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诸位仁者大家好!惭愧学生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本,今日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一)」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甲四、具缚凡夫带业往生临终接引,全仗佛力。

  印祖《文钞》云: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于一生取办,实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槃,其难如是。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己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

  又: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无量寿经.至心精进》第五品中经文,「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此句经文即法藏菩萨告诉我们,净土宗为他力果教。科注念老引日本峻谛法师在《无量寿经》注解里头解释这句经文,「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个事情法藏菩萨知道,这个常途净土之行是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上面四法界是净土,下面六道轮回秽土,这个事情他知道。「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我不是求一般的净土,我求最殊胜的,超越这个四土的净土,他求这个,这就不是他的境界了。

  第二,「谓实虽随各自乐欲,应摄取之,今欲五乘齐入报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句的意思,实是实实在在,虽然随着各自,每个修行人的乐欲(爱好跟他的愿望)应摄取之,譬如小乘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所得的乐,他们的欲望不一样。初果的人希望证二果,二果的人希望证三果,三果的人希望证四果,不相同,这是随着他自己修证,他能够证得,这个是他应该摄取。现在法藏比丘他的愿望,是希望五乘齐入报土。这个意思深,五乘包括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这五种人能够统统都入实报庄严土,这个不容易,这个太特殊了。所以这个意思深,不是我的境界,这个事情我们无法想像,套一句佛法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一般说根本就不可能。不可能为什么变成可能?这个里头义理很深。

  第三个,「谓虽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我能经无量劫,当克获之,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也」。这个菩萨是三乘菩萨,念老括弧说,「法报二身,经无量劫必可悟证」,但是现前不行,「但当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不是我的境界。

  接着峻谛法师又云:「虽有三义不同,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这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信心问题,对这句要产生决定的信心,绝不可以有丝毫怀疑,那就是上面三种是普通一般的途径,净宗是特别的。净宗怎么特别?把自己丢掉,不靠这个,全靠阿弥陀佛,我能不能成就与我自己没关系,我自己的能力当然不行,了生死出三界谈何容易,决定做不到。但是现在怎么样?现在专归佛力。八万四千法门要靠自己,无量法门也要靠自己,现在我全不靠自己,全靠阿弥陀佛,主要意思在此地。靠佛力凭什么?凭四十八愿,和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持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句,黄老拈出来要我们记住,净宗法门总是抛却己分,专归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抛却己分;请佛明示,即是专求佛力」。

  「抛却己分,专归佛力」,这是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他自己开辟的他力法门。不用自力,办不到,完全靠阿弥陀佛。我念得好,念得相应,没有杂念了,到时候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峻谛师,他说出这句话,「开他力门」这个说法,「正明净宗超情离见,不可思议」。说得好,说得一点都不错,净宗是专靠他力,不靠自力。正明,真正说明净土宗超情离见,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情是情执,见是见解,超越了,离也是超越,真正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究竟方便」,方便到什么程度?方便到究竟,没有比这个再方便的了,叫究竟。方便法达到究竟圆满,一句佛号,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底下接着说,「果觉因心之无上妙谛」。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果觉,成佛是果。阿弥陀佛是圆满的觉悟,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无量觉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用无量觉做为我们因地修行的中心、核心。我们修什么?我们就用无量觉。念念不离无量觉,念久了,无量觉自然现前。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榜样,真正不可思议。用弥陀果觉做为我们修行的(我们在因地)因心。

  峻谛师曰:「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念老解释说:「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于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门,同属果教,皆是从果起修。此殊胜难思之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亦正是净密二宗方便究竟处。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以上皆恭录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七集)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文钞》与融明大师书曰:「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师父上人在《科注》中多次开示:「佛在大乘经里面说过很多次,讲到真正相信,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是什么根性?没有一个不是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这个法门,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让你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他能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他一生成就,道理在此地。」说明我们能遇净土法门,生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乃蒙无量诸佛加持(即阿弥陀佛加持),此乃实属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文钞》云: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曰: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当人每欲疑惑己为罪恶凡夫,十恶造尽,故对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生不起十足信心,故祖师大德常举莹珂法师、张善和等大德为例,增强吾人求生之信心。《净土圣贤录》记载唐朝张善和,张善和就是临终忏悔十念往生的。他是个杀牛的屠夫,杀业很重。在临命终的时候,他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是地狱境界现前。他知道这个罪业很重,这么多人来问他要命,来讨命,他就大喊救命。所以这是机缘就很巧,宿世善根具足,蒙佛加持,正好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在里面喊救命,出家人就来问一问什么事情。他就大喊,好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出家人知道,赶快点了一把香,教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着这一把香就大声念佛,念了十声,他说: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就跟阿弥陀佛走了。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念佛往生,张善和是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己罪业深重,有那么大的能力往生吗?没有,全靠佛力加持摄受他往生西方。

