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根植南阳的发展与担当
如今,提到国内养殖企业就不得不提起牧原集团,该集团始建于1992年,总部位于河南省内乡县,从22头猪起步,历经28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牧原集团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壮举。

专注主业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牧原集团28年的发展中,专注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猪养好,企业始终聚焦养猪主业发展(主营业务生猪养殖占营业收入的97%)。在发展过程中,该公司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养猪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走出了规模化养殖的经营管理模式。采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并逐步迈向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建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场址选择、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管理,充分保证了食品安全。公司拥有多个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出口猪肉备案场”,备案规模居全国前列。

据悉,目前牧原集团生猪产业已发展布局到全国22省(区)78市158县,员工超过8万人。2019年出栏生猪1025万头,2020年预计出栏生猪1750万-2000万头。

创新驱动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提起养猪,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但今天的养猪,没有技术难以为继。回顾牧原集团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从猪舍设计的一代代革新,到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养猪环保等技术的一步步研发,牧原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壮大。经过不断地开拓探索,牧原集团在养猪领域获得国家专利567项,多项专利技术位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

特别是2018年面对非洲猪瘟严峻考验,集团再次显现出创新的力量,集全力研发“三防猪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瘟功能,实现了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同时,公司将养猪生产水平主动从工业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组建智能化开发部门,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同时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兽医、营养等专业工程师,扩展到空气力学、机械、电气、通信、算法等跨界工程师。

创新,培养了牧原转化危险为机遇的能力。面对每次行业挑战,牧原集团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增益其所不能,为集团赢得了发展,也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推进行业进步。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牧原集团高度重视人才,搭建开放的事业平台,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面向全球广纳人才。目前,拥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100余所知名院校大学生近2万人。同时与拉姆·查兰、朱汉守等30多名全球一流管理、技术专家建立长期合作。2019年,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亿元股票。今年4月,秦英林再次向西湖大学捐赠其持有的8亿元股票,支持西湖大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助力西湖大学人才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开展。

绿色发展,环保连上五台阶

环保是养猪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牧原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提出“不转嫁成本,不推卸责任,不遗留隐患”的发展原则和“环保开路”发展理念。自创业之初就不断探索养猪环保解决方案,结合牧原养猪生产经验,探索出“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养猪生产的粪肥全部资源化利用,做到养猪零排放,同时减少了化肥使用,改良了土壤,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随着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更高要求,牧原集团树立了新的环保标准——“环保五台阶”,指引环保工艺技术创新方向。环保五台阶,是在养猪零排放的基础上的升级:无隐患。即对所有养殖场采用多层防渗处理,高于行业标准,确保不渗漏,不污染地下水,不给当地老百姓和子孙后代留隐患;除臭降霾。面对养猪臭气难题,公司不断探索尝试,研发了新一代除臭技术,对猪舍排出的空气全面进行除臭灭菌,消除了臭气影响,也能有效地降低雾霾,同时有利于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此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得益于此项技术,牧原集团养猪实现了全国布局,并实现了碳减排。牧原通过研发无供热猪舍,实现在东北极寒地区养猪,不需要燃煤供热,在黑龙江外部-39.3℃的极寒天气下,猪舍内温度能稳定在25℃,保持猪群生长的适宜温度。此技术不仅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大气污染。

发挥优势,扶贫战场见初心

“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多年来,牧原集团始终坚持“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牧原集团积极融入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扶贫产业。

一是在全国7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69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县用工4万余人,使就业的农民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二是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创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发展嵌入牧原集团企业链条,实现持续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3省53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0407户370516人,实现增收6亿元。带贫数量多,带贫能力强、覆盖区域广,受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2017年,秦英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牧原集团获得万企帮万村民营企业奖。

三是面向全国发起设立“牧原教育基金”,实施教育扶贫“挖穷根”,开展“聚爱助学计划”系列活动,目前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7万名、中小学生30万人次,奖励426所学校优秀农村教师7000余人次。

