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闻# 【昆明市将长期托管磨憨镇 “四区”叠加政策发展模式属全国首创】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的消息自5月30日发布以来,吸引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关注。6月1日,副市长王迅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采访,介绍昆明市托管磨憨镇工作推进情况。

磨憨镇域内经济社会事务交由昆明管理
昆明市采用全面、整体、长期的方式托管磨憨镇,托管区域覆盖磨憨镇全域,包括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合作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属于联动发展、共建共享的关系,出于稳定各方预期、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的考虑,磨憨镇域内经济社会事务交由昆明市长期托管。
昆明市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原则拟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按照平稳过渡、先立后破、应早尽早原则,对各条块职责分门别类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设定不超过半年的过渡期。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派出工作组驻点磨憨镇开展工作。
对于托管区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问题,昆明市将在保障标准不低于现行保障水平基础上,遵循“只增不减”原则,根据经济社会水平动态调整保障标准,切实增强托管区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昆明市将结合磨憨镇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积极研究出台就学、就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举措,确保磨憨人民与昆明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采取“管委会+公司”模式管理运营
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将在省级部门统筹谋划和全力支持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破解昆明市有产业、缺陆路口岸和西双版纳州有口岸、产业弱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西双版纳州作为边境门户的开放窗口示范作用,促进两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两市州将通过创新沟通衔接机制、共谋规划编制、协同产业发展等措施实现合作共赢、联动发展,努力构建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首尾呼应、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致力于将托管区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功能完备、经济活跃、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口岸城市,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开放门户。
● 昆明市将在管理体制方面优化托管区机构设置,赋予托管区域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压缩审批层级,提高管理效能;
● 在开发运营方面,采取“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计划引入资金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的央企、省属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
● 在资金投入方面,昆明市将坚持多予少取原则,除国家和省给予合作区的财政补助扶持资金外,2030年之前,省级、昆明市和西双版纳州均不参与托管区域财税分成,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支持托管区域发展;
● 在创新融合方面,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引领、先试先行,系统推进跨境合作、省市联动、市州协同发展;
● 在政策方面,用足用好国家、云南省已经赋予的产业、公共服务、通关便利化、投融资和金融财税等扶持政策。
同时,昆明也将认真研究,根据发展需求积极向国家和省级申请支持政策,更好地推动两地联动发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四区”优势叠加。

磨憨国际口岸城市蕴藏无限商机
有经济学家评论:“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蕴藏着无限商机。”目前,已有来自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的企业前往磨憨镇考察。对此,王迅表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国和东盟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境内外开放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旅游等产业,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升级。”
具体来看,昆明托管磨憨有利于加速磨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便利通关服务功能,促进口岸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区域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进而实现货物聚集、贸易发展、产业集聚。
昆明市将以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示范区为目标,推进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东盟企业走进中国,搭建贸易投资服务平台和桥梁。
最后,通过推动磨憨磨丁协同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中老双方优势,实现双方发展要素互补,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跨境产能合作示范区,实现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

昆明将推动大物流体系建设
“当下的榴莲、香蕉等产自东南亚的应季水果,大多通过中老铁路运往我国,而来自昆明的鲜花、云菜等特产也陆续走进曼谷的酒店和餐馆。”王迅介绍,中老铁路开通运营5个月,累计发送货物就达290万吨,覆盖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大大缩短了中国昆明与东盟国家的时空距离,昆明“东引西联、南接北融”的独特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为发展通道经济奠定了基础。
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昆明市将依托中老铁路的开通,推动大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昆明铁路国际班列海关监管场所建设、中老铁路多式联运货物集拼项目建设、磨憨口岸铁路专用线及场站建设,补齐公共仓储、铁路转运等短板,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集运输物流、展示仓储、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国际陆港。
