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观此无念之一念,为能观之智,即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孤楞楞一念,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此时境智一如,有何妄念可起,亦不见佛念可生。此中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故尔时上不见有佛道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佛界无所取,魔界无所舍,了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会中,不见自他之形相。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道看世间#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问与答】

问:所谓法是什么?法的内涵又是指什么?

答:所谓「法」在藏文中是「改造」的意思,作改造变化的意 思。梵文的「法」是Dharma(达嘛),Dharma是执持、 持取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呢?

将一切所知称为「法」的「法」是指:持取各自定 义、或是执持各自本质。事物有各自的本性!自然就具有的,是从这方面而称为「达嘛」。又,分成「法」与 「世间」二者的这种「法」,说的是将痛苦擒住,从痛苦救出。

如同以前说过的,「苦因」追根究柢是从心调不调伏上而产生,所以应当调伏心。所谓「调伏心」,除了将未驯服的心减少而来调伏心之外,并没有别于此的其他调心 方法!

由于如此,所谓「法」的意思是消除痛苦的一种方法;所谓「法」并不是一种随便过生活的其他方式,而是消除痛苦的方法。

就连小虫,我们大家全部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大多数说到痛苦时,却只是以身体的苦受,衣食的困苦为主要;这些就算动物也知道。只是想到暂时不要有饥渴的痛苦,除此之外无他。

而我们人类,因为以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具有作审察、作探求的能力,所以不像虫类等,只是消除目前现有的痛苦之外,关于明年、来世的话题,它们应该都不会想到。而人类对于上百年、上千年之后会作思索!这是从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上而产生的。

因此所谓「消除痛苦」,好好想一想时,痛苦是由不调伏的心而来。一般,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应该很清楚,心越是寂静调柔,即使发生痛苦,恐慌会比较少。心不寂静调柔的人,纵然有很多钱,条件非常好,心不调伏的这个人应该不快乐;这非常明显,且看在这世间里面的七十多亿人就非常清楚。

这并不是外在衣食的话题;主要是内在心续调伏者会比较快乐,心续不调伏者有较多的不快乐,应该很明显。 由于如此,以目前现前可见来看,内心越调伏的人,则越快乐。所以,「法」是将产生痛苦不快乐的不调柔部分减 少,而增加调柔的部分;从减少不调柔部分上来减低不调柔所造成的痛苦,这就是所谓「法」。

我们很多人说到「法」时,内心就觉得很幸运地 作祈求、礼拜、绕行净治,念念课诵、持持咒,像这样是普通的「法」。

龙树菩萨的论典或是圣天菩萨的《四百论》中提到:外道有一类将《吠陀》奉为教法者,以耳朵听到《吠陀》 之声当成法;像是借由耳朵所修持的法。又有一类是以外在举止― 直依据身体的苦行,而主张为法的一种修持方 式;这主要是以身体为依据的道法。

释迦能仁的教法是依据意念,并不谈论外在的声音、语 言,也不说外在的姿态;主要是对心绪作调伏,是这样做的一种教法。所以,一般在这 世界上全部的宗教都讲信心、慈悲、忍辱、知足,这些都是心灵的话题。整体上,所有宗派的训诲是给予调心的教诫。

而佛教不同的特色:不只是说调心的方法——应当修持慈爱、悲心的调柔功德;对于令心不调柔的是什么?探求其根源,然后作改造。这只有佛法才有,宣说空性见、 无我见。

这世界大大小小的宗教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具有见解宗论的宗派,在印度有各式各样的教派;较盛行的像是数论派,具有极为深广的见解宗论!然后逐渐地在其他区域产生的宗派: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以及祆教;以中 国来说有道教,像这样有许许多多教派,有相当的见解宗论可宣说。这些不但全部都认为有所谓的「我」,并且在具生的我执上,以宗义安立而成立有“别于蕴的他义 『我』”时,就增加了一种徧计我执;由此而形成以宗义安立的「我」。 所以,「无我」只有佛教才宣说。需要说这个的原因是:对心不调伏的造作者——颠倒心作探求;因为颠倒心所感受的是「错乱真实」,所以就说:感受对境的「我」并不存在。由于如此,所谓「法」,尤其讲到「佛法」时, 是指从痛苦救出、将痛苦擒住;从这方面而称为「法」。所以不断修持、经年累月闭关修行,但是却无法消除内心之痛苦的话,法就不成为法。

