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名号是救命的,不是拿来做功夫的

01

不信愿力,就不能信持名。很多人对念佛法门为什么信不来?觉得念佛不得力?因为他对佛的愿力不了解,没有信。他为什么没有信?他不了解,没人告诉他,他怎么信?你告诉了他还不相信,那是他的问题,业障重,没办法。

所以,我们尽量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力让其他人知道,他信了愿力,才能信持名。所以我们弘法完全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立场上,一定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力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家能够信愿力。信愿力之后,一切都有了,就能信持名,就能往生决定。

我们的起信是从哪里起信?这是源头,来源的地方,从弥陀的愿力来起信,不是从我们自力的功夫来起信,在自己这边是找不到信心的。

所以,一向专念是看向阿弥陀佛那里,“望佛本愿,一向专念”。不看向阿弥陀佛那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众生这里看,看不出名堂来的,就像水没有源头、树没有根一样,不是活水,也不是活树,是死的。有人念佛念得没劲头,念不下去,因为没有源头,没有活水来。

如果知道这是弥陀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完全靠佛力,完全是弥陀的呼唤,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招引,是阿弥陀佛邀请我们去的,那我们往生不是很简单吗?佛喊我们去,我们愿意,答应就好了。

我们是阿弥陀佛的亲生儿子,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你到我净土来!”

“我是想去啊,但是我没有交通工具。”

“我开直升飞机来接你。”六字名号直升机就来了。

“你没有资粮,我累劫修行的资粮,六字名号都给你。你欠多少债,我通通帮你还。”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邀请我们去的,对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好好念佛,好好仰靠阿弥陀佛。

————————————————

大家要懂得

念佛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大家这个观念要彻底改变。很多人讲念佛都是讲修行,讲做功夫;在善导大师这里,在阿弥陀佛面前,不要谈修行。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讲修行?我们有什么修行?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声音是最慈悲的声音。

在娑婆世界,有什么声音最能打动我们的心?就是求救。我们听别人讲话,可以不被感动。但是如果你在半夜里听到一个人凄切地呼唤“快救我!救命啊!”你的心会不动吗?毛骨悚然!这是他拿着全部的生命呼唤出来的,一定会打动你的心。所以“救”是最急切的声音。最大的功德,就是救众生。

我们在这样苦恼的娑婆世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房子着火了,里面的人会喊什么?“救命啊!”在火宅里还谈什么修行啊?要喊救命!

所以,阿弥陀佛来,不是来给我们讲修行的,是来救我们的。我们要有机深信,如果这个没有的话,看净土法门,那叫“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02

为什么?

救命的时候会懈怠吗?如果你不喊救命,你就是懈怠的人,也是憍慢的人。如果抱持修行的观念,你就是一个骄慢的人。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果把这句名号当作功夫来念,你是一个没有气血的人,是一个不知佛恩的人,不知惭愧,善导大师就说“不能仰报彼佛恩故”。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来救你的,不是给你拿来做功夫的。

就好像一个人饿得要死了,别人给他一块面包,不是拿来让他练齿力的。他都饿得要死了,这个面包是救他命的,不是用来练齿的,不是这个环境啊。

六字名号的功德,不是拿来让你在那里嚼舌头练功夫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救命的啊!这救命的名号念一句就得一句。

如果你当作功夫来念,怎么会念一句得一句?“我还没有清净啊,还没有达到功夫成片,还妄想纷飞……”,如果你知道这是救命的,就不会谈这些没有用的话。

哪种人知道是救命的?下品下生。

大家看《观经》,一定要注重下品下生。下品下生,他的时间,他的环境,他的业障,他的报应,让他没有资格讲修行,他只有一颗求救的心。所以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至心”!如果我们在“下品下生”文里面看不到弥陀的救度,就是对这个法门不了解。

所以,净土法门是从弥陀的愿力起信的,这个愿力是来救度我们的,我们不要在心里太轻忽了,不然这句名号都给我们念得没有味道。

03

只要“信愿坚固”——“信愿坚固”的意思就是不退转。但是理解起来就各不相同,有的人听到这话,可能会握紧拳头说“我一定要相信!我一定要发愿!”