主动担当,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牧原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动牧原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3000多人直接参与地方疫情防控工作。

一、快速行动,捐资2亿元,助力疫情防控。牧原集团和秦英林、钱瑛夫妇各捐资1亿元,共捐资2亿元,用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疫情严重的地区,采购防控医疗物资、设备,为基层疫情防控提供帮助和支持,支持科研院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方法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二、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全球采购防控物资。面对紧缺的医疗物资,牧原集团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开拓国际采购通道,从英国、德国、法国、荷兰、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采购防控物资,捐赠给地方政府用于基层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已累计捐赠大型医疗设备8台、口罩500余万个、防护服等防护用品100万套、消毒物资260吨。

三、发挥自主研发优势,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牧原集团技术部门快速行动,利用原有的技术储备,将生猪运输车采取的空气过滤、负压通风技术运用到救护车改造过程中,改造完成的30余台负压救护车,已分别捐赠给疫情严重地区的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500亿元专属保险,保障近10万英雄安心抗疫。自疫情发生以来,南阳市有近10万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奋斗在防控一线,用生命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免除一线勇士们的后顾之忧,牧原集团和保险公司结合,向南阳市捐赠5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保险。覆盖近10万基层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抗疫公职人员和支援武汉、南阳的河南省医疗支援团队。

五、大爱不分国界,组织防护物资驰援海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牧原在国内积极采购防疫物资支援海外疫情严重国家,捐赠300余万只口罩,2.6万余件防护服。目前海外捐赠已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4大洲,为近30个国家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

快速复工,扩大就业保障民生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持续下滑,造成市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牧原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稳产保供”号召,一方面快速推进猪舍装备升级,一方面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升级,推进行业分享防控经验,保障生猪稳定生产;同时,结合政府政策要求,快速有组织地恢复工程建设,扩大生猪产能,保障市场供应。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务工返乡人员大部分滞留在家,牧原集团依托全国养猪产业发展布局优势,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联合各地政府开展“抗疫情·促就业”专项招聘活动,5月7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共同发起的“24365国聘行动”联合专场招聘活动,牧原集团作为国聘行动脱贫攻坚专场的首家宣讲企业,通过央视频“春暖花开国聘行动”云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提供万余岗位。

截至4月底,牧原集团员工已经超过8万人,较春节前增加了3万人,同时在公司养殖场和饲料厂建设工地上带动有超过10万工人在从事建筑工作,有力拉动了上下游建材、设备、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牧原:根植南阳的发展与担当
如今,提到国内养殖企业就不得不提起牧原集团,该集团始建于1992年,总部位于河南省内乡县,从22头猪起步,历经28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牧原集团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壮举。

专注主业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牧原集团28年的发展中,专注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猪养好,企业始终聚焦养猪主业发展(主营业务生猪养殖占营业收入的97%)。在发展过程中,该公司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养猪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走出了规模化养殖的经营管理模式。采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并逐步迈向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建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场址选择、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管理,充分保证了食品安全。公司拥有多个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出口猪肉备案场”,备案规模居全国前列。

据悉,目前牧原集团生猪产业已发展布局到全国22省(区)78市158县,员工超过8万人。2019年出栏生猪1025万头,2020年预计出栏生猪1750万-2000万头。

创新驱动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提起养猪,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但今天的养猪,没有技术难以为继。回顾牧原集团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从猪舍设计的一代代革新,到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养猪环保等技术的一步步研发,牧原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壮大。经过不断地开拓探索,牧原集团在养猪领域获得国家专利567项,多项专利技术位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

特别是2018年面对非洲猪瘟严峻考验,集团再次显现出创新的力量,集全力研发“三防猪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瘟功能,实现了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同时,公司将养猪生产水平主动从工业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组建智能化开发部门,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同时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兽医、营养等专业工程师,扩展到空气力学、机械、电气、通信、算法等跨界工程师。

