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这种人德行微薄,福报也就少,所以受到一切的苦;一切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给力]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众生轮回在六道中,受胎之微形:所以就托生去投胎,或者投胎做人,或者投胎做马,或者投胎做牛,或者投胎做老鼠。有人怕老鼠,你就不要做坏事;做坏事,你自己或者都会跑到老鼠的队里头去,和老鼠做朋友。你看老鼠又污浊、又邋遢,要小心一点!这老鼠也是受胎的。受胎之微形,是胎生里最小的东西。

世世常增长:投胎去受果报,今生受这种胎、来生又受那种胎;由小的动物,变成大的动物;由大的动物,又变成老的动物。总而言之,业障总增长,世世生生的恶业果报,有加无减──只往上增加,而不减少;增长到什么程度上?没有人知道。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这种人德行微薄,福报也就少,所以受到一切的苦;一切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M3 明见浊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入邪见稠林:那个邪见,就像树林子那么多。你看!那么多邪见,你怎么能跑得出来?若有若无等:这个邪见稠林,总起来有六十二见。“若有”就是常见,“若无”就是断见。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和诸见结为朋友,互相倚赖,依止到邪见上了。诸见,很多很多的见;总起来有六十二种见。

这六十二种见是什么?我们人人都听过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有的外道就这样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色,是非常大的,周遍法界;我,是个小的,我在色里边。这真太愚痴了!怎么自己跑到色里头去了?岂有此理!这简直是不通之至!根本没有这么个道理,他造出这么一个理论,这是一种见。又有一种外道,他也立出一种理论,说:“色小我大,色在我中。”色是小的,我是大的;这个色在我的里边。究竟“色”是个什么东西,他都不知道,就说“色”跑到他里边去了。

又有一种外道,他又立一个邪说:“即色是我。”色就是我,这又是一个理论。有的外道,又立出一种见,怎么说呢?“离色即我。”这个色是离开我的,和我不成一个。你根本也没有什么根据,就立出这么一些邪见来。

色、受、想、行、识,色有这四种见,受也说有这四种见:(一)受大我小,我在受中;(二)受小我大,受在我中;(三)离受是我;(四)即受是我。那么想和行、识,这五蕴的每一个也都有这四种见,总成二十种,这是现在的二十种见。还有过去的二十种见,也是这色、受、想、行、识。未来还有二十种,合起来,是六十种邪见。还差两种,就是根本断见和常见,也就是执有、执无那两个见;所以合起来,就叫六十二见。你不要问为什么他有这六十二见,根本就没有理由的,他立出这种邪见;若追究理由,你也堕落这个邪见里。根本没有理由,不过我们要知道它──知道它是没有理由。

M4 明烦恼浊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深着虚妄法:这些外道,都深深地执着这种虚妄法;虚妄法是什么?就是这六十二种邪见。坚受不可舍:他坚固领受这六十二见,说:“这个是有道理,是这样子!”就执着不化,执着这种见解,说他是对的。

也就好像某一等人,他信这种迷惑的宗教,也不追究真理;不管说的是或非,他就迷了,和迷旁门左道一个样子。他执持这个道理,信得非常坚固,比信佛、信法师的信力还坚固;你叫他改变,“不行!这是我的祖师发明出来的理论,这是不可改变的;一改变,就有大罪了!或者堕地狱,或者一定五雷轰顶!我不可改变的,我一定要信这种宗教!”五雷轰顶,是天上打雷,打死人。

我告诉你们,你们哪一个若不信我的话,都不会五雷轰顶;不信佛,也不会五雷轰顶的。你们只管不信,等你想清楚了,再回来信!现在你因为迷了,你信外教,可以信去;等你清醒过来,你再回到佛教。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你信任何的宗教,也没有超出佛教之外;任何的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份,不过那个路有走远、走近。你信仰其他宗教的理论,你就多走几步;你信佛教,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接近佛教,你先明白、先开悟、先成佛。