还不简简单单是这个意思。“信愿坚固”,就是深信弥陀愿力,深信名号功德。就是要了解阿弥陀佛救度的誓愿,要从佛那方面了解。

“信”,就是对一个事实的如实认定,不是你自己在这里鼓气、捏拳头能够深信的。对事物的本来状态,如实地领纳,叫作“信”,所谓“如是我闻”。

比如,我拿一个苹果,我说这是一个苹果,你相信了,这很简单。我如果拿一团纸,我说这是一个苹果,你怎么信都信不来,你使劲地信也信不来。就是对这个事实,如实地领纳在心。

阿弥陀佛要救我们,他的誓愿不是虚假的;我们如实地领纳,不会改变,这是“信”。信愿,真实地了解弥陀的誓愿,自然不会改变,这叫“信愿坚固”。

“临终十念一念”,如果对弥陀的救度能相信,愿意让弥陀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平时没有机会遇到佛法,没有念佛,临终十念一念也决定往生。

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到临终才念佛,而是说这种状态,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发起坚固的信愿。像《观经》下品往生一样,念十声佛,或者念一声佛,这样念的佛很少,没有什么修行。

而且人到临终的时候往往都是四大分离、诸苦逼迫,心境慌乱,阎罗现前,业障缠绕,这个时候念佛根本谈不上什么禅定,什么事理一心、功夫成片,通通谈不上,只不过是喊爹喊娘一样叫出来,或者念一声,或者念十声,或者三声五声,都没有任何问题,都决定往生。

04

这个道理在哪里呢?难道是因为我们信愿信得好吗?他信愿坚固了,所以他十念一念就往生了;某某人信愿没坚固,所以念许多也没有往生。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十声也好,三声五声也好,一声也好,都决定能够往生,这叫一样。

————————————————

原理是什么?道理在哪里?

道理不在于他信得好,而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有我们的往生,就是说,往生这件事是现成的,包含在这句名号当中,我们相信了就是我们的,我们愿意让佛救就是我们的。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就有往生,这是现成的,不是等到我们开口念才成为往生的依据,没念之前往生已经在里面了。

因为阿弥陀佛发的大愿,“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如果我名号里面没有这样的功德、没有这样的效应、没有这样的内容、没有这样的实质,那我就不成佛!”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他已经成为阿弥陀佛了。

所以,他的名号不是空白的,像一个空纸袋子;它里面是满的,满满的功德,阿弥陀佛从因地到果上所有功德——我们从这里要往生到净土,到净土成佛,从净土成佛回头再度众生,“若往若还”,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是现成的。这样,称念这句名号,当下不就是我们的吗?

所以,不在于念多念少,是因为名号里本来就有。

假如你是个穷人,没有钱,我送一张支票给你,这张支票是一千万,你看到了,当下你心中一念,“这张支票真好”,在这一念中,支票都是你的。你把支票在手上握半天,那也是你的,也还是那么多。你握了半天之后,觉得这张纸没什么用,扔掉了,那就失掉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累劫修行,所有功德都卷在这六个字里面。我们称念,叫“执持名号”,执持就是放在我们心中,不要丢掉。

如果转而去杂行杂修了,等于把这张所有功德的支票放到旁边,不认识它。这样,虽然支票还是完整的,但是你个人失去了。所以杂行杂修往生不定,就是在这里不定。 https://t.cn/z8yXDFj

人这一生,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存在。

计较来计较去,争来争去,终究是一场空。

人活的,何尝不就是一个心态,开心与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开心与快乐,才是永恒,才是生命的真谛。

那是一份满足感,是对自我的满足,是对人生的满足,是一份不留遗憾,能笑着离开人世的状态。

人这一生,很多的事情都是过眼烟云,很多的东西都是浮云。

很多事情,都会成为过去,即使你此时难以释怀,难以放下,痛苦其中,满是忧愁与烦恼,但终究会过去,彻底留在时光里,而变得不再重要,无关紧要。

所以,何必过于纠结,过于想不开,而忧伤其中,苦苦挣扎。

很多人,终究会是你生命里的过客,即使让你伤心,让你痛苦,也只是成为你人生一段路上的见证者,而非一辈子的相伴者。

所以,何必太在意,过于在乎,而伤痛不已,郁郁寡欢。

人,只有想开了,看淡了,才能收获简单,才能活得快乐。

计较得越多,在乎得越多,越难以快乐,越会被忧伤与苦恼缠身,而一辈子都活在伤感与闷闷不乐当中。

余生,别让自己难过,一切并值得。活好自己,让自己开心与快乐,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疼爱,才是对自己负责任,才是最好的活法。

