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https://t.cn/A6SwCsyo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宋瑞 编辑陈融雪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走进县城看发展之四十 | 县域物流畅 发展活力足】
县域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县域物流发展得怎样?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更加高效?记者进行了采访。

“‘货郎车’来了。大家有货的取货,要买货的请下单……”每天上午10点左右,送货大喇叭就会在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安坪镇的山村响起。由安坪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驾驶的“货郎车”走村串户,挨家挨户送货、收货。

“供销货郎”折射出近年来相关部门与地区积极推进县域物流发展的成果。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累计支持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100多个、乡村电商快递服务站点14.6万个;国家邮政局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农产品上行渠道日益畅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推进“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补网强链,县域物流跑出“加速度”。

基础设施补短板

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完善

盛夏时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真龙镇瓦房村,一辆辆“小黄车”畅行绿野乡间,格外惹眼。

“确实巴适!”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李东恒谈起“金通工程”农村客运“小黄车”连连称赞,“买的化肥、种子直接送到田间地头,省时省力,价钱也实惠。招一招手、打个电话,服务到家。”

奔跑在乡村路上的“小黄车”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截至去年11月,合江县境内公路总里程4460公里,其中县道796公里,乡道1302公里,村道1993公里,密集的公路网络为合江县构建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日前发布的《2021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邮政农村投递线路10.5万条,比上年末增加4097条;农村投递路线长度(单程)415.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1万公里。

日渐完善的县域物流体系,让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双渠道更加畅通。

在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临街的一间铺子,店主陈兹方正忙着和助手一起打包刚采摘的农货,店里堆满了等待发货的快递箱。“原来没有直达的快递,货物运送过程中常有破损现象。现在发货到武汉能做到次日达,到北京、上海等地也只要3天左右。物流越快,我们的生意就越红火。”陈兹方笑着说。

而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西坂村电商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下坂邓家小组村民王淑娟从服务站经营户王小丽手中接过一款电烤炉。“只用了两天时间,我从网上购买的电烤炉就到了,这物流速度真是快!”王淑娟说。

“物流畅,商贸兴。县域物流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让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下沉与上行的双向渠道不断畅通,城乡流通差距逐步缩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说。2016至2020年,我国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7.1%,高于城镇6.4%的年均增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8.3%,高于城镇居民4.8%的年均增速。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转型升级拓功能

智慧物流发展新模式加速推广

“今日新增用户82个”“总车辆70253辆”……莹蓝色的大屏幕上,一个个数字在不停更新。“叮咚”一声,“司机用户卢润有已装货电煤40吨”的提醒闪烁在屏幕上。

“看!人在山西朔州,服务却在福建福州,一个平台,勾连起了相距千里的人、车、货,资源全国调配不再是难点!”站在福建省福清市平台经济产业园办公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顺钦说。“平台经济打通了过去货运信息不畅、无效运输的‘堵点’,节约资源、提升效率。”福清市运输服务中心主任叶修姜表示。

“过去县域物流主要以原料输入和工业产品输出为主,公路港作用突出,随着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网络货运’成为业态新方向,‘平台经济+货运调配’打破空间和种类限制,为车、货两方降本提效。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公路港物流平台建设,让更多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获得更大发展。”福清市商务局副局长陈碧琴说。

拓展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优化车、船、仓等分散物流资源供需对接,提升物流规模化组织水平;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物流等综合服务……近年来,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落地应用,助推县域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平邑县,地处山东省南部,金银花、劳保手套、果蔬罐头等产品的传统产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走进京东物流平邑数智物流产业园内,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科技感。在总建筑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箱式多层穿梭车立体库、货到人搬运机器人、分拣智能搬运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设备,在功能上也是集仓储、分拣、办公为一体。这座智慧物流园投入运营后,当地厂家可以实现就近入仓,配送时效提升1天以上,物流成本下降50%以上,大幅缩短了平邑县内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距离,实现鲁南、苏北64个县市区12小时内配送到位和长三角地区24小时以内到达,业务量从1000单涨到了最高峰期的10万单。

通过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县域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运输工具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绿色包装技术和物流标准化器具循环共用持续推广,县域物流向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

配送体系强弱项

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

江苏省泗阳县城南供销合作社辖区内共有10家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和6个种植大户,常年种植8到12个品种的有机蔬菜,每天采摘约3000公斤蔬菜,通过冷链运输,送往学校、超市、饭店等地。“我们正积极拓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业务,加强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冷链物流设施的改造升级,未来要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配备预冷、初加工、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降低农产品的损失率,提高附加值,实现更多农产品‘一季产、四季销’。”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陶长生说。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并对“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做出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基本构建起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相互交织、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成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县域物流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较多短板和堵点。比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网络分布还不够均衡,服务业态比较传统,产业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冷链、应急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节,对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保障不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认为,要瞄准供需适配、经济高效、安全稳定的方向,着力推进物流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现代县域流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集中业务量规模相对较小,配送密集度低,配送成本相对较高。”王蕴建议,整合商贸、供销、交通、邮政快递公司等各类资源,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等创新模式,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