  念老在《科注》第十八愿中引《合赞》文,《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在一经宗趣中又引《要解》经文,「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这是净土法门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成就。「五逆十恶」,这是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必堕地狱,无间地狱,地狱里最严重的,没救。可是怎么样?遇到净土法门,真正忏悔、真正回头还是有救。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对于信愿持名,不怀疑,你就接受了,真肯干,临终这口气还在,只要念十声阿弥陀佛都能往生。「十念成就,带业往生」。

《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
第二十六段(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在本经中,常称如来为世尊、佛。那么什么是“世尊、佛、如来”呢?佛有很多表示功德法身的称号,“世尊、佛、如来”只是很多称号中最常用的三个。佛具足一切福德功德,其德行受到天界众生和十方世间人的钦仰,被尊称为世尊。 世尊于世,非常稀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仅有一尊佛住世、仅有一尊佛在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无量无边多的众生,所以佛是最尊贵的人。
世尊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都可称为世尊,然而我们在佛经上常见的“世尊”则多指释迦牟尼佛。
世尊在梵语中叫做“路迦那他”、或“婆迦婆”。是一种尊号,唯佛所得,此尊号说明佛具万德,于世独尊,一切天人凡圣尽皆尊敬,为世间最尊贵的圣者之意。“婆伽婆”含有六义,都含摄在“世尊”的意译中、即:
1、自在:菩萨有两种自在,一、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第八不动地以上菩萨有四种自在,即:一、无分别自在;二、刹土自在,即净土自在;三、智自在,为九地菩萨所得善慧地自在;四、业自在,为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得自在。
如来法身有八种自在,即:一、能示现一身为多身;二、示现一尘身而充满大千世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于一土而化现无数不同之身;五、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六、得一切法而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而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而犹如虚空。
另有修行六波罗蜜者可成就十种自在,即: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信解自在;八、如意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世尊还具有戒自在、定自在、慧自在、神通自在,具足以上所说所有自在,无处不自在、无时不自在、无事不自在,永不被一切烦恼所纠缠,得的是真正的大自在。
2、炽盛:意思是火势猛烈、旺盛、兴旺、繁盛。指如来智慧之火能使贪嗔痴三毒永尽无余、使戒定慧三善永远兴旺繁盛。
3、端严:意为端庄严谨,学问通览,法座端严,指如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具足庄严。
4、名称:如来粗说有十种名号,每一种名号都具足功德,每一种功德都殊胜圆满,其德号名称,遍传于十方世界。
5、尊贵:意为高贵而值得尊敬,指如来常以智慧方便利乐众生,以甘露法雨,普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诸解脱,非常尊贵。
6、吉祥:寓意美好、幸福,是好运的象征。指如来为一切众生解除生死烦恼,为众生带来美好、幸福,好运、吉祥。
佛:是梵语的音译、全称为“佛陀”;是觉、觉者的意思,也就是觉悟到真理的人。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通达诸法实相,成就了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诸多功德,所以称为“佛”。一个“佛”字总摄一切福德功德,其名号细说有上万个,分别象征着佛的不同功德,使佛陀的真如体性和广大功德一目了然。
如来:是梵语、音译为多陀阿伽陀,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如指真如,含三层意思:一、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此为法身如来;二、佛在因地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所得的圆满报身,名报身如来;三、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此为应身如来。
以上所说,就是人们对佛常用的三个称号所含之一切德能。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这里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是从生死中觉悟到永生的真理。觉悟有高低不同,共分为四种,即:小乘菩提、二乘菩提、大乘菩提、一乘菩提。
小乘是声闻乘、二乘是缘觉乘、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小乘是于人生无常、生死可畏中彻悟“苦集灭道”四圣谛,通过四禅八定及灭尽定的修行,断见思烦恼,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的阿罗汉圣果,觉了如来一切智。
二乘与小乘同是于人生无常、生死可畏中彻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不同的是在四圣谛的基础上悟入十二因缘,并依十二因缘作观行,断无明所生之一切法,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的辟支佛果,觉了如来一切智。
大乘是悲智双运,觉知我与众生同根同体,无二无别,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修四摄六度法,悟入人法俱空,空有不二之般若慧海,断惑灭障,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生死涅槃两不住之大自在菩萨果,觉了如来道智。
一乘是佛乘,为唯一成佛之法,此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由外生、不从他得。反观自心,空有俱寂,二德具足,三觉圆满,名之为佛。佛者觉了如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成就佛乘,佛乘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仅是智慧的总成,也是最究竟之法,更是成佛的象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意味着成佛了。
因此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有所得还是无所得?以我的理解,是无所得,因为如果有个有所得,就有了有所得的我相,继而生出所得之法相,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形无相的,如此用有形有相的我去证无形无相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如同水中捞月,这样不仅捞不着月,还有可能被水淹死,所以我认为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但我不知这种认识对不对,请世尊开示。
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你这样的认识是对的,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一切法,在自性中,本无一法,既然本无一法,又哪来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所谓得与不得是二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二法,不二法中,又哪有什么得与不得呢?世间人执于一边,生断常二见,认为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个没有实义的名称,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已。像这样去认识,就不会生邪见。