不计较得失,不抱怨逆境

得与失,乃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经历得的过程,也会有失去的时候,这是人生必存的两种状态。

而且,有些时候的失去,何尝不是另一种得到。

正确看待失去,你会发现,你会有新的得到。从失去中亦可以有得到,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

你越是不计较得失,你得到的就会越多;你越是计较得失,你失去的越多。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坎坷与逆境,这是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畏惧,应该害怕,应该悲观,而痛苦其中。

当你保持好的心态,那么困难与逆境,在你的面前,就是“纸老虎”的存在。

所以,无论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还是困难与逆境,都无需计较,抱怨,悲观与难过。

当你乐观面对一切,那么一切都不再重要。得与失,困难与逆境,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小事。

无论面对怎样的失去与逆境,都能保持乐观,都能活出自己的快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执着假爱,不留恋旧情

爱情,是每个人都会执着,并飞蛾扑火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爱情很容易让人受伤,给人绝望与痛苦。

爱情,于一个人而言, 固然重要。

但不代表,就应该没有理智地执着。有些执着,不值得,也不可取。

爱,有深有浅,有真有假。

当你爱的人,并不爱你,那么一切都不再值得。你得到的,只会是痛苦与委屈,只会是眼泪与伤疤。

那么,何必过于执着,而让自己伤心难过,给自己一个不快乐的心境与生活。

对于不值得的人,就应该学会放下,不再去爱。

对于不属于你,爱而不得的人,就应该释怀与忘记,何必再念念不忘,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郁郁寡欢。

不执着于假爱,不留恋旧情,才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疼爱,才是一个人最应该有的姿态。

该放下的人,就放下;该忘记的情,就忘记,才能把自己从痛苦与无望中解救出来,才能重新收获幸福与快乐。

学会取悦自己,让快乐溢满人生

一个人最聪明的活法,不是不断去取悦别人,试图从别人身上获得想要的快乐,而是应该学会取悦自己。

只有自己取悦自己,才能真正获得快乐,才能活得惬意又安然。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烦心美的眼睛。”

生活虽然是平淡的,但其实,生活是美好的。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细细去品位,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就能活出自己的快乐与惬意。

生活的美好与快乐,其实就存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小事里,细节中。

你可以从养草赏花中觅得快乐,你可以从音乐中觅得快乐,你可以从烹饪美食中觅得快乐,你可以从逛街购物中觅得快乐……

只要你肯敞开心扉,去主动迎来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那么快乐就会越来越来,变成不期而遇的存在,会充满你的生活,溢满你的人生。

生活的节奏与快乐与否,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完全可以成为不断制造快乐的生产者。

当你学会了取悦自己,懂得主动去觅得快乐,那么烦恼与忧伤的情绪就会少,悲观与难过的负面心情就会少,快乐与满足感就会越来越多。

其实,一个人的心境,在于自我的调节。

你活得快乐与否,也与发生的事情无关,只与你的心态,以及你对人生的觉悟有关。

当你懂得人生的真谛,拥有好的心态,那么无论你面对怎样的人,怎样的事,你依然能活出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感。

当你是那种消极悲观的人,难么即使人生比别人还顺一些,也终究品尝不到生活的快乐,活不出快乐的姿态。

人生苦短,为何不让自己活得快乐一点。你对一些事的计较,对一些人的难以释怀,其实坑害的就是你自己。

往后余生,别再让自己难过,因为一切不值得,只有你自己最重要,只有活出自己的快乐才最珍贵。 https://t.cn/R4GPmpD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所谓「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 弹偏斥小 」,

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

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 法无定法 」的妙用。

「 法无定法 」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

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 法无定法 」如果被滥用,

那么,「 法无定法 」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

因此,所谓「 善用方便 」,

必须以「 深观法性 」的智慧为基础,

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所谓
「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

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

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

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
叫做「 入一切诸佛法门 」。

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

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
如是如是,阿难!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

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

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

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

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

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

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

为什么?

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

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

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

《大般若经》所谓
「 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

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

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

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 贪 」吗?

没关系,「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

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

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此所以经中说
「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为什么?

