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行由品》
釋義( 一 )
惟覺老和尚
( 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

語曰:「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 米熟也未?」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次日,第二天。

祖潛至碓坊。

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

碓坊是指舂米的磨坊。

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綁著石頭來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

語曰:「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

五祖告訴惠能,求道之人的確應當如此為法忘軀。

惠能為了求法,拚了命不顧自己的身體,實實在在是做到了這一點。

人最重視自己的身體,假使現在有一個人,喊他到碓坊去舂米,發現自己踏不動,那他絕對會因此退卻,為什麼?

為了保重自己的身體。

認為踏這個碓很重,身體可能會累出病來!

可是,惠能不這麼想。

即使踏不動,也要想辦法克服,

所以「 為法忘軀 」,綁石頭在身上。

這不是一般人可能想得出來的,

只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求法,來愛護常住,供養大眾,才做得到。

五祖大師肯定地說:「 當如是乎!」

真正應當像你這樣啊!

藉事顯理
當在問處

乃問曰:「 米熟也未?」

於是問:「 米熟了沒有?」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惠能回答:
「 米早已成熟,就是還沒有人為我印證。」

舂米,要把米穀表皮舂掉,在這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細微的米灰、碎糠,

必須經過篩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統統從篩孔刷下來,才成為白米。

此處是用舂米的過程來譬喻開悟。

「 米熟了沒有?」

五祖大師不是問這個米有沒有熟,而是問惠能開悟了沒有?

見道了沒有?

心性在哪裡?

功夫保任好沒有?

還有沒有妄想?

心當中還有沒有煩惱?

如果這念心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還有煩惱、妄想,

還有貪、瞋、癡,

這個米就還沒有熟!

這是用米來譬喻心性。

「 米熟了沒有?」

這句問話,沒有開悟的人就不懂,還以為真是在問米。

譬如說,開悟的人來參訪,

問他:「 這位上座從什麼地方來啊?」

開悟的人絕對不會講:「 我是從台中來。」

「 我是從外雙溪來。」

而沒有開悟的人不知道從理上回應,

必然從事上來回答:「 我是從台北來。」

「 我是從某個道場來。」

這種回答就表示沒有開悟。

所以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就是禪機。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米已經熟了,指這念心已契悟了無為法,契悟了心性,沒有貪、瞋、癡了。

可是熟也好、沒有熟也好,只有自己知道。

「猶欠篩在」,只是還沒有人來證明。

聽了這樣的回答,五祖明白惠能已經悟了道,真正契悟了本心,而且保任程度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以杖擊碓
明祖師意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惠能悟了什麼呢?

「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五祖知道惠能是初步地悟了,就再測試他一下,再激勵他,希望惠能大徹大悟。

所以進一步,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五祖大師用禪杖「 擊碓三下 」。

擊,就是敲打。

碓,就是舂米的碓窩。

碓窩中間有一個洞,米就是倒到這個洞裡面,然後用木棒或是石頭去舂,這種器具稱為碓。

五祖以杖擊碓,打了三下就離開了。

這是什麼意思?

假使不解祖師意,打三下也與自己沒關係,而惠能完全知道其中大意。

即會祖意,當下契會五祖意旨,也知道三下是什麼意思。

三下,是要惠能三鼓時分,即三更,到方丈室來。

所以當夜惠能大師「 三鼓入室 」。

祖以袈裟圍遮,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紙窗裡點著油燈,

五祖大師恐怕外面的人看見室內的動靜,對惠能會有所猜忌,

就用袈裟把窗戶圍起來,遮住燈光。

為說《金剛經》,為惠能講授《金剛經》,

直到講解「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義理,惠能就真正大徹大悟了。

惠能是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大悟。

有些人誦《金剛經》,看到這句話時,卻充滿疑問,

說:「 我們這念心既是本具的,

為什麼《金剛經》上還要無住、還要生心?

那生出來的就不是本具的了?」

什麼是「 住 」?

有想有念就是住。

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圓融會通。

住,看是住到什麼地方?

假使安住在實相上,就是最實在的!

