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奢靡上》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俈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人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獘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足,故卿而不理,静也。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

  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故贱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礼乐而如贱事业。本之殆也,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贱所贵而贵所贱。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均之始也。

  政与教庸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

  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遫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遫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亲左有用,无用则辟之,若相为有兆怨。上短下长,无度而用,则危本不称。

  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敬祖祢,尊始也。齐约之信,论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必因成形而论于人,此政行也,可以王乎?

  请问用之若何?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殖。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君亲自好事,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君寿以政年,百姓不夭厉,六畜鞍育,五谷鞍熟,然后民力可得用。邻国之君俱不贤,然后得王。

  俱贤若何?曰: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变而足以成名。承獘而民劝之,慈种而民富,应言待感,与物俱长,故日月之明,应风雨而种。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死信,诸侯死化。

  请问诸侯之化獘,獘也者,家也。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吾君长来猎君长虎豹之皮用。功力之君上金玉币,好战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战,则请行民之所重。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庸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

  用其臣者,予而夺之,使而辍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虚爵而骄之。收其春秋之时而消之,有集礼我而居之。时举其强者以誉之。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坚强以乘六,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谓国亡之郤。故法而守常,尊礼而变俗,上信而贱文,好缘而好駔,此谓成国之法也。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

  圣人者,阴阳理,故平外而险中;故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知其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承从天之指者,动必明。辱举其死者,与其失人同公事,则道必行。开其国门者,玩之以善言。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牺牲与其珪璧,以执其斝。家小害,以小胜大。员其中,辰其外。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

  公曰:国门则塞,百姓谁敢敖,胡以备之?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择人天之所戴,而前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强与短而立,齐国之若何?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吾欲优患除害,将小能察大,为之奈何?潭根之毋伐,固蒂之毋乂,深黎之毋涸,不仪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十言者不胜此一,虽凶必吉,故平以满。

  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之市,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

  先其士者之为自犯,后其民者之为自赡。轻国位者国必败,疏贵戚者谋将泄。毋仕异国之人,是为失经。毋数变易,是为败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三尧在,臧于县,返于连,比若是者,必从是儡亡乎!辟之若尊觯,未胜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谓杀。

  事立而坏,何也?兵远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辍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亡国之起,毁国之族,则兵远而不畏。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乐聚之力,以兼人之强,以待其害,虽聚必散。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众而约,实取而言让,行阴而言阳,利人之有祸,言人之无患,吾欲独有是,若何?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后行。公曰:谓何?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起身财,一亲往,一亲来,所以合亲也。此谓众约。问,用之若何?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

  乡殊俗,国异礼,则民不流矣;不同法,则民不困;乡丘老不通睹,诛流散,则人不眺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所以留民俗也。断方井田之数,乘马甸之众,制之。陵溪立鬼神而谨祭。皆以能别以为食数,示重本也。

  故地广千里者,禄重而祭尊。其君无余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者艾若一者,从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无封始,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是为十禺,分免而不争,言先人而自后也。

  官礼之司,昭穆之离先后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然后君闻。

  祭之,时上贤者也,故君臣掌。君臣掌则上下均,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示不轻为主也。载祭明置,高子闻之,以告中寝诸子,中寝诸子告寡人,舍朝不鼎馈,中寝诸子告宫中女子曰,公将有行,故不送公,公言无行,女安闻之,曰:闻之中寝诸子,索中寝诸子而问之,寡人无行,女安闻之,吾闻之先人,诸侯舍于朝不鼎馈者,非有外事,必有内忧。公曰:吾不欲与汝及若。女言至焉,不得毋与女及若言,吾欲致诸侯,诸侯不至若何哉?女子不辩于致诸侯,自吾不为污杀之事人,布织不可得而衣,故虽有圣人恶用之。

