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超话]#本科新生一般都是在曲江校区,大部分专业会在大三搬到金花校区。宿舍为6人间(曲江校区),其中十一号楼条件最好,是上床下桌,一号楼最倒霉,没有阳台,还是水泥地。我是在七号楼,当初一进去发现和高中宿舍一样,还在吐槽,但是现在住久了发现也还不错。当然,到了金花校区后,那边宿舍环境有点不太好,西四没有阳台,西六有阳台没桌子。浴室:曲江校区目前有两个浴室,一个位于校医务室旁边,一个位于11号宿舍楼底下,一般是使用手机app。直饮水:宿舍与教学楼每一层都有饮水机,有热水也有常温净化水,和洗澡使用的是同一个app。欢迎新生了解本校,也欢迎学弟学妹们来921127633玩呀,学长学姐帮你更快熟悉了解校园。#西安理工大学#住宿##新生#

【辽宁:让“中国饭碗”装入更多“中国粮食”】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辽沈大地农忙季。此时,大田作物旺盛生长,田间管理正当其时。农人们日出而作,挥洒汗水于纵横阡陌,只为秋日时那沉甸甸的收获。#大国粮仓东北三省硬核担当#

辽宁,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多年来持续做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作。以去年为例,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长,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07.7亿斤,同比增长8.5%,增幅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全国第4位。粮食平均单产首次达到955斤/亩,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全国第3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用占全国3%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7%的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异的成绩,绝非单纯“看天”可得,而是积极努力、“知天而作”的结果。同时,粮食产能也体现了辽宁在种子研发、土地产能、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生产技术能力强、精耕细作质量优、基础优势水平高……辽宁,持续为“中国碗”贡献更多更好“辽宁粮”。

擦亮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明确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农业资源禀赋较好,有着相对殷实的“家底儿”,同时在近年来大力支持种业自主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区域特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育种攻关,成功培育并推广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的突破性粮油优良新品种。“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300余个,育成了东单1331、辽单5802、北粳2号、沈农508、铁豆67等一批粮油优良品种。我省自主选育的锦稻109、辽粳433、沈稻529、盐粳219、沈农508等5个水稻新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去年,有7个玉米自交系入选“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蔬菜、食用菌、果树、花卉等作物也育成大批优良品种。

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辽宁将持续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高质量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圃),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同时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优势,建设育种创新平台,持续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持续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此外,辽宁还将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建设一批区域特色种业生产基地,加大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种业振兴,带动生产更多更好粮食。

反哺耕地中的“大熊猫”

好地才能产好粮。在辽宁,有2800万亩典型黑土区,这是全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黑土地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黑土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变瘦、变薄、变硬”。

为了给黑土地“补养分”,辽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统筹采取工程、农机、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全力抓好黑土地保护项目落实。通过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侵蚀治理、农田防护林、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耕地轮作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等一批黑土地保护项目,有效助力了“黑土增肥”。

“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项目等一批黑土地保护项目落了地。”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党总支部书记吴艳良表示,对于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粮食丰产丰收带来了明显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都有了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自发主动参与到黑土地保护中来。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将继续聚焦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1000万亩。

探索粮食单产“天花板”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该如何继续探索粮食单产的天花板?这里面离不开农业科技做支撑。

“藏粮于技”,势在必行。辽宁明确,一方面要通过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不断挖掘粮食作物品种的增产潜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以科学的粮食生产技术,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长环节加强技术指导,挖掘增产潜力;不断提高规模化、农机化和标准化耕作栽培技术水平;加强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节约用水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加强粮食作物遥感监测、水肥药精确施用、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高产高效示范区创建为引领,集成推广区域性、规模化、标准化技术模式,创建一批高产高效示范乡(镇)县;加大对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扶持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

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当前粮食生产看天吃饭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要把辽宁省的粮食平均单产保持在较高水平或努力提升,还需注意防灾减灾,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并在出现特色天气状况时提前落实防御措施。

打造现代农业“金名片”

农业,种植在源头,尾端在餐桌。一粒米,从地头到餐桌的过程中,推进了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如何更好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必须深刻认识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推动粮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农业产业链更长、价值链更高、供应链更全,进而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

