后的其它版本,成书迟,其中包含的思想可以很早。”(《敦煌坛经写本序》,见《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这个观点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慧能的得法偈也是《坛经》版本问题中的焦点之一。得法偈是慧能思想的集中体现,对研究慧能的思想和禅宗南宗来说,这首得法偈的每一个字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敦煌本《坛经》与其它各本《坛经》恰恰在这首得法偈的字句上出现了分歧。敦煌本《坛经》中的得法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姓(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它各本《坛经》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有’亦作‘惹’)尘埃!”

郭朋先生在《坛经对勘》中说:“惠昕带头,把‘佛性常清净’,窜改为‘本来无一物’。这是从思想上对惠能作了根本性的窜改:把‘佛性’论者的惠能,窜改成为虚无主义者(当然,这只能说是一种字面上的窜改,因为,从思想上说来,他们并不能作到这一点),从而为以下更多、更大的窜改,作了极为恶劣的开端。而且,以后,随着契嵩、宗宝本的广泛流通,这首‘本来无一物’的窜易偈文,竟然取代了‘佛性常清净’的偈文,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所共知的偈文。致使千百年来,以假当真,真伪不辨。这项窜改,始作俑者是惠昕,而广为流布、张大其影响者,则是契嵩和宗宝。”(《坛经对勘》,齐鲁书社,1986年6月,19页。)

郭朋先生说惠昕首先改动了慧能得法偈,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比惠昕本《坛经》早十五年成书的《祖堂集》中,就有“本来无一物”的记载:“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岳麓书社,1996年6月,54页。)

在比惠昕本《坛经》早六年成书的《宗镜录》中也记载了慧能的得法偈:“如六祖偈云:菩提亦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用拂尘埃。”(《宗镜录》卷三十一,见《中华大藏经》第76册,401页,中华书局,1994年5月。)

从以上两条例证可看出,早在惠昕本《坛经》之前,“本来无一物”的说法就很流行,惠昕决不是窜改慧能得法偈的“始作俑者”。

从文气上看,“本来无一物”比“佛性常清静”更为合适。慧能的得法偈是一个整体,一气呵成,四个否定句,显得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如果第三句是“佛性常清净”而不是“本来无一物”,那么不但失去了一气呵成的气势,在内容上也平淡无味。李泽厚先生说得好:“《坛经》敦煌本与流行本相比,与其去责备后者之背离原作,似不如肯定后者正是某种发展。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比‘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要更为彻底和明畅。”(《庄玄禅宗漫述》,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199页。)

综上所述;多种版本的《坛经》各有其价值,在使用时应当有所选择,不能盲目地肯定一种版本而否认其它三种版本。《坛经》的流传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最初是由法海记录,经手抄流行。但是听慧能说法的弟子有数十人,这就不能肯定其他弟子没有记录,更不能说他们对法海记录的《坛经》没有进行补充。敦煌本《坛经》显然就是经过神会一派弟子的整理。后出的三种《坛经》在经过加工整理后,分了品目,显得更有条理,不但基本内容与敦煌本大致相同,而且还补充了许多敦煌本所未曾收入的内容。就以宗宝本《坛经》为例,“机缘品”、“顿渐品”中主要是慧能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这些内容散见于各种灯录中,就史料价值说是可靠的,收入《坛经》可以集中地反映慧能的思想。因此,《坛经》多种版本的存在,应该说为研究南宗禅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PS:我梦觉尊心个人的看法:
敦煌本更接近原典;作为行者来讲敦煌本很多就是实修的窍诀;而宗宝本参考了民间野史,添加了神迹故事以及契嵩、宗宝等加私货的争议;

对读《神会和尚禅话录》,神会禅师开示的慧能禅法,入个中三昧,很得要领。敦煌本坛经与神会禅师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敦煌本应该是神会系传本。

宗宝本明显有儒、道合流的影子。

各本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敦煌本“佛姓(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相较;敦煌本明显更符合印度大乘佛教心性派的见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更接近,汉传空宗的思想。

至于把惠昕本(或类似之本)置于敦煌本(或类似之本)之前的做法,我也不同意;因为,传法偈其他本都是一首,只有敦煌本是两首,而且没有“本来无一物”句。所以很难讲敦煌本是其他诸本的节本。

都说积阴德可逆天改命,积阴德和做阳善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道#

 