如果是修四念處等觀行,則不是安住在實相上,而是一種方便的法門。

我們這念心若沒有依靠在觀行上,就容易打妄想,想東想西、患得患失,

或者感覺無聊,乃至於造惡業。

所以,第一步先要有所住。

念佛、誦經、持咒

...... 這些都是有所住。

念佛,把心依靠在佛號上;

誦經、持咒,把心依靠在經文、咒語上。

有所住,是從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這個地方講「 無所住 」,並不是住在四念處上,而是已經超越了。

一般眾生都有我執和法執。

一個人有我執,就會打妄想,佛慈悲為了使眾生超越我執的煩惱,

所以先開立種種法,四念處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

藉著法讓心安住下來,與法相應之後,慢慢地,能破除我執、我相,進一步可以了生死;

但是,如果執著所修的法,有了法執,就無法見到本心。

「 無所住 」是連法都不執著。

為什麼不要執著法?

法由心生,心生萬法,心才是根本。

大乘所講的就是「 無所住 」。

心不染著
超越時空

「 住 」:

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住,和我們身體的住是不一樣的。

「 無住 」,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

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你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就住在時間上。

東、西、南、北,內、外、中間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間上。

如果想到東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是哪個是東?

哪個是西?

哪個是南?

哪個是北?

這都是相對待的,在變化當中,都不是正確的。

所以這裡告訴我們「 無住 」,

東西南北不住、內外中間不住,

善惡美醜也不住,

生也不住、

熟也不住,

是這個道理。

不住大小方圓、動靜閒忙、東西南北。

不住就是不要想念,而不是身體離開這個地方。

離就是心要能離開,而不是身體的離開!

我們心不染著,心不攀緣,就離開有所住。

眾生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所以就有煩惱、有妄想;

有煩惱、妄想,因此沒辦法離開生死。

不住,就是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

不想過去,過去的善業、惡業就超越了。

不想未來的事情,心不住在未來。

而現在也不住,哪裡是現在?

悟了這念心,就是現在;

沒有悟,就是生滅。

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現在嗎?

講第一句能聽到,馬上再講第二句,

這時聽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滅了,哪一個是現在?

現在心也是在念念遷滅,

念念不斷地在生滅當中,

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子不斷地處在生滅中。

想到過去,是生;

想到現在,過去又滅掉了。

想到現在如何用功,想到未來要成道、要證果,未來要得個名、得個利

...... 這樣子想,就是想到未來的事情了,這一些都是念頭。

想到過去,是念頭在活動;

想到未來,念頭還是在活動;

想現在,現在這個心還是在攀緣。

這就告訴我們,不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

—— 想到東方,是念頭在活動;

想到西方,還是念頭在活動。

所以時間也不可住,空間也不可住。

清明無住
真心即現

「 住 」就是想念,就是攀緣。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這念心不攀緣,是什麼境界?

是個定境。

然而假使我們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也不想美醜,

可是這時候心卻在無聊、昏沉當中,這是不是道?

這還不是的。

所以不但要不攀緣、不顛倒,不住空間、不住時間,

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是「 生心 」。

心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

這個地方講「 生心 」,是隨順眾生方便而說。

「 生心 」—清淨心現前了!

生出來了就是指「 現前 」了,不是另外有一個「 生滅 」的「 生 」。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念心就是慧;

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超越時空,不想時間、不想空間這個心就是定。

這念心達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

漸次修證,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後啟發智慧。

而契悟到「 無住生心 」的這念心,

即戒、即定、即慧,

戒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

就是本具的清淨心。

所以,五祖大師講到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大師馬上相應,就契悟了本具的覺性。

安住實相
法中之王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實相。

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是「 無住生心 」,行住坐臥都「 無住生心 」,這就要靠功夫了。

順境、逆境都一樣,穿衣、吃飯都是這個。

所以祖師講

「 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 」,

就是如此。

因為挑柴運米,這個心都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神通妙用。

起心動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動念還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開悟和這個地方的開悟又不一樣了。

這裡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實相,實相是無住,不著空、不著有,不著兩邊。

悟到這念心,就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心。

這念心是什麼呢?

就是法王,法中之王。

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為法王。

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為法王。

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能離開這念心。

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

就是實相,就是「 無住生心 」。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為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了。

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啟發空慧。

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

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告、啟稟五祖大師,

下面就是惠能聽了《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的境界。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是說我們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

「 何期自性 」,我們講自性、講本心,但哪裡去找自性呢?

何,就是哪裡。

期,就是期望。

在哪裡找自性呢?

一切都是本自清淨!

