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蓉城

国内首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盛大启幕】大医精诚今犹盛,古方药香溢蓉城。
9月17日,成都博物馆2021年压轴大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一层特展厅面向公众正式启幕,为蓉城观众展现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医药历史,一个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医学世界。

该展系国内首个历年出土中医药文物荟萃特展,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展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旅局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整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精品文物,飨以观众一场文化盛宴。
辩证唯物思想、著名医家典故、本草炮制技艺、养生导引功法、古代传染病防治……传统医药文化的精华向观众娓娓道来;殷墟龟甲、马王堆缣帛、天回竹简、武威木牍、龙门石刻、敦煌卷纸、明清线装古籍……千年医书隔着时空徐徐展开;满城汉墓灌药器、何家村窖藏药盒、西夏文药方抄本、夏颧墓手术器具、清宫御医药方……珍贵文物缓缓揭开神秘面纱。

2021年9月17日~12月12日,包括近百件一级文物在内的300余件(套)展品将通过巧妙设计的展陈,深入浅出的阐释,引领观众探索中医之美,从文物里唤醒历史记忆,从历史里读懂中华文化,从文化里获得民族自信。

天人合一 仁心仁术
揭示中医至真至善之美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是美的结晶。
中医之美是什么?

成都博物馆策展人杜康向记者表示,中医之美并非指表面的视觉之“美”,而是指美在它致力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美在它躬身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求真,即探求生命和疾病的真实情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是人们保健延年、治愈疾病的前提。因此真正的医学一定是寻找真相、探索真理的求真之学。行善,即对别人的病患等不幸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并付诸努力帮助其脱离痛苦,这种利他的行为就是善行。因此真正的医术一定是帮助他人避免或脱离苦难的行善之术。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医学名家无不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者。可以说,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医”的天然属性和要求。从美的本质而言,美是真和善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此,中医的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美”。这种美高度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种美教会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这种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岐黄之道 天人之际
尽显中医博大精深
展览分为“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仁心仁术: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症下药:本草与方剂”“手到病除:针灸等非药物疗法”“防患未然:疫病的防治”五个单元,囊括了安阳殷墟、长沙马王堆、成都老官山、西安何家村在内的多个重大考古发现。
从史前骨针到明代针灸铜人像,从晚商甲骨文到民国古籍,展览以医学的理论到实践,以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对中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梳理和展示,阐述了中医药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
安阳殷墟甲骨上的“疒”与“疫”字证实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区分不同病种。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被认为极可能是古代神医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门著作,打通了汉代医学传承的一大关键环节,扁鹊经脉医学由齐入蜀,对中国医学作出过重要贡献。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养生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文献之一。举世瞩目的敦煌文书里,存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也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千年典籍、精细器具、经络人偶、疗病秘方……在观众与文物的对望中,千年前的药香袅袅而至,唤醒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

生生之学妙手回春
草本针灸融汇天人义理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从远古先民使用石器和火治疗伤病开始,到中西医汇通派名医张锡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医院,许多“第一”和“最早”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
在第一单元“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展厅,至少在3000前年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阴阳”和“五行”学说。它被用来诠释生命因“和”而生,因“和“而续的动态平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初步思考,表达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生命观。
展览还将一个个中医学界如雷贯耳的医学“大牛”带到观众面前。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千古名医,其背后不仅是传说和故事,还有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人类福祉孜孜不倦的求索。
展览中明代著名医家夏颧(1348~1411年)之墓出土的外科手术刀,已具现代柳叶刀雏形,精制的医疗器械反映出当时外科的发展水平。