所以我很多的弟子,听听经就跑了,我也不管他;你跑就跑,你跑够了,就回来了;你没跑够,当然要跑,这没问题!就好像这“五千退席”一样的。好像人要吃饭,他饱的时候,不想吃;等到肚饿了,他就想吃饭了!对佛法也这样子,你觉得现在对佛法不需要,没有肚饿,你各处跑;等跑肚饿回来,就想要吃这个佛法了。

我慢自矜高:我慢,就是贡高我慢、增上慢。自矜高,就觉得总有个架子:“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怎么样都比你好!”自认为自己的架子极大,矜夸高傲;就好像某某人到这儿来,说他心非常的高了,这就叫“自矜高”。心要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你心高傲起来,那就背道而驰。

谄曲心不实:谄,是谄媚。譬如看见省长来了,阿谀奉承,又给他开车门、倒茶、又替他点香烟,不知道怎么样恭敬他好了!甚至于对佛,他也不那么恭敬;看见一个大官来,他就总向上面巴结,这就叫谄。曲,就是不直。譬如他知道你有钱,想向你借,但他不直接说,怎么说呢?“今天我想用一点钱,或者我和 Gary 讲一讲,向他借一点钱。”这么样转个弯,这就叫曲。曲,是弯曲,就是不直;心不实在,虚浮不真。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做精神灿烂的教师】金生鈜老师是我崇敬的教育哲学家。听他的报告,总被他独到、深邃的见解所吸引;读他的书,总觉得自己心灵里又开了一扇窗,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后读后,心底里会升起一种神奇的感觉:金老师是一个“为思想而生活”的人,他广阔的心灵里跳跃着的是他新的思考,装着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冲击他心灵的是像诗一样的思想,尽管他表达时总是显得那么沉静。

我和金老师的交往并不多,但他每次都给我留下十分美好、深刻的印象。大概两年前,我们一起参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纪念儿童教育家斯霞的活动。走进会议室,金老师笑着对我说:成老师,你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他说这句话绝不是为了让我高兴,因为他一脸的真诚。当时,我的心悸动了,而且这一悸动被深深地埋在心底,成为永远的激励。然后,金老师又对我说:教师发展不应只是专业的问题,教师的核心素养很重要,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的是什么呢?他坚定地说:是教师的心灵,是教师的心灵美学。接着,他说了他学术研究的计划:写一本教师心灵诗学方面的书。现在想来,做精神灿烂的教师,正是金老师在教师心灵诗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

我一直盼望着这本书早点儿出版。收到书稿后,我一直沉浸在阅读中,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用书中的话来说,我经历了一次“自觉的主体化实践”,这是一种“返回自身的实践”,即“美的塑造”,可以用“努力的意志”去对抗“精神的懈怠”,“创造心灵的福祉”,可以享用教育生活,成为一个具有美好心灵和心灵诗学的真正的教育者。

我以为,教育者是对教师概念的超越,而且更有哲思,它让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追问——“谁是真正的教育者”在现代得到回应。同时,教育者要比教师的意蕴更显谦和与亲切。至于诗学,金老师在书中已阐释得非常清晰:“诗学”指“诗歌”和“诗艺”,蕴含着“塑造”与“创作”的含义,诗学就是创造美的艺术,其本质是“向着美创作”。诗学蕴含着美,指向心灵的诗性,也更具有中国文化、中国诗教的意蕴。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不容易读,却又很好读,读起来很美。说它不容易读,是因为这是本学术著作,它丰厚、深邃,好多表述需要反复咀嚼、琢磨、回味、深悟;说它好读,是因为它很优美,像是作者心灵深处流淌出的一股股清泉,读完后,会感到仿佛一股股清泉流向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在浸润中慢慢沉静下来,产生美的想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实在是一次美的历程。这本优美的学术著作,带有古典之风,像与一位位智者穿越时空对话,又闪烁着时代的色彩,古代与现代完美融合在一起。金老师的这本著作,把我们的视野和兴奋点引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神秘之处,回到本源,聚焦本质,这是对教育改革、教师发展,对教育理论研究的贡献,繁荣了教育学术。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三方面感悟:

