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不同于一般哲学者,就是它含有合乎宇宙物理的超自然现象。假如都不谈超自然,那么何必称为“大觉悟”的宗教?何不干脆就谈形而下哲学?只在文本和词义上打转?

  

佛理与超自然是佛教不可分的并行两端!愚见如是!只有全无科学知识的人,才妄论佛教的超自然是“神怪”。别以为现阶段那一点点基本化学物理常识,就已经完全打开了宇宙的奥秘!还早着呢!

  

三昧真火,是发自核子的高温度之火!此理,想已获明鉴!凡火是“化学反应”焚烧,三昧火不是“化学反应”。

  

三昧是什么?佛学学者高明在前,我不敢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供作对于初学佛法的青年朋友的参考。

  

智度论:“一切禅定,亦名三昧。”“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

  

止观日:“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乘义章说:“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

  

愚见认为:这些除了其佛理之外,已很明显地指出心力心波的直射集中。

  

大智度论说:“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众生如我之誓愿……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淤泥,出现自心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众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义也……。”

  

这还不够明白吗?佛陀早知道人人身心均蕴藏有潜力,谁都可以摄链控制其潜力与佛相平等。人人均可成佛,就看各人本身的努力了,这正是佛理伟大谦实之一例。

  

三昧真火是人人都可能练成的,只是时间与功力的问题,三昧火是人身内潜能之一而已,并非什么“神怪”。

    

我们知道:地球内层的高温,以数万度的高热把碳元素变成“金刚钻”。

  

佛体内的数千度高热,把他体内的一些经由他心力集中链成的物质,烧炼成为舍利子,其物理与钻石形成是接近的。不同的是:舍利子具有佛的生命智慧,所以它能增长增加,如意增减。

  

佛教僧人或居士茶毗,未必个个自发三昧火,而是多数由弟子用凡火焚烧。不过,凡火亦能启引体内三昧火发出数千度高热,烧炼出舍利子来。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一,拜佛之后,在永忏楼上凭窗写这篇拙文,遥望十英里以外,对面海的柏峰,虽在白天佛光亦盛放,真是欢喜,但是一般人看不见,我也不知怎样才能叫他们相信,只好算是“缘”吧!