  能摩故道新道,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市国;国富而鄙贫,莫尽如市。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我们见到诸佛菩萨真如的妙用,所谓的法身、智身,第一种人是「依」止「分别事识」,这个「分别事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名言妄想所产生遍计所执的一个心识,叫分别心识,有各式各样的取着叫「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包括谁呢?包括「凡夫」、包括「二乘」,凡夫是依止有相的取着,二乘依止无相的取着,「见」到的都是「应」化「身」。就是我们是依止现在的内心状态,假设我们生长在佛陀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老比丘相,这叫应化身。我们因为「不知」道我们所见到佛的身相,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的取相分别,所以我们「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我们看到佛是由心外而来的,所以产生一种「取色分齐」,有一种自他的分别,佛跟我是有差别的,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的「尽知」诸佛如来法身、智身的种种妙用。

  这个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佛身,我们心中取着的心强,我们看到的佛陀会有衰老、会有病痛、会有死亡,其实这个是我们心中有所取着,所以我们看到佛陀会有老病死,这叫应化身。

  辰二、明报身

  这个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前面是依止分别事识,是凡夫跟二乘人有所得的心所建立的;这个地方「依」止的是「业识」,「业识」是第八识,第八识当然是依他起性,没有第六意识的遍计执。这个「菩萨」是「初发意」菩萨,这个地方的初发意菩萨是初住,发心住以上的,包括三贤位,也包括十地,「初发意」是讲发心住,「乃至菩萨究竟地」,所「见者」的是佛的功德「报身」。这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把报身的内涵说出来。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先说明报身正报的庄严。「身有无量色」,有各式各样美妙的颜色;每一个颜「色有无量」的「相」,不只是我们前面说的三十二相,他有无量的相;每一个「相有无量好」,不是只有八十种好: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正报庄严。他的依报,「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他所住的国土,我们看到佛陀住的茅蓬也是由泥土所做;但初发意以上的菩萨,看到佛陀是住在实报庄严土,七宝庄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讲到依正庄严;以下讲到这个庄严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先讲空间:「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报身的依正庄严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他没有自他的分离。在时间上:「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他是无量寿。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们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时候我们是拜佛陀那一期的个体生命,佛陀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于说法度众生。当然应化身还是很重要,因为没有应化身说法,我们就不能听闻到佛法。但是有时候我们拜佛说「南无常住十方三宝」,就是没有老病死的那个佛,这个是报身佛,因为他这种佛是「常能住持,不毁不失」。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种「功德」报身,它的成就有二种力量:第一种是外缘的力量,就是种种「波罗蜜」利他的因缘所成就的福德资粮;第二个是本觉内熏,我们依止我们内心的三空自调、正念真如、念念的随顺真如,一种本觉的内熏所成就的、悲智所「成就」的。这种报身有「无量」无边的安「乐」解脱之「相」,「故说为报身」。在《维摩诘经》上说:我们见到佛陀,如果你是见到应化身,你不一定会得到利益。你看外道他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有时候也当面的诃责佛陀,造了罪业,所以应化身是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心显现出来的。但是你要见到报身,你一定会得到利益,一定会灭恶生善,绝不空过。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慧远大师曾经念佛的时候见到佛的报身,那是遍虚空界,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当然你能够见报身,那绝对是会灭恶生善的。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法身、智身就像镜子一样,你用什么心态,你是一个各式各样的相貌在镜子上,你就见到自己的反射,见到自己相应的法身、智身,是这样子的。

