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烧香”本是修行之事,要”这样烧“才能消灾去祸!
一般来说,初一、十五和神仙圣诞很多人都去道教宫观烧香许愿。很多道教宫观也以无求不应而闻名遐迩,受到很多信众的朝拜,香火不断。很多人也会以为这是因为自己上香的原因,才会得到神仙的庇佑,因而也会有很多人因为事情不顺利就到宫观上香,祈福禳灾。真的是因为上香的原因吗?
很多人对烧香的事情表示怀疑,烧香真的有这么大的功用吗?为什么要去道观烧香?烧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在道教宫观求神许愿会比较灵?是不是只要求神许愿,神仙都会满足心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看看到道观里面烧香的那些事。

一、道教焚香只是通信,心诚方可感通三界
“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焚香是供养神仙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香烟缭绕可以结成云篆,可以上达天庭,奏表悃诚之意,所以上香前必须祝之以使心诚意真。在《祝香咒》中有“道由心学,心假香传。”也就是说,修道者用诚心来修道,借用焚香来表达自己得诚心诚意,将悃诚之意传达仙境。许多修道者都是通过虔诚焚香感应到三界的真师,为其传道解疑。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修道大家,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焚香这种方式求得真师真法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心诚了就一定能感通神仙呢?在道教科仪中,有“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焚香需要心诚,烟便是通信的主要媒介,心诚就能感通三界,这样神仙都会下凡看我们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道教宫观都会烧香,也会虔诚地稽首磕头,希望能所求遂愿,无求不应。

那么,是不是只要心诚了就一定能感通神仙呢?在道教科仪中,有“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焚香需要心诚,烟便是通信的主要媒介,心诚就能感通三界,这样神仙都会下凡看我们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道教宫观都会烧香,也会虔诚地稽首磕头,希望能所求遂愿,无求不应。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用“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天人合一、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二、赐福消灾同赖善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求神许愿之后,很多人都会想着愿望会不会实现。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是不是只要供品多就能得到神仙的眷顾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很多道教经典中都有提及,比如《道德经》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三官经》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另外,在很多道教善书中也作了专门的讲解。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神仙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所以给大家赐福消灾并不是仅仅因为许愿或者求神仙了,而是因为自身的善功。

同样,也会有人问:为什么我烧香这么久,还会有这么多不顺和不快,为什么我的生意不挣钱,为什么我家里人得病,为什么儿子不听话,为什么我没房没车,很多人都比我强呢?

《文昌帝君阴鸷文》有:“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存平等心,扩宽大量。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各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由此可见,需要修福修善必须从心底上下功夫,而不是做表面工夫,做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以至于“利物利人,修善修福”,“人能如此存心,天必赐福于他”。

如果凭心做事,《太上感应篇》中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所以,就算烧香很多年,每个月都去宫观烧香,也未必能避免厄运的降临。香供养神仙不是在表忠心,交保护费,买保险,所以信神仙就按照神仙的教导去完善自己,勤修福慧,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三、结交仙友栖集清虚,永断执迷咸归至道
道教是长生久视之道,是升天得道之道,而不是让他套上更多的枷锁,以至于通过求神许愿获取那些短期利益,朝真拜斗获取消灾解难。如果真的这样,就好比走入福堂转了一圈,只解决了自身问题,而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

《早课经》有:“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丐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冤,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致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之道,承侍虚皇。”

所以,皈依正道,结交仙友,以至于栖集清虚,而长生久视。而不仅仅只是求神许愿,满足日常生活安定无虞,更应该“存平等心,扩宽大量”、“语善,视善,行善”,德蒙神仙赐福消灾,永断执迷咸归至道。

《心经》到底在说些什么?(四)

今天所要谈的子题是:《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

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借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

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 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

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

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借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

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摘自《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四))

