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逻辑学研究:“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所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

——维特根斯坦

图片

  战国名辩学者、名家代表人物、孔门弟子公孙龙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语言及逻辑学家,也是最早的符号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者。他所提出的著名命题“白马非马”论具有深刻的语言逻辑学和本体论涵义,兹剖析其涵义并略述如下:

  1、指号白马不是生物的马

  2、指号白马不是马的类群

  3、指号白马不是个体的马

  4、马的类群不是马的个体

  5、白色马,即白色(指号)➕马(指号),作为复合的指号,不同于单一性指号的:白马

  总而言之:

  一、指号不同于真实对象。真实对象无法用指号表述,一切表述必然词不达意,强作表述即必然意味着曲解。

  二、所以人类没有工具可以表述和认知真实的世界。在认知、表述和本体及客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即现实与表述的鸿沟。

  以上命题和结论,与18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基本可以说相同。天下百虑,殊途同归。

  所以,2千年前战国时期的赵国名辩哲人公孙龙的哲学,与约200年前德国哲人康德的哲学意义可以相通。

  故公孙龙可称就是中国的康德,早生两千年。

  20世纪的哲人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中。”又说:“语言分析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通过我们的经验来解释一种语言游戏,而在于确认语言只是一种游戏。”因此“凡可言说的,言说”,“凡不可言说的,沉默。”

  ——他的困惑以及结论,与公孙龙哲学也具有相通的意义。

【附 录】

何新旧文:谈“玄”

  …………(上略)

  (二)哲学与宗教有一共同的根本性问题,即所谓“终极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人生本身作为过程的虚幻性。

  但是,对世俗之人来说,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这种虚幻性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过来人,以至当人到面临死亡时,才会对万事皆空的人生虚幻性有所顿悟。

  一位禅师曾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所为何事?就是要为人类解决一个最大的根本问题,即所谓“了生死”的问题。

  人必有死。然而,死究竟是终结还是非终结?这是宗教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宗教以对神(无限者)的信念和意志皈依解脱掉这个问题。而哲学则无始无终地永久困扰在这个问题中。

  生死问题及人生虚幻抑或真实的问题;进一步也就是整个存在世界究竟是真实或虚幻的问题。康德称之为“现象”与“实体”的问题,在中国中古佛学中则被看作所谓“色”(现象界曰“色”)、“空”(虚幻界曰“空”),以及关于何为“真如”(即本体、实体、本源)的问题。①

  【①形上问题在中国学术中,自孔子以来的儒学都不看重。因为儒者主要关注的是民生、政治和伦理。但在中古(魏晋)玄学和佛哲学中,对形上问题则作过深刻的思辩。】

  再由此,即可以提出人的智慧和知识究竟是否可能认识“真如”的问题。

  因为人在肉体上对于客体的介入手段是有限的,即只能通过感受、感知、思维及语言[即:眼、耳、鼻、舌、身、意(识)、语(言)],从而感知以及介入于客体。

  认知问题,最终总是会归结到语言问题。为什么?

  因为思维是意识的间接活动。人类的思维必须借助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个虚拟的符号系统(即语言)。

  语言既是人类的认知工具,也是人类传递和表述信息的工具。人类发明了语言符号系统,而语言的元素是词。“词”,古代名家及墨、荀谓之“名”。就语言学意义言,词是“辞”。就逻辑学意义言,词是“概念”。就功能论,词既是推理工具,也是传达(表述)信息的工具。

  比如我现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必须使用一系列作为“名”即“词”的符号。借用佛家语,这个传递问题,就包含了所谓“诠”(诠释)与“遮”(遮蔽)的问题。②

  (中国古代学术中所谓“训诂学”,就是阅读古典文献时破其“遮”的一种“诠”。禅宗之所以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语言文字,也是为了破除“遮”、“诠”之障。)

  “诠”与“遮”的问题,包涵着指号(词)与语义的内在矛盾,即“借指”与“所指”的矛盾。

  例如:当我说“哲学家”这个指号(词)时,它的语义是多重的:

  (1)指现实中的哲学家(一些人物),

  (2)或者仅指“哲学家”这个词。

  前者对语义是“所指”,后者的语义则是“借指”。这两者混而难分。某些悖论,往往就是由二者的混淆而发生的。

  “哲学家”这个指号的涵义(包括内涵及外延)并不等价于“哲学家”这个人群,更不等于某位哲学家。

  但在语言形式上,这就意味着“哲学家”(作为指号)并不是指“哲学家”(作为一些人)以及某哲学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以“哲学家”(指号)去描述那些“哲学家”(那些人)以及那个哲学家。因此,所谓“哲学家”(人)既是“哲学家”(指号),又不是“哲学家”。

  令M是指号“哲学家”,N是作为“哲学家”的人;则N=M,当且仅当N=-M。(哲学家是“哲学家”,当且仅当哲学家不是“哲学家”。)因此这里构成悖论,这个悖论也就是战国时的公孙龙所意识到以及所提出的著名悖论:“白马非马”。

  (三)所以,一诠必生一遮。诠生遮生,随诠随遮。天下事,不说倒还明白,多说反而糊涂。

  佛学所谓“诠”,就是语言符号,指号。所谓“遮”,就是模糊和歧义,就是矛盾和悖论。凡有“诠”必有“遮”。因为语言符号工具本质就“遮”,因此中古佛学称语言指号为“假名。”

  “假名”不是实体,却被用以表征本体。并且,必须、也只能通过它而表述本体。人类的语言具有来自自身形式同时又是具有根本性的模糊不确定性。(古名家所谓“白马非马”的悖论,以及希腊的“说谎者悖论”,都是揭示了基于语言指号的这种模糊性。)

  因此,20世纪初的数理逻辑学界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试图设计和构造一种纯粹的形式工具语言,从而建立一种彻底无“遮”,即绝对定义清晰,不包涵任何歧义和模糊性的指号系统。

  然而哥德尔后来用哥德尔定律证明了这种工具的不可能存在。①其论证复杂而繁琐。

  其实,并不需要哥德尔那么繁琐的论证。孔子所著《易系辞》也讨论过“言”与“意”的关系。他说:“词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庄子则主张:“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些说法都与“指号”与“意义”的矛盾性有关。

  王弼解《易》也主张:“得意则忘言”,“得言则忘象。”②

  【①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与康德的二律背反论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证明在超离经验的基础上,纯形式的理性演绎只会导致对立争论的恶性循环(二律背反)。哥德尔则证明,一个形式公理系统自身的完全性(统一性),不能通过系统内的自我演绎实现。

  ②参看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维特根斯坦根也意识到这个“诠”与“遮”的问题,所以他断言任何“诠”只是语言游戏。他主张摒弃对不可言说者的讨论,“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但这句话本身就包涵了很复杂的歧义语义结构。)③

  【③这句话中的“者”至少有三重歧义:(1)指所言说对象,人。(2)指所言说内容,物。(3)兼指二者。】

  哥德尔定律证明了纯数理语言形式自身的自反(矛盾)性及所谓“不完全”(不统一)性。这意味着确认了人的理性认识工具(逻辑工具)和表述工具(语言),本身先天地是有问题的。

  因此,用任何语言和逻辑要作到完全透彻之无矛盾认知及表述,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一点,正是19世纪康德哲学的结论。

  现代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都不知道,其实在中国中古佛哲学关于“遮”与“诠”以及“真如”与“般若”的讨论中,早已实质地蕴涵了现代哲学的上述这些理论。①

  【①南北朝时僧肇(373—414)言:“夫玄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其言于文外耳!”】

  其实,中古中国佛学的“般若学”就是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万法皆本一源,万法皆归一源。康德哲学的最终结论是限制理性而回归于信仰,在这一点上与中古佛哲学的辨智论恰亦相通。

  因此,可以说哲学与佛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别”(分别),而是“通”(汇通)。②

