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弥陀如来实相身为物身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

怎样的状态是不如实修行、和名义不相应呢?二不知。

先说“二不知”。

“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这是“二不知”。这个“知”就是如实知,知而信,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根本。

如果知道阿弥陀如来是实相身的话,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当然没有任何怀疑。他是实相身,可以破除我们的一切无明,破除我们的一切妄想。

很多人担心,“妄念这么多,念佛管用吗?”这明显是不知实相身。妄念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可以破除一切妄念,根本不用担心。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在山谷里,丢一块石头下去,云再厚,再多,石子都可以直过无碍,直接到达山谷之底。

石子比喻这句阿弥陀佛。石子丢在云雾里,你看都看不着;一句佛号念了以后,似乎没有了。妄想虽然多得像云,都盖住了,但是这块石子是直穿无碍的,实相身的阿弥陀佛直接从你的妄想里面穿过去,没有任何障碍,不用担心。如果你了解这是实相身,就安心了。

同时,这个实相身也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能,不仅是从理体上说的,而且已经显现成为一个事相,成为一个看得见、听得着、念得出来的名号。

比如做科学试验,其中的原理好比是实相身,但是这个实相身没有把它变成实际的产品,还是用不上。如果做成手机,手机信号传递是原理,它既有这个原理存在,同时又变换成了可以使用的手机,原理变成了一个实际的产品。阿弥陀佛所证悟的实相成了一个现实可用的产品,成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有这六个字的实相身、为物身,就很方便了。

“物”是众生。“身”是一种存在,是为了众生而显现的存在,而这样的众生是指烦恼罪业的众生。“为物身”,简单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如果阿弥陀佛实相的存在,只有大菩萨才可以相应,众生根本看不见,那就没法接触了。所以他这种真理实相的存在要为凡夫显现出来,这就是实相身和为物身两者结合,这样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对念佛能否往生有担心、疑虑,或者喜好杂行杂修,其实是对实相身与为物身不了解;如果了解了,就不会去杂行杂修。比如说“为物身”你了解了,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这样的本愿,而成就救度众生的名号,你不可能再去杂行杂修了。因为别的不是为物身,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如果了解了实相身,不可能有怀疑,了解实相就是明信佛智。所以,正确理解实相身就会有信心,正确理解为物身就会专修,专修和信心是一体的。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南无阿弥陀佛

———————————————

★ 很多人担心,“妄念这么多,念佛管用吗?”这明显是不知实相身。妄念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可以破除一切妄念,根本不用担心。

★ 比如在山谷里,丢一块石头下去,石子丢在云雾里,你看都看不着;一句佛号念了以后,似乎没有了。妄想虽然多得像云,都盖住了,但是这块石子是直穿无碍的,实相身的阿弥陀佛直接从你的妄想里面穿过去,没有任何障碍,不用担心。如果你了解这是实相身,就安心了。

★ 同时,这个实相身也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能,不仅是从理体上说的,而且已经显现成为一个事相,成为一个看得见、听得着、念得出来的名号。

★ “物”是众生。“身”是一种存在,是为了众生而显现的存在,而这样的众生是指烦恼罪业的众生。“为物身”,简单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 如果阿弥陀佛实相的存在,只有大菩萨才可以相应,众生根本看不见,那就没法接触了。所以他这种真理实相的存在要为凡夫显现出来,这就是实相身和为物身两者结合,这样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 对念佛能否往生有担心、疑虑,或者喜好杂行杂修,其实是对实相身与为物身不了解;如果了解了,就不会去杂行杂修。比如说“为物身”你了解了,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这样的本愿,而成就救度众生的名号,你不可能再去杂行杂修了。因为别的不是为物身,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 如果了解了实相身,不可能有怀疑,了解实相就是明信佛智。所以,正确理解实相身就会有信心,正确理解为物身就会专修,专修和信心是一体的。

南无阿弥陀佛

———————————————

相关法语

◇ 如果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讲,推到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生者”就是为物身;“不取正觉”,所取的正觉就是实相身。当然,正觉本身既是实相身又是为物身,不过分为两句话来说,就比较清楚一些。

◇ 什么叫为物身?诸佛证悟诸法实相之后,还要救度众生。他不像阿罗汉作自了汉,或者像菩萨七地沉空难,那样就不能出空入有。为救度众生,佛的“实相身”必须显现出“为物身”。

◇ “为物身”,可以把无相变为有相,这句名号能够看得到,然后从有相证入无相;可以从有为证入无为,我们嘴巴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多少句,但是可以证入无为;可以从有量证入无量,好像念佛也有数量,最后证入无量:这都是名号“为物身”的方便。

◇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非常方便的。这句名号,我们要视如本命元辰,要念兹在兹,不可有半点疏忽。谁要是知道名号的好处还不念佛,那是不可能的。不念佛念什么?天天念业障。念佛多舒服,多自在!这句名号天天给我们的心灵做按摩。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山中
王勃 〔唐代〕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参考资料:完善

1、梁川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10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人生就像车站,来去匆匆。有喜有悲,有聚有散。用生命买票,用时光做运载。我们都是无奈的乘客坚强背后,是数不清的恐惧和不为人知的心酸,再怎么脆弱也有无人依靠的时候,只能选择坚强既无半点野心,又无一丝期望乐观而灿烂的笑容不仅愉悦自己,也快乐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舒服的关系来源于懂得分寸冷静应对每一事,微笑面对每一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范丞丞表演失利落泪 范冰冰:菜被偷了还可以再种
  • 橘子皮秒开指纹锁,你的手机安全吗?
  • 韦德无限期离队,欠JR一个道歉,老詹暴砍四双!
  • 丈夫把妻落加油站,妻子上个厕所出来车就不见了,还不记得丈夫电话!
  • 中国速度!苏炳添6秒55柏林取开门红
  • 月全食将现身天宇
  • 细思极恐!橘子皮秒开指纹锁,支付宝支付都可以?
  • 韩国消防部门回应大火:已致41人死亡 人数可能继续上升|火场逃生有诀窍 铭记心中很重要
  • 火车站刷脸通道
  • 萨达姆曾写“霸道总裁”言情小说,被吐槽“完全是垃圾”
  • 新浪微博被约谈,热搜榜下线整改;微信团队今年阳光普照奖,每人一台顶配版iPhoneX | 早报
  • 做好准备!2018年一大波消费红利正向你涌来
  • 吓尿|高速路惊现幽灵车【今日热点】
  • “超级蓝色血月”将上演 NASA公布路径图及观测时间
  • 科学家发现长寿新规律:饭量减1/3,多活20年!
  • 一块橘子皮秒开指纹锁!还有多少功能只是“看似”安全?
  • 韩国大火为何伤亡惨重?消防部门回应:建筑易燃,出口过窄
  • 火车站启用刷脸通道
  • 飞机厕所抽烟被罚?具体是怎样的
  • 茅侃侃家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