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就是一种去意向性途径

所谓禅观,就是以心观心以至于无念的一种修行方法。对于禅观,就是静虑活动,强调的是坐禅看心、了见佛性的过程,以求达到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禅观的目的,当然就是修成“禅定之境”了,那种超稳定的心理状态:心不起心,色不起色,心色俱离,达到身心不起,常守真心。

从意向性分析的角度看,禅观的历程可以表示为如图所示六个不同的境界级别,即色尘境界(简称尘界,心理处于无记状态)、欲界(心理处于无明状态)、有色界(心理处于有执状态)、无色界(心理处于执执状态)、明界(心理处于去执状态)、以及达到彻悟的解脱界(所谓出界,明心见性)。其中无记是指意向程度不明显的混沌状态,无明为意向程度较低的情欲状态,有执为意向程度较高的认知状态,执执则是指元意向性状态,去执为去意向性的心理状态,最后见性为觉悟状态。 

 因此,禅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去意向性思维机制达成出意向性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金刚经》中讲述得最为清楚。比如《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及“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里所谓“住”,就是“着相”,就是思维具有意向对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去一切诸相,达到无任何意向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去意向性。

 有时,也把这种去一切诸相的过程,看作是与诸幻尽灭等同的过程,因为佛教一向认为一切着相皆是虚幻不实,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比如《圆觉经》中世尊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去除一切幻觉(诸幻尽灭),回归本来真心(觉心不动),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五蕴心理能力的意向性角度分析来看,也只有去除一切有意向性的心理活动,才能够达到这种出意向性的心理状态。当然,这是一件很难具体做到的事情。我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很难罢脱思维对象的轮回,念念相续,无有了期,思考着如何去除意向对象,却有进入了这“去除意向对象”的意向之中。正如《圆觉经》中所说得那样:“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维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也就是说,只要有分别之心,就难以摆脱意向之心,比如对于“本句子是假的”的这样一个命题,如要执著真假分别,便会陷于逻辑“轮回”之悖论而不能自拔。其实,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念想轮回、概念轮回、文字轮回,均因意向之心在起作用。除了陷入无尽无止的逻辑悖论之中,别无可能。又如《楞枷经》所云:“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只有斩断思维,去除意向性,达到无住生心,方能显现本心。即所谓《圆觉经》所言的:“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无任何意向性的心理状态不是靠意向性思维所能显现的,因为思维(想蕴)本身就是意向性的,除了在意向对象之间“流转相生”外,别无可能。这一点在《楞枷经》中讲的非常清楚。《楞枷经》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去意向性能力,是一种直觉体验,绝非事物感知、概念辨识、逻辑思维所能企及,只有随其直心,方能觉悟。《维摩诘经》中强调指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简单地说就是要:“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达成无意向性之心,就体悟到《坛经》所说的如如之心:“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总之,从意向性角度看,禅观就是一种去意向性能力,通过那种超越概念分别的直觉体悟,达成无意向性之心理状态,任情自在。

《法華經》十個入門
——自衍法師
《法華經》各品概介

《法華經》前十四品智者大師稱 「跡門」,
指久遠前本佛為教化眾生說種種方便法,後十四品稱「本門」,廣述久遠前成道的佛(本佛)所說的法。以下概述各品的大意:

《序品第一》

世尊在耆闍崛山(即靈鷲山)先說 《無量義經》後,
即入三昧示現種種瑞相,彌勒菩薩啟問,文殊菩薩答過去諸佛欲宣說《法華經》前,
必現此瑞相。

《方便品第二》

是本經的重要核心思想,主張一佛乘思想,是「跡門」中的正宗分,
與 「本門」的正宗分〈如來壽量品〉相對,形成本經的兩大中心。

世尊對舍利弗說諸佛的智慧是究竟了知實相——十如是,依此教法可使二乘人入佛道。舍利弗起疑,代眾請法, 與會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之後,世尊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本意在「一佛乘」「三乘教」是方便說。

《譬喻品第三》

從本品到第九品皆依〈方便品〉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等方式說明,使上中下根的聲聞弟子瞭解佛意。世尊為舍利弗授記。亦為中根的四大聲聞說法,佛以三車(羊車、鹿車、牛車)譬喻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乃方便教說,誘引眾生出娑婆世界的火宅。

《信解品第四》

四大聲聞弟子以「長者窮子」譬喻確定自己的理解。世尊為中根四大聲聞 弟子授記當來成佛,最後導出「於一乘 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藥草喻品第五》

世尊認可了迦葉等弟子的信解,又為他們解說了「三草二木」(人天、二乘譬 三草;上、下根的菩薩譬二木)的譬喻,佛說法因根性而有三乘之別,最終是一佛乘。

《授記品第六》

由於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 目犍連等四大聲聞已能正確理解一佛乘,於是得到世尊授以當來成佛之記。

