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黑龙江数字经济# 【大咖云集,亮点纷呈!看5G技术如何助力国际传播】
9日,2022世界5G大会的先导分论坛之一——5G与媒体论坛在哈尔滨华旗饭店召开,论坛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共同主办,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协办。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黑龙江日报等媒体人齐聚一堂,围绕“5G助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主题,从全球化视角共同探讨5G技术与国际传播的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咖们怎么说吧: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建好“一带一路”朋友圈 让对外传播插上5G翅膀

5G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传媒的各个方面,微视频、云传播、实时传播、全球新闻国际化取得了难以预料的发展。5G创新传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传播的新生态和大趋势,各行各业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的资源越用越有价值。我们秉承“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创新全球化,建好“一带一路”朋友圈,携手克服疫情,共创未来。新时代,我们要让对外传播插上5G翅膀,在国际传播中展翅翱翔,并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出中国声音。

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张长斌:请媒体朋友积极宣传龙江科技创新优势亮点

龙江科技工作离不开媒体的高效传播和鼎力支持,此次论坛将为龙江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四大新引擎产业发展。科技部门将通过实施《黑龙江省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支持数字经济攻关和场景应用示范,促进5G规模化发展和技术迭代升级,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我们坚信在5G领域合作共赢,空间广阔、前景可期。在此,真诚欢迎媒体界的各位朋友来龙江调研指导,帮助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转化,也请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关注支持龙江科技创新,积极宣传龙江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亮点。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建国: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链已经智能化

5G连接万物,AI使万物智能。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写稿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媒体大脑、虚拟主播的广泛运用催生了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链的智能化。5G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友好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加强与智库合作,加强多方面的合作。探索对外话语创新,通过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方案、传递中国智慧;加强与优势技术企业,如光明网与中国电信、5G超高清采集服务、5G云编辑等合作。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曙红:新技术是媒体变革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高清视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传媒业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手段,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跟踪现代传播技术发展趋势,顺应信息时代传播规律,革故鼎新,以变应变,才能于变革中求生存,于创新中求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经济日报从体制机制、报道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推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理顺体制机制,重塑全媒体生产流程。二是强化技术驱动,不断提高内容生产的精准度和优质产品的传播力。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努力补上国际传播短板。四是坚持开门办报,有效聚合和利用社会资源。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5G时代视频语言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

作为一项赋能技术,5G技术所具有的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广连接等特性,让其与每个行业结合以后,都带动、推动了每个行业的变革和创新,也为国际传播、中外交流激发了澎湃新动能、提供了美好新愿景。

5G时代,信息传输的高速率意味着视频语言将取代文字语言成为社会交流的主要表达形式。为此,中国日报将深入把握5G背景下人机协作智能化和数据化的趋势,加快推进实现5G时代国际传播内容呈现的“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以“视频+”为主要叙事方式为受众带来更舒适和人性化的视听体验,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新华网党委常委、总编辑钱彤:5G技术正成为推进媒体融合的硬抓手

自中国5G商用牌照发放以来,5G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从4k超高清音视频直播到虚拟现实直播,从人工智能虚拟直播到机器人写稿,从大数据应用到物联网接入到智能推送,5G技术已经渗透到新闻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反馈等全链路,正成为媒体推进融合发展抢占先机的硬抓手。

在5G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和更深层次的推进。5G催生的新应用,也必将对国际传播的媒体格局、信息流向、内容叙事、生产模式、受众体验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国际传播已变得可浸入、可触摸、可延展、可互动

如今,5G技术使信息实现了可视化传播、远距离实时传播以及传受互动,正在开创一个国际传播新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新时代,国际传播走向智能,视频化成为国际传播主流形态,国际传播渠道得到极大拓展。此外,受众的“现场感”和“浸入感”更强,让国际传播变得可浸入、可触摸、可延展、可互动,更容易实现受众与传播者乃至现场的共情。在5G技术为国际传播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让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局面更为复杂。信息过载形成对内容把关的挑战,虚假信息不断升级为国际传播失范带来隐患,国际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也会更加明显。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5G赋能国际精准传播的新进路,深化物联网思维,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化”,深入做好研究与策划,开展国际精准传播联合行动。

