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失戒因缘与忏悔法
声闻戒
【一】失戒因缘: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后有百万千万阿罗汉。入于涅槃。先于此阿罗汉上所得戒。始终成就不。以罗汉泥洹故。此戒亦失也。
《优婆塞戒经》: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
声闻戒若证涅槃果位、或断善根、或得二根(男生出女根、女生出男根)、或命终(因声闻戒是尽形寿受,故命终即失戒)、或受恶戒、或自舍戒、或舍欲界生于欲界之外。

【二】自舍戒法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若欲舍时。若言我是沙弥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种戒在。五戒十戒。若言我是优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尽舍。我是三归优婆塞。三种一时尽失。不失三归。若次第得三种戒。舍法次第。如一时得戒中说。若先受优婆塞五戒。后出家受十戒。舍五戒不。答曰。不舍。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优婆塞名。得沙弥名。失白衣次第。得出家次第。若沙弥受具足戒时。失十戒五戒不。答曰。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沙弥名。得比丘名。失沙弥次第。得比丘次第。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若舍具戒。当言我舍具戒。我是沙弥。若舍出家戒者。当言我舍出家戒。是优婆塞。若舍五戒者。当言归依优婆塞。如是则成舍戒。亦无过咎。又言。若已著白衣被服。有人问言。汝何故尔。答曰。我罢道。我作白衣。亦名舍戒。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

声闻戒(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自舍戒只需向能听懂的人无论出家在家,自说舍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即成舍戒。

【三】舍戒容易而受戒难: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问曰。受戒时须三师七僧。舍戒何故一人便舍。答曰。求增上法故。则须多缘多力。舍戒如从高坠下。故不须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恼恶心故。若须多缘者。前人当言。佛多缘多恼。受戒时可须多人。舍戒何须多也。又云。受戒如得财宝。舍戒如失财宝。如入海采宝。无数方便然后得之。及其失时。盗贼水火须臾散灭。舍戒亦尔也。舍三宝所以成舍戒者。以受戒时归向三宝得戒故。舍和上阿耆利成舍戒者。以因和上阿耆利得戒故。舍比丘乃至优婆夷。乃至不复与汝共作同学。成舍戒者。以本同归向一味一道。今若舍之。则佛法义断。以是背佛法故。戒则去也
所以众生一旦受戒,一定要珍惜自己得戒的福德因缘,发坚固心受持不毁。

菩萨戒
【一】失戒因缘
《菩萨地持经》:有二因缘。失菩萨律仪戒。一者舍无上菩提愿。二者起增上烦恼犯无有舍身受身。失菩萨戒。乃至十方在所受生。亦复不失。若菩萨不舍大愿。非上烦恼犯。舍身受身。虽不忆念。从善知识。数数更受犹是本戒。不名新得。
《菩萨地持经》讲有两种因缘失菩萨戒:一是退失无上菩提心(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二是以上品烦恼犯菩萨根本重罪。

《菩萨璎珞本业经》: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
《璎珞》犯十重失戒,需重受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犯有三种有软中上。若软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丘犯四即为永弃。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萨戒。一舍菩提愿。二增上恶心。除是二事。若舍此身戒终不失。从是以后生生之处常有此戒。若不忆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萨戒者应当识知犯不犯事轻重之相。软中上异。
《威仪经》讲亦有二种失戒:增上烦恼犯重需重受!舍菩提心、得增上恶心失戒

《菩萨戒本》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菩萨戒本》上品烦恼犯重罪失戒,需重受!

《瑜伽戒品·羯磨文》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瑜伽戒品·羯磨文》亦二种失戒,舍菩提心、上品烦恼犯重罪失。

《菩萨善戒经》菩萨心有三种下中上。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如是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如比丘犯四重失波罗提木叉戒。菩萨若犯比丘四重。亦失波罗提木叉戒。污菩萨戒。污者现在不能庄严菩提。不得无量福德三昧。是名为污。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离是二缘乃至他世地狱畜生饿鬼之中。终不失于菩萨戒也。菩萨戒者。不同波罗提木叉戒。菩萨若于后世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
《善戒经》舍菩提心、得上恶心失。

《菩萨地持经》:有二因缘。失菩萨律仪戒。一者舍无上菩提愿。二者起增上烦恼犯无有舍身受身。失菩萨戒。乃至十方在所受生。亦复不失。若菩萨不舍大愿。非上烦恼犯。舍身受身。虽不忆念。从善知识。数数更受犹是本戒。不名新得。
《地持经》舍菩提心、增上烦恼犯重失戒

《梵网》犯十重可忏悔灭罪后重受

声闻戒犯根本重罪不可重受!

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若无失戒因缘,生生世世于一切处受生直至成佛亦不失戒!

