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

《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法”的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的恶、善;也包括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为什么也不住著呢?因为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你的心经常惦记它,或者把你已经得到的境界放在心上,这些其实都是障碍,所以无所住本身就是法,就是道。

有的同修对于坐禅之中或之后很多的感觉、幻相、幻觉很在意,说看见什么影像了,看见什么情景了,听到什么声音了,或者是梦见什么了。有的同修甚至心里暗暗得意,沾沾自喜,也跟别的人交流。

所有在静坐中所发生的由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感触到的异常现象,都是幻相,都得放下。可能这样讲让很多人很伤心,因为费了老大劲,就有这么点感觉,现在你说都是幻觉,要放下,那他们怎么能乐意呢!

坐禅的人沉溺在由坐禅带来的各种奇异的现象和幻觉中,乃至于沉溺在由静坐带来的那种身心的混混沌沌、没有什么太多念头这种舒服的感觉中,这后面是有一些心理机制、心理背景的。

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坐禅的人有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没有舒展开,比如,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自我肯定,这些没有完全舒展和实现,于是就有人把坐禅中得到的那些东西作为一种满足、一种补偿。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样的修行人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厌离现实生活,跟周围的人不合作,自我封闭。我们知道在修行人中,也有远离人世的头陀行,也有深山老林的闭关苦行,也有出离心生起的厌离行。

但是,前面说的这种坐禅的偏差,和刚才讲的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要搞错。前面我所说的沉溺在坐禅的各种奇异幻觉里,作为对现实生活、心灵世界一些漏洞的补偿,这种情况是一个修行的错误,应该要避免。

有的同修可能还会说,我的感觉不是幻觉,很真实。不要说你坐禅的感觉是幻觉,就是你现在摸你的身体,够真实的吧,这也是幻。

可能还有一些人坐禅的时候,得到一种特异感知能力,比如预见一件事情的能力等等,后来都得到了印证,难道不是真的吗?这个也一样,应该说更可怕,因为你更容易沉溺在这种能力中。

一旦你沉溺在这种能力中,你的修行也就停下来了,甚至可以说划句号了。就像你从石家庄坐车到北京,离北京还远着,在定州那儿有个花园很漂亮,你进去歇会儿,一进去就不出来了,你以为那个花园是北京,这就被耽误了。

那么你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说要我们坐禅,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我们之所以轮回,我们跟佛之间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个见地——佛是佛见,我们是众生见。佛的见是如实见,我们是颠倒见。

这个见,当然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但是,根本上是在起心动念处,心和境相对的时候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会整个改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你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想六根运作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听,还是见,但是不一样了,主客观颠倒了。

在古代禅师们讨论修行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公案。有个禅师觉得修行很到家,点一柱香,把腿一盘,在香点完之前,能坐脱立亡。坐化,这个厉害啊!坐化之后把身体一烧,烧出很多舍利。但是,另外一位禅师就说,你就是坐脱立亡,烧出再多的舍利,不如下得一句转语。

下得一句转语是个禅宗术语,它指的是禅师在对答之间,表现自己跟佛一样见地的那一句话。因为跟佛一样的见地,不是以一种特异能力来表现的,也不是以五眼六通来表现的,那个见地就在禅师们的机锋往返之中,你和盘托出的、流露的真正的那个东西。你有了这个,就见与佛齐。

跟有些宗派和传承比,这可以说是禅宗不共的地方。我们知道,现在汉传佛教之外,有的传承的修行不是这种思路。禅宗的思路,如我刚才讲的,重视见地,“只贵子见地”,甚至有的禅师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不重视你的行,只重视你的见地。

“行履”是什么意思啊?比如,我一晚上没睡觉,彻夜打坐,我如何地苦行,这个不重视,重视的是见地。当然没有得到那个见地之前,我们还得用功,还得有行履。这是它的不共的地方。

我们现在打禅七,没有让你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参话头,但是如果你们能树立我刚才所讲的这种修行的正见,你坐在那儿具体操作怎么用功,并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关于你修行的正见,究竟想干什么,为了什么,要什么,这个重要。以这种正见去统摄和指导你的修行,那就是禅。

也有的同修在坐禅之后做一些梦,梦境就更不真实。梦境有时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欲望心中情结的流露,也有的是我们在坐禅深入以后,内心深处潜伏的意识种子、业的种子表现在梦中,以图像显现,就像一些故事。

再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作家,他写电影剧本,肯定最早是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不管这个电影剧本演出来有多么地生动,它的来源是一些基本的理念、想法和素材。

