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进展到清净或退堕到秽恶,为有情的共业所造成;是过去的业力所感,也是现生的业行所成。

- -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81>
传说的北拘罗洲, 是极福乐的世界。 北拘罗洲的平等、自 由,有点类似此世界起初的人类社会。 将此世界融入佛教的真 理与自 由,智慧与慈悲, 即为净土的内容。

- -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89>
佛说:一切现象无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 系,不可笼统地讲因缘。 佛法所说因果,范围非常广泛,一切都 在因果法则中。 但佛法所重的,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指导 人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好。

- -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94>
"逐物流转"的缘起观。 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的, 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 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 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呢? 即由于"有"。 有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 三有或者五有。 既有业感存在体,即不能不生起;何以会有? 这原因是"取" --欲取、见取、 戒禁取、我语取。 取是摄持追求的,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 人类的所以执取趋求,又由于"爱"。 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体与境界,染著过去与未来。 因为爱染一切,所以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 不得不死了。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99-p100>
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好像有时间前后的,但这不是直线的前后,螺旋式的前后,是如环无端的前后。 经中说此十二支,主 要即说明惑、业、苦三: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三业。 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烦恼, 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者 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 的轨道上走。 人世间的相续流转,有前后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 像时钟一样,一点钟,二点钟,明明有前后性,而从一到 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从何处开始。 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间的回环性,所以说生死无始。 故因与果,是前后必然而又无始终的。 如十二支作直线式的理解, 那因更有因, 果还有果,非寻出始终不可。佛说"生死无始",扫尽了创造的神话、一元进化等渗说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02>
人类倾向光明、厌离黑暗的自 觉。 这种向上的道德自觉,经常与"无惭"、"无愧"的恶行相起 伏。 但即使被压倒,惭愧的道德自觉也仍有现前的机会,这即是 一般所说的"良心发现" , 如说"内心负疚"、"问心自愧"。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22>
学佛法,要有净信为基础, 即是这样的 纯洁的同情,并非盲目的信仰。 依此而进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 确的正见,即名信忍,也名信可。 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发起实现 这目标的追求,即名信求。等到体证真理, 证实了所信的不虚, 达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证信也名证净。 证信是净心与正智的合一;信如镜的明净,智如镜的照物。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24>
解脱生死的实践,并非专重"临终一着 "。解脱生死的德行,即彻底解脱这迷情为本、自我中心的生活,使成为正觉的生活。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27>
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 到达这一目标,要先有闻、思、修慧。 "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合邪恶而信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 这是"于法选择、分别、 推求、觉知、點慧、开觉、观察"(<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如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还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对于四諦真理的如实知见, "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那才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玄奘译"正思惟"。 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发动思。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 -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 从情意方面说,这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所以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理,与正见相应。 所以正 志同时,即有见于身体力行的戒学,这即是''正业"、"正语"、"正命"。 正语是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及一切的爱语、法语。 正业是不杀、不盗、不淫,与一切合理的行动。 正命是合理的经济生活。 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决不但是理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于实际生活,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正精进"是离恶向善、止恶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如专从止恶行善 说,即戒的总相。 以正见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为基础,以正精进为努力,这才从自他和乐的止恶行善,深化到自净其心的解脱。"正念"是对正见所确认、而正志立意求它实现的真理, 念念不忘地忆持现前。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 心,即"正定"。 由于一心的湛寂,如实正智能依之现前。 正念与正定,即修慧阶段。 由修慧- -与定相应的正见而发无漏慧, 才能完成正觉的解脱。 八正道的修行, 即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 也是闻、思、修三慧的始终过程,为圣者解脱道的正轨。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50>
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无常即无有常性,本就是空的异名。

……
佛从菩萨而成,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见一切为缘起的中道,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 这样,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地自了,从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

- - 释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67>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读书笔记:《道德经》

第四章

【王弼版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56章)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帛书老子版本】
{道蛊,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似万物之宗。
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

【详 解】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1)道体是虚状的,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这样得渊深,却能创生万物,像万物的本源。
2)道是空虚无形的,而作用是乎没有极限。它是那么得幽深莫测,像万物的宗主。
3)道是冲虚的,因其不盈满,所以永远都有作用,且作用永不穷竭。它幽深得像渊谷,好像万物的本源,万物都像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断句2)
1)道,对冲着发生作用,但永不盈满溢出。像深渊一样,好似万物的祖宗和根源。

{冲} 冲击、冲撞、对冲(物质运动的方式)。“冲”原写作“沖”,表示水的涌动;“冲”又是“衝”的简化字,表示通途、要道。“冲”有两个来源,因而有两个本义,一是表示水流涌动,另一个是交通要道。“冲(衝)”又读作chòng,由冲撞引申为对、向着。“冲(沖)”由水流流动的冲,又有了水的冲击、冲洗的意思。“
{冲虚} 使它虚。道似涌动的水流,因涌动的冲击冲洗,时时保持冲虚,时时新旧更替,运动而变化,永远可以作用。道像涌动的河流,冲涌的过程中,生成一切,也覆灭一切。在时间的洗礼下,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永远运动,永远变化,奔流不息,运动不竭。