《化城喻品第七》

第七品至第九品,世尊以「因緣說」 度下根聲聞弟子,授記作佛。世尊為其他聞而不悟的下根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令聲聞弟子醒悟自己與世尊的因緣。又以「化城」喻佛先以三乘化導眾生,待其根熟,再以一乘教法使其邁向菩提大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和五百阿羅漢得佛授記未來 成佛。這五百羅漢以「貧人衣珠喻」, 表明自己過去已從佛聽聞《法華經》, 已植佛種之事,皆已忘失。現在從佛聞法後,方知自己是菩薩。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敘述阿難、羅目侯羅和二千有學及無學聲聞弟子,也得佛授記。

《法師品第十》

聽聞《法華經》或一念隨喜者,悉予授記成佛,並告知如何傳播及弘揚本 經,舉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與十種供養為實踐、流通方式。 宣講本經亦要具足三項儀軌— 入如來 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發願有人說《法華經》時, 他會出來護持。因此,一開始多寶佛塔便從地涌出,證明世尊所說皆是真實。 為了見多寶佛,世尊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同開寶塔。之後多寶如來分半座予世尊,兩尊如來同坐寶塔。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犯五逆罪的提婆達多因宣說《法華經》的功德,得授記為佛。又八歲的娑 竭羅龍女聞《法華經》,即身成佛,證明弘通本經功德之大,即使是惡人、女 人等也能成佛。

《勸持品第十三》

藥王、大樂說等菩薩與二萬菩薩眷屬,發願於世尊滅後以大忍力奉持、廣說《法華經》。世尊為姨母摩訶波闍波 提、耶輸陀羅授記。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答未來世想順利受持宣說《法華經》當安住四法,即身、口、意、誓願 四安樂行。並以「髻珠喻」說明《法華經》是諸經中最尊最勝。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自本品起至最末品屬於「本門」部分。敘述如來久遠成佛、常住不變的思想是最根本、真實的道理。娑婆世界中有六萬恆河沙的地涌菩薩,為世尊所教化,將於世尊滅後,護持《法華經》。彌勒菩薩質疑世尊成佛以來才幾年,怎可能教化這些大菩薩?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世尊揭示自己非於今世成佛,而是久遠前即已成佛(法身慧命),之間皆為方便示現(報身所現的應身),並以良醫救子喻救眾生而示現方便。此品說明佛「壽命、教化、慈悲、救濟」之無量。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本品前半部屬「本門」正宗分,敘述佛壽長遠、久遠成佛、常住不變的道理。後半部進入「本門」流通分,述說對佛壽長遠的道理,只要「一念信解」 即具無量的功德。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本品是〈分別功德品〉的延續。此品說聞經隨喜並為他人說,其福無量。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若有人於《法華經》能受持、讀、 誦、解說、書寫,實踐,即能獲得六根清淨。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本品舉常不輕菩薩為例,說明受持
《法華經》能得六根清淨的果報。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本品針對特定對象付囑世尊入滅後的弘經使命。世尊囑咐如來滅後應一心 受持《法華經》,此經具備了如來一切神力,一切甚深之事,且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供養。

《囑累品第二十二》

本品是針對眾多對象付囑世尊入滅後的弘經使命,亦即世尊對諸菩薩的「總付囑」。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自本品至廿八品敘述世尊滅後弘經的必要和功德,藉以勸發弘經的信念。 佛說藥王菩薩過去燃身供佛的因 緣。更以種種譬喻來強調《法華經》是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本品藉由妙音菩薩的「本事」來讚歎本經的重要及弘經功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這一品始於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詢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敘述觀世音菩薩能變現三十三種化身,來救濟苦難的眾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本品說明受持《法華經》得幾種福。藥王歡喜、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鬼子母等各各說咒擁護受持、講說《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莊嚴王信奉外道,因其夫人及二子度化,後歸依佛門並證佛果。闡述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佛告普賢菩薩成就四法(為諸佛護念、 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當得《法華經》成就。又受持此經者,普賢菩薩必乘六牙白象與大菩薩們守護受持此經者。

《法華經》十個入門
——自衍法師
《法華經》各品概介

《法華經》前十四品智者大師稱 「跡門」,
指久遠前本佛為教化眾生說種種方便法,後十四品稱「本門」,廣述久遠前成道的佛(本佛)所說的法。以下概述各品的大意:

《序品第一》

世尊在耆闍崛山(即靈鷲山)先說 《無量義經》後,
即入三昧示現種種瑞相,彌勒菩薩啟問,文殊菩薩答過去諸佛欲宣說《法華經》前,
必現此瑞相。

《方便品第二》

是本經的重要核心思想,主張一佛乘思想,是「跡門」中的正宗分,
與 「本門」的正宗分〈如來壽量品〉相對,形成本經的兩大中心。

世尊對舍利弗說諸佛的智慧是究竟了知實相——十如是,依此教法可使二乘人入佛道。舍利弗起疑,代眾請法, 與會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之後,世尊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本意在「一佛乘」「三乘教」是方便說。