我们心里也有这些剧本的原型,平时显现不出来,静坐深入,白天的意识活动趋于平静,在梦中,这些深处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所以,也不可依梦境生出很多的见解、想法来,也要让它过去,还是那一句“心不住法”。

有的人做有预见性的梦,你也不要以为奇怪,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并不了解,它有很深层次的心意识,它本身就是超越时间的,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它有过去的信息,也有未来的信息。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而时间是依分别建立的。

有的同修坐禅以后意识活动很敏锐,作诗、作偈,这也是一个禅病。如同刚才我所讲的,从石家庄到北京,走到定州停下来了,有个花园进去转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静坐中,由于内心的平静,造成你的心智敏锐、才情横溢、下笔万言、滔滔不绝,这个没有什么,你要是执著它,就是病了。

有时候看看写的偈子,好像也蛮有点味道。古代开悟的人不是写偈子吗?我也能写,是不是也到家了呢?这不一样,这是一种病,是你的意识现象。

你的意识就像猴子一样,很聪明,可以变出各种花样来,它在搞鬼。古代的禅师开悟以后写的偈子是怎么来的呢?他是得到了根本的正见,在根本正见的指导下流露出来,它不是意识的花样。

以敏锐的心智这种力量玩点意识的花样,比如写这些偈子,并不难。所有的凡夫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奇特,不要以为是什么,也不要被你写的东西陶醉了——这个又是泼冷水了,意思是你得放下。

事实上,古代大德的开示中说,你就是明心见性,真正见到了那个,你还得放下;你已经体悟了自己跟佛平等无二的心性,你还要把你体悟的那个境界放下,那才是真正的体悟。最后是什么呢?《楞严经》里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个让我们听着有点沮丧,其实无所得一定就无所不得。就像我们用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很少,用碗装更大,用更大的容器更大,不管多么大都是有限;你只有把容器打碎掉,同虚空一样,那才是无边的。你也不要执著虚空的相状,执著又是有边。最终到达的是这个方向。

因此,赵州和尚在他的师父南泉普愿禅师跟前问:如何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现在的人可能经常讲“平常心是道”,但是这句话分量相当重。

这个平常心可不是一般的,而是经过了修道的各种历程,得到、放下,再得到、再放下……层层地超越,层层地放下,最后归于平常心。“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个有什么,我们都会!不然,你这个会,跟祖师的会有天壤之别。

有这样一个方向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坐禅中自己丝丝点点的这些感觉所迷惑。古人也有讲,坐禅中,你贪著于这些幻相的幻觉,叫“鬼窟里做活计”,这是个比喻。

“鬼窟里做活计”是说的阴境,都在五蕴之中,没有超出五蕴,心只要有执著,就是阴境。虚云老和尚有时候又比喻是“闹鬼”。这样一执著就是阴境,不执著就是坦荡的光明相,差异就在这里。希望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的同修们,自己警策、观照和调整。

转自佛弟子文库
明海法师 https://t.cn/RXG1rlH

#觉空禅画# 【昌禾拍卖公告:一叶轻舟】兑现承诺,每年拿出9幅小品对外开放收藏。为的是走群众路线。真正搞艺术原创的画家,一定要尊重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敢开口要钱,那是退休干部的做派,对于书画原创是毁灭性的。真正的艺术家要有自信,要有文骨与立场。这跟所谓“谈钱伤感情”是两码事,也不能混淆为生意。因此,态度和初心端正,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我们都活在全息宇宙的影像里

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禅宗和净土宗。唐朝时非常兴盛的一个宗派叫华严宗,其源头可溯至法顺。法顺之所以被尊为“华严初祖”,在法顺所著华严五教止观)中,提出了“五教”之说。

第一是“法有我无门”——小乘教。认识自我是空,不知道诸法亦空,“我无”而“法有”,是小乘的止观方法。

第二是“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包括大乘空、有二宗。空宗以为因缘故生,本性无生;有宗认为境无识有,识有是生,境无是无生,圆成实性无生无灭,这些都是在承认客观现象后又否定客观现象真实性的说法,是针对某种根性的人而言的。
第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依据是《椤伽〉等经的“真如缘起”论。所谓“理”,就是“心真如门”,也就是宇宙的本体,所谓事,即“心生灭门”,亦即宇宙万有现象。认识到本体现象真实如一,互不妨碍,不再执着于空有,亦不需再破这个破那个,安然不动,这是大乘“终教”。
第四是“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达到一种神秘直觉体验,不再假借言说,因此也就达到行禅坐亦禅的高明境界,有点类似于禅宗顿悟的说法。

