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印 光 大 师 慈悲开示: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1234)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19.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20.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21.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22.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23.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24.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楞严经楷书序

[转载]印 光 大 师 慈悲开示: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1234)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19.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20.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21.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22.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23.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24.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楞严经楷书序

追随 | 这一生会遇到什么人,都是过去的因缘聚合而形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因缘相聚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显现出来了;因缘一分散,这件事情就散失了。因缘的聚散分合,形成了我们某一个时间段的聚散离合,我们的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即使是一家人,也是因为过去有缘,才能成为一家人。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什么人,自己是怎样的人生、命运等等,都是过去的因缘聚合而形成的。如果没有这些过去的因缘,我们这一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有很多人遇到痛苦、烦恼、不如意的事,就会怨天尤人。因为不了解,人生是由过去的因缘而自然形成的。所以,当我们了解人生的真相后,对人生的看法,就会跟常人不一样,我们会去思考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因缘聚合”是佛觉悟之后,对人生真理的总结,并不是佛创造的理论。事实上生命就是如此,无论信不信佛,无论佛陀出不出世,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这是非常明显的,世间人也能看得到。

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所以,整个生命也没有一个主宰。“主宰”,是我们世间的一个词语,佛门讲“无我”。任何生命、任何物质、任何世间现象,都没有“我”,这跟世间人的认识不一样。

我们常常会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都有一个“我”字。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事实上“我”是一个虚妄的观念,“我叫张三”“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要干什么”“我是某某家庭的”“我是某某地方的人”“我读了多少书”“我现在干什么”……我们就会把这些东西认为是“我”。

当我们把学问拿掉,把家庭拿掉,把工作拿掉,我们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就是身体、意识。当把身体拿掉,某一刻要死亡,连身体也没有了的时候,我们还剩什么?不相信有来世的人,连意识也没有了,就一无所有了。相信有来世的人,最后还剩下意识。

我们再来关注意识,我们的意识,今天是一种想法,明天又是另一种想法,后天思想又变了。把今天的拿掉,把明天的拿掉,把后天的拿掉,还剩什么?我们就会发现生命没有了,生命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都不是“我”。

我们认为今天的“我”是我,明天的“我”还是我吗?明天的“我”,至少已经不是今天的“我”,因为已经发生了变化,身体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观念在变、包括我们的生活轨迹都在变。到底哪一个是“我”呢?这是一个哲学思考,其实佛教也主张这种思考。思考来思考去,就会发现没有“我”。

佛门有一个典故: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在一个荒山孤庙里面,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很多鬼来拉扯他,割他身上的肉。一个鬼割掉他的一条腿,另一个鬼又把旁边其他人的腿给他补上;这个鬼又把另一条腿割掉,另一个鬼又去找一条腿来补上;再把手割掉,又去找一只手来给他补上……最后把他的整个身体全部换完了,腿不是自己的腿了,手也不是了,整个身体都被换掉了。他就想:“我到底是谁呢?这还是我吗?”

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比如现在的医学很发达,当我们心脏不好的时候,换一个心脏;当我们腿不能走路的时候,换一条腿。这样换了之后,哪一个才是我?身体是我吗?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自己的了。我们的思想是我吗?思想也在变,小孩的思想和成人之后,又不一样了,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想得又不一样,哪一个才是我?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这是佛门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里有一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感觉伤害了我,欺骗了我,对不起我,都是因为有你、我、他的观念,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了相,就有执著,有烦恼,开始划地为界,“我的东西不能侵占”。这样我们人的烦恼,局限就出来了,自己就制造了一个“我”。

所谓的“我”,是我们自己形成的一个虚假观念:这就是我。当我们用冷静的思维来观照“我”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是没有“我”的。但是“我”中间到底有没有“我”呢?还是有一个“我”。那个“我”,我们不知道是谁。

佛门有一个典故,佛问一个人:“你三岁去看一条河时,和你八十岁再去看这条河时,有没有变化?”我们三岁和八十岁的时候,人已经大变样,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同样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和八十岁的时候,中间有没有不变的,是什么没有变?这是禅宗的一个考题,学禅宗的人就关注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借此来思考一下,其实这也是我们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

我们三岁和八十岁的时候,明显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但是也不能说是两个人。虽然我们知道有一样东西没有变,但好像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个生命的本体没有变。生命的现象在发生变化,人的思想在变、身体在变、观念在变、乃至人的整个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内在有一个东西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没有变。用佛法来讲,就是佛性没有变,我们的心性没有变。这个“心”不是虚妄的,不是表现的这个心性,而是心性背后的东西。我们世间人知道的心,今天在想问题,明天在想问题。我们想的问题在变,但是背后能想的那个功能,始终没有变。

这可能不好理解,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就像灯光一样,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把灯打开,就是亮的。不需要的时候,把灯关上,就不发亮了。灯在不断地变化,可以关,可以开,甚至还可以有颜色的变化。灯是生灭的,是变化无常的,但是背后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就是电。电才是没有变化的,需要的时候打开,电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关掉。

