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这个地方普宅半年涨60%,别墅四年翻六倍……我承认我酸了】
2021年下半年,全国楼市一片哀嚎,

有个城市却在2021年的下半年逆风飞扬,普宅暴涨60%,别墅单价破12万。

猜猜是哪里?

杭州?南京?武汉?成都?或者西安?

2021年下半年的法拍市场,有一个叫丽州·玫瑰园的神秘项目,

十栋别墅法拍,从去年8月陆续拍到10月,两个月总价涨了50%,单价从8万蹦到12万。

最高的一场出价有122次。

瞧,有图有真相。



2021年的下半年,全国楼市被揍成什么熊样了。

什么一二线城市,万亿俱乐部,人口破千万,房价都做了缩头乌龟。

这个丽州玫瑰园居然敢逆风上涨。

要知道,这个项目没有品牌血统,是当地企业开发建设的。企业在2020年已经破产,十栋未售的别墅是迫不得己才走了法拍。

而且别墅藏在山根下,外围甚至杂乱不堪。

17年入市销售的时候单价只有不到2万元,18年收尾清盘的时候也不过三四万元。

短短三四年,拍卖出了最高12万的单价,总价高达4485.1313万元。

三年翻三倍,四年翻六倍,

这个涨幅,酸不酸?

这TM才是所有投资者翘首期盼的楼市大牛股。

更让人意外的是,

这个在楼市被冰封的哀鸿遍野中载歌载舞,疯狂上涨的项目,竟然隐匿在一个低调的小城镇里。

如果不是这几场公开拍卖,没什么人会留意这个小地方。

这个地方叫永康,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

常住人口96.42万人,60岁以上占比13.45%;2020年GDP639.78亿元;全国百强县排80名。

不是热点城市,没进万亿俱乐部,人口不到百万,甚至还有点老龄化。

就是这样一座“看似普通”的小城镇,楼市却吊的一批,怪象丛生。

不仅有单价12万的别墅,还有单套558平米的亚洲十大豪宅;

不仅楼市长期被地头蛇垄断,就连土地出让金也敢变相转移。

啧啧啧……

各位继续听水冰月娓娓道来。

先来说说被亿翰智库评出的亚洲十大新晋豪宅—华鸿·江山雲起。

这个项目位于永康的富人区—溪心板块,位于城南,用永康本地人的话说:

想跻身永康的上流圈,必须得在溪心有套房。

所以永康叫得上名的改善社区,豪宅别墅都在溪心板块,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丽州·玫瑰园。

这个亚洲十大豪宅华鸿·江山雲究竟起有多豪?

433平米和558平米的房源占到整个楼盘的90%,均价预计在5万左右,总价突破2000万元。

楼盘服务也很“到位”,

实地调研的时候,车还没停稳一群小哥就围上来为我们撑伞,

我很惊讶:没太阳也没雨,为什么要给我们撑伞?小哥傲娇地说:这就是服务。

怪像二:地头蛇长期垄断市场,两年前品牌房企才进驻;

作为全省跨境电子商务和出口贸易的先锋,永康的楼市却一直被地头蛇把控。

一直以来想进驻永康的房企,只要敢来就会挨打,直到2020年永康才开始有外来房企涌入。

但是,割肉让利也是出于无奈,自家儿子弄不成事,只能请外援。

这两年溪心、城东等区域陆续有楼盘烂尾和本地房企破产,不得已才引入了品牌房企。

比如众泰小镇,就是永康本地的企业众泰汽车旗下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的,公司破产之后项目被滨江和阳光城接手了。

怪像三:地方和企业合谋,土地款被变相转移;

别的城市想着怎么多卖地,永康想着怎么转移土地收入。

华鸿·江山雲起这个项目,永康地方上提前设计好方案,甚至连户型面积、建筑用材用料这些细节都已经提前敲定,拍得土地的房企只负责原样建造即可。

重点是,

表面上看这块土地的综合成本低于周边地块,但是建成后房企需要免费送三栋楼给地方,这三栋楼地方上可以“自行处理”,至于地方会怎么处理呢?

可能是拍卖,可能是内部消化,也可能……

总之地方用这种方式将本该归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时会被上面监管的土地收入,偷偷转移了。

房企做了白手套;

地方得了大便宜;

路子真野!

过去三年,哪些城市房价涨了?

未来五年,哪些城市还能投资?

你的经验,楼市大V,经济学家,国家的统计数据,都有一个统一的回答:

一二线热点城市,GDP过万亿的城市,人口流入年轻人多的城市房价才会涨,投资才有价值。

未来请远离小城镇,远离三四五线城市。

永康,四五线小城市, GDP不足千亿,人口不足百万,轻度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占比13.45% ,13.45%是什么概念呢?

深圳60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5.36%,东莞5.47%,义乌10.25%。

永康甚至不是一座很年轻的城市。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城镇,2021年城区代表性的普宅上涨60%,别墅丽州·玫瑰园四年翻六倍。

目前永康新房的地板价已经达到2万,

也就是说户籍人口只有62万的永康,房价已经比肩一二线城市了。

永康楼市,2021年涨的比谁都猛,

永康楼市,打破了我们的一致共识。

我们,都被打脸了。

那凭什么永康房价涨的比一二线城市还猛?