第五是“华严三昧门”—— 一乘“圆教”。这主要指的是“法界缘起”学说,明白无误地搞清楚了世界的本质,也能随顺世间一切现象,从而达到一种任运无碍的状态,“圆”者,达到圆满无碍境界也。

华严宗的理论中心是法界缘起说。无尽缘起论是华严宗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凡所现象,皆从因缘而起;因果之间重重涉入又互不干涉;可以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也可万物为因,一物为果,彼此重叠涉入,圆融无碍。无尽缘起论运之于法界,则有法界缘起说,法界缘起又有四法界、一真法界等多重涵义。

“法界”是佛教专有的术语。“法”,事物;“界”,分界,类别。一切事物的总类即称“法界”。在华严宗人的心目中,法界即是万物本原——真如和一切现象的总概念。所谓法界缘起,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生起的过程起作用的是因缘,缘起即是法界,法界即是缘起,彼此涉入,不即不离。华严宗称这种状态叫“圆融”。

法界缘起论提出的依据是对《华严经》的发挥。《华严经)经描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境界,说在这样的境界里,宇宙万物同时显现,不仅显现天堂,而且显现地狱,乃至十方诸佛世界,无不在释迦牟尼的证道境界上自然显现。这仅仅是空间,时间也不例外,过去状态、现在状态、未来状态也都在这一念之中显现出来。总而言之,三界十方时空的全体显现于一种境界之中。

华严宗据此推论说,世界的一切现实(包括时空两个方面)之间都是互相通达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现象与本质不二,个体与整体如一。这样,在《华严经》“无尽圆融”思想的指导下,吸取《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华严宗建立起了法界缘起论。

华严宗首先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们的逻辑与空宗的逻辑没有多大区别,既然是缘起,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体性。不过法藏在缘起学说中更强调本体的作用,他说:“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地生。”

这里法藏论述了心与尘的关系,尘是外缘,心是尘的内因。心与尘之间实际上是彼此相生的关系。心与尘和合在一起,就生起种种事相。说到底,心仍然是一个决定因素,但既然生起尘来,心也就成了与尘相对的存在了。

尘是心变化而出,心本身是超越事物的存在,那么实际上再大的事相与再小的事相也是没有大小可谈的,在事相的层次上说大说小,说长说短,如果看一下它与心的关系的话,则不过是一种“心”境而已。法藏介绍说:“通大小者,如微尘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随心回转。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微尘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体小,非别有小。”这就是说,不管大小,都是自心变现,自心变现出大、小的事相,不是另外实存一个大与小。

根据这样的逻辑,华严宗人提出了很有气势的命题,“芥子纳于须弥”,“海水纳于毛孔”,后世有芥子须弥的成语,大致发端于此。又有不少佛教信徒,开口闭口“一瞬间含永远,一微尘映世界”,原话也都出自华严宗经典。自心变现是华严宗立论依据,但具体论证时,他们觉得仅仅说什么东西都只是变现太简单化了,所以又反复地去论证“一”与“多”的关系。在“一”与“多”的关系上,他们先抽象地承认“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辨证关系,进而,通过自己特有的逻辑方法,推导出“一即切”,一切即一”的结论。

所谓圆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和谐,大相通。说的更玄一点,就是说每一个时空点之间都是互通的,从任意一个时空可以进入其它所有的时空。它们之间从根本上讲没有大小、前后的决定性,可以顺着走也可以倒着来,可以从小针尖进入大世界,也可以把大世界放入小针尘里。《维摩经》里谈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曾说菩萨把七劫变为一日,一日变七劫;又能在一间小小的屋里安放无数巨大的莲花座,而屋子外的世界并未受到影响,这就是一种解脱的神通。又比如《法华经》里说,娑婆世界实为净土,只是因为众生心地有污垢才觉得它是垢土,又说世界不管如何成住坏空,释迦的乐土不会变迁,这也可说是一种圆融境界。

华严宗谈圆融时常常提到帝释天的宝珠网,所有的宝珠都能映显其他宝珠的形象,这样重重无尽(如现代科学的全息影像)。法藏为了开导弟子还曾用镜子作过实验。说起来有点象全息照片,每个点都包含整个图像,华严宗的圆融也是如此,每个时空点都可以是整个时空界,以至于“于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处、一切时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诸毛孔现,皆亦如是。”