  寅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前面是讲到二身,这个地方是讲到「粗细」,它不用二身来判断,以粗跟细。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这个是最粗的,「凡夫所见」到的「粗」略的法身、智身,他是「随」顺「于」我们「六道」遍计执的心,「各见不同。种种异类」。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恶道的众生,比如说你现在是一只狗,或者是一条蛇,你看到的佛陀是一个黑象的脚,一个长长的黑色的柱子,没有光明相、没有庄严相。但你要是天人,你看到的佛身就像一个天神相,光明美妙。比如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诸天、有人、有饿鬼道、阿修罗,每一个人所见各式各样不同,当然时间相也各式各样不同。总之,凡夫所见的这个「粗色」,简单的说就是「非受乐相」,它不是一个清净解脱之相,就是你看到了佛身,你看到的佛陀也生病了、也老了,他的色身也衰老了,身体出现了皱纹了,最后死掉了。这都是「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这是我们看到最粗略的颜色。再看第二个: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这个地方讲到三贤位的菩萨,「初发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种位次的菩萨,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深信真如法故」。就是说他内心在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他能够生起观照,说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能够离诸有相、无相的对待,能够「深信真如」,这个「信」就是随顺忍可,他内心当中虽然没有真实的契入真如,但是他不断的往这个方向去随顺去忍可,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少分而见」,相似少分而见,所以他有真如的气氛。他见到的佛身,是「无来无去,离于分齐」,他看到的这个佛身,没有这个时间、空间的这种障碍,而且没有自他的「分齐」,知道这是一心真如所显现,而「不离」开「真如」。但是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微细的自他「分别」,没有完全契「入法身」的阶「位」。他虽然随顺真如,但是他有所得的心还存在。他所见到的佛身,比前面凡夫所见的更加殊胜。看第三: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这个讲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心,初心就是欢喜地初地的菩萨,他「见」到佛的法身、智身是依正庄严、是不可思议的「微妙」。他的作「用」,佛陀对这个菩萨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是地地「转胜」,说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教化十地菩萨,是先从他受用的报身,这样的报身对那个菩萨的加持就不可思议了,「地地转胜」,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他在受用佛身时候的情况。我们最后会想:那佛跟佛接触的时候,会是怎么回事呢?看第四: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完全「离」开有所得的妄动「业识」,「则无见相」,因为「诸佛」如来「法身」,没有「彼此」对立的「相」貌可得。这个「则无见相」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见面,他们二个是怎么回事?在《成唯识论》上说:佛跟佛之间的相见,他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这个相分是有差别的。我今天看到这个瓶子的相分,跟昨天看到的相分会有所差别。所以他这种是能见、所见「唯是一心」,没有对立相,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当然这样的意境也不可思议,就是有见分,但是没有相分。

  这个是讲到有四种的众生:凡夫、三贤、十地跟佛,

  在受用法身、智身的时候一个粗细的差别。看最后一段:

  子三、结示真如妙用

  这些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诸佛如来从真如所显现的妙用。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这个「法身」是「离于色相」,那为什么「能」够「现色相」呢?看回答: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这个地方把前面佛陀所现的应身报身、粗色细色,会归到其实都没有离开真如,我们看它的回答。这个「法身是色体故」,是色的依止处,所以「能」够显「现色」。其实从因缘所生法,「色心」是不能分开的。就说十法界的众生一定有一个心,一个明了的心,这个心一定有个依止处,就是色法,这个物质的色法。当我们「色性即智故」,就是把色法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说万法唯是一心,把万法的差别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这个「色体」当然是不可得,所以这个「智身」是把色法会归到心法的时候,我们称为智身。当然这个智身是一个明了的心性,就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当我们「智性即色故」,当我们讲一心万法,把一心延伸万法的时候,「说名法身,遍一切处」,以一切法为色:看你是用什么角度。总之,这个色心是不分离的,只是在讲的时候有所偏重。我们所见到诸佛的「色」是没有差别「分齐」,「随」众生的心,显现十法界「菩萨」各式各样的「报身庄严」,但是他都没有自他的分别,而「不相妨」碍,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能」了「知」的。而这些身相都是一心「真如」,从「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常乐我净义故」显现的种种妙用,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把佛身相的问题作一个解释。