因为门阀。

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以门业、电动工具、杯业、餐厨用品为代表的五金产品,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

2011年永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用,自此365天不间断开放,被誉为“永不闭幕的五金博览会”;

永康拥有市场主体12.4万户、企业4.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027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3家、上市公司4家。我们熟悉的王力门、步阳门、众泰汽车等民营品牌都出自永康。

这些企业造就了永康的经济繁荣,也涌现出了一批富甲一方的门阀家族。

实地调研发现,永康不仅有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集群,满大街飞驰的豪车,还有名表抵押店,里面几十万上百万的名表比比皆是。

永康这座城市有着高高的壁垒,普通人难以融入;

永康楼市有着强悍的本地购买力,背离了全国的涨跌周期;

这样的地方,能涨,而且抗跌。

因为有一帮有钱的门阀,供应还很稀缺。

改善板块溪水心目前只有两个新楼盘,城东的普宅板块也只有四五个楼盘在售,整个城区在售楼盘不超过十个。

这样的小市场,很容易被控盘,踩对节奏就是一顿暴击。

那永康到底能买吗?

能买,

但是只适合熟悉本地市场的人,外地人你不敢买也不建议买。

因为:

第一,这种被少数人垄断并且有阶层壁垒的房地产市场,摸不清底没人敢进;

第二,这样的小城镇小市场,经济发达却供应稀缺,涨跌周期跟全国的大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很难准确判断涨跌,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房产投资者。

永康这类城市,太野又太过小众。

如果你没有这么野的小众资源,还是老老实实跟着大碗,咱们踏踏实实搞钱吧。( 大碗楼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切圣贤的经典,都是劝人行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所以应该积极地去印刷、流通。发心学佛的前提,就是发自觉觉他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才会产生勇猛精进修行佛法的
  • 但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比如人物全都淳朴友善,略显“功能性”之感,也许这也是命题作文的先天不足吧。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总是带着一台相机,当导游和他探讨摄影之术的时候
  • 捏完后,再在脾腧穴上用拇指按压2分钟,一般来说按摩两天,孩子的食欲就会有所增进。先用捏积来调理脾胃,铁吸收好了,贫血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 TIPS∶●歌单从筹备婚礼开始就留心收藏,可以在自己的音乐app里创建“我的婚礼歌单”。一场婚礼不同环节需要不同氛围,所以,往往一场婚礼不只有一首音乐。
  • 昨天考了一天试,还挺有意思的,历史大题是关于丘吉尔的,看不懂不会做然后 “妈的!”[报税][报税][报税]太有意思了哈哈哈哈这些年蕞对不起的就是自己,将就这个,
  • 竹峰寺这篇 看的时候产生很多共鸣 山野 寺庙 溪流 鸟鸣 就像深埋在心底的事物 也许是童年的记忆 模糊 抽象 又有些虚无所谓入世的强者 出世的智者 以及善良的普
  • 张继科很拽很b,他是那种你跟他谈恋爱一开始会很快乐,觉得他是全天下最酷的人,但保不准某一天你发现他还是不够成熟,觉得他还需要长大而自己不想再等,所以提出分手的恋
  • 相思是冗长的腹稿,可表达出来却往往很短——周国平《风中的纸屑》微风轻拂,阳光微暖,山河如梦,你入我心我睁开眼,明月清风是你,花草树木是你,瀚海山河也是你,于是我
  • > 我们前端可以通过对历史管理,实现页面的前进后退,然后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现在流行的的 spa 应用就是要使用到历史管理。本书内容不是简单的思维模式输出
  • #MG7为何备受业界热议# #20万如何买到50万的车# #MG7#今天参加上汽第三代蓝芯2.0T高性能黑标发动机的拆解活动,可以看到,这台发动机的技术含量还是
  • 喜欢是多么罕见的事情,你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大,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有好感的人,把你折磨的彻夜难眠,告诉他一下,怎么了,矜持要是有用的话,哪来的那么多单身,你说你没那么
  • 你,默默的走在陌生的世界,月光散落在你的脸颊,成了开了的书卷,苍白而又凄凉,却已无人知。就像我坐在公交车上,听着歌,看着路过的陌生的风景,突然一下子很忧伤,无人
  • #穆祉丞[超话]# mzc#行云舞担 穆祉丞# mzc#虎拓朽林 穆祉丞# mzc#穆祉丞 十四身似月亭# “是晴日里的太阳 亦是暗夜里的月光”
  • 图1 2017年5月中旬以来江南梅雨监测区逐日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出现持续阴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
  • 一年多来,我国沿海检察机关“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立案1773件,督促清理违规养殖场426处、封堵和治理入海排污口260个、治理海域面积815平方公
  • 33.期待跨年并不是因为最后一天会有多精彩 而是喜欢那种旧年翻篇 一切如新的感觉 这会让我对未来又重新充满期待 总觉得遗憾可以弥补 好运又再次满值 故事才刚刚开
  • 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却是无价之宝,遇到一个懂你的人很重要,人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后悔,爱
  • 在过去活在父母与朋友的世界里,觉得大家喜欢的就是好的,没有个人独立的思考,导致我在被攻击外貌的时候因为无法符合他人的审美而感到羞愧感到自卑。 但我知道这是一个
  • Day 3 水上雅丹和我的彩虹裙子真是绝配呀[求饶]前一天的仙女下凡,脚崴了也不能阻碍我对拍照的热情[心]。我因为置身这湖里,我因为能一人独享这天堂的尤物而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