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嘉祥疏》曰」,同是都是《維摩經》,嘉祥大師的註解,「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這叫法眼,「大乘法眼是初地得真無生法」,見到真正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叫法眼。這個初地是別教初地,在圓教,初住菩薩就見到了。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是圓教初住,你看他真見到了。他的報告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叫本不生滅,就是不生不滅他見到了。這叫得法眼淨,這是大乘。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塵垢通指煩惱」。經文上『遠離塵垢』,把這三大類煩惱統統都包括在其中。「如《維摩經》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正同此經。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云: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如憬興曰:法眼淨者,即預流果」,初果也。又《淨影疏》,就是慧遠大師的註子,本經慧遠大師註子,「見四真諦,名淨法眼」,都是講小乘初果。這是聞經得益的第一類人,小乘人。能夠幫助小乘證果,證得初果。

  第二,「得解脫益」。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是三果。

  【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我們看註解,「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如《維摩經》云: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肇公註曰: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這裡面講到九十八使,在參考資料裡有,叫「九十八結漏」,結、漏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九十八隨眠」,隨眠是梵語意譯的,也翻作使。這個使是什麼意思?差使。像現在的刑警隊一樣,刑警隊來找你,你犯了法了,你有麻煩了。把這個九十八種的煩惱,你要是犯了,就好像刑警隊跟在你後頭,要來抓你了,取這個意思。所以,統統都是煩惱的異名。

  「因此,九十八隨眠即指九十八種煩惱,又稱九十八使、九十八結」,結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九十八從哪裡來的?下面說,「也就是將貪、瞋、痴、慢、疑」,這是思煩惱,思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這是見惑。見惑把它歸納為這五類,思惑有八十一品,歸納為貪瞋痴慢疑,佛教學就方便了,稱它為十種隨眠。眠是睡著了,迷惑,頭腦不清楚。這十個字有一個,我們就稱迷惑顛倒;十個都有,那可不得了,十個都有就三途地獄去了。愈輕愈好,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不好的東西,自性裡頭沒有的。迷了自性,性德變異了,產生變化,變成這個東西,這個不正常。把這十個字放下,你就恢復正常,身心正常,在小乘是羅漢,在大乘是菩薩,恢復正常。恢復正常,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下面五種見惑放下,知道身不是自己。

  身真的不是自己,是阿賴耶在波動狀況之下產生的幻相,我們自己取它為自身。阿賴耶的相分,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在相分裡頭取這麼一點點,認為這是我的身,這個錯了。如果這個身是我的身,那擴大了,阿賴耶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我的身,這就對了。因為阿賴耶是我自己的妄心,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阿賴耶是能變,萬物是所變。可是能變所變的體是真性、是自性,所以不離自性,自性才是真正自己。自性遍法界虛空界,在淨土裡面就叫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所以你真正明白、了解了,一切萬法跟我什麼關係?同體,你說多親。

  說父子親,父子不同一個身體。佛法了解,萬物跟我是同體,上面是諸佛如來,下面是餓鬼、地獄、畜生,依正莊嚴跟我同體。這什麼?這是倫理,佛教的倫理,倫理是關係。你真正懂得了,自性裡面的慈悲心自然就流出來了,平等的慈悲、無緣的慈悲,無緣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對於宇宙之間任何一法,你沒有不愛的,為什麼?它是自己,是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現象。無論是自然現象、是心理現象、是物質現象,全是自性變現的,你要是真正認識這一點,就是大乘的法眼淨。小乘認識四諦法,就是世法跟佛法的因果,他認識了。大乘的法眼淨是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是自己自性變現的,關係跟自己是一體,這個法眼淨得到了。我們今天是聽說,沒證得,因為我們看人,還是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法眼淨是知道有這麼回事情,還沒得到;真得到,沒有分別了,平等心現前。