昆明市将积极推动境内与境外运输通道的贯通衔接,尽快建立起陆上运输的时效优势和成本优势,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南亚东南亚更大规模的贸易物流向昆明和磨憨口岸集聚。同时,昆明市将加快建设高能级贸易平台和对外开放载体,构建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发展要素高效流动、高效聚合的枢纽节点和辐射中心,显著提升域内贸易开放、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昆明市还将认真研究好、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及标准,充分发挥贸易创造效应,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加工制造基地。
托管磨憨镇,让昆明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可以有效发挥“四区”的“政策叠加”优势。王迅介绍,“四区”政策各有特点、互为补充,这一发展模式属全国首创。昆明市将统筹“四区”政策体系,组合使用,最大限度发挥好“政策叠加”优势。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丨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二 车驾里的河南
引子:从一车一马到通达天下
  在安阳殷墟博物苑车马坑展厅内,六辆商代“马车”完整有序地排列着,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车马坑遗迹。
  车马坑的最南边,是一条8.35米宽、两边设有1.8米宽辅路的大道,其上,4条车辙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带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王公贵族驾着“香车宝马”,浩浩荡荡出行的场景。
  3000多年后,2022年6月20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成形,“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进一步厚植和巩固河南的全国交通重要枢纽地位。
  联八方,通九州。目前,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16公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机场国际(地区)通航城市增至42个,全货机航线增至48条,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点支撑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钢铁驼队”来往奔忙,中欧班列畅行欧亚。河南,一个内畅外联、协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成形。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而今车轮滚滚,一日千里。
  奚仲制舆
  任重材惟美,多工制不僭。七香参鹤驾,五色间鸾轩。
  ——宋·丁谓《车》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可见夏代已出现了适应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古代文献中,记载有黄帝、伏羲氏、奚仲等造车传说,也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曾动用不少战车,说明夏代造车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
  关于“奚仲造车”,《左传》《荀子》《墨子》《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管仲《管子·形势解》一文中,盛赞奚仲的造车水平,“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认为,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
  有史料记述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封地为薛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
  奚仲造车之地在今驻马店平舆县。平舆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挚国。
  平舆县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挚国国君奚仲看到族人拖曳重物靠肩扛手抬,很吃力。他观察后发现,把东西放滚木上移动会省力很多。他选择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硬的槐木,做出圆木轮子,轮子中间掏孔,两轮孔中间穿一根横木,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的木制车辆就这样诞生了,他命名为“舆”。他的这一发明创造,是人类解决交通问题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奚仲,堪称“大国工匠”。
  因车称“舆”,又因当地地势平坦,后人以“平”字冠名,这也成为“平舆”地名之由来。平舆成为“中国车辆发源地”,名传古今。2008年1月,平舆县被中国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车舆无语,历史有痕。
  穿行平舆县城,车舆文化元素满满。奚仲公园内,由著名画家、雕塑家娄家本设计的巨大雕塑“车舆创世”,令人印象深刻。
  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数十辆古老太平车引人注目。太平车由车厢、轸木、车轱辘、车轴等组成,古朴实用又足见巧思匠心。
  “奚仲在平舆发明的车辆,经两千多年改进,宋代演变为太平车,一直沿用到近代。”我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车舆文化的专家张振立说,太平车是中国古代造车工艺成熟的标志,因其保留夏代“车辀”雏形,有“中国车辆活化石”之誉。
  太平车,中原一带称“轱辘头车”,亦称“牛车”,坚固耐用、行驶平稳,故曰“太平”。这是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工具,农耕、播种、收获时,处处可见其身影。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堪称我国古代造车史上的瑰宝。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太平车逐渐被胶轮马车、架子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取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造车技艺被保留了下来。2006年,平舆县“太平车手工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平舆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组建工匠队伍复制太平车,对太平车制作技艺抢救和保护。当地还规划了车舆文化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全力打造“车舆文化”品牌。平舆,正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车辙重现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先秦·《车邻》
  史料记载夏代发明了车辆,却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截至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结构牢固,工艺复杂,距发明时间很久远了。但中国车辆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具体什么模样?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真相也在一点点揭开。