创新,培养了牧原转化危险为机遇的能力。面对每次行业挑战,牧原集团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增益其所不能,为集团赢得了发展,也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推进行业进步。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牧原集团高度重视人才,搭建开放的事业平台,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面向全球广纳人才。目前,拥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100余所知名院校大学生近2万人。同时与拉姆·查兰、朱汉守等30多名全球一流管理、技术专家建立长期合作。2019年,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亿元股票。今年4月,秦英林再次向西湖大学捐赠其持有的8亿元股票,支持西湖大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助力西湖大学人才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开展。

绿色发展,环保连上五台阶

环保是养猪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牧原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提出“不转嫁成本,不推卸责任,不遗留隐患”的发展原则和“环保开路”发展理念。自创业之初就不断探索养猪环保解决方案,结合牧原养猪生产经验,探索出“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养猪生产的粪肥全部资源化利用,做到养猪零排放,同时减少了化肥使用,改良了土壤,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随着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更高要求,牧原集团树立了新的环保标准——“环保五台阶”,指引环保工艺技术创新方向。环保五台阶,是在养猪零排放的基础上的升级:无隐患。即对所有养殖场采用多层防渗处理,高于行业标准,确保不渗漏,不污染地下水,不给当地老百姓和子孙后代留隐患;除臭降霾。面对养猪臭气难题,公司不断探索尝试,研发了新一代除臭技术,对猪舍排出的空气全面进行除臭灭菌,消除了臭气影响,也能有效地降低雾霾,同时有利于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此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得益于此项技术,牧原集团养猪实现了全国布局,并实现了碳减排。牧原通过研发无供热猪舍,实现在东北极寒地区养猪,不需要燃煤供热,在黑龙江外部-39.3℃的极寒天气下,猪舍内温度能稳定在25℃,保持猪群生长的适宜温度。此技术不仅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大气污染。

发挥优势,扶贫战场见初心

“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多年来,牧原集团始终坚持“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牧原集团积极融入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扶贫产业。

一是在全国7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69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县用工4万余人,使就业的农民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二是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创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发展嵌入牧原集团企业链条,实现持续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3省53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0407户370516人,实现增收6亿元。带贫数量多,带贫能力强、覆盖区域广,受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2017年,秦英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牧原集团获得万企帮万村民营企业奖。

三是面向全国发起设立“牧原教育基金”,实施教育扶贫“挖穷根”,开展“聚爱助学计划”系列活动,目前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7万名、中小学生30万人次,奖励426所学校优秀农村教师7000余人次。

主动担当,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牧原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动牧原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3000多人直接参与地方疫情防控工作。

一、快速行动,捐资2亿元,助力疫情防控。牧原集团和秦英林、钱瑛夫妇各捐资1亿元,共捐资2亿元,用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疫情严重的地区,采购防控医疗物资、设备,为基层疫情防控提供帮助和支持,支持科研院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方法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二、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全球采购防控物资。面对紧缺的医疗物资,牧原集团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开拓国际采购通道,从英国、德国、法国、荷兰、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采购防控物资,捐赠给地方政府用于基层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已累计捐赠大型医疗设备8台、口罩500余万个、防护服等防护用品100万套、消毒物资260吨。

三、发挥自主研发优势,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牧原集团技术部门快速行动,利用原有的技术储备,将生猪运输车采取的空气过滤、负压通风技术运用到救护车改造过程中,改造完成的30余台负压救护车,已分别捐赠给疫情严重地区的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500亿元专属保险,保障近10万英雄安心抗疫。自疫情发生以来,南阳市有近10万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奋斗在防控一线,用生命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免除一线勇士们的后顾之忧,牧原集团和保险公司结合,向南阳市捐赠5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保险。覆盖近10万基层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抗疫公职人员和支援武汉、南阳的河南省医疗支援团队。

五、大爱不分国界,组织防护物资驰援海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牧原在国内积极采购防疫物资支援海外疫情严重国家,捐赠300余万只口罩,2.6万余件防护服。目前海外捐赠已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4大洲,为近30个国家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