以前有位安多尊者,他持诵咒语,念修了许多年,用 手指头持咒持到指甲磨尽(持很多咒语的人指甲会磨尽),有些人的指甲会变凹陷。所以安多尊者就说:“烦恼没除尽,指甲却磨尽。”不断持咒没有除尽令内心不调伏的烦恼,倒是数念珠数到磨尽指甲,就是「烦恼没除尽, 指甲却磨尽」。这讲的是现实情况。

例如:我们有很多人乍看之下像是有在修行,做祈 愿、供水、礼拜、供施等等行止。虽是有在做,但是稍微触犯心意时便马上发生争执。当看到合意的事物就立刻生起贪爱,用诱骗好呢?欺瞒好呢?蒙骗好呢?看能不能得到。这些就是心未调伏的象征。

所以,我们的修行只是口头上、语词上的修行之外, 真正并未成为拯救痛苦的修行。由于如此,对于「法」应该理解。对「法」有所理解的话,才能利济他人;知道利益自己,也知道利益社会。所以,应该理解「法」的意义。

佛法宣说「无我」见解,为了清除痛苦的根源、颠倒心的根源,故宣说「无我」见解。而谈到是「无我」的理由时,就是所谓「缘起」;全部都是从因果而产生。现在你们 所辩论的因果,说的就是因果缘起;不是无因所生,不是恒常因所生,不是出自创世主;唯是依据各自的因缘而产生,就是因果缘起。

此见解宗论乃讲说真实状况,与真实状况作查对,证实——指明不同于真实状况的颠倒心之错乱感受;然后于自己 内心便会获得定准。同样的,所谓「自我爱执」——自己非常珍爱自己。 一般,自己对自己的关爱是合理的,自己不爱自己的话还会爱谁。所谓「关爱他人」,一开始是先爱自己,从先爱自己之上,然后才扩大到他人― 对他人产生关怀;否 则,如果自己不爱自己的话,对别人也不会生起关爱。但 是,所谓「自我爱执」是抛舍他人、不顾他人,只想自己 一人,这就是所谓具过患的「自我爱执」,变成会招引各种衰败。

在我们内心希求的是安乐,不希望有痛苦。但是, 只为自己一人着想的念头,事实上变成是自己没朋友、孤 独一人。尤其以人来说,在这个人类社会当中,以自己 衣、食、声誉三者为代表的增上生安乐,全部都是依赖他 人所产生。其间,要成办增上生所修持的不害道,而说 「遮除害他及来源」时,也是需要依赖他人。

以成办遍智来说,因为必须修持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所以,也是观缘众生而后产生。在真实状况 下,暂时增上生的圆满——每天保持轻松的心情,由此到上位的成就遍智,都是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将他人抛舍就很愚蠢了!

所希望的是安乐,不喜欢的是痛苦。但是,如果将痛苦的根源——执为有我的「我执」、以及爱惜自我的 「爱执」二者,在内心深处视为纯净无瑕疵而接受时,我 们就无法从痛苦绳索的束缚中脱离。因此,爱惜自我的「爱执」是痛苦的根源,执为真实的「实执」也是痛苦的 根源;于此应当了知!