开辟了教师研究、发展的新领域

金老师提出了“教育者的心灵诗学”命题,开辟了教师研究、教师发展的新领域,直抵教师的心灵,具有批判性和原创性。金老师的研究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但最终要归结到主义。他面对的事实是:“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技术主义、效能主义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当下教师教育的主流”,“培养的是教授课程的通用工具,而不去追问教师应当是怎样的人”,“这种模式试图忘却教师的精神本质,忽略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心灵”。他进一步指出:“专业主义的、标准化的教师教育,看不见教师的精神面孔,不去理解教师这个人及其心灵。”显然,他不是批评、责怪教师,也不是否定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不是批判当下教师教育和培养的全部内容,而是对教师培养模式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技术主义、效能主义展开猛烈抨击和尖锐批判,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误区展开深刻反思。

他强烈渴望教师教育跳出现有模式,去扎根教师心灵。他回溯了尼采所批判的“知识庸人”带来的教育创伤:“知识庸人以迎合庸俗的趣味为教育目标,反对对生命中最高贵的价值的追求……根本不关心人的心灵。”他反对“知识庸人”,提倡培养心灵卓越的教师,因此就要“寻找教育者真正的本质”。这是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属,也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高境界。批判是为了进步,解构是为了建构,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格局,形成新的格调。

诠释了“教育者的心灵”的独特意旨

金老师对“教育者的心灵”做了学理上的阐释,诠释了“教育者的心灵”的独特意旨,具有整全性、深刻性和审美性。学者们总是关注心灵,蒙田关注“心灵融合”,提出要“捕捉心灵”,进而“拥有新的灵魂”;培根指出,最维护其精神自由者,才能断然砸碎束缚其心灵的锁链,并一劳永逸地免除烦忧;苏霍姆林斯基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陶行知一次又一次地呼唤:来!来!来!来到孩子们中间。但是事物包括意识、伦理总是存在“分叉”之处,如赵汀阳所言,“分叉”意味着一切都有新的可能性。金老师对心灵的阐释指向“分叉”,他概括了“教育者的心灵”的独特意旨:心灵是生成的;心灵是生命的实是,是生命现实化的形式;心灵与存在、世界建立整体的联系;心灵是潜在与实现的统一;心灵具有趋向或目的性,以及超越性、自反性、秩序性;等等。这些独特意旨具有整全性和提升性。

他特别指出,“心灵”不同于“素养”“能力”“技能”“专业性”等概念,从心灵角度理解教育者,将赋予教育者这一概念终极的、整体的、鲜活的存在意义。这样的阐释具有深刻性。金老师还着重点明,“心灵的成长是美德的提升与变革”,“心灵学是美德学的基础”。以上这些阐释,让我们知道,教育者的心灵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者自己的生命的现实化中,存在于教育者自我运动的生成中,存在于教育者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存在于教育者与学生美好的交往中。

明确了教育者作为心灵主体的标志

金老师对“教育者的心灵”的内涵与实现模式做了鲜明而深刻的阐释与归纳。《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以“生命的风格”召唤我们,为我们明确了教育者作为心灵主体的标志。

我们都认同“教育者的心灵诗学”是一种理念和境界,但究竟什么是心灵诗学?又该怎么去实现?金老师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第一,心灵诗学的实质是精神美学。“精神的美学是指人把自身作为艺术品建构,创作自我的美。生命主体或生活主体把自己作为艺术品进行雕琢或塑造……使生活与心灵变成一部带有特定审美风格的作品。”这一过程,说它是诗学的,是因为它是创制的技艺;说它是伦理的,是因为自我的技艺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向美的攀登,也是美的生活历程。第二,教育者美的心灵有整体构造。金老师从理智美德、情感美德、伦理美德、技艺美德等四个方面对美德进行了立体化的构建。可见,心灵诗学是以美德为核心的,“人性的伟大在于追求和培养心灵的优秀品质(美德)”,心灵生活是“以美德铺垫人生的生活”,“美德是帮助人充分地实现生命价值的品质”,美德滋养着心灵。四个方面的美德让教育者站立起来,挺起了脊梁,让心灵诗学成为一个发光体,这样的教育者才是真正的精神灿烂的教育者。第三,“教育者的心灵诗学”的实现模式当是“自觉的主体化”。所谓主体化,是指“通过伦理性的实践,把自身作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伦理主体去塑造”,“主体化即创作自己”,“主体化也是一种精神实践”。教育者要“与真理生活在一起”,要新奇、好奇地研究教育。第四,“教育者的心灵诗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者要回归童心,让自己在精神上成为儿童。只有变成儿童的教育者才能成为拥有“高贵心灵的教育家”。只有教育者回归童心,教育者的诗学才会是儿童所喜欢的诗学。(作者:成尚荣 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