快速复工,扩大就业保障民生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持续下滑,造成市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牧原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稳产保供”号召,一方面快速推进猪舍装备升级,一方面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升级,推进行业分享防控经验,保障生猪稳定生产;同时,结合政府政策要求,快速有组织地恢复工程建设,扩大生猪产能,保障市场供应。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务工返乡人员大部分滞留在家,牧原集团依托全国养猪产业发展布局优势,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联合各地政府开展“抗疫情·促就业”专项招聘活动,5月7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共同发起的“24365国聘行动”联合专场招聘活动,牧原集团作为国聘行动脱贫攻坚专场的首家宣讲企业,通过央视频“春暖花开国聘行动”云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提供万余岗位。

截至4月底,牧原集团员工已经超过8万人,较春节前增加了3万人,同时在公司养殖场和饲料厂建设工地上带动有超过10万工人在从事建筑工作,有力拉动了上下游建材、设备、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下)

文◎ 刘颖

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都要和朋友抱怨一番,假期为什么只有 7 天的时间,要是能延长到正月十五就好了,毕竟我们常年在外, 回家次数屈指可数,假期多几天就可以多陪陪家人、多见见朋友、多吃几天家里的饭菜。可万万没有想到,庚子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的肆虐,让大家延长假期的愿望瞬间得以实现。

医者仁心立天地

在居家隔离的那几天,除了每日查看疫情外,最令人担心和敬佩的便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以自己的力量争分夺秒地挽救生命。尤其是每天守护在患者身边的医护人员,即使病毒来势汹汹,以致数位医护人员感染,但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仍主动向上级请示出征武汉。她们有的是孩子的父母, 有的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的是中共党员, 有的是普通群众,甚至更多的是刚刚进入社会不久的“90 后”,他们稚嫩的脸还像个孩子, 有的还未成家,有的初为父母,但他们说的却是“:我年轻,让我去一线。“”17 年前的非典,我们少不更事,全世界都在保护‘90 后’。17 年后的今天,我们责无旁贷,应当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 召必应,战必胜!”你看,“90 后”从来都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理性让人心疼,他们的热血让人敬佩,他们的付出让人暖心,他们是中国青年,代表着新一代的中国力量。

在这一刻,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医护人员剪去长发,隐瞒家人,穿上战袍, 义无反顾地在请战书上签下名字,按下手印,愿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逆向而行, 誓死与病毒抗争到底。

看到这些,我的心里难免一酸,其实,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此负重前行。正在这时,哥哥在微信群里说,嫂子被单位突然召了回去,不知是否有突发情况。我内心突然紧张起来。没错, 嫂子是我们县医院内科的护士长,虽然疫情严重,各地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赴鄂支援, 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们的小县城吧。我赶紧给嫂子发私信询问情况,一直等到晚上嫂子才回复我说 :“确实是去一线,但不是去武汉,放心吧。”原来家乡有了确诊病例,需要到隔离地点进行治疗,嫂子说 :“这种病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我在 2009 年甲型流感期间支援过一线,比其他护士经验充足,再加上我是我们科室的护士长,也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好了不说了,我要准备准备东西去了,明天一早出发。”说罢,嫂子便没再回复我。第二天一大早我赶紧询问哥哥情况如何,哥哥说, 嫂子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医院做准备工作,但小侄女今天突然生病,检查完说是普通的流感,需要输液,嫂子忙前忙后早已顾不上她, 只能让别的护士帮忙照看。哥哥偷偷告诉我, 嫂子在前一晚哭了很久,自打两个孩子出生后,她从来没有离开超过两天,突然要离开一个月的时间,内心难忍不舍。但她深知, 此时的病人更需要她。