104下《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62讲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有形有相的万法是不是无明妄想所变现的?有没有哪个世界不是佛世界啊?这就要用智慧来观照。六种震动:击、震、吼、动、起、涌。先有击,声音持久地回旋是不是震?那么越来越大,是不是就变成吼了?这是表力量,动、起、涌是表形相。起呢,动的力量更大了,往上升了,动是点,起是线。这涌呢,从中间往四面涌,从四面往中间涌。点、线、面、体发挥更加广大。如果表佛当时讲经的一种气氛,使大家生起殊胜心,也能得到一定的福报。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微尘如来」方便讲为已经成佛的古佛,究竟讲为十法界任何一法。住世界者,都有宝光,这就涉及到心电感应。有情与无情是不是互相都有吸引力啊?是不是各有宝光从头顶出呀?这表道交感应。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当下你这个宝光与万法都在道交感应。《妙法莲华经》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有光对万法是自然的加持。大家明白了这个六种震动和现宝光吗?不要单纯地理解为当时无量的老古佛冒出到祇陀林来了。讲《楞严经》,不能依文解义,异想天开,讲得天华乱坠的到最后你还不能自圆其说。

来祇陀林,灌如来顶:一即无量,无量即是一。无量的佛、无量的菩萨、无量的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树木华草,与佛都是道交感应。这是「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法会大众已经明白了一即无量这个法,并不是他们看到什么光来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这是诸佛在定中与阿难沟通。这表明什么问题呀?我们只是一个心。一切的万法心都是通的。佛为了教化阿难,还曾经神通加持阿难以天眼来看四天王天,去阅览这个娑婆世界。

在佛法里,不可以随便用神通来教人,在关键的时候也不妨一试,该出手时就出手。包括我们有时在梦中、在醒中、在定中,我们会感受到佛菩萨来教诲我们,也感受到过去世中的亲人来跟我们沟通,也感受到过去世中的冤亲债主通过他的神通来干扰我们。这都很正常,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心。这样来讲,就使阿难更加坚信眼前释迦牟尼所传之法。诸佛异口同音讲这个法,坚定他的信心,破除他的疑惑心,减少他的逆反心理。

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使你轮回生死的就是你的六根,不是其它东西。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好玩吧?使你六道轮回的是六根,能让你成佛成菩萨也还是六根。好坏都是一个东西。什么因缘法,什么自然法,是不是都是戏论法呀?其实就这么最简单的法,却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太低等了?我们犯了无量劫,你说冤枉不冤枉?安乐、解脱、寂静、妙常,这就是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寂静即净德,妙常即常德。更非他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不要去心外求法,都是当下这个念做文章。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这段经文一目了然,不再解释。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根尘同源,六根与六尘就是一个东西。根就是尘,尘就是根。缚脱无二:「缚」为凡夫,「脱」为圣人。成圣成凡都是这个六根决定,都是它,没有第二个东西。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识性」是指六根中之性。内六根、外六尘是不是都是识性在变化的?可是识性呢,现在要通过六根造成一种假相,六根对六尘而产生了六种意识心。「识性」就是见精、见性,到了这个境界它也是虚妄。

如空中华:「识性」也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它还在那里装模作样——我能变现出内六根、外六尘。其实这个识性跟内六根、外六尘都是平等的,它是因缘和合来乍现万法。我们讲心现识变带有别教的色彩,心现是讲圆顿大法,万法都是由心所现。识由何来变呐?佛为了开导众生,把第八识说为见相二分。我们的心法可以通过这种渐变的办法,由见分到相分,由细相无明再到粗相无明变出万法。但是我们的心法也可以突变,根本不经过三细六粗,还什么见相、转相。因为我们一切当下都是现成的。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难,由尘发知:由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种因缘,而显现出我们能知的那个见性。因根有相:由六根包含的那个见性而显现出六尘之相。所以见性与六根、六尘互显(注意,六根与六尘是一个说法),然后我们能见的见性、听性……等这种见性再与六根、六尘互显。它都是通过这个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本来就存在。见性与六根、六尘是同一个水平线,没有谁是老子,谁是儿子。没有谁是能,谁是所。它是一种虚妄的因缘和合。没有谁先谁后,没有谁大谁小,要把这个道理刻苦铭心地搞明白,否则你就不懂得平等法。