经常有很多信众会问什么是阴德,积阴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早在汉代的道教经典《淮南子·人间训》就有:“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积阴德是道教天道承负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广积阴德必将得到神灵的赐福。

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

对于阴德,民间称之为阴骘,道教劝善书中就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无论人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

在《易经》中有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钓誉,才是阴德。

 

一、阴德与阳德

善行,都是积善。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阴德是隐藏的德行,与阳善的公开行善是相反的。

在阴德的阐述中,佛教以因果业力解释,而道教则用承负解说,二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劝人向善的动机总是一致的。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

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阴德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心不罣碍;阴德就如《赵氏孤儿》里舍身救赵武的公孙杵臼,以及牺牲亲生儿子的程婴,他们扶忠除奸不求回馈的阴德,令人称扬。

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井引水、点灯施茶、捐棺义葬、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积阴德。

积阴德是“给人”,但不为人所知,是“为人”但不为人所明,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

二、积阴德的五种福报

1远离魔障

《悟真篇》中说:“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道光曰:魔障在彼,修持在我。阴德既宏,灵丹可冀。”

如果人想修道,但是缺少阴德,一修就会有群魔阻道,而有阴德深厚,就金丹有望。

2贵人相助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中说:“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灾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

如果你想保持你的富贵,或者是你想过的好一些,则需要积累阴德,这样才能得贵人相助,得上天帮忙。

3子孙昌荣,远离恶道

《吕祖全书》中说:“为善事者,必享福报;积阴德者,子孙荣昌。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善事也。救死扶伤,急人患难,无纵隐,贼阴德也。不作善事,不积阴德,则恶道无所不入矣!”

阴德深厚,子孙才能昌盛,而积累阴德的方法有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救死扶伤,急人患难。如做人无恻隐之心则毁伤阴德,这时恶道就会接近你。

4降服恶鬼

《真仙真指语录》中说:“阴德伏鬼,阳德伏人。”人有阴德鬼邪惧怕!

5能避祸患

《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中说:“君家阴德合天门,岁小淹留祸不侵。”人有阴德自然可以远离祸患,接近福报。

三、积阴德与积阳德的区别

或许有朋友要问,积阳德行不行?能否也有好效果?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阴德是做好事而不为人们所知道,上天会加以赐福;而阳善则是做好事让人们知道,得到群众的称赞而享有盛名。

有人会说,阳善享有名声,得到掌声、恭敬、礼赞、鲜花、媒体上刊登事迹,闪光灯聚集在身上,不是很好的事吗?

这个“名声”,确实也算是一种福报,但是这个“名”,却是老天希望大家能戒除的。为什么呢?

因为“名”也是消耗福报的一种方式,做了善事,宣扬功德、炫耀自己,功德往往被损耗,好像钱花出去钱就没了,你把这个“名气”的福享了,也就等于消耗了部分福报。

所以说阳善只是得到一个形式,这个福报你一用没了,而且这个“名”,老天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相反,一个人清白无辜,被人恶骂,被人冤枉,看起来委屈,殊不知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子孙往往很发达。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马光说得再透彻不过了:“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所以,阴阳之际很微妙。“阴阳之际”讲的是循环的道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盛极肯定是衰,显耀至极是祸患。

许多圣贤先人告诉我们,积阴德、积善果,那永远都是你的,别人是偷不去、抢不走的。

你阴德积得久,积得多了,后面的福报也大,甚至还会福泽你的子孙。所以我们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扬自已,故意让别人知道的道理就在这里。

阴德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这样得的福报才大。积阳德别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阴德积得住和留得住。

俗话说:“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测算趣谈#
司马季主论卜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写的,题目叫《司马季主论卜》,这是一篇很有人生哲理的文章。

文章大意为:一个人生失意的人,认为人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中待久了,便会想要转化到相反的状态。但他对这个道理不能深究,便去找一个占卜的人请教。占卜者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其大意为:首先,人要相信自己;其次,世间万物,尤其那些看起来完全两极的状态,其实是一回事,它们只不过是互相变化或成就的结果。如果看明白了这点,人生还有什么刻意要改变,或急着要改变的呢?一切本自一回事,迟早会互相转化。

这些思想,与《老子》所倡导的智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看起来相反的两端,其实是紧紧地连在一起,互相变化而来,彼此是对方的基础与前身。