天空从早上就那么阴沉着
似是没感觉到
匆匆而过 穿行入流
走在小石砖路上
一抬眼才惊觉 已是深秋
满树、满地黄叶 掺着棕灰和偶然一抹红
亦见云蒙蒙 琴悠悠
又有何可赏
又有何可叹?
同赏之人不在怀中
惊艳亦无谓 黯然亦无殇
松鼠拱尾 起伏自如
此时只见你笑颜 只闻你笑语
......
似是最近对些许事态有些麻木
寝食体学 忙于奔波
也只有你能带给我最稳定的笑容了
便如秋日冬日也永在的阳光
唯独照我一人[京东618]

中道不二思想

佛陀在世时,经常教戒弟子行于中道,如苦乐中道、断常中道、无记中道等。苦乐中道是避免顺世论的享乐主义和耆那教的苦行解脱;断常中道是争对顺世论的断灭见与婆罗门的大我见;而无记中道则是对于我们思维的世界与修行毫无意义的话题,如世界有边抑或无边,世界有限抑或无限等,在《坛经行由品第一》中六祖开示惠明道: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经文中不思善不思恶即是中道,此中道是真实的意思,并不是量化的中间之道,此句看似和原始佛教的中道毫无相干,但我们也可以说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教导的中道当然也是真实。佛教发展至唐出《坛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经典的描述已然明白什么是真实。唯识宗言一切轮回皆由我们的虚妄识所变现,识的特点就是二元对立,带有“我相”的认识才让我们看不到真实。所以六祖教导世人放下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是中道不二。

佛陀所批判的重点并不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带有成见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以佛陀提出的苦乐中道并不是反对苦行,正如佛陀对他的弟子大迦叶的苦行进行了赞赏。所以苦行只是某种修行的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具有般若的正见,而此正见亦可以说是中道不二之见,若是苦乐对立的修行方式是佛陀所反对的,而《坛经》中的思想旨趣其实和原始佛教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原始佛教时期的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后四大分离无有我,此乃断见;婆罗门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大梵天而来,死后还是回归大梵天,这种小我与大我的思想即是常见。佛陀反对断见与常见,因为这些知见都是建立在带有“我相”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佛陀言中道即是让我们契入事物的真实性。真实性其实即是佛性,佛有化身与法身之说,但其两者又是不二的关系,若执其为二便是断常之见。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龙树大乘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虽在原始佛教中就已出现,但在龙树的中观学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地八大宗派之源头也都可以追溯至龙树的中道不二思想,故教界称龙树为“八宗之祖”。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具体可落实为八正道的解脱之道,而龙树的中道思想又继而发展为真谛与俗谛的不二。
大乘佛教思想兴起后将佛陀的济世精神落实于修行中。个人的解脱需要证到真谛的境界,而济世精神则更是将真谛的智慧与俗世间打成一片,即所谓的“即世间而出世间。”

此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亦是如此: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又言: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此中可以看出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是人为的认识造成的,真俗不二才是圆融的世界。龙树的中道最究竟处还落实到了对“空”的执着上,同样与“有”对立的“空”也是要遣除的,在龙树的《中观-观行品》中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佛教的终极成就是圆满的佛,相比之下的声闻缘觉和菩萨,其智慧福德还不究竟,不是偏于空就是偏于有,故对于执着空的人而言,还要将这最后的一丝执着给荡除彻底,《坛经机缘品第七》云: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由上可知《坛经》虽是中国人所著,但其思想不离原始佛教之核心,并继承龙树中道之精神而一以惯之,其不二之见更是灵活运用于禅坐止观之功夫上,并下手于日常之事中。

中道也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禅宗向来倡言不立文字,但存留下的公案却是很多。所以在坛经中虽然明确表明“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但若悟妙理,还需善知识的指引。故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禅宗自达摩不立文字起是争对世人都在文字上下工夫时才提出的,而六祖之后的禅宗本不立文字,却再一次让世人迷失在众多的公案中。故诸多偏失处皆是由不能在自性处下工夫而导致的弊端。

禅宗旨在明心见性,直指的是般若佛性,故定慧也是从清净的自性上立言,若定慧不等,即是杂染之参杂,如云遮日,佛性仍旧是处于隐秘之处。故《坛经》所有的修法都需从自性上立,而自性的真实是同时具足了定慧,经中还以灯光的体用之关系的不二来譬喻之。