嫂子和同事上车前,医院的领导和其他医护人员前来送别、合影。侄女也在窗户前看着妈妈的身影默默流泪,她虽然只有 3 岁,但她知道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要救死扶伤。嫂子上车后,在场的所有人都站在原地注视着车子离开,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好在不忙的时候嫂子可以给家里报平安,孩子想妈妈了还可以视频聊天。为了让嫂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全家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爷爷奶奶把两个孩子接回了家里照顾,孩子们很听话,即使很想妈妈,但知道妈妈是去工作,从来没有因此闹过哭过。

我想,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一样,舍小家为大家,抛下了自己的牵挂和不舍,穿上层层防护服,为患者带去医术和生命的希望。其实,他们何尝不是一名普通人,脱下白大褂后也和大家一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他们虽为白衣天使,可并不是真正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他们也知冷暖、知疼痛,会生病、会死亡。但在这场战争面前,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只有他们的坚守,才能筑起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线”。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春节晚会上,最让我感动的节目便是由6 位央视主持人朗诵的《爱是桥梁》,这是为疫情而准备的特别节目,甚至没赶上一次正规的彩排。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白岩松的那一句“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我们爱你们,不止在今天,也在未来生命中的每一天”。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越是困难时刻, 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 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此次抗击疫情中, 除了让人敬佩的最美逆行者们外,社会的力量也为武汉送去了无限的爱。在得知武汉物资严重缺乏后,各界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向武汉捐赠钱财、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器械,为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提供有力保障。除了医疗物资外,山东寿光组织农民群众向武汉捐赠4 批蔬菜,累计1120 吨。

日本等国家也尽一己之力筹备物资支援中国,甚至在各大繁华街头贴满“武汉加油” 的标语,日本药妆店门前也摆上了“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店内有口罩售卖”等招牌,各个国家的爱心援助,给中国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在各界的爱心援助中,总是少不了令人心酸的一幕。数名环卫工以及年迈老人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赠。其中,一名退休环卫工捐出10 万元积蓄,卡里只剩 13.78 元,他说“:疫情面前,我想出点力。”2 月 2 号下午,广东一名 63 岁环卫工到当地村委会捐款,卡里只有 3000 块钱,捐出1000 元抗疫,他说 :“没了钱还能挣,吃饭不成问题。”2 月3 号,两位年龄加起来近 200 岁的耄耋老人走进派出所,掏出一沓崭新的现金递给民警,这是老两口多年来攒下的退休金,走了两家银行才凑出的 1 万元整钱,他们说 :“本来以为能多凑点,但今天去取的时候只有这么多了,别嫌少。”同样发生在 2 月3 号,福建某县一位 6 旬老人到当地派出所扔下一沓钱后转身就跑, 民警立即追上去询问,老人说 :“你们天天奋战在一线太辛苦了,这点钱给你们买口罩用。”

民警们非常感动并想谢绝老人家的好意,可老人怎么都不肯把钱收回。经了解,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这钱是他种地卖菜半年的积蓄。安徽某地,一名九旬老太找到村支书,拿出仅有的 1000 元,因老人年纪较大,村支书婉拒,老人却落下了眼泪,“国家遭遇疫情,自己却帮不上忙,真是又急又难过。”

类似的故事在疫情中比比皆是,社会组织的力量,普通人的善举,甚至有不愿意留下姓名,不图回报,只求尽自己所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的“雷锋”同志们,还有那些奋斗在一线,舍弃自己性命的英雄烈士们,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善良。