中国记协副主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春姣:加强黑龙江在东北亚区域话语体系中的引领力和参与度

黑龙江处于东北亚地缘的核心区域,是东北亚国际传播前沿,尤其对俄、对韩传播,具有区域优势。5G技术加速了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新传播介质的不断生成和涌现,国际传播渠道大大丰富,为讲好包括东北亚区域在内的中国故事,极大拓展了输出空间。通过“5G+AIoT”智媒聚合分发,根据不同国别、不同语系类别,实现内容精准生产,渠道精准分发,终端精准抵达。目前,我们进一步架构对外传播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国际融媒传播体系,加强黑龙江在东北亚区域话语体系中的引领力和参与度,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

“5G+AIoT”智媒聚合分发平台,作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智能媒体项目,目前已提交政府部门申请立项。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相关技术方密切合作交流,共同分享5G+在媒体应用方面的建设成果,我们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在探索深入合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等运营商牵手,与各方共同开拓5G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未来广阔场景。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发奋:5G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前沿科技持续突破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5G给中国科技进步带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5G时代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既有赖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又需要前沿科技的持续突破。作为一家“科技+文化”企业,腾讯一直探索利用5G时代的内容、技术与工具优势,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数字化助手”。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志萍:愿构建与媒体同行共同发展的能力

中兴通讯作为数字经济筑路者,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构建一种同媒体行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我们一直秉承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的经营理念。所有的技术、发展都基于绿色低碳的理念,中兴通讯一直在打造更省心、更可靠、更低碳的平台,与行业伙伴一起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5G和AI融合将使终端实现智能互联

5G技术的特性将为媒体行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包括为内容制作提供创新、便于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新体验,同时支持移动运营商提供灵活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拓展了用户的终端设备。5G和AI飞速发展,将催生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使数以亿计的终端实现智能互联,融合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这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带来崭新的机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音视频领域的关键技术能为受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提升

华为公司在3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视频的创新技术。从我们的研究以及同行的共识认为,分辨率、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下一代音频是音视频领域的关键技术,能够为我们的受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革命性体验的提升。

有了技术创新,就可以去做内容,内容的制作需要工业化、流程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规范化、流程化的生产制作过程,在华为云上都能得到实现,我们可以为媒体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传统的音视频内容剪辑、渲染、特效、审片,也可以为大家提供云原生的内容生产制作。

美通社媒体业务负责人赵莎:数字技术将助力判断新闻有效性

媒体的工作方式在5G的应用下,主要有六方面的变化,包括:寻找热点、挖掘选题上,信息溯源、消息验真上,AI翻译、机器人写稿上,内容UGC、内容审核上,数据可视化和新闻可视化上,社交媒体精准推送互动产出流量上等。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国际传播应该如何去做?首先,在传播前要先洞悉,先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再实施。其次是进行评估,调研分析研判后,用数据透视化,来判断新闻的有效性。最后对内容升级,将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变繁为简,再面向大众进行传播。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国际合作部主任瓦西里·普什科夫:中国是5G先锋 期待与中国同行合作成功

随着移动互联网速度和普及率的提高,更多国家的参与者将加入进来,总而言之,随着5G的发展,国际通讯将看到更多的新机遇,媒体将采用视频、音频及图片形式进行传播,而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也让更多读者参与其中。我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就广泛的问题交换意见,并更加积极地实施合作项目。中国无疑是5G先锋,我们期待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相信5G的发展将开启国际通信新时代。

墨西哥电视22频道科技栏目负责人埃米里奥·皮素:5G技术拥有令人“惊艳”的超能力

如今的5G技术拥有令人“惊艳”的超能力,超高的传输速度、实时连接数量、超低延迟,近乎亲临现场的精准度等,都彰显了科技的巨大飞跃。5G技术可以帮助记者提高捕捉突发新闻的能力,并在短时间内制作新媒体产品。伴随5G设备普及,我们将不断优化数字时代新闻的传递和体验方式,包括实时在线发布新闻内容,确保数据传输稳定和流畅。特别是随着线上活动的流行,现场报道要求媒体的记者们,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都要能够及时地传输上千张图片或者其他资料,这都对网络的速度和链接的稳定性提出了要求。

德州男染新冠亡,Omicron迅速攻占全美,每4个新增病例有3个是它!