《司马季主论卜》中,发问者,也就是迷惑者,其本身对于人生有着基本的认识。他认为,人在一种痛苦的状态里待久了,就会想要改变。在这种认识之上,他又有改变的积极欲望与心态,想知道更明白易懂的道理,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

首先,这种态度就是非常可贵、可爱与可取的。

不论何朝、何代、何年月,人都会遇到痛苦与艰难。抱着对痛苦与人生探究的心,就不会被痛苦打倒,就会在迷茫或挣扎中,逐渐清晰,逐渐迎回生命的力量,寻找到未来的路与方向。生命得以在这种希望中过活、发展与提升,并获得充实、圆满与深刻。

大多数的人,痛苦时都想要改变。但思想的念头太多,缠绕混乱,理不清头绪。如果自己理不清,找一些智慧的人请教明白,或通过看一些书琢磨明白,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

占卜者首先对于问卜者关于万物过则思变的认识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对方对于人生的道理已经很明白了,其实不需要再问了。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对求卜者讲了一番道理,认对方更加清晰。

占卜者是运用蓍草和龟甲为人占卜命运的,但他心中却秉持着“人,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绝对把握、了解与掌握者”的理念。

也许,占卜只是他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有些人需要通过占卜获得心理的力量。故而,他借此做一些善巧方便、救度众生的工作吧。

占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们不需要依赖鬼神的启示,因为鬼神是因人而灵验的。人们也不需要依赖蓍草和龟甲这些物质的启示,因为人比物更加有灵性。人,为什么相信鬼神、物品,却不相信自己呢?人其实不需要向鬼神或物品问卦求卜,只需要问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智慧与答案。

特别欣赏作者的一点就是,在六百多年前,他就有了这种超越鬼神力量的思想。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其实就是在现在很多人心中,仍然认为:鬼神,或一些不可知的力量,仍然是高于人的力量的。很多人宁肯求神问鬼,或跑到一些有神通的人那里,或跑到一些宗教场所,求神问卜,祈祷求福,也不愿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力量与答案。在这一点上,这篇文章已给到我们极大的震憾和启示。

在相信自己、听自己这个大宗旨之后,作者借占卜者之口,举了很多自然界与现象界的例子,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万物不过在两极间相互变化”的道理。叫人一看就明白,从而获得了浅显却深刻的启发。

占卜者说:

现在你看到的断墙碎瓦,曾是以前的歌楼舞榭;朽木枯枝,曾是以前的浓荫碧树;风露中蚕和蝉的鸣叫,就是以前的凤笙和龙笛的节律;坟墓中的鬼磷火光和夜晚萤火虫的光,就是过去金碧辉煌的灯光和美丽的烛光;春秋天最普通的野菜,就是过去骆驼做成的美味佳肴;野地里的红枫和水边的白荻,就是过去成都的织锦和山东的丝锦。

这些东西都是人们日常所知的。它们在现在呈现着一种状态,但岁移时更,这些东西就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模样,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和状态。这就是自然万物与宇宙人生的真相。

因此,占卜者说:过去没有的,今天有了也不过分;过去有的,今天没有了也不叫不足。因为万物就是这样互相变化的。所以,花开必有花谢,万物有荣有枯。高高的湍流之下,一定有深深的潭水;高高的山峰下面,一定有深深的山谷。万物就是这样一体的。

占卜者讲的道理真可谓深而浅矣!它清晰地点明了一个智慧,那就是:我们今天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怕,都不是绝境。因为,一切必将变化到相反的状态,并不断变化,以至无穷。

也因此,今天有的,不必过分欢喜,不用长久紧抓不放,不要担心失去,因为明天,这些东西可能就自然变化与失去了。

今天没有的、失去的,也不要悲伤难过,因为也许明天就有了。自然万物,人生一世,都是如此。有什么可忧、可喜、可急、可悲、可盼的呢?

明了人生的智慧,顺应这种智慧,静静地生活,就足矣。

本文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求卜者明明知道万物与状态是互相变化的,但为什么他还是心中有疑惑,不知怎么做呢?