不知不觉中,冬季渐渐过去了,各地温度回升,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的春天慢慢来了。新冠病毒还在牵动着大家的心,疫情虽然严峻,但也看到了曙光,被治愈的人数越来越多, 疑似的人数越来越少。我们始终相信,在众志成城下,这场战役一定会胜利,就像人们所熟知的那句话一样“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被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待到樱花烂漫时,一切美好如初,久闭的家门必将为春暖而敞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甚至不排除通过争吵获得自我提升的两人最后在某种意义上共同战胜了米这种展开(虽然个人不是很想看到这种,但是吉谷成濑emmm)……考虑到FW米实在恶役得有点过分了,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 你以为的遗憾,其实有可能是躲过一劫,所以呀,摆弄好手里的柴米油盐,保护好心中的诗和远方。“无论爱情还是友情,一定要做到失我者永失,断了就断了,千万不要心存幻想,
  • #锦色[超话]##2024年6期岱宗号# 锦鲤们,六月第一个周一早上好哇~ 今天分享一篇玄幻小连载《别枝惊鹊》,希望你们喜欢呐。 [上课了][上课了][上
  • 快来加入我,一起在京东618抢购心仪好物吧!我的心仪好物是苹果15手机,京东618简直是惊喜连连!
  • #任嘉伦[超话]#叠一只弯弯的纸船装满嘉人的思念乘着如水的月光漂到你的床前愿这只弯弯的纸船停在你的枕畔让嘉人的思念和祝福护你入眠 ❤️✨✨@任嘉伦Allen✨
  • 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招生咨询平台将实现7*24小时在线自动回复,系统可自动识别并回复考生问题,实现全天候“即问即答”。~储粮室将免费提供物料成品,品类包括:
  • 现在再想这个​事情,仿佛内心更多的是祝福和感恩,​不管今后怎样,他都陪伴我走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几年,那份爱情赤城、热​烈、美好而珍贵,我是何其幸运才能体​验到
  • #浙江人又可以实现樱桃自由了# 【国产樱桃大量上市,价格断崖式下跌,网友:今年简直是实现水果自由了啊![色]】#今年浙江夏天过分凉快了# 最近,“樱桃价格腰斩
  • 李云告诉记者,她在带孩子治疗期间,建了一个社交群,里面有不少给孩子防控近视的妈妈,她们大多听信了视力养护中心的宣传,花了不少钱,但收效不大,孩子的度数甚至涨了很
  •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明白,年纪带给我们的是通透,所以很多事到最后不是真解决了,而是算了。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明白,年纪带给我们的是通透,所以很多事到最后不是真解决了,而
  • 在寄送包裹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国际快递的禁运物品和限制物品规定,以避免违规寄送和可能的法律问题。4.2限制:4.2.1体积受限:由于体积限制,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无
  • 剧本前后改了二十多稿,每天在自我否定和自我称赞中分裂地创作着,很感谢我的家人,理解支持我,特别是我的爸爸,也感谢我的制片人对我的信任。邹静:短片《朵丽》的创作让
  • 无论是风雨兼程的旅途,还是静谧的瞬间,我相信我的泰格豪雅手表都会陪伴我走过每一个独特的时刻。购买之后,每次使用都觉得心疼,但是当我看到镜子中那一头光滑闪亮的秀发
  • #金希澈[超话]##30天安利金希澈# 初印象大概是一个很漂亮很漂亮的孩子吧,综艺上脑子转得很快很有效果,然后印象深刻的就是腿伤感觉是经历了很多的人,就是一种,
  • 古瀬:あたしがこれまで積み上げてきたものを…簡単にぶち壊して… 明墨:積み上げてきたのは実績ではなく、汚職にまみれた札束でしょう。「女」というだけで、どこまで行
  • 这边中国电动车企马上出海了,销量被群狼争抢不可避免,利润率再下降,这股价还得崩。这边中国电动车企马上出海了,销量被群狼争抢不可避免,利润率再下降,这股价还得崩。
  • 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看风在树中穿梭,跳跃、欢乐阳光穿过树影婆娑柏油马路变得斑驳耳边是商贩的吆喝声是车水马龙的喇叭声是风吹过的沙沙声是忙碌是生活突然就悲从中来眼睛瞬
  • 绿色出行是一件十分环保和礼貌的事,在这里我用自己的行动呼吁大家短路程选择绿色出行,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 绿色出行今天
  • 可匿名鉴定,不需要提供任何证件,样本可以自己采集,但个人亲子鉴定报告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只供客户自己了解,可作为上诉的依据。 咨询与预约:联系所选机构,了解个人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