美国20日出现第一起因Omicron新冠变种病毒死亡案例,死者是一名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德州男子。

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20日表示过去一周以来,全美定序病例中,Omicron变种病毒已占73%,超过Delta成为主要病毒株。

白宫同日表示拜登总统21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演说将著重宣传疫苗接种,不会宣布强制封城。

德州哈瑞斯郡(Harris County)卫生厅20日通报,一名住在休士顿附近的50多岁男子感染Omicron新冠变种病毒,他未接种新冠疫苗且染有宿疾。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 News)表示这可能是全美第一个感染Omicron的病殁个案,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尚未回应。

白宫发言人莎奇(Jen Psaki)表示拜登20日的演说将聚焦说明新冠疫苗的好处,鼓励民众打疫苗,加速并扩大检测,以及未打疫苗的风险,和封城无关,

莎奇说:“他会谈论入冬这几个月可能预期的状况,以及我们将採取的措施细节。”

她说拜登将重申接种疫苗者面对传染力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可能轻症或无症状;

公卫专家评估,未接种疫苗者的染疫病殁率为打疫苗者的14倍。

莎奇表示拜登将强烈警告选择不打疫苗的国民,未打疫苗者是造成住院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他不是要吓唬人,只是要说明不打疫苗的风险。”

在疫情持续升温之际,白宫一名助理确诊;

莎奇表示这名中阶职员通常不太会接触到总统,但此人17日在拜登搭乘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从南卡罗来纳州橘郡飞往宾州费城时,在机舱内与拜登互动约30分钟。

考量暴露于病毒的风险,拜登19、20日分别接受抗原与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22日将再次检测。

这名确诊的白宫助理已接种疫苗和补强针,17日登上空军一号前快筛呈阴性。

莎奇回应道,CDC指南并未要求完全接种疫苗者在暴露于病毒环境后隔离,拜登会继续执行日常职务。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Omicron变种在上周已经成为全美疫情的“主力”,占到全部新增病例的73%。

这一数字显示出Omicron的传播极为迅速:此前一周,它还仅占全美新增病例的13%,但在短短一周内,这一数字就增加了5倍。

CDC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美很多地区,Omicron占的比例甚至更高。

比如在纽约地区以及西南、中西部和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它已经占到全部新增病例的90%。

自6月以来,全美新增病例中占主导的变种一直是Delta. 直到11月底,它还占到全部新增病例的99.5%。

就在那时,南非科学家首次警告Omicron变种疫情,世卫于11月26日将其列为需要关切的变种。

但目前专家对于Omicron的特性仍未完全掌握,包括它究竟是否会造成更轻微的感染。

早期研究显示,加强针能提供针对Omicron的最佳防护,不过未打加强针的民众也仍基本上不至于发展为重症乃至死亡。

CDC表示Omicron变种病毒已超越Delta变种病毒,在18日截止当周占全美确诊病例约73%,前一周仅占13%,凸显Omicron扩散速度快过其他变异株。

在美国多数地区,Omicron病例已占总确诊数的逾90%;传染病学家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更高。

纽约州20日连续第四天刷新新增确诊通报病例数,当天新增2万3391例确诊,逾4000人染疫住院。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公卫学院院长贾哈(Ashish Jha)20日受访时说,国民应该别再特别注重防疫,而是努力防范染疫住院和病殁,“目标并非不计一切代价避免染疫,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应该是要接种疫苗,避免重症和死亡。”