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

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

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

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

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 罪恶感 」。

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

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

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

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

此所以佛教只许「 忏悔 」,

不许「 后悔 」。

「 忏悔 」与
「 后悔 」不同。

「 忏悔 」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

「 后悔 」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 重复 」而已。

《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
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
不也。

维摩诘言: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犯律行以为耻 」,这是罪恶感。

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

经中所谓「 不敢问佛 」,正是一个讯号。

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 深观法性 」上,深观罪性不可得,

否则「 戒垢 」就可能被内化为「 心垢 」,这根本不是佛法。

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

「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 不动相 」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

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

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

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

已经安住在「 不动相 」之中。

所谓「 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这句话是总关键。

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

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

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

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

基本上是以「 阿閦佛 」为中心,

「 阿閦佛 」意为不动佛,

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

《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

维摩诘居士来自「 阿閦佛 」的佛土。

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

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

《维摩诘经》与
《诸法无行经》的心得,
稍作整理而已。

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

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

深入阐明「 即心即佛 」的念佛观,

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

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

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

爰题之为「 文殊法门摄颂 」,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
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
圆成方便妙吉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感觉没人比我更自由了我可以想旅行就立刻出发 想辞职就马上辞职 想花钱就花光钱 我一直都是想做什么就会立刻去做的人啊人生准则不要给下一秒的自己留遗憾因为我也不知
  • 作为矛盾综合体男主左右逢迎,逢人三分笑,脚下使绊子,十足的太监做派,较之同作者上一本同类型男主进步很多,感情线很细腻,但是女主不讨喜,是的,在我这儿我没有很喜欢
  • #任嘉伦[超话]# [心]#全世界最好的任嘉伦# rjl#任嘉伦闪闪发光的你# rjl#任嘉伦一生一世#rjl#维他奶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心]每一次惊艳和心
  • #igtheshy[超话]# 我对战队毒唯的出现和存在永远都不解和恶心,精准对线,选手跟你们没仇,谁恶心了你你恶心回去,靠所谓的拉踩来维护你最喜欢的选手属实nt
  • 自2018年上线以来,人民号平台聚合全国优质政务、媒体、自媒体账号30000家,搭建起了“四梁八柱”的账号体系,通过优化升级主流算法等媒体技术、创新优质内容孵化
  •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请6月5日、6日与徐某某乘坐同一车厢,或在上述时间段与徐某某有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立即如实向市防控办或市疾控中心报告,积极配合市疾控部门
  • 我:唱歌给你听好不好他:好(结果在认真打游戏根本没在听我唱歌半个小时后......)我:我们明年去日本迪士尼耍好不好他:好我:答应得快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就像我唱歌
  • 【财经早餐】2021.06.15星期二
  • 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地方]众里寻他百草园,移步换景神秘源。一弯弯,一页页留云取月,笔墨竹窗下,让红窗花香满径,青藤缠绕,绕指柔情,绣它月光里的许诺,等回月牙抵达满月
  • 让我们成为他们生命的延拓,让爱与温暖,延续在这尘世生生不息。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如果我们能持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
  • #实拍# 小ck 新款包包——团95-115包,晒图返5【点我拉倒详情页点图片下单,直接团价】 反馈的是梯形包、金属扣饰包和方形挂饰包① 金属链梯形包——
  •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 離婚沒有不好, 離婚是現代人通往幸福的必經路徑 因為離過婚 所以下ㄧ段戀情 不會在有結婚的打算 一次失敗的婚姻就嚇到了 怎敢在進入下ㄧ個婚姻 去適應另ㄧ個家庭
  • 正如Abelard所说,语言的魔力是这样展现的,即使没有玫瑰,或者像玫瑰的东西从不曾存在,“nulla rosa est”完全可理解。当指称物在场时,可产生话语
  • 此外,崇光还推出多重「免费换领」及「低价换购」礼遇,买满指定金额即可尊享独家福利 更多优惠资讯请戳大图 1杯≈2.5杯生牛乳,营养0蔗糖:15杯 优诺 法式低温
  • 后来咨询别人才知道,原来是手机升级成了鸿蒙系统,华为设备在鸿蒙系统里面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在手机上轻松掌控其他设备的使用权,感觉真的太神奇了
  • 那对别的品牌至少得是同一领域的吧。!
  • #吉祥纹莲花楼# #藤萍#2021薛城区公益相亲会来啦 ! ~当今社会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单身男女因为忙于事业而耽误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各
  • 老年痴呆测试:六题全错的,请自觉看医生!
  •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