  当然你要不修念佛法门,可能对佛身就没有什么样的障碍,但是有些人对佛身有障碍。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个发音要怎么样才正确?美国人他念阿弥陀佛的发音跟我们台湾人的发音不一样,哪一个人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就是说既然净土法门讲到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要感应,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哪一个代表阿弥陀佛呢?这个地方有些人会产生障碍,那么这个地方就给你答案了。其实是没有障碍,障碍是我自己的分别。敦珠仁波切说:你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你观想本尊的相貌,你喜欢他是男相也好、女相也好;你说我希望我的本尊是一道光明也可以;你说我连相都不要,我就听他的声「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就是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众生一切心想中」,诸佛菩萨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他本身没有时空障碍;但是你要深信你心中所现的影像,不管是一个声音、是一道光明,是一个男众、女众,你要深信他就是总持本尊的功德,你要深信这件事情,你就能够感应道交。你要是起一念疑惑,这样子本尊的功德就消失了,你就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就这个意思。就是说诸佛如来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能够离一切时空的障碍,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但是你在忆念他的时候,你要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你这样子就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管你看到的是粗色、细色。其实这个地方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都是成就诸佛的功德,重点是你要能够深信。前面的用是讲到修因,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的功德。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楞严经》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第二十九段)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为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已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色,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承蒙佛的悲心救护和深切教诲,感动得哭了,合掌恭敬而对佛说:我虽承蒙佛的妙音讲解,悟到了自己妙明,本来圆满的常住心地。但是我所悟到佛所说的法音,还是用我的攀缘心来悟,来瞻仰如来的,此心徒获无益,实际上我也不敢认这个心就是本来原有的心地,唯愿世尊慈悲哀悯,再以圆满法音宣示,拔出我这无明疑根,归于“无上道”。
“无上道”专指如来所得之道,一切二乘人和菩萨都不能超过,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说的是用正直心,舍去三乘方便法,最后剩下一个舍不去的法,就是要说的无上道。
佛告诉阿难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其实我所说的法也是缘物而说,不是真实法性。如人以手指月,指示给人看,看的人就应该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如将手指认为是月亮的本体,此人不仅亡失了月轮,看不到月轮,连指头也亡失了,指头的作用也失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人以指示的手为明月,这岂止是亡失了指的作用,连有月亮产生的光明和没月亮产生的黑暗也不认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人既然以手指为月亮的本体,而月亮是有明暗二性的,手指却是没有明暗性的,在手指上去找光明和黑暗,找得着吗?阿难现在的认识,就是这样的,认指为月,将能思考问题的妄想心认为是本心。
佛对阿难说:如果你以听我说法的分别心为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应离开对声音的分别,去找能离分别声音的“心性”。比如有客人寄宿住店,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离去,终归是不会常住的,而执掌这个店的主人,却不会离去,也没有去的地方,因为他就是这个店的店主。这个道理说明你的“心”是主人,没地方去,是常住。
怎么能说离开听说的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呢?因“真心”是始终存在的,它能产生分别性,也不会因为声音的有无而有无。其实这心岂止是对声音的分别,它还能对我的容貌和一切事物产生分别。要想找到这个真心,只需将能见之心离开所见的一切色相,也就没有分别性了,直到所有的分别都没有了,就回到那个能生分别的“常住心”去了。
但如果说什么分别都没有,也是不对的,所谓的非色非空,连知道非色非空的心也纳入非色非空中,这种论调就像“拘舍离”这些以八万劫以前为不可知而立《冥谛论》的外道,认为离开法尘因缘,就没有能产生分别心的存在,称此无分别性为“冥谛”。
“冥谛”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也称冥初,又称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二十五种冥谛,是迦毗罗外道所计算的,这些外道,也修禅定,有神通力,能知八万劫中的事。但对八万劫前,却冥然不知,所以称之为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即:
一、“冥初自性”:指这种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称冥初自性。二、“智大”:智大又名觉大、即增长之义。指这种外道,于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说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认我心即神我之心。实则为我慢、生我执。这种外道,由觉知生我慢心。