新数据显示,纽约州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已悄然超过6万人。

州卫生厅报告了47,492例与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这一部分数据来自医院、疗养院和成人护理机构。

据纽约邮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根据州和市卫生官员报告的死亡证明数据,报告了一份更完整的死亡人数。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称纽约州有60253人死亡,上周由于新型高传染性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株引发的新冠病例激增,死亡人数超过了60000人。

目前已有超过80万美国人死于该病毒。

好消息是卫生官员表示由于大多数居民接种了疫苗或对之前的感染建立了免疫力,纽约的死亡率与早期的新冠疫情相比已显著下降。

纽约城市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莫汉德斯(Ayman El-Mohandes)说:“感谢上帝,我们能够说服老年人接种疫苗,并让他们接种加强针。我们预计死亡率会降低。”

不过,莫汉德斯说,这个可怕的里程碑对纽约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时刻”。

帝国公共政策中心(Empire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的一项分析显示,1月中旬死亡人数达到每天175人的峰值。

一年前,与新冠相关的住院病例为8000至9000例。

相比之下,截至周五,有3909人住院治疗。

最近几天,全州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周五和周六各超过2.1万人。

但是莫汉德斯警告说奥密克戎的激增仍可能使医院不堪重负,扰乱病人护理,并使已经疲惫不堪的医务人员不堪重负,造成劳动力短缺。

“我们不能永远维持一个处于危机水平的医疗保健系统。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并不是为不断应对危机而建立的。”

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人会因为最近的奥密克戎爆发而生病、无论是轻微或没有症状或者最终住院。

卫生官员说这在未来几周内仍不明显。

公共卫生专家表示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播率令人担忧,人们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市长和医生预测:Omicron何时在纽约开始平息?
新冠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来势汹汹,预计接下来数周将以排山倒海之势攻陷纽约,但好消息是,这种病毒来得快,似乎去得也快,到底纽约人什么时候可以重回正常生活呢?

市长告诉你可能的时间表:
市长白思豪20日表示Omicron的挑战将持续数周,然后到明年1月底开始平息下来,随着严寒天气持续,从3月开始我们可能迎来转机,我们开始离新冠渐行渐远,开始更深层的复苏。

市长指出这些预测是基于几个原因,一是民众听了医生的建议后打疫苗,二是疫苗令奏效,这段时期疫苗接种将会大大增加。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时,从2022年春天开始,我们将处于一个不同的环境中。

市长说根据他与医生的谈话,希望2022年将是一个过渡之年,那时候新冠会变得更像流感,可能人们每年需要打一次疫苗或两三次疫苗作为维护,但新冠将不再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而更像褪去成为背景。

不过他指出这些预测要看全美国及全世界情况而定,每个地方都需要打疫苗,如果更进一步推广疫苗,那么2022年有可能是一个过渡期。

纽约市公立医院总裁凯兹表示从短期来看,出于未知的原因,新冠看起来是一波一波的,就像此前的印度,病例激增挤破医院,然后越来越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此外还有南非,Omicron席卷过后,现在南非的疫情大浪已经开始消退。

因此他预测,在纽约,Omicron感染“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糟”,然后大约在明年1月中旬,会看到病例开始减少,回归到一个新常态。

凯兹说从长远来看,人类将学会如何与新冠共处,就像1918年大流感一样,新冠还会存在,但我们可能每年打疫苗,就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疫苗有所改变,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另外,治疗新冠医药也将更进步,能减轻患者病情。

#简阳播报# #连线成都#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城市之问”】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国家的竞争力也愈发取决于城市的竞争力。而在经历“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崛起之后,中国城市开始走向前列,影响竞争的方向和态势。

近期,各地密集步入“两会时间”,陆续公布“十四五”规划。1月27日,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获批通过,“五个人人”写入2035年展望中;而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审议。

一东一西两座城市,均围绕“人”下功夫,并非巧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人”的重要性得到空前关注,城市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

当“人”成为新时代发展的落脚点,谁能下好“人”这盘棋,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世界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