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希望要證一個清淨心;

清淨心如果是可得有證,就不是本來的。

「 本自清淨 」,本來就清淨,

不需要去澄念,

不需要去息妄想,

不需要去斷煩惱,

本來就清淨。

有的人聽了又想:「 既然是本來清淨,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

這又講不通了啊!」

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本來不是清淨的,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

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裡面沒有鋼,而要把鐵煉成鋼,是不可能的事;

裡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怎樣去造作也造不出來的。

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了,夾雜妄想、惡念,

正如鐵裡面雖有鋼性的存在,還有其他的雜質,

只要經千錘百鍊以後,鐵就變成鋼了。

這個心雖有無明、有煩惱,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

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給與的一番啟示、一番磨鍊,六根寂然,六根不動了。

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了柴以後買米盡孝道,還是同一念心。

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

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

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

一切就超脫了,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

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

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中台山月刊》

#道教[超话]#红尘滚滚,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闭门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们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居士的雅号,以表明某种人生志趣。譬如欧阳修就自号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诗、酒、茶、棋、金石铭文之间,自得其乐,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

世事纷扰如麻团,解不开剪不断,这时需要一颗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为天”,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那点人世的小芥蒂,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老子讲“不争”,世人常常从消极方面着眼,其实“不争”,换一个说法就是“包容”,民间说“大人有大量”,这就是“包容”,都“包容”了,还争什么?所以,闭门即是深山,“包容”乃其精义。

我很喜欢据说是陈抟老祖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即使这是小隐,所谓小隐隐山林,但还是把心里盎然的春意表达出来了。身居闹市,不可能隐身山林,所以要追求大隐的境界,大隐隐于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大隐的境界,也即闭门即是深山的境界。陶渊明用“心远”来概述这种境界,其实若是用一个字来说,应该是“闲”。

心如脱钩之鱼,自然就闲了。红尘中有多少诱饵,名呀利呀美色呀权势呀,全在垂钓着你这条鱼。你像庄子那样,“而来,而往“,对这些诱饵不屑一顾,心不就闲了,“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这不就是闭门即是深山的境界?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起名字##八字算命、算卦#

什么样的八字特征夫妻双方助力不大:
第一、日支为喜用,被闲神冲
夫妻之间其中任何一方的日支为喜用,有闲神来冲这个喜用,说明配偶有时候对于自己的帮助往往会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体现出即使得到帮助,也有不太情愿的成分。
当然对方的八字中的闲神或者日支来冲这个喜用,就更不行了,属于相互不能给力的组合。
 
第二、日支为喜用,被合为忌神
夫妻一方,日支为喜用,但是日支遇合,并且合成了忌神;体现出自己的配偶本来还是对自己有所助力,但是可能因为自己的周围环境不利牵制,配偶帮了倒忙,事情转化成反面。
如果是对方八字中的忌神,合化了自己的喜用日支,则是对方的环境有问题,造成配偶帮到忙,事情往往会转化到自己期望的对立面。夫妻之间助力不大。
当然如果双方的日支相合,并且合化成了忌神,体现出虽然夫妻感情不错,甚至良好;但是两个人在一起无法成事,各自牵畔对方。
 
第三、日支为喜用,被忌神冲
夫妻一方,日支为喜用,被忌神相冲,体现出自己与配偶的缘分,往往是聚少离多,或者晚婚;往往是自己容易遭遇很多倒霉的事,影响到婚姻进程,自己与配偶往往有缘无分。
如果是对方的忌神冲克了自己日支的喜用,则说明配偶的身处的环境对自己的姻缘影响很大,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婚姻缘分的到来,则需要努力消除对方对于自己不利的环境影响。
当然如果是对方日支为忌神,冲克了自己的喜用日支,则属于不好的缘分,应该刻意避免,相互之间助力很小。
 
第四、日支为忌,不受冲合
这种情况体现出的就是夫妻之间相互没有助力,但是也不会拖累别人;当然也需要观察夫妻星是不是能够为我所用。如果配偶星你八字中的喜用,则体现出配偶往往能够给你代表社会层面的好处,比如名誉、事业、职业。但是对于家庭方面,则没有切实的助益。如果夫妻星也为忌,那当然就是一无是处了。夫妻双方只能平平凡凡度过一生了。
 