【二】菩萨戒的舍戒法
《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
菩萨戒有受无舍,所以有的人说菩萨戒不想持了,或者感觉受持不了就去舍掉。声闻戒有受有舍,菩萨戒有受无舍。

【三】忏悔法
《梵网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罪灭。
《梵网》犯十重需日夜六时诵戒礼三世千佛见好相得灭罪,轻戒作对首(对首的意思是指:向众生发露忏悔,这个众生的要求各经典里要求不一)

《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戒尽名轻。有犯得使悔过对首悔灭。
《璎珞》犯十重不可忏悔,需重受;犯轻戒可以作对首忏悔

《菩萨地持经》云:若有所犯。即如法忏悔此一切菩萨犯当知突吉罗摄。当向大小乘人能解语。能受悔者如法忏悔。若菩萨以增上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失律仪戒。应当更受。若中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当向三人若过三人。长跪合掌作突吉罗忏悔。称先所犯罪名。作是说言。大德忆念。我某甲。舍菩萨毗尼。如前所说事。犯突吉罗罪。余如比丘突吉罗忏悔法说。若下烦恼犯波罗夷处法及余所犯。向一人忏悔。若无如法人。当起清净心念言。我终不重犯此罪。于未来世中常摄持律仪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
《地持经》犯重需重受,犯轻戒作对首忏(对大、小乘能听懂的人忏悔)。

《瑜伽师地论》: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瑜伽》犯重失戒需重受,犯轻作对首忏(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众生忏悔)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菩萨戒本》: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菩萨戒本》犯重失戒需重受,犯轻作对首忏(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众生忏悔)

《菩萨戒本》: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菩萨戒本》犯重失戒需重受,犯轻作对首忏(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众生忏悔)

《佛说决定毗尼经》:又舍利弗。若有菩萨犯于初戒。于十众前以正直心殷重忏悔。故犯戒者于五众前。以正直心殷重忏悔。手捉女人眼见恶心。或一人或二人前。以正直心殷重忏悔。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隋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长老阿难比丘,在兰若处,独坐思惟,作如是念:“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受持三归依处,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生是念已,长老阿难,日初出时,于其住处,即从坐起,齐整衣裳,安庠而出,往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于向者,在空闲处,如是思惟:若善男子及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惟愿如来分别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真实智慧微妙,能善思量,能问如来如斯之义。如汝思量,彼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清净发如是心:‘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此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形如车厢,南陿北广,假使满中须陀洹人,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如是一切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塔庙皆以香华、苏油、灯烛,作倡妓乐、缯彩、旛盖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阎浮提,假使西瞿陀尼纵广八千由旬,其地形状犹如半月,皆悉满中斯陀含人,譬如竹苇、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二百年,复以世间种种四事,供养如前,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亦以华香、灯烛、妓乐、缯盖、幢旛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亿分不及一,百千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一阎浮提一瞿陀尼,假使东弗婆提纵广九千由旬,其地形状犹如满月,皆悉满中阿那含人,譬如竹苇、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三百年,复以四事,一切乐具,供养如前,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妓乐、旛盖种种供养,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亿分不及一,百亿分不及一,百千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一阎浮提一瞿陀尼,一弗婆提,假使北方郁单罗越,纵广十千由旬,其地形状四方端直,周匝齐整,满中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具正解脱,正智得解脱,其心调伏,人中大龙,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自利,不受后有,梵行已立,身心无碍,达众生意,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譬如竹苇、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满四百年,复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乐具给足如前,乃至灭度之后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妓乐、灯烛、缯盖、幢旛种种供养,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郁单罗越,假使遍四天下,满中辟支佛独觉,譬如竹苇、甘蔗、稻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满十千年,复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乐具给足如前,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妓乐、灯烛、缯盖、幢旛种种供养,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一四天下一日月光所照之处,设复一千世界,所谓一千日月,一千四大海水,一千须弥山王,一千阎浮提,一千瞿陀尼,一千弗婆提,一千郁单罗越,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珊兜率陀天,一千化自乐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天,不相系属,各于千世界中得大自在。阿难,是名一小千世界。阿难,从一小千世界,一一数之满一千已,是名中千世界。阿难,从中千世界,复一一数还满一千,是名大千世界。阿难,如是合数总名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妓乐、缯盖、幢旛、香烛、油灯如是供养。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及善女人,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甚多,世尊。”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直能供养一佛世尊,供满二万岁,四事具足,供养恭敬,乃至灭度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妓乐、旛盖、香油、灯烛,一切奉施,其福尚多,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何况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二万岁中,常以四事供养供给,乃至灭度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各以华香、妓乐、旛盖及香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