法音 ‖ 依四念处而住

净 慧 赵州茶馆 2022-08-30 06:27 发表于湖北

佛教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中,八正道为见道,七觉支为修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为助道,其中四念处是修行的基础。佛陀圆寂时,教诫比丘们要以四依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以四念处为修行的基本法门。佛陀灭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故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四念处是南传佛教最基础、最盛行的法门,如同中国的净土法门一样普及。在中国,不论男女老少、信佛不信佛的人,都知道念阿弥陀佛,都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这一佛一菩萨普及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色法与心法

四念处就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苦、空、无常、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五蕴是四念处的观察对象,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了身心组成的基本要素,概括来说,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物质就是色法,精神就是心法。五蕴是开“心”合“色”,把六根、六尘合为一个“色”法,把一个“心”法开为受、想、行、识四法。有一部分众生在物质方面的迷惑少,在精神方面的迷惑多,佛陀为此类众生说此五蕴法门。五蕴又称五阴、五众,阴、众、蕴都以积聚为义。

色是物质元素,受、想、行、识都是精神元素,识是主体,受、想、行是主体的思维活动,由受、想、行构成了识对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的认识。色以质碍为义,物质都有实体,都有质碍;受以领纳为义,即领取接纳外在的第一感觉;取相为想,想以构造为义,得到一个感受后就要进行分别、构想如何处理它;行以造作为义,对感受的事物分别构想后,要继续运作,与外界物质和内在认识保持联系;识以了别为义,即通过色法与受、想、行的思维活动完成了认识过程,得到一个印象,众生从“识”开始起了分别,形成妄念。

念者,以守境为念,能够把所接受的外在对象,毫不转移地守住,这就是四祖所讲的“守一不移”。“一”是境,是一个对象,就是我们数呼吸的数,数就是境,我们数呼吸就是要把意念放在数字上,这就叫守境,就是念。身、受、心、法都是产生“念”的处所,所以称为处,主观与客观合起来就叫“念处”。修行四念处就是要观察身、受、心、法的虚伪性和不实在性,使心能安住其中,产生禅定。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要破除世间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见。迷惑的众生认为身体是清净的,值得爱乐和珍惜;认为所接触的外在环境是快乐的;认为自心是常住不变的;认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有“我”的。“观身不净”就是破除“净”的颠倒见;“观受是苦”就是破除“乐”的颠倒见;“观心无常”就是破除“常”的颠倒见;“观法无我”就是破除“我”的颠倒见。四念处的修行过程是有漏法,修行证道了,四念处就是无漏法。不仅四念处如此,我们所修的一切法门,其发心是无漏的,但修行的过程属于有漏法,从证道的那一刻起,就进入到无漏的境界。

从四念处着力

“观身不净”。主要从五个方面观察不净。第一,种子不净。过去的烦恼业是轮回的种子,父精母血结合成胚胎,形成五蕴,所以是种子不净。第二,住处不净。胎儿处在母腹的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故为住处不净,此二种主要是指胎儿在母腹中形成的过程。第三,自体不净。我们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物组成,如皮、毛、筋、骨、血、肉等,如果一层层地解剖开来都是染污不净,令人害怕。不过众生迷惑于外相,觉得人体长得有模有样,男以女为色,女以男为色,产生淫欲贪著。第四,自相不净。人体有九孔常流不净,一口、两眼、两鼻、两耳、大小便道,都是人的呼吸、排泄系统,时刻都有肮脏不净的排泄物流出,即九孔常流不净。第五,毕竟不净。身为不坚之物,人活着的时候就不干净,人死后身体更加不净。印度人死后,尸体被扔到尸陀林里,当作鸟兽的食物。尸体被虫食后就成为粪便,被火焚烧就成为灰炭,埋在地下就成为泥土。“观身不净”主要是从这五个方面来观察自身,知道我们所执著的身体是一个不净之物,就会发起修不净观的追求和欲乐。佛陀教导比丘修行有二甘露门,一个是安那般那,即息道观,另一个是不净观,由此二法可以进入涅槃之门,故称为甘露之门。