这就是像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道理明白了一大堆,可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真的是有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或者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还不够。所以难以知行合一。

一方面,我们要加深知道的内涵,对道理与智慧越清晰越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在生活中尝试与突破。改变一定会打破舒适区,让人感觉不安全、不确定、不舒服。但体验过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进入新的舒适区,并品尝到改变的好处与乐趣。对于生命,我们需要更敞开一些,勇敢一些。

《司马季主论卜》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其旨意却简而深刻,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精美的一篇。很有打开天窗,醍醐灌顶、点亮心灯、豁然开朗的感觉。读之令人久久品味,滋养心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评:足球又传来不好消息,四处碰壁#足球# 前方最新消息,已经沟通达两个星期的阿联酋,初步回绝了国足热身赛的邀约,代表团管理层分析,对方需要高额出场费的可能性比较
  • 这群野狼看到吸引到了战士们的注意力,它们觉得如果继续嗷叫也许可以将声音传达给女军医,于是它们又继续嗷叫,可是却不再起作用了,但是这群野狼没有放弃,仍然守候在军营
  • ”老头的语气又变得愤恨,“但你的目标是消灭所有的恶魔,却为什么要给我们烙下烙印,又无尽地驱赶我们?他无尽的赎罪要再次开始……”我被吓了一跳,老头突然死死地抓住我
  • 淡定,低敏,坚定,是一种让自己优雅的老去,幸福的能力[并不简单]2022年秋招临近,大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呢?淡定,低敏,坚定,是一种让自己优雅的老去,幸福的能力
  • #世界小姐秦泽文方发表律师声明#针对网上的不实言论,秦泽文方发表律师声明,表示会进行正当维权,正告相关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及转发者,即刻删除上述严重损害秦泽文女士合
  • 中场我喝的眼花缭乱的时候洋洋贼眉鼠眼地一个劲给我招手,过去之后又像做贼一样塞给我一盒中华,说她实在不知道有啥送的从她爸那要的让我放心大胆地抽,就是感觉有点不太好
  • 还借了欣妍老师闲置的安卓手机,晚上回去充燃气卡…苹果什么时候才可以充燃气啊▷这周五天应该都会戴帽子‍♀️【On.cc】沈震軒陳欣妍高調放閃 情侶裝行沙灘被催婚男
  • 但其实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暗暗的关注了周深很久了,总是会无条件的偏爱他,会无限的循环深深的歌,然后慢慢的就只听深深的歌,我已经我会听腻,但并没有嘻嘻~[抱一抱]然
  • 杨萍表示,将持续开展线上经办服务,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医保服务“不打烊”及时响应和解决群众办事需求。城中区为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企业和群众安全、方便、快捷办事
  • ▲ 在你生日之际,我只有默默的为你祈祷为你祝福:生日快乐,永远幸福! ▲ 难忘是你我纯洁的友情,可贵是不变的真情,很高兴能认识你,献上我最爱的水晶,祝你生日快
  • 偶尔也会让人心疼,姐妹间的谈话,看到你不成熟的一面,也能过关斩将,在你身边,我总能做到敞开心扉,最舒服的关系或许莫过于此。就像她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 #sky光遇[超话]# 浅浅吐槽一下(写完发现有点长) 下午我自己跑云野 ,遇到一个跟我一样穿红斗的,然后就跑着跑着就开始一起跑了,飞过崖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做那个
  • 刚才看到一条微博说瓜瓜翻唱的这首《童话镇》太沉重了,不喜欢他发这样的歌,给人带来负能量的做法是不对的,要是再出这种压抑的歌就不想继续关注了,希望多发欢欢喜喜的
  • 【《道德经》解读书评 A0868 第十三章 不讲逻辑,必有信仰】署名为“王鸿飞”的作者把“贵以身为天下”译为“用重视自身的方式重视天下人”如果把他的译文还原为文
  • #TREASURE[超话]##崔玹硕0421生日快乐# @YG_TREASURE_CHINA 【通知】220421 yg_treasure_jp 更新FAN C
  •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某处等你。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某处等你。
  • 5.天波杨府:三星面积很小,我去的时候非节假日,所以没见有什么活动。我只说建议,建议去玩的话要早起,八点半正门有《包公迎宾》这个是不买票在大门口就能看,然后你检
  • 你是第一,并遥遥领先要等时间嘉许,等春风得意,我正好遇见你,然后余生都是你好好生活,慢慢爱你 不早不晚,刚好是你谢谢你的微笑,曾经慌乱过我的年华❥⇢你要一直做我
  • 你们要知道放纵瞋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的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  『诸比丘弟子!
  • 现在,中国股市根本达不到疯狂的标准,那就只剩下绝望与犹豫,这两种结果,难道不是代表着机会吗?首先,我要告诉各位,市场越往地量靠,就越安全,这是由基本的量价关系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