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阿难,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亿万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阿难,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百倍、千倍、万倍、千亿万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阿难,若复有人,能受持式叉摩那戒,又复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况受持比丘尼戒,依波罗提木叉如说修行。况复有人尽形受,持大比丘戒,依波罗提木叉戒,如说修行,不缺不犯,无有秽浊,清净梵行,得无量无边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长老阿难,闻佛说此三归依处,乃至尽寿,护大比丘波罗提木叉,功德无量,叹未曾有,白佛言:“甚奇,世尊!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格量,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持,所以者何?是经中说希有之法,所演胜法,一切世间难闻,故名希有。”

佛说是经已,长老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卷终

《法华经》弥勒问话说求道
(第十六段)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嘻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果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佛的白毫相光中又看见东方世界里的一些菩萨,他们于寂静处结跏趺坐,默默禅修,受到天神、龙众等善神的恭敬,但他们心里非常清净,不因别人的赞叹恭敬而心生欢喜,已进入毁誉不动的如来境界。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入甚深禅定,于觉性中放大光明,悲心悯众,亲自到地狱中去,救济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进入佛道,终至解脱。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佛子”就狭义而言,是阿罗汉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时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中而生,从诸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大业,所以名为佛子。
就广义而言,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众生与佛子同源、同根同体,所以称众生为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这里说的佛子,指的是行菩萨道的真子。
弥勒菩萨说:这些佛子非常精进,为了断昏沉睡眠,修行如“般舟三昧”类的法门。“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断睡眠最好的法门之一。具体修法是:
以九十日为期,不坐不卧,忆佛念佛,一心谛观佛陀圣像,累了倦了,就绕屋或绕树行走,经行不断,这样就能快速破除睡盖,九十天日期满后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修成后,不论睁眼闭眼,十方诸佛皆立在行者面前。菩萨于森林中,勤苦倍加,修此般舟三昧,以求无上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严持“具足戒”,“具足戒”又称大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菩萨不仅严持具足戒,还做到了“威仪无缺”。
“威仪无缺”是具足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具体算法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又各别与“贪、嗔、痴、慢”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简称八万细行,是取其大数。菩萨持此具足戒,威仪不缺,并因此而得身心清净,因清净而如获宝珠,并以此清净行而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住“忍辱力”,忍辱力由六种智力所成就,即:一、如响平等智力;二、镜像平等智力;三、如幻平等智力;四、内清净平等智力;五、世法清净平等智力;六、集因缘平等智力。依据《佛说法集经》记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1、能忍于他人辱骂:诋毁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如响意为如空谷之呼应众响,因修慈心的缘故,而忍于众生之屈辱。
2、能忍于他人刀杖:棍棒捶打而不加报复,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镜像意为如明镜之印现众像,知有情众生被五阴炽盛所逼恼,而忍于众生之横行加诸于身。
3、能忍于他人恼怒:烦扰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如幻意为诸烦恼杂染皆是变幻而不实,与烦恼心所相应,不执为实有。
4、能忍于他人嗔恨:怨怒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内清净意为内心平静于众无嗔恚想。
5、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不为所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世法清净意为于世间诸染污等法不为所动,知其虚幻不实,而心得自在。
6、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集因缘意为修忍辱行已大功告成,因此而积聚了种种殊胜善因缘,令道业得到了增长。菩萨修此忍辱波罗蜜,对于一切世间烦恼,不受染着,能起欢喜心,而心得自在。具此六种智力、名“住忍辱力”。