蜀韵川医相辅相成
巴蜀医道承袭天府文化
从东汉精通脉诊、针灸的涪翁、程高、郭玉等著名医者,到唐代昝殷著成中国最早的妇科专著《经效产宝》;从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出最早图文并茂的《证类本草》,到清代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唐宗海,四川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深厚土壤。
展厅内,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东汉时期的一级文物“太医丞印”桥形钮铜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医生用印,它可能曾被东汉川籍名医郭玉所用。郭玉深得另两位蜀地名医涪翁、程高真传,精通脉理,有“一针即瘥”(瘥:痊愈)的针刺神技。
在本次展览中,成都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也将亮相于众。这是目前一次性出土医学竹简数量最多的考古发现。据推测,该墓主将扁鹊、仓公的医书带至蜀地,与该墓同出土的经穴漆人一起,完整地反映了扁鹊、仓公的“经脉医学”体系,也展现出中医在秦汉之际的针灸学成就。
从老官山汉墓到天府中药城,川医川药成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灵地。得天独厚的中药自然资源,综合的科研水平,雄厚的产业基础,健全的中药商贸流通体系,让成都这座沉淀有千年中医底蕴的城市得以创新包容的天府文化孕育出时代发展潮流下的巴蜀医道。

交互融合 延伸拓展
一展一问联通展厅内外

本次展览还将首次推出成都博物馆“一展一问”互动活动。自本展起,成都博物馆将以每个展览为基础,面向观众征集与展览相关的问题。不管是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是对医药文化好奇,只要你有与展览相关的问题,就可以用“一句话”的形式,在“成都博物馆”的官方平台(知乎、微博)留言或私信,成博君将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以“一句话”快问快答的形式和观众们互动。
除了“一展一问”外,成都博物馆还将邀请名医名师开展清宫医药、考古出土医简、养生文化等多种主题的讲座活动,深入浅出地科普中医药学。系列线下活动将为观众带来千年古医药学与现代传播的美妙融合,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活动信息,活动名额有限,请及时抢票哦!
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早已潜移默化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展览通过对珍贵展品的解读,为我们呈现中医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诠释中医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浸润,讲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中国智慧。
医学是人类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中医药对于人体自身乃至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宏观把握,与中华文化追求大同、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一脉相承。站在文化万潮奔涌的今天,我们以一场精心准备的展览,提振中医事业发展,回望历史发展脉络,追寻中华精神内核,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长安汽车副总裁余成龙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上任不足两个月】9月12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个人微博上“沉痛哀悼余成龙同志”。内容显示,长安汽车博士、副总裁余成龙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12日1时44分不幸辞世。这距离余成龙被任命为长安汽车的副总裁还不足两个月,而在十几天前的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现场,余成龙还发表了“携手共创‘新服务’,创新打造‘新体验’”的主旨演讲。

【新华全媒+|爱国是什么?——两个“001号”的师生对话】
刚刚过去的夏天,18岁的上海考生徐宗群惊喜地收到一封来自天津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南开大学今年的“001号”本科录取通知书。

90岁的李正名珍藏着一张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上面同样印着“001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南开大学毕业的首位研究生,他已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80多年前,南开校园里响彻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80多年后,两位相差72岁的南开“001号”又展开了一场师生间的“爱国对话”……

爱国没有“代沟”

不久前,南开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每封通知书里都有一颗来自嘉兴的莲花种子,还有一封李正名写下的《一名老党员给青年学生的信》。

当这封通知书寄到徐宗群手里,得知自己是今年“001号”南开新生,他有点受宠若惊。他架起手机,打算用视频记录拆开“网红”通知书的全过程。

拆到那封信时,徐宗群被触动了。“李老师的信里,表达的都是忘我为公的爱国精神。虽然我们年纪相差许多,但这次‘精神交流’没有代沟,我们产生了共鸣,他的爱国是很真的。”

李正名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归”。他放弃优渥条件,踏上波折归途,仅因对祖国的爱。

“我与南开结缘是在1953年,彼时22岁的我刚在美国获得化学学士学位,由于当时国际局势剧变,我国理工科留学生回国开始受阻。经过反复考虑,我还是下决心中断留学生涯,争取回国。”李正名在信中写道。

李正名(右)在杨石先的带领下开展科研工作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担任校长杨石先的科研助手,随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那时,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农药研究一片空白,进口农药价格高昂,农民无力负担。个人研究要与国家需求相联结,“于是我由元素有机化学转向农药化学研究。”李正名说。

当年国内科研条件艰苦,“仪器、设备、药品都没有”。1958年,杨石先组织李正名等青年教师进行我国首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研究。“一穷二白三没有”挡不住年轻人的进取心:他们在南开校园找了几间实验室,熬了30多个日夜,终于完成任务。