“观受是苦”。“受”属于精神方面,内心与外境的接触就产生感受。接触外界事物的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如喝一杯水,口渴时喝水的感觉就是乐受,喝美味饮料的感觉就是乐受,喝苦涩饮料的感受就是苦受,喝一般的水就是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亦称为舍受,即对这件事既不起贪心,也不起嗔心,处于一种不可定位的中庸状态,一杯水可喝可不喝,就是一种中庸的感受。苦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苦就是苦上加苦,是由逆境而生的苦,身心本来就苦不堪言,再加上不顺的环境,如刀杖牢狱,使得身心更加苦恼,称之为苦苦。坏苦就是快乐变化之苦,是从顺境而生的苦,顺利的环境不会天天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时觉得快乐,但快乐很快就会结束,快乐的结束就是坏苦。行苦就是五蕴运行之苦,内心与外界交流的时候,一个主意还没有想好,环境就发生了变化,等再想一个主意,环境又发生了变化,思想总也赶不上环境的变化,赶不上因缘的迁流,这就是行苦。此外还有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等八苦。

我们人生所面对的无非是一个“苦”字,四圣谛中第一个真理就是“苦谛”,这是千古以来谁也无法否认的,这是佛陀对我们现实生活非常深切明了的总结。苦不分贫富贵贱,对于所有的众生来说都是平等的,穷人有苦苦,富人有坏苦,思虑过多、执著太深的人,在环境瞬息变化中会产生种种的焦虑和痛苦,那就是行苦。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总处在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变化之中。生就是一个念头的生起;住就是念头的相对稳定;异就是变化迁流,在感觉到稳定的时候,已经在迁流,已经在变化;灭就是消失,消失并不是某件事没有了,而是由这件事的消失引出了下件事。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会多一法,也不会少一法,物质是存在的,只不过处在无常变化当中。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不是在消失,而是在相互转换位置。我们平常人认为心是常住不变的,但实际上心在不停地四相迁流,所以心是无常的。

无常有三种。第一是生死无常,也叫分段无常。我们凡夫的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起变化,一个阶段就是一期的生命。一期的生命可以是十年二十年,也可以是一百年。分段时间最长的是(黄梅)老祖,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年,但这个分段之身毕竟还是要消亡的,世间的一切都处在迁流变化之中。第二是念无常。我们的心念也是在刹那之间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找不到一个稳定的环节,生不是稳定的,住不是稳定的,异、灭更不是稳定的,念念都在生、住、异、灭,迁流变化,相续不断。第三就是自性无常。一切有为法本性无常,没有一件事可以留得住,一切的法就像大江的流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夫子在岸边看到大江的流水奔腾不息,感叹人生如同流水一般浪涌波腾。哲人们能洞察到事物的无常,只有我们这些痴迷的众生才觉得有常法可得,“我”是真常。

“观法无我”。“无我”包括“众生无我”和“法无我”。“众生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就是在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主宰者。“我”有主宰、自在、自由三义。“‘我’要如何如何”,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自在”已经没有了,你的“自由”也没有了,你的“主宰”已经不存在了。人的观点永远落后于客观形势,一切事物都在急剧地生灭变化,永远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佛陀告诉我们要用无住的智慧来观察迁流不息的万事万物,我们才能在变化中找到“变者不变”的那个东西,能明白这件事物,我们的痛苦就结束了。

我们出家人特别要以四念处来观察自己的身心,既要保护身体的健康,也不要过分用心保养,经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每天都以此为寄托,以此为住处,以此为修行的法门,我们就心有所住,心有所安,心有所归。

