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祖师,就礼请他到宫中问法:“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度僧,行善不断,请问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不但不赞美我,怎么还说没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对达摩祖师心生反感,而达摩祖师也觉得与他无缘,于是拂袖而去。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错了吗?梁武帝认为自己造寺庙、度僧尼、印经典、说佛法,有功德,错了吗?都不错!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达摩祖师讲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来具足,并不因为我现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减少。所以有为的功德可以说多说少,无为的功德性则不能论多论少。

在《金刚经》里也提到福德与福性的问题。福德,从因果来讲,当然可以论多论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则不容以有无的对立观念来论多论少。所以,达摩祖师从本体上来讲功德,梁武帝还没有那样深的领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

梁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君王,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门里有一首赞叹梁武帝及说明布施功德的偈语: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

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

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什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块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块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舖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次,也等于台湾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样。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什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块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替她诵经祝福。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只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六祖法宝坛经》里说: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

吾向汝说。

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人活在世,这个最大的事就是生死的问题,不管你曾经再怎么追求荣华富贵,最后都不免一死。

应该知道生如何生的法,也应该知道如何死的法,

如果对生死都不了解,那这一生就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

所以,如果每天光知道求取人天的福报,而不知修见般若智慧,也不想如何了生脱死,那就会一直在生死苦海里打转转..

倘若迷昧的自性一直找不回来,只是想着求福报,那怎么解决这个生死问题啊?

这是五祖告诫弟子学佛修行不要只是为了求取福报,要解决更重要的事..

可是,如果修行人真这样不为福报,会不会饿死啊?把这个问题暂时放在这儿...

先看小乘的《杂譬喻经》里有个“罗汉托空钵,大象挂璎珞”的故事:

讲有两个兄弟,哥哥一心坐禅求道,却从不布施修福。

而弟弟虽一心布施修福,却常破戒,不好好修道。

后来,哥哥跟佛出家证了罗汉果,弟弟虽然羡慕,却吃不了哥哥的苦,结果死后却投生到象群中,成了一头大象。

由于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所以此生颇有善缘,被国王相中,成了国王的宠物,并用金银、珠宝、璎珞等把它装饰起来。

这个大象身上虽然挂满璎珞珠宝,但毕竟是迷失真性比人更深的畜生,所以只是修福是解脱不了的..

可那个修成罗汉的哥哥,也是个衣衫褴褛、饮食乏少、饥寒交迫..虽没饿死却也很困扰..因此只修小乘道业不修布施赚福报,这个也会出来问题...

所以佛门至今都常说: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意思就是告诫学佛人,福慧双修比较好..

再看《百业经》里还真讲过了一位被饿死阿罗汉的故事:

“小驼背”因为家太穷上街乞讨,但因过去生业力现前的原因,常常要不到饭,每次都快饿死了,才勉强得到一点吃的..

后来,他对佛法生起信心,跟一位比丘出家、受戒。

出家后,刚开始跟师父吃住,所以生活还行,可过了一阵子,师父就让他自己去化缘。

于是小驼背有时与僧众一起去受供,有时独自去化缘。

可是,就算是跟人家别的僧众一起受供,他还是经常没饭,而其它比丘都能吃饱喝足..

可轮到他时饭就没了,就是施主突然有急事走了,或者把他漏了..

很多比丘知道这种情况,就把小驼背比丘经常空钵而返的事告诉了佛..

于是佛就让他打扫内殿,这才吃得好点了,身体状态恢复了,

于是他就把握时机勇猛精进,顿断顿证到阿罗汉的果位...

可是后来总有别比丘比他更先跑去打扫内殿,他只得又去化缘,可依旧空钵而回..

一连七天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化不到缘,阿难目犍连舍利子帮他化的饭,最后也总因为各种原因吃不上...

小驼背罗汉知道这是自己前世的业报现前了,最后就喝了一口灰汤,入涅槃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这是他过去世业力的显现..原来他过去世从来不行供养布施,而且还恶毒阻碍他人行布施..

迦叶佛时,他虽然出家修行了,可是还是很吝啬,不但不供养布施还恶口骂人家来化缘的修道人...