《譬喻品第三》

從本品到第九品皆依〈方便品〉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等方式說明,使上中下根的聲聞弟子瞭解佛意。世尊為舍利弗授記。亦為中根的四大聲聞說法,佛以三車(羊車、鹿車、牛車)譬喻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乃方便教說,誘引眾生出娑婆世界的火宅。

《信解品第四》

四大聲聞弟子以「長者窮子」譬喻確定自己的理解。世尊為中根四大聲聞 弟子授記當來成佛,最後導出「於一乘 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藥草喻品第五》

世尊認可了迦葉等弟子的信解,又為他們解說了「三草二木」(人天、二乘譬 三草;上、下根的菩薩譬二木)的譬喻,佛說法因根性而有三乘之別,最終是一佛乘。

《授記品第六》

由於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 目犍連等四大聲聞已能正確理解一佛乘,於是得到世尊授以當來成佛之記。

《化城喻品第七》

第七品至第九品,世尊以「因緣說」 度下根聲聞弟子,授記作佛。世尊為其他聞而不悟的下根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令聲聞弟子醒悟自己與世尊的因緣。又以「化城」喻佛先以三乘化導眾生,待其根熟,再以一乘教法使其邁向菩提大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和五百阿羅漢得佛授記未來 成佛。這五百羅漢以「貧人衣珠喻」, 表明自己過去已從佛聽聞《法華經》, 已植佛種之事,皆已忘失。現在從佛聞法後,方知自己是菩薩。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敘述阿難、羅目侯羅和二千有學及無學聲聞弟子,也得佛授記。

《法師品第十》

聽聞《法華經》或一念隨喜者,悉予授記成佛,並告知如何傳播及弘揚本 經,舉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與十種供養為實踐、流通方式。 宣講本經亦要具足三項儀軌— 入如來 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發願有人說《法華經》時, 他會出來護持。因此,一開始多寶佛塔便從地涌出,證明世尊所說皆是真實。 為了見多寶佛,世尊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同開寶塔。之後多寶如來分半座予世尊,兩尊如來同坐寶塔。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犯五逆罪的提婆達多因宣說《法華經》的功德,得授記為佛。又八歲的娑 竭羅龍女聞《法華經》,即身成佛,證明弘通本經功德之大,即使是惡人、女 人等也能成佛。

《勸持品第十三》

藥王、大樂說等菩薩與二萬菩薩眷屬,發願於世尊滅後以大忍力奉持、廣說《法華經》。世尊為姨母摩訶波闍波 提、耶輸陀羅授記。

《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答未來世想順利受持宣說《法華經》當安住四法,即身、口、意、誓願 四安樂行。並以「髻珠喻」說明《法華經》是諸經中最尊最勝。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自本品起至最末品屬於「本門」部分。敘述如來久遠成佛、常住不變的思想是最根本、真實的道理。娑婆世界中有六萬恆河沙的地涌菩薩,為世尊所教化,將於世尊滅後,護持《法華經》。彌勒菩薩質疑世尊成佛以來才幾年,怎可能教化這些大菩薩?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世尊揭示自己非於今世成佛,而是久遠前即已成佛(法身慧命),之間皆為方便示現(報身所現的應身),並以良醫救子喻救眾生而示現方便。此品說明佛「壽命、教化、慈悲、救濟」之無量。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本品前半部屬「本門」正宗分,敘述佛壽長遠、久遠成佛、常住不變的道理。後半部進入「本門」流通分,述說對佛壽長遠的道理,只要「一念信解」 即具無量的功德。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本品是〈分別功德品〉的延續。此品說聞經隨喜並為他人說,其福無量。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若有人於《法華經》能受持、讀、 誦、解說、書寫,實踐,即能獲得六根清淨。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本品舉常不輕菩薩為例,說明受持
《法華經》能得六根清淨的果報。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本品針對特定對象付囑世尊入滅後的弘經使命。世尊囑咐如來滅後應一心 受持《法華經》,此經具備了如來一切神力,一切甚深之事,且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供養。