  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继20世纪80年代发现中国最早的排水管道后,2019年又有了重要发现。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城门附近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被专家推测为“双轮车”车辙印迹。
  “经碳14测年,其绝对年代距今4200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对研究中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发现,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兴奋不已。
  这表明,中原先民40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双轮车的传统,这为商代车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前,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车辙,将中国用车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淮阳平粮台遗址车辙的发现,将中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走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上,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清晰可见。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最近又新发掘出超过5米的车辙,两辙间的轨距为1米左右。目前的车辙主要在宫殿区附近,可见双轮车只有最高贵族才能使用。
  相较于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马车轨距为2.2米至2.4米,无论是平粮台遗址还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轨距显然窄得多。考古专家许宏认为,这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它是用人力还是畜力拉动,目前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陶盆残片上的“车”字形契刻符号——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中间由“十”字交叉直线串联,上方连接一个椭圆,从上往下看,类似车厢、两只车轮的样子。
  这个刻符与甲骨文、金文中的“车”字颇相似,同样也有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以及类似车轴和车辀的交叉直线。有学者认为,考虑到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痕,刻符出现应非偶然,它应当是二里头时代的“车”字。
  车辚辚马萧萧
  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东汉·张衡《西京赋》
  殷墟车马坑、洛阳天子六驾车马坑、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郑韩故城车马坑、徐阳墓地车马坑、南阳夏庄墓地车马坑……河南考古屡屡发现不同年代的陪葬车马坑,令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礼仪制度,更为世人揭开一段由畜力车开启的漫长交通史。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这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很早以来,我们的先祖们就开始驯化动物为人类交通效劳了。古文献中多有商人先祖“乘马”、“服牛”的记载。《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据专家考证,帛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服是驯服。善迁徙和经商的商人,很早驯服牛、马等牲畜驾车。这一创举,对商人大规模迁徙和频繁的经商活动如虎添翼。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商朝,马车主要是贵族出行代步工具。到了周朝,马车是王公贵族权力的象征。到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当时国力计算以“乘”为单位,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区分。
  这一切,在河南皆“有迹可循”。
  虢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原地陈列虢国国君虢季墓、虢季夫人墓和虢国太子墓三座陪葬车马坑,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早的地下车马军阵,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这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惊叹,如置身军阵,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
  随着车之结构形式逐渐固定,古人开始发挥“创新创造力”,比如加装伞盖、帷幔、防雨防晒等装置,不断提升体验感、舒适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战争洗礼后,车辆结构和性能日臻成熟。有的车,可立、可坐、可卧,乘用舒适,装饰奢华……
  2017年7月,24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出行的“豪华房车”,呈现在新郑市郑国车马坑景区3号车马坑内。新发掘出的1号车,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设施,顶部周边装饰管状铜器、骨器,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轮辐条多达26根,足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这是迄今为止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马车,为郑国国君出行的‘一号公车’”。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时礼制森严,出门坐马车要讲究礼仪规矩的。天子到底有没有“驾六”?天子如何“驾六”?自汉代以来,因缺乏实物佐证,夏商周三代天子是“驾六”还是“驾四”,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2002年,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贾中宝说,当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397座东周墓葬和18个车马坑,震惊世界。这支“豪华车队”由北向南摆放,其中一辆马车车辕两旁成排对称摆放6匹马尸骨,正是天子之乘。
  汉朝时,“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在南阳汉画馆,展厅有一幅极为壮观的车骑出行图像:图中心位置为两驾装饰华贵的马车,车前有七人骑马先导,车后又有八人骑马随行,再现了汉代贵族出则连车列骑的气派场景。
  蒲轮辟四门,双縠似雷奔。唐宋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马车成了出行、货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处太平车身影。
  车辚辚,马萧萧。“马车”驰骋中原数千年,催生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它见证了交通方式重大变革,为现代交通大发展大繁荣埋下了重要伏笔。