  【②孔子曰:“圣者,通也”。《尚书大传》郑玄注:“心明曰圣,圣者,通也。”通者,大智也。所谓内圣外王,王者,威也,敬也。所谓内圣外王的真义,即:内通,外敬,内智,外威。】

  佛说中有所谓“金刚九喻”。其中之七、八、九等喻曰:“观过去如梦”,“观现在如电”,“观未来如云”。其实所谓梦、电、云,无非都是“空”的喻象。最高的“般若”境界,实归结于空。③

  【③吕澂先生说:般若的基本原理“性空”,与道家言“无”相印合。般若学说的“无相”、“无生”,相似于道家的“无名”、“无为。”】

  黑格尔说:“古代哲学家曾把空虚理解为原动者。他们诚然已经知道推动者是否定的东西,但还没有了解它就是自身(SeIbst)。

  必须悟得般若及真如之本体是“空”,才能得大智慧,也才会有大勇敢。

  大智慧,就是看得破。大勇敢,就是“菩萨行。”所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大乘的真境界实在于此!惟能入世,才会有智;惟能出世,才会有勇。(谭嗣同所著融合儒佛的《仁学》,精义亦在于此。)

  所以《西游记》中全智全勇的猴子名叫“悟空”。整个《西游记》本身,其实正是以佛理调侃人生诸色而设喻的一个象征主义的大寓言。

  悟得人生皆虚空,可以少却多少闲气和争论。须知一诠就是一错(因为必有“遮”)。所以只能随“诠”随“扫”,随遮随破;哪里求得到什么“绝对”?须知,汉语中的“绝对”一词本身也是来自佛语。④

  【④中古佛学在语言上对当代的影响举不胜举。甚至“阶级”一词,本初也是佛语。谢灵运“辨宗论”:“寂静微妙,不容阶级。积学无限,何为自绝?”…………(下略)】

  【以上文字摘录于何新著作《谈“玄”》一文,原文曾经收入于何新著《哲学思考》(下卷)#生活碎片# https://t.cn/A6qKtegq

这堂课必须上!
佛陀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每条都受益终生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
讲经三百余回。

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里,
最初直畅本怀,

讲说《 华严经 》二十一日,
后因观机逗教,

又再说
《 阿含经 》十二年、
《 方等经 》八年、
《 般若经 》二十二年,

《 法华经 》和
《 涅槃经 》共八年,
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

佛陀说过无量数次,
感化无量数人。

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
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
到达涅槃的彼岸。

以下20则佛陀的教化因缘及开示,
以见佛陀的慈悲。

1 、八风吹不动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名之为
“ 八风 ”,

八种顺逆之境能动摇情绪,
让人心神不安。

如何才能
“ 八风吹不动 ”?

在《 法集经 》中,
佛陀说 :

能说空者,
世间之法所不能坏。

何以故?

心不依止世八法故。

何者为八?

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
不生忧喜称讥之音,
而无欣戚毁誉二法,

心不高下,
于诸苦乐,
不贪不厌,
如是世法,
不能破坏。

2 、人之异于禽兽者,
在于人类能知能觉

人能知能觉,
能够反省改过,
懂得惭愧忏悔。

《 增一阿含经 》卷九说 :

有二妙法,
拥护世间。

云何为二法?

所谓有惭、
有愧也。

诸比丘!

若无此二法,
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
有兄有弟,

有妻子知识、
尊长大小,

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以其世间有此二法,
拥护世间,

则别有父母、
兄弟、
妻子、
尊长、
大小,

亦不与六畜共同。

3 、忏悔,
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有罪忏悔不仅可以消除罪业,
并能增长善根。

佛陀在
《 五分律 》卷三说 :

于我法中,
若知有罪,
而忏悔者,
增长善根。

4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

佛陀在
《 罗云忍辱经 》说 :

忍之为明,
踰于日月。

龙象之力,
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
万万不如一。

七宝之燿,
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
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
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
虽有大福,
福不如忍。