在此情形下,将目光投向“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别有深意。对于正处于多重机遇叠加期的成都而言,这是进入新阶段面对新需求的率先探索;更重要的是,透过成都的新实践,更能看到中国城市面对全新时代之问的解题思路。

1、什么是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十四五”开始,城市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主题,幸福美好生活是主线。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覆盖居民收入、生活成本竞争力、公共服务、通勤效率、营商环境等市民和企业最关心的十大领域,是成都“十四五”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成都通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实现路径。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早前表示,“十大工程”是在前期“开门问策”广泛问计于民的基础上形成的,过去的五年规划并无类似专门安排。

今年1月,成都已就《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作为“十四五”开局的“一号文件”,它关系着成都的城市功能能否顺利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2、为什么要提出“十大工程”?

没有人能否认成都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这座西部城市以年均7.1%的增速做大经济规模,以年均超过40万人的流入量集聚人口,不仅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立下冲刺世界城市的壮志雄心,成为后发赶超的新兴城市代表。

但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和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的初衷是,通过解决普通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新阶段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改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共享红利、增强认同,背后既是营城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也是兑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承诺的具体体现。对今天的成都而言,更广泛的认同,意味着向上生长更强劲的支撑。

3、为什么它不只是民生工程?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含许多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涉及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等,但从根本上讲,它并不只是一个“民生工程”。

以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为例,它被放在“十大工程”之首,凸显重要性的同时,也反映了成都之所急。

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7位,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靠后,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无论是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还是助力扩内需,居民“钱袋子”厚度有待增加。

同时,成都人均GDP已迈过10万元大关——“城市富裕度”站上新起点,继续领跑西部,其意义不亚于“十二五”时期GDP总量突破万亿。但必须看到的是,这样的“人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城市仍有不小差距。

如何提升居民收入?成都把目光对准“产业结构”,依托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同时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就业层次和竞争力。

事实上,成都此举颇有摆脱“西部宿命”之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但由此也造成了西部城市一直以来处在产业链、价值链底端的境况。

“不能永远落后”,带着这样的认识,成都2017年组建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四年来大力推动新经济发展,就是希望重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产业“约等于”较低收入的局面。如此,换个角度看,“十大工程”也将为成都新时期产业培育带来新机会。

4、它如何帮助成都构筑新的比较优势?

《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曾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

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今天,更是如此。

从李冰父子引岷江之水浇灌成都平原,造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开始,这座内陆城市便有了“宜居”属性,“休闲之都”声名在外。

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加持”之下,不断提升宜居品质,巩固着“生活城市”的比较优势。

视效公司MORE VFX合伙人、《流浪地球》制作总监刘姗姗形容,“吃的太多、绿道太长、公园太美以及住得太舒服”是一种成都式“凡尔赛”。对年轻人,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不用让安家置业成为一种奢望”,直击要害。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意味着成都对“生活城市”特质进一步加码,是拉长“长板”的重要策略。

比如“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目的就是聚焦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房价收入比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较低水平,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 的超大城市。

5、它如何释放城市活力?

城市发展愈加离不开创新,纵观全球,新一代创新聚集地正从城市郊区回归城市中心城区配套服务与生活环境更优的“硅巷”。面临新一轮创新“抢位战”,“生活城市”特质将有利于成都创造价值、挖掘自身创新能力。

从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年轻人”的重视。

比如,专门提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就是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干事创业。又如,“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的第一要务,就是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敞开城市胸怀”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为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减少“后顾之忧”。

据统计,“人才新政”实施以来,成都已吸引超过 41 万青年人才落户,第三方报告评价其为“最受年轻人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新一线城市。预测显示,年轻人还将继续流入,相较于其他同等体量世界城市面临的“人口负增长”,这是难能可贵的优势。

应该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做强“生活城市”特色,既是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更将通过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增强城市活力。

6、它如何重塑“城市”与“人”的关系?