相见无性:「相」就是六根、六尘,「见」就是见性。六根、六尘都是色法,在分别法里把它说为是无情。见有灵知,在分别法里说为有情。「无性」是没有自己的个别性,但是又有性,有什么性呀?共性。

比如说地、水、火、风都有地性、火性,但地、性火性这是方便说,其实都是一个性。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火性,大家明白吗?地性、火性、水性这是个假名,实体都是一个东西。

同于交芦:这是打比方。「交芦」是个什么东西呢?水里长出两根芦苇,但是它是连在一个根上,两根交芦之间是通的。如果把这一根砍倒的话,那个芦同时也倒。看上去两根,其实是一根。所以这里比喻什么东西呢?六根、六尘都是相分,你能不能讲这个相分六根、六尘是见性变出来的?不能讲的,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们在没成佛之前,包括阿赖耶识都是空中华,阿赖耶识清净了以后变成第九识,变成真,还是空中华。圆顿大法的真叫真真如性,包括妄在内都是。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四句话口头禅要记好,作为座右铭时时提起观照。

以气球手套为例(此处配合看光盘容易理解),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外面所有知道的东西是菩提知也好,是烦恼知也好,是不是都是这里(手套中间空性)来的?这个东西是不是知呀?没有这个东西,它知不知呀?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它不动心起念,无所不知。

比如,你头脑里没有想老爸老妈,虽然不想,你知道不知道你有老爸老妈呀?这就是般若,这就是心法。但由于总有那么特定的时候,动一下念,这个见分跑出来了,那当这个见分跑出来的时候,它自己跟自己站到对立面了。如果是佛知佛见的时候,对立面就是我。我就是对立面。由于它第一次跑出来没有经验,结果反而自己造成了对立面。这个时候就看到这里(各个指头——万法万相),就忘记这里(手套空性——自性本心)了。它往外看,时间长了忘记了回家的道路;然后它有了依赖性,依赖了它以后,是不是知见立了一个知了?它执著在这个知上,是即无明。无明在这里开始。

知见立知:知见是第九识,本知本见。立知是立了一个七识、八识,是无明之本。它本来跑出来好玩,结果执著在这里了。它现在往外看,不往内看。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由这个无明本呢,生了相分,现出十法界万法呀。