弥勒菩萨说:佛子住此忍辱力,有“增上慢人”,骄横狂慢,对佛子打骂羞辱,佛子都能忍受,不生一丝嗔恚心,对一切逆境,也能逆来顺受,坦然应对,他们修此忍辱行,为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增上慢”是以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所谓卓越法门等而起的慢心:认为自己胜过他人。是七慢中“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里的第五位。这种人,常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如未得圣道、自称已得;未证佛果、自称已证。为增上慢人。此菩萨能忍增上慢人的狂傲和一切逆缘,以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为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戏言,不与任何人开玩笑,对不信佛法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从心里疏远他们,只亲近有出离三界智慧的人,自己善于修心除妄,于山林中修摄念法,将亿万岁之时空,摄于一念,以此清净一念,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还看见一些菩萨,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百种汤药、价值贵重的名衣,用上等栴檀木及宝物造的房屋,各种精致的卧具,清净园林,花果茂盛的庄园,还有自己拥有的流泉浴池,都用来布施给佛、法、僧。
作这些布施,得到的果报,是非常殊胜微妙的,但他们如此欢喜无厌地布施,不是为了求有漏的福报,而是为了求无漏的“无上道。”那么什么是无上道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之上,无有再上之道了,称名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一乘佛道,凡是修六度波罗蜜法者,求的就是无上道,就一定能够成就无上道。
以上是弥勒菩萨问话文殊菩萨时,将自己在释迦佛白毫相光中看见东方世界里诸多的菩萨修行各种法门以求最上佛道的情景,他们有修布施求佛道的、有修持戒求佛道的、有修忍辱求佛道的、有修精进力求佛道的、有修禅定求佛道的、有修般若智求佛道的。这些法门都在六度波罗蜜法里,按次第修,首先是修布施,布施不只是身外之物的施舍,更重要的是心内妄念的施舍,将心内的妄念施舍得干干净净的才是真布施。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其余五波罗蜜法的修证,如此上求佛道,必成无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小屯有一对老大爷孟宪成和他的老伴宋百芹,告了十几年的官司,白官屯镇大黑马店村干部何小六在任期间,仗势欺人,老两口去老家大黑马店发送老人,还遭到毒
  •   有一些人在平时饮食中毫无顾虑,总是想什么吃什么,这样的情况往往很容易使得身体受到各种的影响。#小阁读书# Day36《树上的男爵》集体会使人更强大,能突出每
  • 其中,总体目标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人民城市为目标,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
  • 颜色:粉色、蓝色、米白色#发饰##微商##创业[超话]#现在很多人做微商:“这个人天天刷晒单肯定做得好”“还有无效鸡汤文早晚安一条”这种事,以前后者我没少干,前
  • 断想如果我是一枚秋果酸甜都是我的记忆此时的落叶凋零不过是去修补另一种心境我心中揣着的阳光雨露毕竟澎湃着一座孤岛的声音候鸟已驮走了夕阳陶罐的缺口漏出几粒叹息实木家
  • 很甜的一本小甜饼,综艺和弹幕各种磕的内容很多,感情线还是很流畅的,两人相处很有火花(番外更是内个hhhh)回忆校园的剧情让我觉得纯真又美好,青春真甜呀,当然最后
  • 到底是不是,咱也不知道,但是,网友们看后,却炸了锅,纷纷表示:段星星好福气,找了富二代女友,嫁入豪门平步青云周姐妥妥的女王行为居然和前任还有几分相似,周姐真的挺
  • ”因此对于一切佛所说之三乘经典,皆要恭敬供养,特别在这个无佛的时代,经典法本就是真正的三宝,供养大藏经即等于供养三宝。供养古象雄大藏经的功德非常大,因为经典是佛
  •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甜食奶茶控来讲,喜茶家一直都是我的最爱~层次丰富而又令人惊喜多变的丰富口味,再加上超高颜值配比,真的是让我欲罢不能~他们家的所有产品几乎全部都
  • ”其实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回答到,“妈妈觉得你努力了,考到多少分都很棒,如果这次没考到满意的,下次我们再努力!你的开心,有太多人可以和你分享,不一定要是情人
  • #任嘉伦[超话]# ④ ❁´◡`❁*✲゚* 灯火万嘉[心][心]守护一任 ❁´◡`❁*✲゚*任嘉伦你是唯一一个打破了我的三分钟热度;唯一一个让我决定支持一生的
  • 《诗意的盲区》一片,又一片接连不断的远离丰盛茂密的荒凉之境生活,处处充斥着诗意的盲区我们一直都在这样的丛林世界里穿行有些美好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描述与给予不代表
  • 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大家都认了,可是如何解决个人卫生问题,一直没有一个说法,还好同去抗疫的同志中有些有能量的,帮协调了某医院作为暂时休息的地方,被我发现了可
  • 跟智哥说”(觉得好像有代沟又觉得有点好笑[允悲])[洛基]项目上的男人好像都喜欢用和自己老婆的婚纱照做头像,并且老婆都很漂亮[洛基]晚上戴着安全帽爬上了工地,并
  • 他们说,这样的爱情是不完美的,可是我依然奋不顾身,我知道,我等待的东西是美好的,即使他骗了我,即使他千万种不好,我依然爱他。当一切突如其来的谎言被看穿的时候,我
  • 今天的会议是拜登总统自就任以来主持的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和气候论坛会议,世界领导人将提升雄心,并在美国率领下加入新的努力和行动计划,旨在应对气候危机,同时增进能
  • 昨晚双十二清点购物车中我:我想送你xx手镯来着她:那不如用些五色线编织我更喜欢啊我:xx手镯很贵哎她:我更喜欢你亲手做的花心思啊我:..心想,怪不得前两天我说梦
  • #黄仁俊[超话]# 190819 #仁俊成长日记# 沏茶小朋友简介更新乐动首尔片段上下班饭拍NCT DREAM is on IDOL LEAGUE!国振微博更新
  • 佛说:如果有人在八十亿劫中,以最贵重的宝物、最美妙的声乐、最好的香品、最好的美味,接触和供养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人,作如此长时间的供养后,能在“须臾”之间,亲自
  • 在出口处合计为一个小吧台,造型时尚,既能够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又提供了更多生活的乐趣。背景墙做对称性设计,装饰品简单而有韵味,在另一侧增加电视与柜几,让居住者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