很安定,
很安詳,
不會多動,
這是出家人的本色。

出家人無欲無求,
甚麼都不在乎,
甚麼都不希求,
只是專一地去做一件事,

就是「 唯道是務 」,
唯有向道,
唯有向解脫向涅槃,
唯有修戒修定修慧,
是出家人唯一的工作。

這段經文,
顯示了出家主要在於發出離心,
要出離煩惱,

出離三界,
出離一切人所愛染的。

世俗人可以發增上生心,
希望有進步,
希望明年比今年進步,
希望來生的福德比今生好,
這是人天乘所發的心。

我們出家人,
學大乘的就講發菩提心。

但無論大小乘,
出家人都要發出離心,
要離煩惱出三界,
放棄一切財物眷屬,

如果不發出離心,
我們就不可以受用到出家的好處。

你們不是為了解脫而出家的嗎?

第三 ,
我再引用
《 雜阿含經 》 :

「 出家之人,
卑下活命,
剃髮持缽,
家家乞食,
如被禁咒。

所以然者,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究竟苦邊故,

諸善男子,
汝不為王賊所使,
非負債人,

不為恐怖,
不為失命而出家,
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佛教誡當時的比丘 :

出家的人,
是要「 卑下活命 」,
要持缽乞食,
要把頭髮剃除。

世俗人很注重頭髮的裝飾,
有頭髮才可以裝飾,
沒有頭髮就不能裝飾,

無論是做官或是做其他職業,
無論是男是女,
把頭髮裝飾好,
就代表他的身分地位。

但出家人把頭髮剃光,
就不可以裝飾了,
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打扮上。

佛制時,
每個出家人都是三衣一缽,
不可以有四件衣,
不可以有兩只缽。

釋迦牟尼佛以前是太子,
他有很多兄弟都是皇子,
還有一些王官大臣,
後來跟隨他出家,
他們也一樣在僧團中過簡樸的生活。

當時的比丘,
每天上午拿著缽在俗家人的門外,
靜默地站著,

如果他們對三寶有信心,
願意種福田,

他們自然會在適當的時候,
拿著食物,
恭恭敬敬地跪著供養出家人。

而出家人不可以因為某家富有就去那家乞食,
或某家是我的親人,
就去某家乞食,

一定要依著次序去乞食,
最多只可受七家的供養。

如果一家的供養已足夠,
就可以不再乞,

但如果當天乞了七家仍未夠,
即使挨餓,
也不能再去乞食。

這就是
「 卑下活命 」。

就算出家前是皇子或大官,
有權有勢,
有地位,
有財富,
有錦衣美食,

但出了家就要全部放棄,
就要這樣生活。

他們放棄榮華富貴,
過著簡樸的生活,

好像被人念了禁咒,
被人咒到傻了一樣。

印度人很喜歡念咒,
醫病要念咒,
捉蛇要念咒,
害人也要念咒。

「 禁咒 」
即是被人害。

他們有大好家庭不去享受,
卻到處去乞食,

到底是為了甚麼?