(注:本文选自《紫云禅话》,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流行音乐风向榜[超话]##流行音乐风向榜# 20220408第439期[音乐] 1. #华晨宇[超话]# 《名场面》(上榜3周)[音乐] 2. #薛之谦[超话
  •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
  •   行业的开拓者、领军者  说起“工业设备的预测性运行维护”这个对公众有些陌生的概念,刘晓鹏短短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清楚楚。  回首来路,刘晓鹏总结道,创业至今每
  • 斗地主之恋by苍梧宾白人前冷面撒娇一把手大学教授攻x洁癖处女座人妻总裁受年上 甜文 he两个又酷又帅大佬,实则幼稚鬼,在欢乐斗地主里面卡也不打了就互扔番茄,相亲
  • 年度最受国民欢迎家轿---一汽奔腾B70获奖理由:新设计、新空间、新操控、新安全、新智能的“五新”优势,直击新国民升级需求,堪称“中国精品家轿首选”。2021北
  • Poemsᥫᩣ#诗# 清晨霍达谢维奇低下你的头――沉默。 你被封闭在我那如夜一般深沉 的坟墓之中。
  • 这是华晨宇“邪恶”的地方:他的不确定性深藏在每一瞬间惊艳的表达里,让人神魂颠倒,却又不得不克制,不可冒犯他,违逆他,否则他会立即离你远去。总体上他让我感受到善意
  • ”这首诗中,八大山人自我开解:你是一颗灵苗,任狂风暴雨摧残也会长成大树;你是来自天池的一条飞龙,如今只是暂避深渊休憩;你在深山里风餐露宿,却有商山四皓的节操,远
  • 因为太过色很容易被人误会的由利音,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有一天,在雨中遇到某人气偶像组合的队长(攻),还和他共渡了一夜⋯广播电台「FM 24Lip」里发生
  • #左奇函[超话]# #左奇函未来可期# 【曲奇制作间-开站公告】“我听说厄特里一生爱山,到处游山看山,跟丁尼结伴去过瑞土玩了一个月,山上路人看到诗人跪在地上俯身
  • 16:你走,那个心也不会逗留,你留,不用心问答,还不如不见,相约的时间,是你给不了的未来,相伴的岁月,是你无法表达的落泪,那份追忆,这片彩虹,让心外的心感觉不到
  • 《龙虎道》第一部 第一章 青梅竹马   一袭袅袅炊烟和着徐徐微风轻轻摆动着,一轮红日刚刚映红了小半边天,龙虎山下的一间农舍里已经摆满了刚烧好的饭菜,一个中年
  • 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叙事小说,写的是关于杭州的茶、事、人,跨越了很多年代,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写出了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的选择和敞开、融入和奋进;在时代的激昂与
  • 】11月28日上午,我市召开晋煤集团凤凰山等4矿安全监管调整会,副市长王宏微参加会议并讲话。#晋城关注# 【晋城市文博路、红星街要改造啦】据晋城在线3月26日消
  • via.铜陵市商务 @安徽商务 #铜陵[地点]##新加坡管理学院sim[超话]# 重要公告‼️跨境远程学历学位证书不被认证‼️3月24日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
  • 坐地铁的好处就是可以追追剧,看完了《心居》觉得女人怎么那么辛苦、那么难!”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鸡娃”时代,家家户户都在花时间努力培养一个天才,但是在和梦
  • #小2花de艺术自疗# 维度 我看到了红色、棕色、蓝色组成的点线面, 我感受到了立体;“摩登”这个词在脑海中蹦了出来。 凝视着这幅画,我感受到了一种限定性的动态
  • 本来还想让妈咪看看后面有没有及川的,但是好像没有时间,那就算啦[哇][哇]岩泉这个真好看P3最近有购买的同人明信片好好看!我终于也拥有了yhm写的thanks!
  • 辖区内银海酒店、锦江之星等3家酒店第一时间响应商圈党委招募令,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全力劝离住客准备隔离房间;滨东物业党支部主动请缨,派出35名保洁员协助酒店清洁消
  • 血里面过热,产生毒素我们会用到黄连,所以你说黄连解毒,比如说现在有个症,一般我们看到这个人是热证,我们舌苔是黄的,用黄莲应该很对症呐,但是有的时候,病人如果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