5 、是非朝朝有,
不听自然无

佛陀在
《 增一阿含经 》
开示远离人我是非之道,

说 :
不毁谤于人,
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
谛观正不正。

6 、好逸恶劳是人的通病,
唯 “ 精进 ”
是最好的良药

佛陀在
《 杂譬喻经 》 中举出
“ 精进报至 ” 的故事说 :

昔有伎儿,
作种种伎乐,
从一富长者乞牛。

长者了无与心,
故语之言 :

“ 汝能如是勤作伎乐,
昼夜不息,
满一岁者,
我当与汝牛。”

伎儿答言 :
“ 能。”

复与主人 :
“ 能听不?”

长者亦言 :
“ 能。”

于是伎儿闻是欢喜,
一心作乐,
三日三夜,
未尝休懈。

长者厌听已,
即敕子弟牵牛与之。

7 、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古人说 :
“ 养心莫善于寡欲。”

又说 :
“ 知足常乐。”

因此,
世间上最富有的人,
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

真正的富人,
是知足的人。

《 佛遗教经 》说 :

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
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
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8 、知恩报恩,
是做人的根本

《 优婆塞戒经 》说 :
少恩加己,
思欲大报;

于己怨者,
恒生善心。

9 、重视孝道,
因为孝道是人伦之始

在《 贤愚经 》中,
佛陀开示阿难 :

出家在家,
慈心孝顺,
供养父母,
计其功德,
殊胜难量。

所以者何?

我自忆念过去世时,
慈心孝顺,
供养父母,
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
上为天帝,
下为圣主,
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
皆由是福。

10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必然有一位
“ 贤妻良母 ”

如何才是贤妻呢?

在《 玉耶女经 》中,
佛陀为玉耶开示为妇之道 :

作妇之法,
当有五等。

何谓为五?

一如母妇,
二如臣妇,
三如妹妇,
四者婢妇,
五者夫妇。

何谓母妇?

爱夫如子,
故名母妇。

何谓臣妇?

事夫如君,
故名臣妇。

何谓妹妇?

事夫如兄,
故名妹妇。

何谓婢妇?

事夫如妾,
故名婢妇。

何谓夫妇?

背亲向疏,
永离所生;

恩爱亲昵,
同心异形;

尊奉敬慎,
无憍慢情;

善事内外,
家殷丰盈;

待接宾客,
称扬善名 :
是谓夫妇之道。

11 、和乐安定的社会有待全民共同建立

佛陀在
《 无量寿经 》说 :

世间人民,
父子兄弟,
夫妇家室,
中外亲属,
当相敬爱,
无相憎忌;

有无相通,
无得贪惜;

言色常和,
莫相违戾。

12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朋友又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

什么是益友?

什么是损友?

在《 佛说孛经抄 》中,
佛陀说 :

友有四品,
不可不知!

有友如花,
有友如称,
有友如山,
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
萎时捐之;

见富贵附,
贫贱则弃,
是花友也。

何谓如称?

物重头低,
物轻则仰;

有与则敬,
无与则慢,
是称友也。

何谓如山?

譬如金山,
鸟兽集之,
毛羽蒙光,
贵能荣人,
富乐同欢,
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

百穀财宝,
一切仰之,
施给养护,
恩厚不薄,
是地友也。

13 、“ 礼贤下士 ”
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

“ 妒贤害能 ”
则是失败之因

在《 四十二章经 》中,
佛陀说 :

恶人害贤者,
犹仰天而唾;

唾不污天,
还污己身。

贤者不可毁,
祸必灭己。

14 、尊师重道

佛陀在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中,
对师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 :

师弟之义,
义感自然,
当相信厚,
视彼若己。

己所不行,
勿施于人;

弘崇礼律,
训之以道;

和顺忠节,
不相怨讼。

弟之与师,
二义真诚;