一座城市的兴衰,总是不断上演留住人、吸引人、激励人、服务人的故事。吸引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参与建设,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社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文化结构。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市场化逻辑推动共建共享为最根本支撑,特别是打造各类场景,展示了未来城市塑造“人”“城”关系的具体路径。

成都“场景营城”已推进多年。“场景”理论提出者丹尼尔·西尔曾指出,场景强调的正是城市的各项功能在空间和个体生命互相交叠中的重新定位。新场景的构建,不仅将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更能激发其在城市中的创造力。

“十大工程”实质上能带来消费升级的新场景。一方面,包括生活美学、通勤生活、智慧化个性生活等具体场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成都还将定期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应用场景和机会清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十大工程”投建管运。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运用商业化逻辑,调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别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场景的构建更有可能实现本地消费的“进口替代”,原来对国际商品的消费潜力有望在本地化场景中释放,既满足了品质消费需求,也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7、它能否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万亿级”城市迎来最大规模“扩容潮”,参与世界竞争的中国城市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城市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整体上看,“十四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分水岭。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城市通过拓展范围、吸纳人口、提升经济,不断在“造城”上下功夫,搭起“四梁八柱”。随着“人本城市”回归,城市更应将注意力放在“营城”上,围绕“人”的需求注入内涵。

我们欣喜地发现,站在“十四五”开局,先行者已有了更为具体的探索:上海提出“五个人人”,通过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系统建设工程,为“人民城市”构建完整理论和实践框架;成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从市民和企业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领域着手,系统谋划、系统推进,确保每一项举措、指标均能落地可行。

未来的中国城市,不仅应当处处体现“城市的核心是人”,还应在满足个体对美好生活新向往新期待的基础上,探索什么是“真正的城市发展模式”。

8、它如何助推成都参与国际竞争?

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为城市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特殊时期下,联合国人居署在《新城市议程》中提出的“更加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城市”目标,愈加成为衡量世界城市的重要依据——韧性和包容,不仅是城市必须补齐的短板,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放眼全球,先发城市早已有所布局。新加坡提出建设全龄友好的社区、创造更具包容性的环境;北京成为首个将“韧性城市”写入城市总规的中国城市。

而被称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既提出建设国际韧性城市典范,同时亦将建设全龄友好的城市环境。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涵盖“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将成都此前的相关筹谋一并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尚无成熟经验的发展领域,成都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成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去年最新一期GaWC世界城市名册中,成都排名再上升12位,被称为“10年内全球增长最快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全球关注的成都,也理应拿出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水平、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姿态与动作。

9、它如何帮助成都走向“超大城市”?

根据住建部近期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成都城区常住人口达816.97万人,愈加靠近超大城市的1000万人门槛。若比较常住人口,早在2016年,成都就已超过天津,并维持全国第四人口大市至今。

人们用脚投票、加速涌入成都,一方面证明了成都的吸引力,但同时,大城市可能面临的“城市病”,对于处于“超大城市”门口的成都亦是隐忧——城市的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秩序与活力”的平衡关系。

此前,成都提出以TOD规划城市的方式,利用轨道交通优化老城、营建新城;最近,成都频频提及EOD,以期“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公园城市的影响吸引人,用天府文化的魅力激励人”。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一系列新的理念被具化为“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等行动中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新探索,既是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设计创造可能,也是对成都等超、特大城市治理能力的检验。

10、如何保障落实效果?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一项全新探索。“新”既意味着成都有在细分赛道上领先的机遇,同时也说明无先例可循、无标准参照,更考验城市的治理能力。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广泛参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此次成都“两会”上专门提请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

与此同时,构建一套可量化、可感知、可分析、可考核的考核体系也势在必行,成都此前在征求意见稿中已提出,将把相关内容纳入目标绩效管理,以确保政策的落实落地。

当然,“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在保证政策定力同时,也应持续保持对规律的关注和把握。