不过最后还是在善知识引导下悔过了,临死时还发了个愿:希望将来能跟释迦牟尼佛修行,令佛欢喜,证阿罗汉果位。

这就是小驼背比丘的过去世的情况简介..后面先是五百世生为饿鬼;然后无论转生哪一道最后都是饿死...

不过,由于他在临终时发的愿,所以在佛陀在世时,证得阿罗汉果,可还是饿死了..

这个故事就是着重讲的“因果不虚”的道理,就算成罗汉,也要承受业报: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以上两则公案,虽然都是出自小乘经典,体现出这种情况多会出现在小乘修行者的身上,不过对我们现在汉地的学佛修行人也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因为如今的很多学佛人虽然学修的都是大乘的法,要求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六度四摄、要布施行善、福慧双修..

可还是有很多人内心实际上比小乘还小乘、比一般世间人还悭吝、比在佛门外时还又多了层分别计较..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那么有个问题说: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有没有这种被饿死的情况出现呢?佛真有"余福"留给后世的修行人吗?

在一些大乘经中有记载说,释迦牟尼佛是提前二十年入涅槃的,其中一个缘由就是佛将二十年的福报留给后来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供佛的后世追随者受用..

一些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可是佛通过愿力把这些余福,加持给这些与佛相应、真正修行的人,不至于饿死、冻死..

也就是说只要用心修行,真正修行佛道之人不需要专门为粮发愁..

佛也曾说,就算发生一升珍珠兑换一升面粉的饥荒,佛后世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

死不死都无所谓,我就是决心要学佛修行大乘了...

就是《楞严经》说的: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有这种决心,那行者就不会缺衣少食,因为确实自佛涅槃以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大乘修行者被饿死的情况,找不到确实的记载;

的确,古往今来的真修行人,都没有出现过缺衣少食的现象,以至于很多一开始就发心修大乘菩萨道的行者都不知道还有被饿死罗汉的事..

就是如今到终南山深处的茅棚闭关修行的人,每年都有跋山涉水排队去供养米面油的情况出现,那么艰苦,还自己种菜..根本没听说过谁饿死过啊...

又比如,如今汉藏两地的一些大道场,修行人也没有为了生活天天去忙挣钱,但就是依靠三宝的加持,不知不觉,生活资具都会样样齐全...

就算表面看来生活过得很清苦,但都乐在其中..这都是佛"余福"的证明啊!

当然,部分修行人也会显现出一些苦行,但实际上也绝对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者饿死..

也就是说,只要真正的发心修行大乘,就会造下福德,就不会落到特别糟糕的境地。

这也是禅宗五祖告诫弟子,不要刻意为世间福报操心的原因...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乐于行持善法,而不会为了生活享受去造恶业。经云:

宁可贫贱修诸善法,

不处富贵而行恶业。

哪怕短暂的今生过得差一点,也千万不能造恶业,这是修行人的基本的原则,且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

总的说来,大乘的修行人积资净障,闻思修行..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属于大乘,那这个福德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即使修行也可能会出现前面讲的那种罗汉托空钵的情况。

因此,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利益众生而学佛修行的心,这其实就是一种准备要去行大布施的心,也是能不能得到三宝福德加持的根本...

反观如今一部分学佛、念佛人,内心自私自利,只是想着自己要去往生享福,根本不把度化众生当回事,所以根本就没有想去行三种布施的心,福报资粮就越来越少,最后也难往生成功...