师当如师,
弟子当如弟子,

勿相毁谤,
慎莫含毒,
小怨成大,
还自烧身。

15 、多布施,
为大众创造福利

在佛经里,
布施喻如农夫耕田,
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

同样的,
多布施给贤德之人,

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
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

《 四十二章经 》中说 :
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 ,
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
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
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
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
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16 、端正、
威仪、
安详、
自在

端正姝好,
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所谓 “ 端正 ”
并不单指色相的华美俊彦,

而是包含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
庄严、
安详、
自在。

《 法句譬喻经 》说 :
所谓端正,
非色如华,
贪忌虚饰,
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
根源已断,
慧而无恚,
是谓端正。

17 、人人都希望有好名声,
然而美名并非凭空而来

佛陀在
《 六波罗蜜经 》说,
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做到 :

不说他人过,
亦不称己德,
智照无自他,
当获大名称。

18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
钻石,

而是智慧、
法财

佛陀在
《 正法念处经 》说 :
宝物归无常,
善法增智慧;

世间物破坏,
善法常坚固。

若有顺法行,
随人百千世;

虽种种宝物,
不能至后世。

种种财宝物,
则可强劫夺;

王贼及水火,
不能拔法财。

19 、世间事,
由小可以知著,
防微可以杜渐,
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
更不可以恶小而为之

佛陀在
《 法句经 》说 :

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20 、将人做好,
离佛也就不远了

在十法界中,
人居于上升下沉的枢纽地位,

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
忆念、
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

所以历劫以来,
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

太虚大师曾说 :
“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
将人做好,
离佛也就不远了。

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

在《 增一阿含经 》中,
佛陀说有五种非人 :

应笑而不笑,
应喜而不喜,
应慈而不慈,
闻恶而不改,
闻善而不乐。

佛法是世间的光明。

有缘得闻佛法,
应如《 大集经 》说 :

“ 闻法者,
对说法人作医王想,
作拔苦想,
作说法甘露想,
作醍醐想;

说法者,
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
作癒病想。

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
皆堪绍隆佛位,
常生佛前。”

文章选自《 佛光教科书 》

【临汾市图书馆】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第十五期)——《非洲的笑声》解读篇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今天,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姚琳娜,为大家分享阿来对经典著作《非洲的笑声》的解读。

《非洲的笑声》多丽丝·莱辛 / 著

解读:当理想遭遇现实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非洲的笑声》,这本书可以说是长篇散文,也可以说是非虚构作品。这是她二三十年前写的书。

多丽丝·莱辛出生在伊朗,那个时候那里叫波斯。她父母是大英帝国驻波斯的外交官,后来全家移民到今天的津巴布韦,那个时候津巴布韦叫罗得西亚,是大英帝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罗得西亚还是个白人统治的地方。白人从当地黑人那里掠夺来很多土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农场。多丽丝·莱辛一家在这里也办起了一个农场,她就在这样一个农场主家庭长大。

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她思想激进、开放,她看到了殖民主义的不公平。白人控制了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处在整个国家的中上层。黑人或者被迫退缩到一些更偏僻的地带,或者只能在白人农场上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难能可贵的是,多丽丝·莱辛是个白人,但她却对黑人处境充满同情。

那时,罗得西亚地方的人民发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解放运动。因为她作为一个白人,支持黑人独立运动。所以,她在20多岁的时候被这个国家驱逐出境。

她回到了她母亲的祖国——英国,在这里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丽丝·莱辛被看作是一个英国作家,但她却一直很关注自己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地方。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黑人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他们终于把白人政府推翻了。这让她很兴奋。她以为整个社会从不公正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黑人自己当家做主的公正社会。于是,她马上奔赴这个新生的国家。

她回到罗得西亚,这个新生的国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津巴布韦。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在生活,没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没有挣到更多的钱。那些乡村的学校还是很破败。

变化是掌握权力的人换了。过去是白人,现在掌握权力的是黑人了。而相比过去的白人政府,新政府还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腐败。治理能力的低下,贪污腐败的滋生,使得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莱辛回到罗得西亚,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她不但没有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反而看到的是它的退步。