专家表示,要顺应物流运行网络化发展趋势,加大力度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这包括,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补齐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短板;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托农村传统流通网点、农村客货运输站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等布局基层站点,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神经末梢”;积极开展乡村智慧物流体系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人民日报记者 齐志明 宋豪新 范昊天 刘晓宇,制图 张芳曼)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跳出自古以来,站在马克思的人民的视角,我们会发现:第一,人民的电脑和智能手机是覆盖全球的超级基础设施;第二,人民的休闲时间在互联网世界使用,本质是把人类的知识和
  • 又是碎碎碎碎片日复一日一模一样的日子感受到了平淡就是幸福和江哥在店里聊了6个小时精神支柱导师看着我每一个快乐难过的时刻再给我有用的意见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收获
  • 是机缘,是命运,是福德,是运气,理解了这个,这个人就会谨小慎微,不会乱整,乱搞,把这时运快速给作没了。同理,每一个人赚得钱都是运气,是机缘,是命运,理解了这个,
  • 不要以为喝矿泉水的都是没钱的,不要以为不写作业的都是坏学生,不要以为拿着打火机就是在吸烟,不要以为整天都笑的人是心情真好,不要有太多的以为,你看到的,或许只是别
  • 在责任与担当面前,孩子有如此想法,我很骄傲……”  一段时间以来,一封封校园抗疫“家书”拉近了学校、老师、学生们的距离,书写着校园抗疫的温情与担当。  “作为护
  • 有胸垫有鱼骨无肩带哦~14.画报美人内搭+夏娃半裙看展穿搭那天的上衣,本来做给初秋的风衣内搭,但现在穿完全不会热!7.乌龙桃桃连衣裙既少女俏皮又日常的一款,跟之
  • 每一个未来都是对过去生活的检验,每一个现在都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过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 《人与永恒》
  • 但追问后,妻子承认确实有一个叫张卓的男子,在单方面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绝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有孕在身,就被愚蠢的丈夫杀害了。
  • 8.下入鸡爪,然后马上盖上锅盖,因为鸡爪里面有水分,所以会炸锅。4..再把鸡爪加进来,然后加入没过食材的清水,开大火把它烧开,然后煮个1分钟左右。
  • 其实王大治已经很久没有现身了,昔日里也会自己晒出一些视频在社交网站上,但是也都是罕有人问及,整个人的状况也不是特别好,网友们都鼓励他出来拍戏,或者做一些自己认为
  • (来源:环球经济在线)妻子怀孕俩月后谎称是男子的,但随后村主任的妻子上门来给他看了两人露骨的聊天记录和情书,让他差点崩溃,此时男子一家才知道这事,当时全村几乎都
  • 人生而固有的道德本心,只有保养才会生长为仁义礼智的品质,“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浩然之气”要经义与理的定向作用,而非寻常的感性情意可比。
  • 据悉,冯琛和女友的这段恋情一直被不少网友所羡慕,认为他们是那种会被生活的琐碎铺满,同时又充斥着温馨与柔软的长久爱情。据悉,冯琛和女友的这段恋情一直被不少网友所羡
  • 時供奉官時知化、王益,自鳳翔部署前永興節度使趙贊部下牙兵趙思綰等三百餘人赴闕,三月二十四日,行次永興,思綰等作亂,突入府城,據城以叛,故命從義帥師以討之。契丹主
  • 包装,是一个激发观者想象的过程,宠物食品包装自然也是。宠物食品包装,也是包装,自然也很重要,宠物们只负责可可爱爱,不会亲自去购买早中晚饭及各类零食小吃,一切都由
  • 等到半夜闻香而起的时候,他发现板鸭被木屑清烟熏得通体金黄,芳香扑鼻,他感到心中大喜,后来又做了简单的卤焖,顿时鸭子显得肉嫩色美,他再将鸭子送去女方家,终于打动了
  • ’我当时心想,他的情况跟佛经上说的一样,他只不过是通过听了陶老师一场分享报告会,就能够进入佛门,而且这么勇猛精进修行,他上辈子肯定是修行人。’我当时心想,他的情
  • 爱用物分享| 我的拍照助手三星Galaxy S22Ultra老粉宝宝们肯定都清楚我是三星Galaxy的忠实粉丝啦~这次青岛之旅我也带上了它!今天现场来的很多粉丝
  • ”你“嗯”严亿鑫(你出门去给严亿鑫买好吃的)好巧不巧,你遇到了小严,小严抱住了你“水水,你这五年去哪了?”小严“我要买吃的”你“哦,我一定会让你回来的”小严“你
  • 1、梦幻海昌不夜城:下午4点才开门,晚上玩氛围超级好2、三亚大学城夜市:大学氛围浓厚吃吃逛逛拍拍照3、第一市场:有海鲜有水果有夜市4、地下风情街:在这里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