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https://t.cn/A6SwCsyo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宋瑞 编辑陈融雪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志合越山海 扬帆但信风——写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开幕之际】
驼铃古道丝绸路,海上又来东亚风。

今天,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将在美丽、好客的西海岸新区盛装启幕。来自中日韩、东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领域专家、企业家等近400位嘉宾,将以“线上+线下”形式出席本届论坛,共话发展机遇、共绘合作蓝图。

这个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的海洋领域国际盛会,曾先后吸引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内外副部级以上官员、40多个国际组织和商协会负责人参会参展。它是西海岸新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海内外嘉宾认识西海岸、牵手青岛、投资山东的重要平台窗口。

如今,在新冠疫情尚未消退、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的背景下,这场蓝色盛会如约重启。这是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的有力体现,也是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力证。作为东道主的西海岸新区,将以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请进来”,牵手东亚、对话全球,寻找“城市合伙人”,开拓“海洋朋友圈”。

微信截图_20220622085525.jpg

勇担新使命

海洋合作平台聚力成势

“执大象,天下往。”作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自发轫之时便使命在肩: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站在“黄金十年”的节点上,我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同年,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提出“深化各领域合作,中方将考虑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2015年起,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启动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被选定设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总部,青岛世界博览城成为平台永久性会址和标志性建筑。

牢记殷殷嘱托,肩负国之重任。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盟和中日韩的重要桥头堡,西海岸新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借势国家战略、搭建开放平台、打造一流环境,高度聚焦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自2016年以来,西海岸新区连续成功举办5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每一届都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2016年论坛上11个港口组建东亚港口联盟;2017年论坛现场达成国际海洋能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等7项签约;2018年论坛集中展示中国与东亚国家海洋经济、科技、防灾减灾和人文等领域60余项重点交流合作务实成果;2019年论坛签约项目总投资达到370多亿元;2020年论坛开幕式上12个重点产业项目和1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签约……

截至目前,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发布《东亚海洋合作研究报告》《东亚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等21份报告,成立东亚港口联盟、东亚工商领袖峰会理事会等4个国际合作联盟,集中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845亿元,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9家企业和机构参展。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国际性海洋论坛,早已聚力成势。

时节如流。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今年这场“西海岸之约”的如期而至可谓弥足珍贵。这是在各方愿景的助推下,人们对海洋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信心体现,亦是对山东、对青岛、对西海岸新区承接经略海洋等国家使命未来可期的信心体现。

微信截图_20220622085655.jpg

▲青岛世界博览城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和标志性建筑。

与世界共舞

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共舞,一路走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始终是西海岸新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一抹靓丽色彩,更是西海岸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台强力引擎。

它带动西海岸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连续多年举办青岛论坛,使得原本就占据“双循环”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双节点”区位优势的西海岸“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促进了中、日、韩与东盟各国在海洋、经贸、文化等领域深入交流合作。近年来,新区提速建设海洋开放新通道,自贸试验区海洋领域18项试点任务全部完成,推动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它集聚资源助力西海岸向海图强。五届青岛论坛集中签约824亿元的22个涉海重点项目、21亿元的1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集聚起信息、人才、技术、资本、人脉等优质资源,赋能西海岸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已拥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0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41个,高新技术企业8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1家。今年一季度,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8%,占全区GDP比重43.1%,总量占全市GOP比重达42.2%,六大特色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5.8%,贡献度达到78.8%。

它让西海岸“会展之滨”城市名片底色更靓。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性会址和论坛举办地,过去五年,西海岸新区获评中国十佳会展名区,成功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298场高端展会。作为论坛重要活动板块的东亚海洋博览会,以创办“中国一流的海洋全产业链展会”为目标,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在海洋专业展会领域已深具国际品牌影响力。

一场论坛,提升一座城市;一场会展,带来空前机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合作共赢的机遇之门。“近水楼台先得月”,西海岸新区紧紧抓住论坛机遇,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上谋篇布局,全面塑造了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盛装再起航

以更开放姿态与世界相拥

起而行之,无惧风雨。本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首次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建立了部、省、市、区四级联动机制。论坛在筹备期间,全力克服全球疫情防控等不利因素,邀请到了国际组织官员及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学术界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协会)代表等国内外近400位嘉宾共襄盛会。

盛装再起航,它又将给西海岸带来哪些惊喜?