辽宁省是粮食结余省、粮食调出省,大部分粮食通过散粮、集装箱从营口、锦州、盘锦等几个主要港口调出,总体上加工高附加值粮食产品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玉米加工量较少。这个过程中,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首先是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相互支撑,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粮食生产新“三品一标”、产后减损收储、加工流通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其次通过种养结合、休闲观光、订购认养、食品加工、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紧密结合,形成“粮食生产+”多功能拓展多业态发展,在产业融合中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辽宁省要将粮食主产省建成粮食强省,将全面调整粮油加工产品结构,推动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重点做强玉米、稻谷产业,延伸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开发“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健康”粮油食品,积极发展全麦粉、杂粮制品和特种油脂,推广米糠和玉米胚制油,扩大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的比重,着力打造优质特色粮油食品加工,提升绿色粮油品牌价值。到2025年,辽宁省粮油加工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比2020年增加400亿元以上,用更多更好的“辽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大国粮策#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丨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二 车驾里的河南
引子:从一车一马到通达天下
  在安阳殷墟博物苑车马坑展厅内,六辆商代“马车”完整有序地排列着,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车马坑遗迹。
  车马坑的最南边,是一条8.35米宽、两边设有1.8米宽辅路的大道,其上,4条车辙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带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王公贵族驾着“香车宝马”,浩浩荡荡出行的场景。
  3000多年后,2022年6月20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成形,“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进一步厚植和巩固河南的全国交通重要枢纽地位。
  联八方,通九州。目前,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16公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机场国际(地区)通航城市增至42个,全货机航线增至48条,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点支撑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钢铁驼队”来往奔忙,中欧班列畅行欧亚。河南,一个内畅外联、协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成形。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而今车轮滚滚,一日千里。
  奚仲制舆
  任重材惟美,多工制不僭。七香参鹤驾,五色间鸾轩。
  ——宋·丁谓《车》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可见夏代已出现了适应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古代文献中,记载有黄帝、伏羲氏、奚仲等造车传说,也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曾动用不少战车,说明夏代造车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
  关于“奚仲造车”,《左传》《荀子》《墨子》《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管仲《管子·形势解》一文中,盛赞奚仲的造车水平,“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认为,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
  有史料记述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封地为薛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
  奚仲造车之地在今驻马店平舆县。平舆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挚国。
  平舆县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挚国国君奚仲看到族人拖曳重物靠肩扛手抬,很吃力。他观察后发现,把东西放滚木上移动会省力很多。他选择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硬的槐木,做出圆木轮子,轮子中间掏孔,两轮孔中间穿一根横木,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的木制车辆就这样诞生了,他命名为“舆”。他的这一发明创造,是人类解决交通问题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奚仲,堪称“大国工匠”。
  因车称“舆”,又因当地地势平坦,后人以“平”字冠名,这也成为“平舆”地名之由来。平舆成为“中国车辆发源地”,名传古今。2008年1月,平舆县被中国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车舆无语,历史有痕。
  穿行平舆县城,车舆文化元素满满。奚仲公园内,由著名画家、雕塑家娄家本设计的巨大雕塑“车舆创世”,令人印象深刻。
  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数十辆古老太平车引人注目。太平车由车厢、轸木、车轱辘、车轴等组成,古朴实用又足见巧思匠心。
  “奚仲在平舆发明的车辆,经两千多年改进,宋代演变为太平车,一直沿用到近代。”我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车舆文化的专家张振立说,太平车是中国古代造车工艺成熟的标志,因其保留夏代“车辀”雏形,有“中国车辆活化石”之誉。
  太平车,中原一带称“轱辘头车”,亦称“牛车”,坚固耐用、行驶平稳,故曰“太平”。这是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工具,农耕、播种、收获时,处处可见其身影。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堪称我国古代造车史上的瑰宝。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太平车逐渐被胶轮马车、架子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取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造车技艺被保留了下来。2006年,平舆县“太平车手工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平舆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组建工匠队伍复制太平车,对太平车制作技艺抢救和保护。当地还规划了车舆文化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全力打造“车舆文化”品牌。平舆,正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车辙重现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先秦·《车邻》