我们生命背后的力量,就像电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来自于背后那个力量。我们所关注的生命,只是表面显现的这种变化——开、关……我们出生了,“灯”就被打开,人生之光就出来了;当我们一口气不来的时候,灯就黑了,没有了。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像白天、晚上一样。白天就像开着灯,开始世间的人生;晚上睡觉,就像进入关灯的状况。一直到某一天,灯泡坏了,爆炸了,人生就没有了,但是后面的电还存在。

我们生命的“电”,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佛门讲的佛性。很多人都在思考人生,但背后的佛性却关注不到,难以去思考。因为这需要高智慧的、明眼善知识来指引。

我们要思考,生命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谁?谁是背后的根源。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表面看到的,其实都是一种假象,都在生灭、变化、无常。所以人生如梦,这场梦过去之后,什么都留不下,什么都没有了。 https://t.cn/R2WxQO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1造像艺术节# 虽然被晒伤了,不过也算是在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里卖过自己的设计的了。 我问小叶师傅:第一次亲眼目睹安藤忠雄大师的建筑,有啥感官? 叶师傅
  • 问道解惑 | 当声音进入耳朵,怎么找到能听的“能”,怎么找到“能所双亡”?(二) 可是当你觉察到这个有声音的时候,这必须是意根跟耳根一起。如果只有耳根,它不知
  • #未定事件簿百草园[超话]# 《想给你准备一份最好的惊喜》(3/4) 未定事件簿同人陆景和 都说“最好的惊喜是虚惊一场”,那么我也……嘿嘿~[赢牛奶] 蔷薇翻
  • #国庆我在岗# 【游客丢失行李,汇川交警热心寻回】2021年10月1日13点许,汇川交警三中队接到一名群众求助称,他的行李遗忘在出租车上,希望得到交警帮助。经了
  • 这一生总在经过,经过青春,经过爱情,经过岁月。纵然甜蜜不如苦涩多,经常会在酸楚中穿梭行走。心中总有许多美好的期待,强大自己的内心,就不会轻易被磨难击垮。走过了迷
  • #cv小k[超话]##30天安利小k# 因为我的蜡笔行为,今天把前三天的份都补上! Day1 我了解到配音这个圈子直到开始热衷听剧大约也是步入酷暑以后了,入
  • 为期3天的重庆大足石刻深度游学完美收官,除了宝顶山和北山,还有其他一些精美绝伦的唐宋造像。唐代以后其他地方少有开凿造像,而两宋时期安岳、大足一带盛行开龛造像,代
  • #KinKrit[超话]# ❤️#BKPP# 恭喜PP Krit荣获“BEST VIRAL SCENE” 你们曾说拥抱比接吻更加浪漫 说着这样话的你们获得
  • 高三日记 DAY3️⃣ 10️3日 美美的结束假期了 2天半的假期 第一天睡觉逛街(逛万达必花。。)第二天咕了堆卡看了电影(55好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最后半天玩手
  • #微博好物生活节# #电商号福利周#国庆一到,人就多,该做的防护还是要做好的[并不简单] 先防时代 医用外科口罩100支 ¥14.9先防时代是有药/监/局
  • 几年前有一首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说是风靡全网好不夸张,最红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在播放这首歌。究竟是什么歌有这种魅力?那就是冯提莫演唱的《佛系少女》。这首歌无论是歌词
  • 接了个020的电话,竟然是日语。上来就问我下个休息日能不能出去喝茶。 正在组织我的塑料日语,问对方是不是铁骗子。 但对方完全没给我说话的机会,一口气说着“我还会
  • 从机场离开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和他的感情越来越好了,每当我们牵着儿子的手散步、陪孩子上课…那种幸福感是千金不换的!遇到了更多性格好、人品好的领导和同事!也扩宽了思
  • 国庆小长假约了小姐妹一起去逛街 偶遇了高奢生活美学集合店Joyce Beauty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北区一楼举办的“内外视角”快闪 展览的价值观是对“美”的本质
  • 广州➡️佛山1⃣️日游[爱你] #佛山市-南海区##佛山##佛山一日游##日常碎片plog# 第1⃣️站:一番街也是入坑去的,地点有点小,拍照的地方不是很多,
  • #每日一善[超话]#转发分享@霍尊 #霍尊全创作专辑 归一#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演唱 : 降央卓玛 歌曲 : 原唱齐峰 谱曲 : 乌兰托嘎 编曲 :
  • 天生绝配的星座配对,天赐良缘,命中注定在一起 金牛座VS摩羯座 金牛和摩羯命中注定在一起,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虽然不善言辞,却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事,认
  • #刘宇宁的温暖"神器"# #刘宇宁小林暖宝宝代言人# #摩登兄弟[超话]# ─── ♥️ℒℴѵℯ*棚主@摩登兄弟刘宇宁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 【讲一个·九月初九的故事】 九月九,很多人都知道,在善举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 这仙家便可修成正果,但干活呀,不是盲目的干,这仙家每一个年度.开端.都有自己的工作
  • 行于人海,我们要不拘一格,别人不是你的复制与想像,不必用自己的需求,要他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每人都有喜欢的生活,没人是你的全集。人生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