视野更开阔:紧密结合联合国“海洋十年”七大愿景,以国际视野展示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成果,发布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的相关成果,充分体现我国对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领域更聚焦:围绕青岛市“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发展愿景,今年青岛论坛和海博会重点聚焦海洋产业、科技、港口、生态、国际合作等领域,助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内容更丰富:今年分论坛涉及七大板块,与往届相比新增联合国“海洋十年”与海洋环境治理国际论坛、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海洋过程与资源环境论坛、蓝色国际合作企业家暨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内容;

形式更新颖:东亚海洋博览会首次设置“一对一”定制化邀约,首次开展海洋特色品牌推广,首次尝试市场化举办海洋应急与救援产业展,首次引入“企业开办云办大厅”展示政务云端直办、企业开设政策一窗通,推出“海博会政务服务专员”代办帮办服务;

目标更务实:组织招才招商部门对参会参展企业一对一精准对接,开展靶向招才招商;在会、展、赛期间现场组织“双招双引”推介、企业专场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借助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发起和成立,引进“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等2个项目落户平台总部;借助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引进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便携式水域智能无人装备”等4个优选项目……

世界瞩目新区,新区拥抱世界。一个“更精彩、更有效、更有影响、更有水平”的青岛论坛正款款而来;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有自信、更有活力”的西海岸新区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相信,以本次青岛论坛为契机,西海岸新区将集聚更多资源,结出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果实,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打造“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贡献新区力量。
(青岛西海岸报/西海岸新闻网 记者 李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次胖猫事件只是个开头,到底会加速到什么地步,大家就等着看乐子吧,全员乐子人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doge][doge][doge]不过男主确实长得还可以 [二哈
  • !伤耗!
  • 回想这一年,太多拒绝与失败了,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幸运也一直伴随,整个人心气都没那么高了,对职业、生活有了新的看待,想要重头再来,始终不相信自己会止步于此,希望在
  • #杨浦news# #小杨带你看新闻# 【上海援藏项目首次获奖!#其他寻人# 寻找1962年出生1998年失踪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 强巴683579(男)姓名:强巴
  • 【关于夏天的温柔的文案】 1. 今天的风是32度 2. 期待夏天橘子汽水一样的心动 3. 麻烦给我的女孩来一杯甜甜的Mojito 4. 温柔的晚风一定会
  • 说来真是可笑:我猛然想起了那些暗号,便在窗框上敲给他听,敲的是‘格露莘卡来了’就当着他的面:我的话他不信,可是我一敲暗号,他马上跑去开门。既然父亲只给你开过门,
  • 流传千年的老人言: 1、五指不漏缝,一生不受穷。 2、女人手干似干柴,一年四季难发财。 3、矮人脑子心眼儿多,光头男人智商高。 4、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
  • 处女座看似主导一段感情,其实很容易被骗,只要别人对他好点,就会付出真心,太相信别人。处女座的内心有些自卑,一旦爱上就会将自己坚硬的外壳打碎,露出自己的软肋脆弱一
  • 生活日复日、年复年,泊在时光的渡口,用一枚心笔,把一切美好写满岁月的诗笺,把生活中的五味杂演变成浓香的味道,不管前方的路有多大的风雨,都应该坦然面对,义无反顾的
  • 分享自己:追星从来都是自我愉悦为前提​饭制周边要花钱的绝对不买,钱都到同担手里 让人家花我的钱去追星接受不了。 ‼️别把这件事情模糊为饭圈打架,拒绝纵容这种无底
  •   浪琴手表a货如何挑选一块好点的品牌手表,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对于不是土豪,也不是富二代的我们,只能考虑精仿表,那么怎么去选购一款好点,性价比比较高的手表呢
  • 上周去深圳,这周去杭州忙忙碌碌最近几天每天都感觉像在上早八成功改掉我晚睡晚起的不良作息深圳植被很茂密,但是遗憾的是天气不太好,没有去看海杭州确实感觉很不错,到处
  • 我和你讲清楚了,真中介退的押金,你长篇大论的说我找假中介退押金,有臆想症的是你本人,你的眼睛没起作用,也没有作用吗,你自己看看你是不是挂的半租半共780,我发给
  • #阳光信用#|#每日一善#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特别礼物,即使陷入了绝望的泥沼中,也应该握住生命中哪怕一点点儿值得赞美的亮色,从而鼓励自己要挺住,别倒下。然而,人
  • 《全民:说好了转职,你偷偷修仙?》林辰已完结小说最新人气全文阅读笔趣阁Zc0fiJ9o ❗书名主角:《全民:说好了转职,你偷偷修仙?》林辰又名《全民:说好了转职
  •  其实解决也不难,很多妈妈问我怎么办,我之前和大家说了一些清内火的食疗,但是要知道食疗只是一个脾胃的调理,是辅助没有治疗效果。#ALLIN5_[超话]##陈柏安
  • 预约备车的功能很好用,每次上车前都会有一个舒适的车内环境温度等待着我的到来,幸福感满满。在春秋季节环境温度适宜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实现一比一的续航,真正是“反向虚
  • ”“所以我想着,她既然跟这件事无关,我就打算把她送回之前的客船上,(荃芠✙➤FFD1922)❗非原文:黎明破晓,为梦想按下“赚钱”按钮#西安[超话]#----晨
  •   #联通好服务 用心为客户#新疆联通服务之星-伊犁新源县青年街营业厅团队始终以高昂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扎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扬诚
  • 失去了,失去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只是意外获得的,可有可无,那种失去的心情,无法言表,或许会在失去的瞬间,会有点儿痛,有点儿舍不得。好像是属于自己的,确得不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