老子用“疑是法”(如:像、是乎)对道进行了间接性地描述。道体是虚状的,道看似虚无,却并非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看似虚无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宗祖)。道冲,揭示出道的运动方式(作用方式),道具有生成万物的巨大作用,而使道起作用的是“对冲”“相冲”的物质运动方式。道,看似虚无缥缈,其实内部充满了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不断对冲着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能量运动和变化,促使万物生生不息,新旧交替,但永远不会盈满溢出。
空虚:象征着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制,因此作用则无穷尽。
不盈:指不盈满,所以一直有作用。而盈满则意味着损、溢出。

道,好比大地的深渊和天上的星云。深渊表面看似幽静混沌,但内部却漩涡翻滚暗流汹涌,深不见底神妙莫测。星云看似不动不变,其实内部一直呈漩涡状,高速旋转燃烧,由此,星体也是不断毁灭又新生。道,也是如此,不断地生生灭灭,新旧更迭,好像万物的祖宗和根源一样。
渊:水的深谷,幽深莫测。
宗:祖宗、宗主,生成万物的本源。

由气冲描述道的运动方式,以深渊的漩涡状旋转比喻道的运动状态。(由混沌到清澈,由繁复到简单,由复杂到净化,分与合,聚与散……不同的能量的影响拉锯……循环往复。)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挫顿尖锐,消解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2)消磨(收敛)锐气,化解纷乱,柔和光芒,混同尘俗。

道将万物包裹其中,消磨万物的锋锐,解除万物的纷扰,调和万物的光辉,混同万物的尘垢。以宇宙星体运动做比喻,就像宇宙星系依循各自的轨道呈漩涡状(螺旋上升)不断旋转,消磨天体的棱角,即挫其锐;由恒星吸引行星加速运动,由引力将微细分子归为统合,即解其纷;由旋转接收适量光芒,让光芒调和适度,即和其光;混同凝聚尘垢分子,混合统一为星体,即同其尘。道,使得万物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最高和谐有序的状态,称之为:“太和”。

这四句是讲道的作用:收敛锐气,不过分凸显;排除纷杂,消解纷乱杂多;调和光芒,不过度耀眼;混同尘垢,和万物俗世混同在一起。和光同尘,代表人不可锋芒毕露,不应自命清高,不要孤芳自赏,人要掩饰自己的锋芒,不让人感觉到威胁,与世俗混同,随俗而处,与众人打成一片,互相尊重,互为欣赏。当人们有纷争,则需要互相磨合,解决消除纷扰。人不能独显光芒,要让别人也能显出各自的光耀,这样人与人自然和谐。不要过度区分,不应高高在上,不可势利偏颇,不分高低贵贱,要与俗世民众混同在一起,亲民爱民,要有宽广包容的胸襟。中国文化谈为人,讲求外圆内方,要以圆融灵活亲切沉静的外表,包裹正直强硬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自我保护,又益于他人接受,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减少阻力。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它是那么澄澈沉静,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由谁产生,好像上帝之前就已存在。
2)它是如此得无形无迹,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它是由谁产生的,是乎是天帝的祖先。
3)它隐没无形,似亡又实存,我不知道它从是哪里产生的,是乎天帝之先就已存在。

{湛} 形容溪水的清澈透明,将道比作是清澈的溪水。老子觉得“道”有时候混沌像深渊,有时候又清澈如溪水。“湛清”一词就是描述天空像溪水一样清澈空明,“道”弥漫在这空明的天空中,看似没有实际上确实存在,小鱼小虾离开了透明的溪水无法活命,万物离开了清澈透明的道也无法生存。

老子又将道比作清澈的溪水和透明的空气。湛清的道体像溪水和天空那样,看似虚无一物,却也真实地存在着。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人不能离开空气,万物离开道也无法生生不息。最后,老子试图理清道的身世?帝,天帝,上帝,统御者,或指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孔子:帝出乎震,震卦为春之雷,像是天帝在发号施令,也代表自然界创生万物的动力。老子不知道“道”是谁的后代,如何产生?但道先于天帝就存在了。道先于天地就已存在。

首先,“道”是一个非限定的代称,由此它并没有限定于人类的语言逻辑之中。因为命名则意味着局限,而道不受限定,所以无法用语言文体准确地描述。老子则巧妙地运用“疑是法”间接地去描述它,由无限的时间、空间展开人们对于“道”的想象。道的存在是若有若无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因为道先于名称出现,由此无名。

总的说来,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事万物皆有变化,而道永远存在。道是超越空间的,进入无限;是超越时间的,推展至永恒。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也存在于大道之中,离开道,万物则不能存在。道是绝对的真实,恒久不变,它是作为存在根源的存在本身。

人们学道、悟道,探究万物的根源和规律,不单利于为人做事,更可获得一种安顿的力量,人们探寻根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附】
1、世界的本质、根源?