从了解这些上,对此二者能当头棒喝的话,就如同被铁链绑住的手从铁链脱离;这样,内心真正获得解放,真正感到幸福快乐,真正有信念、有把握,这些才必定会在心中产生。由于如此,佛教的「佛」与「法」;「佛」是「佛陀」,如是由佛陀所宣说我们要成办佛陀果位的方法,即称为「佛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回公司的路上,想起我种花,收集了那么多可乐瓶,收集了那么多土、那么多种子,我在做什么?于是,我开玩笑说,是啊,最适合蹲监狱、大把时间不知该怎么消磨的人。
  • 前回のシングルでの悔しさを忘れずこれまで以上に気合いを入れて、もっと上を目指して頑張るのでこれからも応援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傷だらけで、みっともなくて、見せた
  • 赶早不赶晚,摸起电话就给厂长打过去了,我是这么说的“厂长,你看是这样,我自己那辆老标致实在太老了,媳妇一直嚷嚷这换车,贵的买不起低的看不上,一直拖着,想着买个二
  •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晨#今日长三角# 中国经济二季报前瞻:摆脱底部,迅速爬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供给端
  • 平淡的奢侈 傍晚走在路上,看着人来车往,斑马线等红灯,偶然发现大多数下班回家的人电动车上或多或少都带了点吃的,旁边有个小伙子,车把上挂着一盒蛋糕,是那种最近很火
  • 耳鸣,顾名思义是耳朵里出现了声音,专业定义为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所感知的耳内声音的感觉,有时候会感觉头颅里有声音,又称为颅鸣。周笔畅慵懒地唱着“我耳鸣不想听
  • 安宁#MileApo[超话]##mileapo# 看到琪姐姐说的话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mileapo这个夏天最幸运最特别的是遇到他们“因为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
  • 这是斯卢茨基非常需要的阵容加强”(上)喀山红宝石 ❤️ 阵中几乎所有的外援都离开了,但奥利弗·阿比尔高已经回来了。由此看来,阿比尔高没有给外界留下怀疑能他再次进
  • #陈浩民# 快乐是一种心情,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管前路多么艰辛,不管生活多么无奈,只要心中常驻快乐,就无须沮丧。
  • 图6是她本人,原图有tag她Ins。为此灿吧开通新B站账号(昵称:楷灿吧_HCB 图2⃣️)大家以后可以直接搜索新账号的昵称观看视频[心]
  • 于是我们问了相关人士,他们说你们要改成“赚米”;最可怕的是“直播间”也不让说了,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改成了“啵啵间”。 前一天晚上出奇的睡的香甜,不知道是孙师傅
  • 她看着我说,我爱你,我经常会想你,于是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不明白她楼上的儿子儿媳把这对那么善良的老人赶走,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下就愣住了,我知道他们搬家后爷爷一
  • 我是和胜宽尼一样的MBTI-ENFP型ㅠㅠ虽然很喜欢人但是今天因为人而格外的疲倦,,ㅠㅠㅠㅠㅠ 又因为新冠安全距离等级提升好一段时间无法见到珍惜的人 在这个过程
  • #新闻简讯# 9月14日 星期五 | 小米启动最大组织结构变革;喜马拉雅与腾讯视频推联合会员;苹果回应下架iPhone X✦ 小米启动最大组织结构变革:新设集团
  • 根本都没有办学资质,怎么还会有新生啊,怎么还在招生啊,哪里来的研究生院啊,把学生骗过来读个“电大”再欺负他们本来就成绩差不敢闹!呃,教育问题好像也不是作业造成的
  • 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龙川村,特别是坑口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
  • 而那些缭绕不尽的细节都反映着设计师对于项目的心思和心血,时尚轻奢的皮粉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赋予空间别有的气质,满足女屋主浪漫的小情怀。一家三口常住于此,设计
  • #深夜道晚安##不可辜负的美食##一日一食一记##猪猪女孩的日常##探出小脑袋##进阶的吃货##今日贴纸打卡##吃吃吃##好吃到要告白##探出小脑袋##理想生活
  • #艺术[超话]# 展览:移花接木——贝唐·拉维耶地址: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复星艺术中心展期:2022年7月1日 - 2022年9月4日展览通过具有代表性
  • 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志同‬道合,敢为人先,正直,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心]接‮一上‬条……​‎ ͏ 来自匡磊爱‮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