迦毗罗以冥初自性、智大、神我演化成二十五种冥谛,成了外道认知的二十五个真理,仅限于对八万大劫以内之事物和生命现象的认知,最高级的冥谛论外道,可将生命的极限修至八万大劫,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在三界内,被禅宗比喻作黑漆桶,破了黑漆桶才能出三界,了生死,但外道由于迷执冥谛之理,是破不了黑漆桶的,故对八万大劫以前的事物和生命现象,是一无所知的。
佛说:冥谛立八万劫前不可知为诸法初始阶段,处于无始无明中,这种境界为即不是色也不是空,是没有任何意念的空无恍惚状态,一切都不可知,以这不可知的无分别性立冥谛论,由此生诸法,从而迷失“真常自性”。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产生分别性的“妙明真心”,是在一切尘缘中离与不离,或劫前劫后都是“了了常知”的,这个“了了常知”不仅知道八万大劫以内、更知道八万大劫以前,乃至无量劫前、无量劫后的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诸法不是“缘起冥性”,而是“缘起性空”,这些真理,外道是不会知道的。
而阿难这心性产生的分别,都是攀缘的结果,是虚妄的,这些虚妄的东西,就像客人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还乡之处,到底哪一个才是本乡、才是不可还的主人呢?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所产生的攀缘,各有所还之处,那么如来为什么说,“妙明元心”,没有还处呢?唯愿世尊再垂悲心,哀悯众生,为我们宣讲这些道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接国内全渠(安官,iOS,台服,华为渠,o渠,v渠,九游,米渠,应用宝,b渠……) 全员押证,成员有19位,都有经验很价格审核,我们脾气好[送花花]还每日返图
  • 天格外蓝,姥姥和姥爷这里格外安静,无人打扰,我是想到哪说到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伤心处也难免有泪。到时候“你都懂,都明白”就是没钱,生活立马给你一巴掌!
  • #阳光信用[超话]# #阳光信用# “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踌躇干过去的半亩方塘,那些所谓的遗憾,可能是一种成长,那些曾受过的伤,终会化作照亮
  • 都是冲着男n号李钟硕/朴宝剑的颜值去看的,结果剧情一塌糊涂,这俩人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还都死了,感觉像是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一坨屎[微笑] 回去继续看《记得你》了
  • 21.明确的爱 真挚的喜欢22.阅己 越己 悦己23.爱自己是最浪漫的事24.风带来故事的种子 时间使之发芽25.经历的意义在于引导你 而非定义你26
  • zxc123《江楠靳言北》《洛颜凌墨》《关夙裴蔺》《江星沐顾执延》《柳微雨宫怀羲》《韩司穆温时宴》《时海玥霍璟川》《王爷太能作》叶歆叶非予《世界对我温柔以待》短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姜梨对我有那么大的敌意,我一开始明明想和她交好,但是她一点
  • 我终究还是无计可施,在时间的催促下,宛如一个斗败的残兵败将,匆匆踏上了离柳的列车,离开了这座有你的城市,离开了最后一个有你的假期…小家伙,我好想见到你,可怎么就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九月顺利”、“八月吉祥”等等个签映入眼帘嗯,是个月历丰富的人今天下楼看到一楼有家人
  • 【更新】IPSTAR|潮玩星球 零售店铺地址一览·PART①〓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IPSTAR|潮玩星球(上海静安大悦城店)
  • 这不仅加速了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资源整合与共享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节日共度、公共服务共享、创业机会共抓、发展画卷共绘,让京津冀的区域文化心理认同日益转变
  • 大连市政府已于2月22日成立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全面展开事故调查。大连市政府已于2月22日成立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全面展开事故调查。
  • 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消极,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因为它揭示了人生的真实面貌,并提醒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刻。[馋嘴] 站得住就有主动权,有主
  •  獎金來源1、每增加一個資料有6U進分紅池,每循環一次有6U進分紅池獎金來源2、名片廣場 廣告費獎金來源3、專案廣場 入駐費獎金來源4、鏈上人脈是一個平台,在未
  • ——《菜根谭》3.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菜根谭》3.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
  • 巅峰迎来虚伪的看客 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 近些日子听到比较赞的一句话 / 最近一阵子废话比较少 忙的事情很多 结果忙了一圈 发现自己还在所谓“原地” 好在经历都是
  • 休假2天时间看完《致命游戏》,在原作的基础上改编的还不错,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章节是“阿姐鼓”、“佐子”、“疗养院”、“箱妖”,当初听广播剧和看原作的时候千里消失
  • 每天为我和我的家人祈福,坚持一段时间家人会越来越好愿我和我的家人:承乾坤之正气,立天地之威仪。优秀善良,智慧健康;被世界所温柔善待,一生都幸福美满;所遇皆是良人
  • 生活中的苦难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寻找平衡,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开心快乐的状态。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要抓住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当了妈妈的第115天❤️半夜起床是常态了,我似乎也开始享受这种感觉了,每天看着我的小宝一天一天长大,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这样你就可以一直依赖我。我一开始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