第五、日支为忌,被用神所冲
八字中日支为忌,体现出就是配偶主要发挥出的拖累自己的作用,所以助力很小;自己的用神再来约束忌神,自己需要拿出不少精力来制约这个忌神力量,消耗很大,容易身心疲惫,所以配偶应该对自己助力不大。
当然如果这个日支的忌神是对方八字中的喜用来冲的话,则说明对方有自我克制平衡的一面,应该说,配偶对于自己还是具有一定的助力。
 
第六、日支为忌,被闲神来冲
说明配偶对于自己没有助力,或者很小。但是如果是对方八字中的闲神来冲克自己八字中这个日支忌神的,则不能这样认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国荣[超话]# 由于临近考试比原计划晚去了一天看霸王别姬 原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人,结果到达in89的时候已经满场只剩第一排两个座位差点就看不上了 坐在我旁边
  • !#林志玲爱情婚姻观#一个女人奋斗到有名有利有钱,她可以像有钱男人一样,把婚姻当选择题,把嫁给谁当成一种人生经历,她并不需要费尽全力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她也不需要
  • 来自全球各地的96名顶尖选手汇聚一堂,经过3天的激烈对决,最终Nz·T战队、羁绊选手分别获得了《全民枪战2》和《一起来飞车》项目的全球总冠军。最终,经过激烈的角
  • ·厦门展览工厂凭借着几年的辛苦努力、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凝聚了一支严谨高效、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及一千平米的厂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及搭建经验,可
  • 你的快递呢?第二个故事一对男女到最后也没有结婚 男的肝癌死了 然后不出六个月女的也死了女的是富婆…拜拜晚安[摊手]周末如愿以偿的吃到了想吃的东西本来计划好的躺尸
  • ??
  • 凡事做事此事进行的有些冷淡,让人不安定之感,这事情必须长久经营,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建议,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更需要互相体谅与关怀,若能做好夫妻职守,那就能为爱情加
  • (转)【#格力电器回应举报奥克斯#,#格力公布奥克斯检验报告#称已准备好充分证据供调阅】针对@AUX奥克斯空调 发布关于格力电器所谓举报信的声明,@格力电器 在
  • 格力表示,用事实说话,已准备好充分证据供监管部门调阅,并视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格力表示,用事实说话,已准备好充分证据供监管部门调阅,并视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
  • 其指出,客户进行委托,四川电子检验所就按照委托来进行检测,反正是如实地按照规定流程来做检测,“合格就合格,不合格就不合格,并按照规定收取相关费用。其指出,客户进
  • 4、广州市司法局发出的公告没有完全完整回答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没有找任何一位反映人进行沟通和确认,就私自的公然的对外发布,这是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4、广
  • #挪威[超话]# Jun.18Flåm,在挪威语中是“险峻山中的小平原”是#挪威# 的一个小镇,弗洛姆!这个小镇隐藏在三面雪山环抱的艾于兰峡湾(Aurlandf
  • 解析:i=e-dr表明,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上升则投资减少。利率越低,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会抓住时机卖出证券,导致出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需求量会增加。
  • OG Mid Skool 37 LX,发售价格:750RMB,发售尺码:40.5~43OG Era LX,发售价格:550 RMB,发售尺码:40.5~42.5
  • '18北京时间20:00前後〜《ミュージカルメドレー》生田絵梨花、神田沙也加、城田優中川晃教、新妻聖子、濱田めぐみ、平野綾King & Prince、劇
  • 6,第一天晚上的小游戏是每个人讲一个关于我或者葫芦娃的小故事,我很高兴我的家人了解了18岁离家后的我生活是怎样的(爱喝酒到处疯玩瞎折腾)也很高兴我的挚友们了解了
  • 美国Morning Consult调查公司曾做过一项关于男女交往界限的调研,受访的5000个美国人中,有约半数的女性与男性认为,已婚男女和伴侣之外的异性单独吃饭
  • 真经和做人是同频的,都是真实简单,大乘上乘是磁场能量,中乘小乘是演道通理,经典章教都是亲身悟证的磁玄理通。国君,掌门,佛陀,都有严谨的传承修炼,体识的圆融,方可
  • ——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 事件处理中的三张椅子:第一张椅子是记忆中的场景及当时的感受,第二张是在这件事中所得到的经验或创伤,处于理智和现实层面的
  • 网上一度有消息称,其担任交银施罗德的基金经理。网上一度有消息称,其担任交银施罗德的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