  史料记载夏代发明了车辆,却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截至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结构牢固,工艺复杂,距发明时间很久远了。但中国车辆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具体什么模样?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真相也在一点点揭开。
  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继20世纪80年代发现中国最早的排水管道后,2019年又有了重要发现。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城门附近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被专家推测为“双轮车”车辙印迹。
  “经碳14测年,其绝对年代距今4200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对研究中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发现,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兴奋不已。
  这表明,中原先民40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双轮车的传统,这为商代车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前,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车辙,将中国用车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淮阳平粮台遗址车辙的发现,将中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走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上,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清晰可见。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最近又新发掘出超过5米的车辙,两辙间的轨距为1米左右。目前的车辙主要在宫殿区附近,可见双轮车只有最高贵族才能使用。
  相较于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马车轨距为2.2米至2.4米,无论是平粮台遗址还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轨距显然窄得多。考古专家许宏认为,这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它是用人力还是畜力拉动,目前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陶盆残片上的“车”字形契刻符号——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中间由“十”字交叉直线串联,上方连接一个椭圆,从上往下看,类似车厢、两只车轮的样子。
  这个刻符与甲骨文、金文中的“车”字颇相似,同样也有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以及类似车轴和车辀的交叉直线。有学者认为,考虑到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痕,刻符出现应非偶然,它应当是二里头时代的“车”字。
  车辚辚马萧萧
  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东汉·张衡《西京赋》
  殷墟车马坑、洛阳天子六驾车马坑、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郑韩故城车马坑、徐阳墓地车马坑、南阳夏庄墓地车马坑……河南考古屡屡发现不同年代的陪葬车马坑,令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礼仪制度,更为世人揭开一段由畜力车开启的漫长交通史。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这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很早以来,我们的先祖们就开始驯化动物为人类交通效劳了。古文献中多有商人先祖“乘马”、“服牛”的记载。《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据专家考证,帛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服是驯服。善迁徙和经商的商人,很早驯服牛、马等牲畜驾车。这一创举,对商人大规模迁徙和频繁的经商活动如虎添翼。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商朝,马车主要是贵族出行代步工具。到了周朝,马车是王公贵族权力的象征。到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当时国力计算以“乘”为单位,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区分。
  这一切,在河南皆“有迹可循”。
  虢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原地陈列虢国国君虢季墓、虢季夫人墓和虢国太子墓三座陪葬车马坑,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早的地下车马军阵,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这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惊叹,如置身军阵,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
  随着车之结构形式逐渐固定,古人开始发挥“创新创造力”,比如加装伞盖、帷幔、防雨防晒等装置,不断提升体验感、舒适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战争洗礼后,车辆结构和性能日臻成熟。有的车,可立、可坐、可卧,乘用舒适,装饰奢华……
  2017年7月,24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出行的“豪华房车”,呈现在新郑市郑国车马坑景区3号车马坑内。新发掘出的1号车,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设施,顶部周边装饰管状铜器、骨器,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轮辐条多达26根,足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这是迄今为止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马车,为郑国国君出行的‘一号公车’”。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时礼制森严,出门坐马车要讲究礼仪规矩的。天子到底有没有“驾六”?天子如何“驾六”?自汉代以来,因缺乏实物佐证,夏商周三代天子是“驾六”还是“驾四”,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2002年,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贾中宝说,当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397座东周墓葬和18个车马坑,震惊世界。这支“豪华车队”由北向南摆放,其中一辆马车车辕两旁成排对称摆放6匹马尸骨,正是天子之乘。
  汉朝时,“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在南阳汉画馆,展厅有一幅极为壮观的车骑出行图像:图中心位置为两驾装饰华贵的马车,车前有七人骑马先导,车后又有八人骑马随行,再现了汉代贵族出则连车列骑的气派场景。