所以修行佛法发心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果把这个根本舍弃了,大乘本质丧失了,也不懂财法无畏布施..不仅仅现世就显现出吝啬穷困相..而且就算某世修成罗汉,也就可能出现托空钵的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道教[超话]# 【财利关】财有世财与法财之分别,世财者,金银珠玉,法财者,功德精诚,积法财者,重功德而轻金银,以性命為珠宝,以仁义為金玉,以惜气养神為货利,以存诚保真為富有,以清净无為為家业,虽修行,此身未离尘世,不能全废世财,亦当见利思义随其自然,受之而祷雨救旱,禳灾扶国,修造宫观,大兴教门,皆用财得当,先积法财,而后借世财立功。 https://t.cn/R2Wx0O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而你所能遇见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它们也一直等你在来的路上,也一定是在等你去珍惜,等你为它们低眉,同样也是你们的缘分。在这拥挤的尘世中,我能遇见了你,且在你我
  • 孙阳的演员成长之路,正好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潜心做一个有追求的演员,踏实打磨演技,耐心等待机会,总会有出头的时候!就他目前的状态而言,估计会有更
  • [我来了]2.夫妻宫里同时存在地空和地劫夫妻宫同时坐地空、地劫星,这种人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普遍对爱情抱有很高的标准,渴求完美的感情生活。#浪漫##婚姻##
  • 如一开窗户即见对面有尖形建筑物(屋角、墙角等)这样的住宅容易犯口舌、犯官非,家人身体易染疾病,具体应到谁的身上,当看风水局而定。首先卧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畅清新
  • 【1】脾虚的第1个阶段脾气虚脾虚首先是伤气,也就是脾气虚;【表现】这时候大便开始不听话了,有些不成形,食欲也开始差了,精神也跟着差了【调理】四君子也是益气健脾的
  • (p2)哥倒是很淡定,还笑了笑搞得像知道他会来一样,但这几率太不确定了吧应该不是哥计划内,要是真有这本事那还假死干嘛直接给宇虫王算一卦(不是要么就是真的一开始没
  • 些许,缘份的天空,从此弥漫着另一种薄凉,在花开的季节,辗转成春泥般的爱护    吟着再见,再见,却又在诉说另一份依依不舍的眷恋,当你那潇洒般的身影背向而行时,你
  • 好像从小到大一直在为这些东西奔波竞选比较今天过了一个团委的一面,巧的是那个团委并不是我一开始的选择,舍友拉我去的,但是尴尬的是我过了她没过,现在要去面二面。总是
  • ある日、祝英台は父から一通の手紙を受け取った。 一方、祝英台と別れた後の梁山伯は、とても彼(女)を懐かしく思った。
  • 在远航大哭特哭了三次一次是最后一场演出前 我们在舞台上围成圈 鳗给我们放她曾经爱听的歌 “也许演完今天这最后一场 我和你们中的很多人 虽然还在一个学校 也许不会
  • 过去我们做文学出版的老编辑都觉得自己是做文化的,要做出传世之作、经典之作,这样的理念与市场、与爆款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相悖。因为出版了头部作家的作品,所以我们有
  • #与绳友共勉#在我眼里已经是非常厉害的花式大神了是工作中的女强人 是会点亮生活关爱朋友的人每一日的当下依然超级刻苦和努力运动让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是一种
  • 真是无语没什么吃饭的欲望,主要是太美食荒漠了今天吃晚饭时候很愤怒,又想起来要跟旅游部掰扯了,一定要!菌子真好吃 #任嘉伦[超话]##美度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桃
  • 因为已经确定眼前这个人大概率就是未来一生的伙伴了,俩人开始想着出去玩,做很多之前没钱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像是重新热恋了一遍,去吃想吃的东西,去约会,去单纯花钱买
  • 在里面精心挑了一个小时的脸结果付钱的时候又被逮了啊啊啊啊[可爱][可爱][可爱]好好看看我精心挑选的宝宝呜呜呜去的太晚了都是丑脸,关键我去的这天还上了侦探贝!b
  • ""早晚你都是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开心的时候,未必会有人愿意跟你一起分享;焦虑恐惧的时候,更不会有人能替你分担"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 我是个爱旅游的人,所有的假期都要出去,可为何这么多文化底蕴等着我,而我只想睡个好觉刷刷剧,撕开回忆的封口,我之前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我多回忆下往昔,来日便会更好,
  • 봄이야(是春天呀)1.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在春天(봄)才取的杋(범)2.外馍有时候会叫他Beommie,这种xxmie在欧美虽然是很常见的昵称,但巧合的是“Beo
  • 3. 高血脂人群,要注意控制脂肪总摄入量,其中鸡蛋建议一天不超过 1 个,一周不超过 5 个对于高血脂人群来说,他们的脂类代谢已经出现了问题,对于食物来源的胆固
  • (这本杂志大家可以看看之前上过的人,很明显鱼头是有向上冲的决心的经过云之羽也知道,鱼头背后就真的没什么人,鱼丝就是她除了自己之外唯一能借的东风,各种拉表讨销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