《坛经》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自性的佛性与般若,两者同样是以中道不二的精神来体现,在表述佛性不二时,《坛经行由品第一》中云: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在论述般若时,《坛经般若品第二》言: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此中若有大小,有方圆等则为二,般若不二。

《坛经》中除了继承对佛性与般若的不二中道认识外,慧能更是提出了他独特的三十六对中道不二法。

慧能所提出的这三十六对法,目的是让我们远离两边、超越两边之行相而行于中道,而这三十六对也是由自性而生。《坛经》还运用自性本具的佛性般若来融会贯通各家所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各种定制的LED大屏幕也可以通过柔性LED显示屏完成,因此它们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了解柔性LED显示屏的未来应用领域 柔性LED显示屏是指可以任意弯曲而不损
  • BEYOOOOONDSのミュージックビデオ 沢山みてねぇ~!息すんな。
  • “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者,三二为一候,一时六候,只于一候之顷,夺天地之造化为我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叫寻他出来”者,《姤》之“女壮”
  • 世间最容易幸福的人,恰恰是这些心思简单的人。心气平和的人,可以把凶恶的石虎看作是温顺的海鸥,把嘈杂的蛙鸣当作是和谐的音乐,处处都能看到生命的真正真谛。
  •   法院判决  狗主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被告白某对其饲养的狗未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导致原告被其放养的狗咬伤,作为饲养人及管理人,白某应当承
  • !!
  • 那边上还开了一家店就叫南派三叔 完全没联想到盗笔和杭州 去西湖的时候路过西冷印社也完全没想到吴山居 我真是个假粉丝前几天就注意到婆婆手上的金戒指换成了一个大的还
  • 不干胶标签生产厂家依据标贴物件的种类、级别、品质、黏贴表层的特点、应用自然环境及客户的规定等综合性考虑到。 在事业、工作、生意上也有很好的助力,性价比极高,是一
  • ”1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救治组专家、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说,从新冠救治的角度来说,救治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有的病人存在很多基础性疾病,
  • 他们把16人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组:・让每组举3RM(即举三次就不能再举了的重量)符合的卧推、做三组・每组之间的休息时间按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分成四组结果
  • 想到刚开店那时他家最早来设驻的,所以就选他家,当时他们就不怕人家新开店占地和浪费人家的用电?突然的听他这么说,煮妇当场为没给他们提高使用而不好意思,毕竟我家真没
  • 她是第一个千里迢迢从另一个城市来到我的城市只为见我一面陪我过十八岁生日的人她是第一个带我去旅行的人 真的是说走就走 我什么都不用考虑只需要跟着她就好了我人生中第
  • 经查,违法嫌疑人王某某(男,47岁,华龙区人)通过非法途径购买散装汽油后,利用送桶装饮用水做掩护,把汽油桶隐藏在三轮摩托车厢内,多次非法销售。接到报警后,民警迅
  •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喝茶、喝酒、喝咖啡甚至喝水的时候都可以体验到无数的细节当你调动眼、鼻、舌、身去体会、感受到这些细节
  • 姜教授重点介绍了卵巢癌领域在本次ASCO会议上的6个最新研究进展(Abs6039、Abs6052、Abs6002、Abs6003、Abs6012、Abs6005
  •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就像隐形的轨道,在人生历程中所行之事,合乎天理人情,善善相感,则命运的轨道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如了凡四训所讲,袁了凡命中本无功名,行三千
  • 他认为,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的内容应明确和细化,其内容应当坚持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科技问题。 饶子和表示,要对基础研究的
  • 黑暗不属于我每一天都被祝福追赶着,充实,满足,每件事都在以最适合的时间显明出耶稣做成的祝福,他的的怜悯与智慧真的无法测度,今天在市政大厅终于查到华伟的养老号了,
  • 评论家称他为”现代厨师的典范”认为他所倡导的可持续食品运动充满前景,因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吃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以前的世代所不具备的品质。笔记 |「主厨
  • 于是,在2016年内乡大力推广的“互联网+公益”电商众筹销售模式中,县长杨曙光为油桃代言,动员网民和社会力量认购贫困果农的油桃树,用行动给客商以诚信。至今,赤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