  蒲轮辟四门,双縠似雷奔。唐宋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马车成了出行、货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处太平车身影。
  车辚辚,马萧萧。“马车”驰骋中原数千年,催生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它见证了交通方式重大变革,为现代交通大发展大繁荣埋下了重要伏笔。
  通九州联天下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南宋·陆游《路傍曲》
  晚清以后,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马车功能进一步弱化。
  清朝末年,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京汉铁路应运而生,为中原腹地增添了便捷大通道。据《郑县志》记载:“郑州为古东里,自铁路开通后,粉华靡丽,不亚金陵六朝。”此后,随着陇海铁路通车,郑州成为全国铁路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快速发展成大城市。
  “奚仲造车”数千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河南交通运输事业迎来历史性变革。1959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洛阳诞生,至今它仍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
  进入21世纪,河南的交通运输业更是走入蓬勃发展新时代。河南顶尖“王牌”宇通客车,全国市场占有率30%,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客车生产基地。今年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宇通客车再次担纲重任,连续17年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实力与民族品牌魅力。
  无独有偶,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一期项目4月份在郑投产。该项目年产能60万台,年产值超过50亿元,郑州成为上汽集团全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基地。
  郑州日产主销车型皮卡,多年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比亚迪去年落户郑州,主要生产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
  目前,河南有整车生产企业17家,产能145万辆左右。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河南“志存高远”。到“十四五”末,河南乘用车产量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3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今年我省计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
  6月16日,郑州东站迎来了“复兴号”家族中技术最前沿的新成员——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它们已伴随全国铁路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投入到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中。
  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开通,河南“米”字形高铁最后一画终于完成,河南也率先在全国将“米”字画成。
  车行天下,路通八方。构筑立体交通大格局,河南,将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策划:魏剑
  统筹:陈茁孙勇
  (成员:温小娟张体义张冬云刘春香胡春娜)
  图①郑州航空港站。王玮 摄
  图②2003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印。本报资料图
  图③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A·FORTE TOTE包:在繁华中寻找宁静,陪你走过每一段旅程。#aforte##手袋##设计师品牌##皮具##aforte托特包# 俄乌风云录,黑海上空的情
  • ”[笑cry]这时大家都已经很奔溃了,漫漫雪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了,会不会要在车上过夜了?早上到了工作地点,不知道为啥有那么多不如意,不住地叹气‍,自己也
  • ” “你当时还放话说要对我负责,说我这一辈子都是你的人,那为什么过了一个星期,你就装作不认识我了? 第875章“不必了,我们本来就不熟,有什么事直接电话里谈吧。
  • #微博热门[超话]#《致河南省公安厅厅长郑海洋》 河北省迁西县马树山举报县委书记被公权力扣上“诬告陷害”等帽子,在公众的监督之下38天就洗冤昭雪了! #微博热
  • 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 #广结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心存善念德行天下#佛教讲“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果你的命里想要某种东西,命里
  • 杏子的黄让我看了很久,似乎从前并不知道杏子的黄颜色是这样美好。我喜欢兴味盎然的瞬间,吃过美食后书写的文字一定来自它的性灵。
  • 除了作为标准配置的自适应避震之外,全轮驱动的M60还获得了带有48伏电动机的主动防倾杆,在动力输出、敏捷性与转向响应的表现上,与i5 35L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
  • 后就等着时间了,给自己自信,看看后的眼睛可以恢复到什么样子,我现在的双眼是1.2!要想做这个手术,一定要准备好时间,大概怎么也得一个月,让时间来慢慢恢复自己的眼
  • El1.0灿 el2.0灿 双子星 雪宝星 黄仁俊 朴志晟沙发娜 istj2.0闪卡 怼脸星 罗渽民 wb星闪 展会诺自拍 牙牙星 ht pb星 李马克专卡
  • 一停下来就闲不住的我天天脑子里想着能去哪里玩 生怕以后心性变了不爱动弹 在爸妈眼中我是在家呆不住的人 整天想着往外跑 突然思考在我这二十多年的印象中 爸爸妈妈好
  • 难道,他真的让我吃他的干草吗?农场主坐下来,擦了擦额头,说:“我的拖拉机坏了,你先帮我运送完这些草捆,然后,干草可以让你吃个够!”  一股力量涌了上来,阿拉贝拉
  • 哪个兄弟不需要靠粉丝赚哦,粉丝是个屁吗,什么话都不让说啦?c**d创我的永远都不是ncf的言论,毕竟nbcs⭕【粉丝行为也不会上升正主】⭕正主本身的犯➖犯蠢行为
  • 我的“小失望”点在,我以为我们此行能俯瞰整个棕榈岛,能看到用每一幢住宅所“填写”的“那片美丽的棕榈叶”呢,因为这是棕榈岛最美最独特的“点”呀。 今天,是我们
  • 其实拍照最有松弛感的,我觉得是昆凌 大概是每次出现大家都只关注Jay ,或者是捎带关注一下昆凌的好命和美貌,没有太在意她拍照时候的状态。 昆凌的日常照片都很随
  • 你不要沉迷过去的悲凉,也不要沉醉过去的成就,你要做的是,如何在现在创造价值,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意义。你不要沉迷过去的悲凉,也不要沉醉过去的成就,你要做的是,如何
  • 小米的第一台车现在其实压力已经很大了,纯电+轿跑的竞争对手属实是有点多,闭着眼我都能够给你数出来好几家:MODEL 3 小鹏P7,极氪007,智己ES7,哪吒S
  • ✅【蒲公英】我们都知道,它本身就是药食同源的,是食物级的,蒲公英是偏凉性的一个药材,一般来讲甲状腺结节病人,有一部分脾气急躁,暴躁,一般是体内有火、有热,所以我
  • 《消失的圣诞老人》圣诞节,“吝啬人”和他妹妹一家突然听到了圣诞铃~声,从窗户看去,卖干花的小姑娘家门口出现了一条逐渐出现又逐渐消失的雪橇痕迹,疑惑不已的他们冲进
  • 圣诞时,有爱的花艺师们给店里的所有“小朋友”都装扮了起来———小树、门把手、吊灯️、猫猫、销冠朱顶红当然也没有放过。”那么~就请大家接收Z-SIDES为您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