李正名在为学生们讲课

李正名和团队曾历时16年,创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单嘧磺隆,他们发明的单嘧磺酯,实现了每亩麦地用药只需几元钱,实现了中国自己的“农药创新”,保障着国人的“饭碗”

“不辜负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把它完美发挥出来,用对地方,这是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精神。而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它。”查阅着李正名的故事,徐宗群说。

他们曾以生命作答

两个“001号”的对话,是南开爱国之路的缩影。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80多年前,内忧外患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爱国三问”,燃起了师生的爱国斗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爱国之道”的信念,刻在南开教师的基因里。走进南开大学校史馆,便能看到骤然鲜活的历史。

南开大学学生在参观校史馆

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遭日寇炸毁的第一所中国高等学府。

废墟前,张伯苓对学生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爱国教育下,一大批国之栋梁与名家大师从南开走出,更有青年用生命诠释担当。

风雨如晦中,南开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辗转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面对时艰,杨石先靠典当衣物勉强度日仍不忘资助困难学生。

抗战胜利后,南开校友报告:“在被立案惩处的汉奸之中,没有一个是战前的南开学校毕业生”;而在南开历史上,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36位。

毕业于南开大学的郭永怀,便以身许国,跨越时空用生命回答了“爱国三问”。

郭永怀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从青海飞往北京的飞机不幸坠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就是为了保护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跨越时空的青春答卷

面对一批批像徐宗群一样入校的年轻人,南开大学正在用新的方式与他们进行“爱国对话”。

“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史研究室主任肖光文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于是,校园之内,结合课堂、展览、活动,百年校史被年轻的南开人记住。校园之外,在肖光文等一批教师的带领下,每年暑期学生们都会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和田间地头,深刻体会中国的现实与发展。

一次,肖光文带领着学生来到山东沂蒙老区,当学生们看到“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标语时,被战士与老区百姓间的鱼水之情深深触动。“我们到农村、到老区,让学生们进行国情调研,就是让他们了解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

活跃的“00后”大学生们,更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转化成戏剧、诗篇、画作,甚至短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在同学间传播。“爱国教育不再是空口号,而是学生能参与,代代能传承。”肖光文说。

南开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任何的校训、口号,都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赋予新的内容。”李正名说。如今,他熬过夜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学子正在攻克新的课题;他传道解惑的三尺讲台上,年轻的老师正飞扬文采。

南开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

9月7日,南开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80多年后,“爱国三问”又在南开校园响起,“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

这跨越时空的问答,不仅响在南开人的耳畔,更响在中国青年学生的耳畔。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57人遇难,埃航最后6分钟坠机视频曝光: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 新西兰枪击案:凶手用网络直播了整个杀人过程
  • 医保药品目录启动调整 部分抗癌药降价超70%
  • 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豪华套餐,张亚勤身先士卒
  • 地铁喝咖啡被罚真相 调查:地铁禁食令你知道吗
  • 李宗泫注销kakao 揭秘cnblue李宗泫咸猪手偷拍女明星事件始末
  • 联合会杯越发临近,你准备好了吗?
  • 美的回应被315晚会点名:对乱收费网点严厉处理
  • 奔驰、宝马又降价了!涵盖全部在售车型,最高降幅6.4万元
  • 崔钟勋现身首尔警厅接受调查,除了酒驾、偷拍,他还参与了什么?
  • 神丹回应化妆土鸡蛋
  • 苹果回应反垄断“欢迎竞争”
  • 特朗普首次行使否决权!
  • 极限挑战第五季
  • 2019考研国家线会降吗?
  • 章子怡、李冰冰、黄晓明、姚晨发文悼念刘江
  • 崔钟勋涉嫌偷拍,大量散布偷拍的性爱视频
  • QQ注销功能上线!但第一批尝试的人已经放弃了…
  • 埃航最后6分钟坠机视频曝光: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 8点1氪:小米致歉并叫停小米9发售:备货不足;苹果回应AirPods致癌:可放心使用;马化腾评“露露事件”:值得腾讯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