他們是為了求勝義,
也即是為了求涅槃求解脫的緣故,

為了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所以不惜犧牲一切世俗的享受。

如果我們不盡形壽來修諸梵行,
被眷屬財物牽制著,

就沒法子放下一切專心修行,
就沒法子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現在的世間人,

都未能免除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等種種憂悲苦惱,

確實是苦海無邊,
只有放下一切來修行斷煩惱,
破我執,
斷無明,

才可解脫生死,
超出三界,

才可以永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盡了苦的邊際,
就可以登彼岸。

中國古代的人,
如果犯了法,
欠了債,
出了家就沒事了。

但佛制時的出家人,
很多都不是被國王所逼害而出家,
也不是因為犯了法而出家,

不是為了避債而出家,
不是為了避免恐怖的事情而出家,
不是為了保存性命而出家,
而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出家。

佛對比丘說 :

你們不是為了解脫而出家的嗎?

既然是為了解脫而出家,
就要精進修行,
要無所罣礙,
把甚麼都放下。

這段經文點明了出家是為了甚麼,
而且說得非常明白。

第四 ,
我再引用
《 雜阿含經 》,
經中有一婆羅門問阿難 :

「 阿難,
汝何故於瞿曇所出家?」

「 瞿曇 」
是指釋迦佛的姓,
釋迦是族名。

釋迦佛有三十二相,
阿難尊者有三十一相,

他的相貌非常英俊,
差不多有佛那麼圓滿,
他非常聰明,
很令人歡喜,

又是比丘中最年輕最英俊的,
所以那個婆羅門看見他跟佛出家,

就覺得很可惜,
也覺得很奇怪。

阿難簡單地回答 :
「 為斷故。」

婆羅門復問 :
「 斷何等?」

阿難回答說 :
「 斷貪欲,
斷瞋恚,
斷愚癡。」

貪欲、
瞋恚、
愚癡是三毒,

也是根本煩惱,
如果斷了三毒,
就可以破無明,

斷除一切煩惱,
就可以了生死,
得解脫。

我們出家剃頭不是為了貪圖涼快,
不是為了別人叫我們師父,
而是為了斷貪瞋癡。

從以上的幾節經文,
我們可以體會到出家的作用,
主要是要破除世人的自私心和狹隘性。

世俗人因為被自己的家和自己的親族束縛著,

要牽掛自己的父母、
子女、
兄弟等等,

他們一定有自私心和狹隘性。

而出家就全部捨棄,
放棄了世人所執著的自私性和狹隘性,
放棄了自我,
放棄了家庭,
放棄了親族,
放棄了一切財物,
放棄了名聞利祿,
把一切都放下了。

出家也有
「 消極 」的一面

有的人會想 :
這樣會不會很消極?

這到底是不是消極呢?

或者有人以為,
那些事業失敗,
情場失意的人,
為了逃避現實才會出家。

這種想法是錯的。

如果有人這樣出家,
他的動機就不正確。

我們出家,
純粹是為了斷煩惱,
了生死,
得解脫,
是為了普利眾生。

這樣的出家,
絕對不消極,
絕對不是逃避現實。

如果講出家有消極的一面,
那是消極於自我,
消極於財利,
消極於世人所貪愛的一切。

但另一方面,
卻是積極於向解脫,
積極於向寂滅,
積極於修梵行,
積極於修戒定慧。

這種大積極,
世間上的人都做不到。

這種不是逃避現實,
而是超現實。

世間的現實并不理想,

生老病死有甚麼理想可言?

有親愛就有別離,
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有甚麼理想可言?