《囑累品第二十二》

本品是針對眾多對象付囑世尊入滅後的弘經使命,亦即世尊對諸菩薩的「總付囑」。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自本品至廿八品敘述世尊滅後弘經的必要和功德,藉以勸發弘經的信念。 佛說藥王菩薩過去燃身供佛的因 緣。更以種種譬喻來強調《法華經》是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本品藉由妙音菩薩的「本事」來讚歎本經的重要及弘經功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這一品始於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詢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敘述觀世音菩薩能變現三十三種化身,來救濟苦難的眾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本品說明受持《法華經》得幾種福。藥王歡喜、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鬼子母等各各說咒擁護受持、講說《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莊嚴王信奉外道,因其夫人及二子度化,後歸依佛門並證佛果。闡述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佛告普賢菩薩成就四法(為諸佛護念、 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當得《法華經》成就。又受持此經者,普賢菩薩必乘六牙白象與大菩薩們守護受持此經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个世界,因为有她,才让我相信善良的人是有的,好人有好报是有的,不然她怎么遇到我这个从小就不用她操心的女儿呢。我:尿白细胞大于5/HP就诊断为尿路感染,你的
  • 成年人的世界,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开心,还是那句,说出来也是依旧那样,不如看淡点,算了吧,多说一句少说一句能解决问题么,让自己也好过一点,有些事儿,别那么在
  • 需要的并不仅是陪伴,而是“我来接你回家”。我既需要精神陪伴也需要肉体陪伴。 不是“你可以哭但你必须挺直得站起来”,而是“你不是一个人,有我在,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别
  • 可是,那朵花一定还在某个地方盛开着……对,我们永远都会继续实现那朵花的愿望。铃木敏文很惊诧,他说,线上和线下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分伯仲。
  • 诵读心经再回向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 · 目前最强队伍的争论基本上就是在泰坦和震动之间,看到第四阶段,我倾向于震动,他们每个版本都能赢· 为什么 Racal不是赛季MVP· 没有Choi, Rasc
  • 把自己藏在森林里的神秘校园 去遇见它的路上 也是妙不可言的 前一秒车还在市区 下一秒就驶入森林 每到下坡的时候 不知是有意无意 公交车司机都会玩一次漂移
  • !那时想着十年难去,便等二十年,二十年后,我总归是有能力去了吧,到了那,对着长白,说声:小哥我来了。
  • 还有杨新鸣老师,拿下了一个那么虚又那么实的奇葩角色,与此前他塑造的《好家伙》的青山、《我不是药神》里的神父,鼎足而三。不是他这个人留不住剧粉当剧粉因为角色想了解
  • 或回应下味蕾的需求,挤上番茄酱、沙拉酱,色味俱佳的紫菜包饭就制作完成啦。吃惯了店内或街头的成品紫菜包饭,你有没有想过和孩子一起动手,卷一份健康包饭,享受一段亲子
  • 月亮被乌云挡住了她早就懂,但这次月亮是被还能看见月亮的乌云挡住,就有脏脏的说法出来了[污] “你是如何察觉到时间在一天一天流逝的?”每天的云是不同的,但这并不能
  • 焙茶的香在口腔里完完全全散发出来了3️⃣4️⃣都是我简单的快乐,我永远爱熊仔饼[求關注]5️⃣今天下了课就去买m记,但是买了麦乐鸡回到家才发现没有给我酱[跪了]
  • 自古就有“不清花韵,难入高雅境界”之说,人们现在赏花,更是神重于形。是以茶解渴清心,还是以茶明性修行,表达了每个人对茶的不同态度,其实境界各异,谈不上高下分别,
  • 绝非是因为我们是职业缝制选手,而是要让每一位信任我的少女,收放自如,越买越舒心,14年至今,一步一重天,徒手buff近万名顾客的购物体验,让你们气场感爆棚,真实
  • 当然这次比赛也不是两队第一次对打了,往常赢到最后的貌似都是斯图特,可见两队的实力差还是比较明显的哦.当前斯图加特虽然只是排名联赛第7,但是目前一个胜场就有可能使
  • ”女人边哭边说:我哭的不是这个,我难过的是,我已经三十几岁了还为一碗粥斤#天气既天意# 斤计较吵起来,这根本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什么时候才能不过这种日子!“顿时
  • 入米妃啦,一次性批发❶⓿⓿包实体店一个月都没这个销量吧,在米菲里面是分分钟钟的事,这就是新零售的魅力,也是我看中的模式欢迎97年的宝妈加入我们,她还有个品牌的,
  • 超级美腻,不是那种苦的款,很好喝!还有第二种更简单的做法在最后煮面完成加少许牛奶收汁,这样汤的味道会更厚重有层次感三养火鸡面——火鸡面+番茄酱+老干妈+芝士+香
  • #你好刘海宽# 我现在真心觉得[微笑]『未知全貌 不予置评』这句话当真是应该成为所有网上冲浪者刻在脑门上的座右铭‼️‼️你是有多了解他❓就可以凭借着捕风捉影的信
  • 明天辞职[嘿哈]遇上行长更换网点的时期,和三个领导轮番谈完话我终于能走了,感恩放过[嘿哈]其实隐约能感觉到身边多数同事都有一颗躁动想离职的心,迫于各种压力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