老子的世界观:万物最根源的东西是“道体”,而道体是虚状的,看似一无所有,其实含藏着无尽的创生因子,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佛家的宇宙观:世界的本质是“缘起”。(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缘起:无我、无常、因果相续。(诸法因缘生,宇宙里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起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因果”所呈现的东西,纵向看无始无终,横向看无边无际。)机缘,巧合。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解其纷,道的作用。”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熵趋向“总体增长”,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增大的方向进行。一切自发地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逆。事物走向混乱、无序,秩序被打破,即最终一切都会分崩离析,走入混沌。

由此“道”的作用就尤其重要,“解其纷”消解纷乱,将混乱归为澄澈。地球在太阳系中,并非一个单一系统,我时刻受到各种外部能量的影响,比如太阳给予的能量。由此虽然事物自然地分散,又在影响下,自然地聚集。从无序混乱到有序清晰,再从有序再到无序,循环往复……由此地球需要遵循道的秩序,才能安全且规律地运动,也才会呈现生机。

道先天地而存在,而天地由混沌状态而演化而来,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所以,道是不是就是那股神秘的力量,将混沌分化为天地?若混沌代表失序,而道即秩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楹联爱好者和彩民朋友投稿,可在活动期间,关注安徽福彩微信公众号(ahfc1987)点击菜单“热门活动”-“福彩送福”进入活动,或登陆安徽福彩网(www.ahfl
  • 《管子·小问》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
  • 保证了水果的品质和发货速度,合作社就能放手去干,随着主播的增加,李子销量也在去年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分选设备上线3天就卖掉了20万斤李子。我是商孝伟,常州斗罗机
  • ”“我是一名武士。今日小日记brl说来找我玩,我俩就在家里各玩各手机brl说坐我后座就感觉把命交给我了brl跟我去驾校也太辛苦了吧~还拿给我降温我俩找jsc推荐
  • DSL-100/4P安装简便,无须不必要的维护,随着浪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连续变小,此类SPD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级管等作为组件。[鼓掌][星星]KA1
  • 什么跟什么嘛?对吗?
  • #blackpink将8月发表新歌# NewAmbassador金智秀双顶奢Title拥有者亚洲女艺人第❶人单人创利断层领先ℕℚ数据显示与合作卡地亚成最受关注
  • 可以在超话,发贴进行互粉>20,多与实名认证/黄v//红V信用极好的好友进行互动(文明用语)不要大量删博!每天坚持发原创微博,十五字以上,(带九图&
  • 《东莞墙绘_肇庆墙绘_广东浮雕壁画_彩虹屋艺术承接广东手绘墙,墙体壁画,幼儿园墙绘,油画定制业务》东莞墙绘_肇庆墙绘||广东彩虹屋艺术工作室【冯先生:131-3
  • 而且我还买了③盒 啊啊啊啊啊我是傻子吗对于卖家来说 只要把东西卖给我就算赢了 因为我懒退也懒得换我真觉得她要断气了 我特别烦躁这个纪录片老师真他妈能整事儿 我评
  • 咋说呢,第一口闻着一股烤木头味差点把我劝退,但是又有那种好怪再闻一次的奇妙addiction,于是我隔几分钟后再去闻,好家伙,焦糖奶油味出现了,终于有点明白那些
  • 永远的神:蔡徐坤正当红时:范丞丞稳步上升:黄明昊、王琳凯、陈立农、王子异稳扎稳打:尤长靖、朱正廷、林彦俊、刘宇、唐九洲 菜鸡互啄:李振宁、李汶翰、罗一舟、何洛洛
  • 我真服了,还有这种什么以后再也不让你哭了这种鬼话,现在小学生都不相信了吧,想不到我的好朋友还能信!你自己都知道你生气他不解决问题咋还和他在一起?
  • #任嘉伦[超话]#rjl#哈曼大中华区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rjl#任嘉伦请君# rjl#爱仕达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等蔷薇花爬满墙头,枫叶似火般卷来时我总会联想到
  • 前几日出外勤一日游,路上好多秧田我觉得好舒服好舒服好舒服的感觉秧田还是很小的时候看过,但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家里许多长辈都是村里长大的,不免听过很多夏天插秧的
  • 近期新增了好几例案例反馈不清楚直接来找姨做功课看黒料,评论区也可自己查查看先参考下的~#熊姨来回答#姑娘因为之前做的比较保守,自己说的做C,结果医生给做了个B,
  • 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手苍白、手凉的人大概率都有贫血、体虚等“气血虚”的问题。 通常胃腹部最
  • 每一次脚尖的轻踏与回落,都意味着,诚实地跟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完成自我表达,诗意的,自然的,有力量的。
  • E9 主管路过滤器 能除去大量的液体及3μm以上固体微粒,达到残留油分含量仅5ppm,有少量的水分、灰尘和油雾。 用于E3级过滤和吸干机之前,起保护作用,
  • 好书推荐[心]|《电影海报艺术史》《电影海报艺术史》以110个专题和579幅图片从创意和商业的角度介绍了海报的设计、风格的发展、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商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