按照成都的说法,将通过联合全球智库、招募独立观察员,持续展开跟踪研究,让“十大工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也更加可持续。(成都发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美国直邮 559 Nike 耐克 Air Max 90 Excee 男新款气垫休闲运动鞋 ,Air Max 90 于1990年推出,来自 Nike Air Ma
  • 迷可v7素颜霜懒人面霜保湿补水韩国正品蜗牛提亮遮瑕裸妆美白学生【在售价】49.90元【券后价】9.90元【群主说】官方正品,轻盈透气,防晒隔离,提亮肤色,抚平细
  • 2021年11月6日,盟浪出席第七届中国体育产业价值创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体育经济与价值管理学术会议,盟浪董事长马蔚华和盟浪首席技术官陈德全,一起与学界顶级专家共
  • 打算多会结婚:一年内#太原##无锡红娘[超话]#【VIP101812已实名】出生年:1991. 7性别:男籍贯:无锡宜兴身高:173体重:70学历:本科职业:设
  • #公证##摇号# 南京公证处将于2021年12月11日(周六)对葛矿利南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长江华府 润江路19号1幢、润江路19号3幢、润江路18号5幢、润
  • Rebecca.女主天真善良穿搭真的很合我心意男主虽然对女主发脾气可是后来也理解他了男主的姐姐和姐夫还有男管家以及疯子都是好人呢女管家表演代入感很强特别是假装为
  • 患忧郁症的患者,平时可以多吃香蕉来减少情绪低落,使悲观失望,厌世烦躁的情绪逐渐消散。忧郁的人,平时可以多吃香蕉来减少情绪低落,使悲观失望,厌世烦躁的情绪逐 [笑
  • 结果被多人以为我是红学家考据党对我称赞也算机缘巧合装了一次b...#博君一肖[超话]#各位龟龟们下午好,我是广西的龟,现在高二党 正过着三月三的假,刷了dy逛了
  • 但是数学千万不能弃考,因为每1分都会影响你的通过率!  3、外语  英语选择和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词汇掌握和语法(尤其是时态),都很简单。  2、数学  数学考试首
  • Such a great idea to remind the children the importance of dental hygiene!麻麻覺得準備
  • 2021-12-03至2021-12-061-2 好久不见的唐维儿,说来也奇怪,和唐维儿在一个城市居然几年没见面了3-4 好久不见的李子川突然说要来见我➕10分
  • 好与不好,都是经历,愿我们都能在今后的岁月里闪闪发光,得偿所愿。我们所做的一切付出都不要奢望回报,否则,带着“我执”的期望只会让自己受苦,因此我们要咽下自心的傲
  • 인민의 마음속에 깊이 새겨진 위대한 헌신의 자욱 그날의 강의는 계속된다 무릇 시간에 대하여 말할 때 사람들은 흔히 천금에 비기군 한다. 평범한
  • -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画册《我们不是野兽派》好书来自@苏美童书 里面有3位猩猩艺术家‍分别是乐申、小黑、小律他们受自然感应而创作无拘无束一派天真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
  • 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吗?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
  • 经查,该公司在其互联网店铺中使用“中国特产·唐山扶贫馆”名称和统一制式的扶贫馆标识;在主页位置以“唐山·中国特产扶贫馆”、“唐山扶贫馆·品质背书·政府授权”等图
  • 兼顾事业与爱情又有家国情怀的升华,这绝对不是一部普通的小甜剧。我们91也会很好的[心]#汉元素设计[超话]#发现新超话[求饶][求饶][求饶]新稿待出~是时装一
  • #四川省考[超话]#2021年12月15日成都市区县事业单位面试题根据成都19期同学回忆3题,有题本1、名言,有关团结方面的 ,请举例说明你怎么看?2,当天食材
  • 栾大虽然并没有所谓的超能力,但他时不时的会给汉武帝表演一些罕见戏法,令汉武帝对他深信不疑。虽然普通人并不会随随便便杀死自己的女婿,让自己的女儿守寡。
  • 而世界设计公园总用地面积154.65公顷,将聚焦工业设计产业前端研发与创新,布局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总部、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设计大师工作室、国际设计“使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