所以我們要超脫它,
改造它。

我們出家就是要超脫現實,
改造現實,

由不理想而達到理想,
這就實現了所謂出煩惱家。

我們出家,
並不只是形式上剃了頭,
穿上僧袍那樣簡單,
主要是為了出煩惱家,

出了煩惱家才達到解脫、
自在的目的。

所以,
依佛制,

就要用無家、
無私、
無我這種平等的方式來修學出家法,

修學佛法,
修學解脫法。

在僧團裏,
所謂的六和共住,

就是無我、
無私、
平等。

大家住在一起,
所有人都要持戒,
不管你在家時怎樣有地位,
怎樣有財富,
出了家,
人人都要守戒律,
要戒和同遵。

大家都要智信三寶,
見解是一樣的,
就是見和同解。

大家的受用是一樣平等的,
不會誰厚誰薄,
人人都是三衣一缽,
就是利和同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夏天就要穿嘛owo喜迎摘草莓再贩,但我摘草莓留学校了,只能那ap15草莓凑个数[嘻嘻]这条裙子我太爱了,红op简直是草莓蛋糕本糕[馋嘴][馋嘴]加上最近沉迷做超
  • 夏天就要穿嘛owo喜迎摘草莓再贩,但我摘草莓留学校了,只能那ap15草莓凑个数[嘻嘻]这条裙子我太爱了,红op简直是草莓蛋糕本糕[馋嘴][馋嘴]加上最近沉迷做超
  • 夏天就要穿嘛owo喜迎摘草莓再贩,但我摘草莓留学校了,只能那ap15草莓凑个数[嘻嘻]这条裙子我太爱了,红op简直是草莓蛋糕本糕[馋嘴][馋嘴]加上最近沉迷做超
  • 夏天就要穿嘛owo喜迎摘草莓再贩,但我摘草莓留学校了,只能那ap15草莓凑个数[嘻嘻]这条裙子我太爱了,红op简直是草莓蛋糕本糕[馋嘴][馋嘴]加上最近沉迷做超
  • 夏天就要穿嘛owo喜迎摘草莓再贩,但我摘草莓留学校了,只能那ap15草莓凑个数[嘻嘻]这条裙子我太爱了,红op简直是草莓蛋糕本糕[馋嘴][馋嘴]加上最近沉迷做超
  • 1986 《 歌声与微笑 》“ 任何机会 都是要给有准备的人 顺理成章的得到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
  • 1986 《 歌声与微笑 》“ 任何机会 都是要给有准备的人 顺理成章的得到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
  • 愿你‮要想‬的明天,‮如都‬约而至。#幸运# [心]请永远保持你‮中心‬的光,因为‮不你‬知道,谁会‮着借‬你的光走出‮暗黑‬;​‎ ͏ [爱心]请你永远保持‮
  • 【新华社:这是美悍然要求关闭休斯敦总领馆的对等反制】#中国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仍在运转#  24日,中国外交部通知美国驻华使馆,
  • 所以,对他们而言,感情付出了就很难说撤就撤,他们爱一个人,就会照单全收,因为,对他们来说,一段真爱真的太过重要了。所以,对他们而言,感情付出了就很难说撤就撤,他
  • 【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1。宝宝抚摸:沐浴后,两餐之间;抚摸可根据BB的喜好,或根据年龄进行。当你长牙的时候,你应该多按摩你的脸;当你爬的时候,你应该多按摩
  • !#王艺瑾[超话]#wyj#王艺瑾硬糖少女303门面大Vocal# DAY21 成为500g的感想小作文预警从没想过我还可以成为一名打投女工(其实我觉得现在我是
  • 在中央财政已经安排1489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基础上,新增安排71.5亿元价格补贴资金。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
  • 我用了一年多的玻璃杯 给我弟用几天就打碎了…… 本来就不想给他用 我爸妈又说反正我现在不用 就借给他用了 还挺贵的 淦 心疼我的杯子呜呜呜呜 第一
  • 从前她对销售培训、演讲是陌生的,经过在兰心绣平台的历练,她早已轻车熟路。哪怕你的脸上有皱纹,但如果你的心态是好的,那么这些皱纹也是向上的、上扬的、它看上去是让人
  • 下个月首播的NHK单元剧《太阳之子》(暂译)三浦春马与柳乐优弥、田中裕子合作,三浦饰演一个因肺病而离开战场的士兵,成为了幸存者,友人表示三浦于剧中角色中得到共鸣
  • 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让时尚高级的电影感与清新温柔甜蜜结合#深圳婚纱摄照# #深圳婚纱照# #穿上婚纱去旅行#婚纱摄影客片深圳婚纱摄影//深圳婚纱照//深圳婚纱摄
  • 但是美食部分写得非常诱人,建议搭配零食一起看,我真的是边看边吞口水的[允悲]!霸王餐:关注博主 点赞+转发+评论你最爱吃的一种汉堡 抽一个朱古力送霸王餐朱古力福
  • 现在对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相信你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已经有能力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因为你是我的希望,让我感受到了爱。
  • #奇异博士# #优贝体育[超话]# 恐怕没有一个NBA冠军联赛会迫使多诺万·米切尔(Donovan Mitchell)和鲁迪·戈伯特(Rudy Gobert)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