法藏的思维则充满佛教特有的思辨意味,他说:“融念劫者,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即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世界万有的生成、发展全过程以及彼此间的一切关系放入一念之间,一点之中,彻底地打通一切相对性的界限,从而显发出所谓真如佛性解脱境界,就是华严宗的主要理论特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苏大扬##扬州史话# 【《扬州文库》总目录之第一辑】地方志类 第一册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 (明)朱怀干修 (明)盛仪辑 [万历]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 (明
  • 私自更改钢结构,私改乱建,3层加盖到7层,在多次被行政处罚之后玻璃都多次炸裂还能顽强不屈的持续经营,还能被指定成隔离酒店,老板被当地人称为“有本事”的人。#军事
  • 【金水区一游泳馆发生局部坍塌,正全力搜救】4月18日上午10时51分,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五洲温泉游泳馆发生一起局部坍塌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应
  • "张姓家长喜得千金,公历:2021年3月XX日出生,想给孩子取个带有宣字文艺点的名字,命局分析:本命日元五行偏弱,应增补其五行之气,另原局‘子’水为用
  • 赛前,雄鹿球员扬尼斯-阿德托昆博与一位来自MakeAWishWI(一个位于威斯康星州满足重症儿童心愿的协会)的患病儿童Deyon见面,满足了这为小球迷签名合影的
  • 近期,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的子公司积极应对疫情,研发生产的无人驾驶巴士、无人驾驶洗地车等多场景无人车投入到合肥科技抗疫工作中,在合肥南站等落地应用。近期
  • #每日一善[超话]#[抱一抱]#阳光信用# 人生就那么短,不要为了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委屈了自己。在生存的有限日子里,每个人都要沉住气,踏实走好每一步,坚持过好
  • 第1000天 没想到我选择一起陪考的会是五月天而不是我的偶像TFBOYS,是因为太喜欢了他们仨的歌太熟了,一放我就开始嗨了全程都会跟着一起唱,就不能安心看书了,
  • “修”指修撰、修饰,也有人认为指内心的修养省察。“辞”指言辞、文辞,是所说的话语;也有人认为指文治教化。
  • 3因卡德罗夫带领的是车臣自己部队,为保存实力,并不听德沃尔尼科夫的,再说车臣巷战能力并没大家认为的那样厉害,车臣之战之胜,是因在自家门口,熟悉地形和建筑布局
  • #林子祥声生不息学生哥舞台# 林子祥这次的舞台《学生哥》在原本欢快的基调上加入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唱腔,“少壮就要多努力,来日望自食其力”将自己对“少年们”的鞭挞用
  • #覚知#想起2018年末和很多在生命里有重量的朋友见面吃饭的事,很自然的给她添第二碗煲仔饭的时候,她突然感叹一句,情人还是老的好,她说平时都不好意思吃第二碗饭的
  • 高中时代追求的男生就很多,不过她常爱与我勾肩搭背,遇到要qq,手机号码的都将人推给我,"我背不上这些数字,她记得,跟她要"我算帮她挡了不少的
  • 第五人格•红蝶•十三娘 吾身似浮萍,何以惧尘风。 美智子 十三娘:绯樱 摄影/后期:镜明 妆效/后勤:君瑜 我!再也不想拍夏秋天的夜景了…讲真好废人好废妆效
  • 遗憾的是疫情占据了我两年半的大学时光,没能和好朋友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能和室友们一起去KTV嗨歌,没能在毕业前穿一次学士服,没能和班里的其他人有一张正儿八
  • 【成都看展|4月邂逅一场少女心的幻梦】看了一场治愈一扫心头的阴霾~可惜结束了你们都看了么#成都看展##美好的10000种定义##成都周边游# 4位青年艺术家共同
  • 5月2日,8:00到烟厂后街社区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5月3日,8:04到小区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9:43—9:50到站马屯好宜多超市(紫南花园东院)购物。
  • #肖战顾魏# 肖战顾魏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ʚ ɞ──────✦透过斑驳日光,让人想起那个夏天的你,你是我不期而遇的心动,肖
  • #状态不好不要着急去改变# 【别让坏情绪,吓走了好运气】状态低迷,无法投入工作;依赖他人,给懒惰找借口。 ​#生活小窍门[超话]##状态不好不要着急去改变# 【
  • 大哥,你醒醒吧,你都四十多岁的人了,你没脑袋还是没心啊?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你还是你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