  通九州联天下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南宋·陆游《路傍曲》
  晚清以后,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马车功能进一步弱化。
  清朝末年,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京汉铁路应运而生,为中原腹地增添了便捷大通道。据《郑县志》记载:“郑州为古东里,自铁路开通后,粉华靡丽,不亚金陵六朝。”此后,随着陇海铁路通车,郑州成为全国铁路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快速发展成大城市。
  “奚仲造车”数千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河南交通运输事业迎来历史性变革。1959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洛阳诞生,至今它仍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
  进入21世纪,河南的交通运输业更是走入蓬勃发展新时代。河南顶尖“王牌”宇通客车,全国市场占有率30%,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客车生产基地。今年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宇通客车再次担纲重任,连续17年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实力与民族品牌魅力。
  无独有偶,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一期项目4月份在郑投产。该项目年产能60万台,年产值超过50亿元,郑州成为上汽集团全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基地。
  郑州日产主销车型皮卡,多年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比亚迪去年落户郑州,主要生产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
  目前,河南有整车生产企业17家,产能145万辆左右。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河南“志存高远”。到“十四五”末,河南乘用车产量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3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今年我省计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
  6月16日,郑州东站迎来了“复兴号”家族中技术最前沿的新成员——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它们已伴随全国铁路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投入到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中。
  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开通,河南“米”字形高铁最后一画终于完成,河南也率先在全国将“米”字画成。
  车行天下,路通八方。构筑立体交通大格局,河南,将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策划:魏剑
  统筹:陈茁孙勇
  (成员:温小娟张体义张冬云刘春香胡春娜)
  图①郑州航空港站。王玮 摄
  图②2003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印。本报资料图
  图③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来源:河南日报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光羡慕追梦的人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变成追梦的人。做梦的人是热情的,而追梦的人则是强大无畏的。
  • 卡哇伊~~~又上台后看见我的爱心也一起做了kkk拍导入的时候站在台边又又看到我了><于是再次笑眯眯伸直手挥手 最后告别的时候 看到我的小狗耳朵最后再一起比了一下
  • 对吃无感,忽略昨天有姐妹过来找我吃瓜哦,我不方便一一详谈,因为有一些是这个我并不认识的w姓女生的所谓的“好朋友”用这件事情作为刺穿她的武器。至于事情的根本起因,
  • “因为不是让你去办的,”我冷冷地勾唇,“口头说着要温澜永远消失,实际上还是心软了。 “因为不是让你去办的,”我冷冷地勾唇,“口头说着要温澜永远消失,实际上还是
  • 【#广东当代年轻人送锦旗画风变了#】警察蜀黍每天奋战在守护平安一线,收到锦旗并不稀奇。9月11日,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盐步派出所民警收到了街坊送来的一面“粤式”
  • ”特别是这部分”“画报和采访太棒了 内在和外在都很帅气的人! 超级明星”“画报固然是画报 但是看采访内容 感觉真的是很坚强 很伟大的人,不管做什么都能相信的那种
  • 3-10天天气预报:21日阴天间多云,局部地区有阵雨。3-10天天气预报:21日阴天间多云,局部地区有阵雨。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
  • 远方的人,你可知道,在每一个夜晚的深处,我的思念如流星划过夜空,穿越时空,落在你的心上?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心中的情感永不减退。陌生而熟悉的城市,
  • 生的理由掺杂着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但可以从写作开始,活着不单单为了写作,但写作是为了活着,终于,作者扶轮问路,找到了人生着力的锚点。人还是想活着的,“
  • 如创作人所说,优美的风景往往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当你走过一些岔路错路回头路,会更明白自己心的方向”“我们可以一起,走过冰川,走上雪山,看最美好的风景。他流泪说到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投稿】草莓园野餐jsk之前只注意到了版型压胸和新团就这个jsk没有口袋,然后对比一下二团和新团的埃特勒塔尺码,发现尺码偏小的野餐jsk不仅裙长改短上半身也改短
  • 如果在婚姻里你过的不幸福,那真的没必要在意太多,离婚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婚姻不是必需品,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离婚的勇气。
  • 】画了好淡好淡的一个妆和何姐姐去看展哈哈哈哈第一次和何姐姐面基 有一点出乎意料又有一点意料之中的感觉看完神游两个人一路吐槽 看得出来策展人很努力想迎合元宇宙的潮
  • 【【〖与迪同行〗】#新的一年,新的期待#“每个演员都有辨识度,不然人家也不会成为女演员,每个女演员都很美啊,其实有时候我旁边坐着女演员时,我也会盯着人家看,就觉
  • 是的,英版dn的所有演员都是黑头发,多多少少都带了点亚洲or拉丁血统,感觉有一丝的刻意,总体来讲蛮好的,毕竟曲子放在那里(好想给作曲磕一个啊!当渴望爱情,想和办
  • 多和自己競爭,少與別人爭搶,常常只會把眼光向外,羨慕別人的擁有,嫉妒別人的成就,卻很少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些什麼,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追求所謂的「幸福生活」
  • 而且哪怕他在吃饭的时候和你一直回消息忽略了我们的话,我们都没有觉得多不舒服。”下面这句话是我送你的,“你知三当三,是为道德缺陷;你在饭桌上起身甩脸子走人,是不礼
  • 自行车在回望山路时就已经不在意识中了,打开手机,时间以是清晨5点零8,家的慨念在瞬间的清晰中又迅速模糊,就像现实中随着父母的离世家已成了故乡一样。换一种理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