《非洲的笑声》第一部,就是对她第一次到津巴布韦,也相当于是重返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忠实描述,她的不解,她的失望,她的迷茫的情绪,迫使她记录下这些令人失望的情景,但她还在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这一切只是暂时的。这些人会慢慢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一个国家。一切缺点,都会被克服;一切困难,最终都会被克服;一切不公正,最后也都会被消灭。

因为她同情黑人,相信黑人解放的正义性。她总是让自己想,可能他们刚治理这个国家,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经验,也可能过些年一切就都会慢慢变好,所以,她带着失望回去,却仍在希望着。过些年,她还要回来,相信一切都会好转。

到了1988年,她第二次来到这个新国家。

可是,这个时候的情况更糟糕了。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改善,反而比过去被殖民者统治时更为困顿了。早前,这个殖民国家是非洲经济、种植业发达的地方。因为过去罗得西亚被白人控制的时候,是白人在经营大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高,懂市场,懂销售。他们有全球眼光,生产的东西是出口到全世界的。土地改革把白人的农场没收了,再把它重新分配给黑人农民。

听起来一点儿都没错。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把这些地分给农民以后,黑人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低,这个国家本来引以为傲的农业就崩溃了。

所以今天我们把津巴布韦的现实情形当笑话来听。这个国家发行的货币面额已经到了几亿、几十亿甚至更多,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物价的飞涨,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就这样,这个国家越来越穷,从过去排名第二,变成了垫底的国家。面对这个情形,莱辛还不甘心。事情不该是这样的,革命者不该是这样的。即便如此,莱辛不甘心,1988年去了,1989年再回去,这是她第三次回去触目所及,越来越多的失望,越来越浓的黑暗。

于是,她把三次回去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这本《非洲的笑声》。这是什么笑声?残酷现实嘲笑美好理想的笑声。

这本书确实很有意思,她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是在1982年,一个新国家的产生让她很激动,500多页的书,第一次一口气写了200多页。第二次回去比较受打击,她写得相对少一点。最后一次回去不想写了,只写了一点点,不想写,不忍再写,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希望。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去, 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

这本书结束在1989年,但直到今天,那个国家一点儿都没有改变。

莱辛是不管以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敏锐写《野草在歌唱》,还是写《非洲的笑声》,她的立场是女性也好,黑人也好,她都站在这个世界弱势的一方。

比如她希望农村妇女得到教育,但是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她在一个小店买东西,一个农村妇女背个小孩也到小店买东西。小店里东西包装纸上有文字,那个妇女都会拿来非常珍惜地读。但她却得不到一本书,也不可能得到一本书。她对文化有渴望,但国家不给她机会。

然后,讲她在飞机上碰到了一个官员,这个官员拿了一部英文小说,因为那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英文。这个官员觉得一本书太沉了,上飞机后,他劈手把这本书撕成两半,读完一部分以后就把它扔了,然后下飞机的时候就带了半本,这半本再读完,他也会把它扔掉。

通过这两个对比性的细节,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有自己的立场。好的作家是弱者一方的代言。我没有见到过为统治者辩护的作家,能成为好的作家。这本书也暗含了第二个问题,莱辛为黑人辩护,但当黑人上台以后,并没有成为好的统治者,最后造成她极大的失望。