知见无见:怎么「无见」呢?在这个东西明白了,不往这里看了,放弃了,要自发流出来的见。知见无见,这个不要了。那「无见斯即涅槃」,怎么涅槃了?它虽然无见了,我们那个见能没有吗?你有办法把自己的见灭掉吗?它这里没有了,自然回到这里来。原来的时候,是离开了这个涅槃山,来到这个威虎山,现在离开了威虎山,是不是回到涅槃山啊?涅槃涅槃,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呀?在这里是不是都是我?虽然「知见无见」,它有没有把这个六根挖掉啊?当下这个六根、六识就转识成智,要明白。所以这种比喻大家能听懂了吗?无漏真净: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啊?一人不舍,一法不漏,一丝不失,一时不缺。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十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哪有其他人呢?自古以来佛门内部就有一种邪知见,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真心,将来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尊佛,而且振振有词——你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日月灯明佛……告诉大家,无量的佛就是一个念,无量的佛就是一尊佛,无量的佛就是你,无量的菩萨也是你,无量的泥巴瓦块还是你,都是一个东西。但同时当下又是无量的你、我、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了矛盾就去解决,短暂的分离,就去挽回,没有那么多的内心戏,太多的内心戏,除了让自己更累,感动自己,没有其他的作用。希望到最后,陪伴你的是你最爱的那个人,两个
  • 如果有如果我希望一切都没有来过 从来没有给过自己被伤害的机会 我只想过我简简单单的小日子 可能辛苦点 可能还在每日抱怨 但是却健康着 所以说别期待这
  •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也表示,新的抵押贷款定价规则对市场的影响有限,而且仍然是以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它可以维持整体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 ——我的偶像王一博人间留给他们 我只要这一轮月亮#中秋快乐 王阿姨在等我回家的过程中 边看电视睡着了我到家之后 她又重新做晚饭给我吃然后 已经睡了一觉的她继续看
  •     红梅文创园复建于红梅味精厂原址,为了搭建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将沈阳这座城市推到更为广阔的国际文化艺术视野中,特将始建于1945年的原发酵厂房改造为美术馆
  • 要为了成为更棒的人付出应有的努力[心](很久很久没有在一天里说过这么多话了,有关于现在的担忧,有关于前途的渺茫,有关于不成熟的想法,有关于理想化的规划……把一些
  • 偶尔吧我们很久没有说过话了 我也很久没见过她了手机换了新的 好友 聊天记录也都清空了我再也没有翻那些合照了我还是清晰记得她的样子 只是不知道她胖了还是瘦了眼
  • 愿少年 所求皆如愿“十八岁了,是步入成年的开始​我觉得今天的我比昨天的自己成长一点希望明天的你们​都能比今天的自己更加快乐一点”​ ——姚景元 ​在不多久之前,
  • 名单如下:上海上港:刘祝润、彭号、郭通广州恒大:张智豪山东鲁能:阿不杜肉苏力-阿不都拉木北京国安:乃比江-莫合买提、冷季轩、梁少文、史堉铖江苏苏宁:马辅渔、郑雪
  • 目前出入收费道口的车辆需根据封闭道口的实际情况,选择九龙池收费站另外两个收费道口通行。记者了解到,事发后相关路段被交警部门封闭了40分钟,涉事车辆已被拖走。
  • 所以市政府每年收取的地产税的增长远远无法跟上城市财富及收入的增长(对于政府就是服务成本的增长)。#西雅图留学##华盛顿大学[超话]##美国留学申请#从一个侧面看
  • [话筒]】近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8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违法建设查处公示,位于龙城南街的#碧桂园# ·天汇、南中环西街的#当代MOMA# 沿湖城等因无证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个人心中都装有一个月亮,月亮里溢满了对故乡的思念,还有那些念及的深情。今夜,月影婆娑,秋虫呢喃,谁在桂花树下
  • #嘉兴身边事#【嘉善这里出现新地标!一座“小蛮腰”拔地而起!】说起小蛮腰,见多识广的小伙伴可能就会想到那个广州塔,著名的“小蛮腰”。可你不知道的是,我们小嘉善新
  • 自新 【生活篇】 生活是一面镜子,有因必有果,福报靠积累,善行需坚持,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相识,人一辈子不能有坏心眼, 欺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 欺骗
  • 产后合理哺乳,正确应对不让乳腺炎突袭找上你 母乳喂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妈妈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乳腺炎就是其中之一。 宝宝的“粮仓”出了问题,妈妈到
  • 来源:泊头市第二幼儿园 【直播|对话民生本期关注|濮阳清丰: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濮阳市清丰县副县长程志学:中国·清丰极限运动基地,总投资1.8亿元,占地55
  • 对此,600030(中信证券)策略研究指出,一方面,韩国已在海外市场积极寻求替代的材料供应商,中国材料生产企业有望进入韩国供应商体系;另一方面,受贸易摩擦影响,
  • 如果你成就了,念佛往生这个缘成就,没有缘,学佛的人很多,大家不相信你的话,不听你劝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走了,你度化众生的功德就算是圆满了,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今天
  • #娱乐界日志# #洪欣年轻时##洪欣删光关于张丹峰的微博#瓜越来越大,如果是真的,请封杀张丹峰。有点复杂 ... 娱乐界日志+最新资讯【娛樂新聞台】劉德華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