其实好的文学,确实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看待事物的方法、经验跟教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科勒致歉:摄像设备已连夜拆除】3月16日,针对昨日被“3·15”晚会报道门店擅自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侵犯消费者权益一事,今日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官方微博
  • 底薪3500➕500住房补贴➕500满勤➕ 提成➕工作轻松厦门趣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诚招海外代购和销售啦~( 限女性)【招聘岗位】海外代购营销跟海外代购销售都可以
  • 我想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念你,那是月底对工资的渴望,我恋你,那是鱼儿对水的不弃,我爱你,那是我生命的归宿,很想很想更爱你!曾有一份记忆在记忆的深处,曾有一
  • #刘耀文[超话]#用了四个小时从你的第一条微博看到了最新的一条,遇见你的时间有点晚,虽然不是初恋追星,没有了激情澎湃的热爱,但是你却是我深思熟虑的喜欢,你的物料
  • 你向阳而生,我就不会看到黑暗,只愿未来的日子,一路繁花相伴!他是肖战,一腔热血,以诚为径,砥砺前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 眷恋[微风]我会带着深深眷恋 守候在永恒里[微风] 祝贺新歌上线 视野越来越开阔 你的身影越来越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你的角色是别人截图给我 我最大的骄傲 你的
  • 蒂亚戈-席尔瓦还特别提到了罗纳尔多,在他心目中罗纳尔多是一名现象级的锋线球员,但很遗憾没机会与他同场竞技。蒂亚戈-席尔瓦还特别提到了罗纳尔多,在他心目中罗纳尔多
  • 18.可不可以牵着我的手 从老婆到老婆婆19.遇见你之后 我的每个梦 都有你的参与20.你才不是什么小人物,你在我这里是所有天气和心情。眷恋[微风]我会带着深深
  • #聊天交友,就用爱聊#浪漫童话婚纱|你和仙女就差了这件花的嫁衣-“在这场唯美童话里,关于爱情故事的美好,可能要从遇见你说起。简直是童话中仙女的本命婚纱-#平行
  • 巴萨主席大选即将公布结果,作为巴萨球员,梅西、布斯克茨等人也来到了诺坎普为巴萨大选投票。#巴萨##梅西#3月5日讯 德国转会市场盘点了巴萨拉玛西亚青训营出身的现
  • ”“第一是梅西,因为他非凡的实力,和上帝赐予的天赋,还因为他的职业性,在我看来,他是最好的。 “我选迪马利亚,因为他的出色技术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左脚。
  • 《中国民航报》的解读文章就披露,“本次修订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机场管理机构、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经营者、航空信息企业等与旅客服务有关的市场主体,并明确了其义务和责
  • 云南IPTV周末上新了[鲜花]①电影:这个周末大片齐聚《神奇女侠1984》《热气球飞行家》《绅士们》《未知嫌疑人》《地狱男爵》《海兽之子》简直不要太好看! 20
  • ”“实际上,做好对阵狼队的赛前准备是目前最重要的,上一场我们赢球了,这也会帮助到我们。而且法比尼奥回归6号能帮助球队在两个位置都有所贡献,这也能让蒂亚戈的表现更
  •  “我选迪马利亚,因为他的出色技术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左脚。菲尔米诺是一名不可思议的球员,他非常聪明,他的假动作经常成功地欺骗防守球员。
  • 入选大名单的西班牙国脚将出战3月份的国家队比赛,包括对阵希腊、格鲁吉亚以及科索沃的三场世界杯预选赛。2012年,在圣克鲁斯主场迎战格雷米奥的比赛中,当时还是记者
  • 在切尔西,他两次输给巴黎圣日耳曼,2014-15赛季,蓝军差一点点就淘汰巴黎出局,路易斯在第86分钟进球将比赛拖入加时,蒂亚戈-席尔瓦在最后时刻绝杀。#拼尽才无
  • #吐槽个球# 切尔西在上周末联赛做客利兹,最终在轮换多名主力情况下,图赫尔的球队与利兹联战成了0-0平局。首回合交手,切尔西凭借吉鲁的进球客场1-0取得胜利,占
  • 最厉害的是,他一个盲人,只有一个似乎不太有文化的女人和他住一起照顾他,但是他屋里那么多的书好像都是他自己亲自整理和归放,常常看见他摸着书外皮,稍稍巍巍地走到相应
  • ”“我们今天缺少了克里斯滕森,蒂亚戈-席尔瓦也有几周缺阵,”图赫尔说:“我今早告诉祖马他会上场。《马卡报》统计了欧洲足坛部分球星的年薪水平,梅西以7600万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