佛教思想与叔本华意志的相似与差异

叔本华的思想是西方哲学里最接近东方哲学的哲学思想了。好奇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于是在网上搜到了《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这篇文章。(链接附文末)首先来了解一下叔本华哲学的主要核心点:
1、宇宙的一切,意志是本质的,而表象世界只是假象。表象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2、意志创造或外化时是通过理念来实现的。生存意志首先产生理念,然后外化为时、空中的具体的表象,即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或幻影。真实存在的只是理念,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个人的实在世界不过是虚假的、梦幻般的存在。3、超越意志的解药:1)崇尚艺术,认为人只能用审美体验摆脱痛苦和无聊的生存方式,但是是短暂的。2)终极方式是直接否定个体的意志,过节制和禁欲的生活,放弃自我的意志,就可以和推动世界的那个意志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可以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的短暂解脱,让人进入长久的平静和安详。(很多宗教性的神秘体验,如:印度教的梵我一如,佛教涅槃,道家天人合一,基督教的与神合一,都表达了这种消除个人意志,和世界整体合一。)
接下去,搬运工里的搬运工又要开始工作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叔本华意志与佛教思想的相似和差异:1、叔本华的观审和佛教的般若 ——相似叔本华的观审法:认为通过理性不可能认识意志,只有直观才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直观是它可近而不可即的极限。“人要认识理念,只有在作为主体发生变化后,即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后,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主体时,才能认识理念。”“主体客体消失了,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此时的认识不但处于时、空之外,而且既不用感性,也不用理性,从而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个对象的人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贬损理性,抬高直观,认为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达到绝对认识。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观审法。佛教般若: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这种智慧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洞照性空、超情遣知,达到佛境界的一种神秘直观。中国魏晋时僧肇描述般若说:"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这说明般若智慧是离开形象的,不是概念言语所能表达的。圣人内心澄明,不为个性及意志等思虑烦恼所累,无知无识,虽在世法中,而实际上处于无为的境界;生活在名相中,又不为名相所累,心行言语断,解脱自在。佛教用神秘的般若观照也达到了他们对世界终极真理--真如实相的认识。2、叔本华的人生观与佛教的四谛说 —— 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人生观:从意志本体论出发,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因为人在本质上意志的,意志有欲求,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要取消痛苦,只有放弃意志和欲望。叔本华说当一个人充分体会到生命中的痛苦后,他就会开始放弃意志和欲望,以求解脱。佛教的四谛说:佛教的人生观充分体现在它的四谛思想上。四谛也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条真理:苦、集、灭、道。苦谛是说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世界称为"娑婆",又称为堪忍,意思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后,时时处处充满痛苦,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贪嗔痴)及种种烦恼,才能生存。最常见的说法是八苦,它们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其中"五取蕴苦"既是其它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这么多的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集",由无明生起的爱欲执着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消除痛苦和烦恼,佛教提出"灭谛",让人断除欲望,以求解脱。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寂灭、解脱。这是最高境界,这在佛教里称为涅槃。道谛,也就是正道。佛陀开始是讲不苦不乐的中道,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这样佛教就是用戒定慧三学使人道德完善,心灵宁静,以此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两者差异:叔本华受《奥义书》的影响更多,他也受佛教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因此他的涅槃思想更与小乘佛教的涅槃思想相似,他讲的“那古井无波的情绪”,“深深的宁静”的解脱境界,更象是隐遁山林的修道士的体语,而不是大乘佛教中不住涅槃,出入红尘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的境界。3、叔本华的无和佛教的空——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无: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否定和神秘的观审法,到达了他的哲学的最高点,对于这一境界,他称它为“无”。“那些已达到彻底否定意志的人们所经历的境界,也就是人们称为吾丧我、超然物外、普照、与上帝合一等等境界。”“这种境界不能称为认识,因为这里已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形式了,并且也只是他本人自己的,不能传达的经验所能了知的。”佛教的空:佛教的“空”是对一切、概念名相的否定,是相对于一个有一定意义的什么东西而言的,并且有一个绝对的空存在。在这一点上佛教的空与叔本华的无是相同的。两者差异:但是叔本华停在对无的相对性的认识上,过于看重无,执着于无,而没有对它和现实事物的存在性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索,所以他最后走向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他的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成了隐遁山林,最后绝食而亡。佛教在探索"空"和现实存在的"有"的关系时,他们注意了空和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事物是空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否认世俗法,他们从缘起的理论出发,看到了缘起的东西是没有自性的,但既然缘起了,也就有了存在,只不过这种存在是假的,不真而已。由于佛教中观理论兼顾了空与有,也就使得他们在谈空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存在。因而在这里佛教就保留了一个现实存在的世界,为他们展开慈悲救世的活动保留了一个天地,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这样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就是由佛教根本思想缘起理论决定的。这样由于佛教思想和叔本华哲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它们中间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和境界却迥然不同。

佛教
「 第一因 」 之迷思

很多佛教徒不禁会问,

佛教谈的业力、
因缘、
果报理论,

都是涉及过去、
现在、
未来三世。

如果由前世的前世一直推论,
那么,
第一世又是如何出现?

况且佛教一向以
「 无始时来 」

即无开始无终结的方式,
以形容有情生命及世界的存在,

到后来瑜伽行派建立
「 阿赖耶识 」
説明生生世世的相续不断,

如《 阿毘达磨大乘经 》 :

「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

「 界 」 是
「 因 」 的意思,
即 「 阿赖耶识 」,

它并非第一因而是
「 无始时来 」 的性质,
亦是有情自作自受所致而得的果报,

所以佛教不寻求如其他宗教
「 自由永有 」
永恆创造主的第一因。

佛教以不寻求第一因,
并以
「 无始时来 」
作回应,

这就必定出现无穷后推的情况,
而且听来亦取巧,
这可说是佛教理论系统的阿基里斯脚踝。

本文虽然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希望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及思考。

对于第一因的探求在人类文明中从来未有中断过,

不论从宗教、
哲学及科学的层面研究。

我们寻求第一因是建立于我们的存在之上,
而存在又建立于时间空间上,
其中又存在着我们个别个体。

时空在我们的认知感知上可说是非常实在无误,

并可客观地以仪器量度,
故人类文明未有对它们作出质疑。

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
《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
狭义相对论

提出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等概念,

证明时间空间是随速度而变化,
并非绝对的,
更没有客观的性质。

如果能超越光速,
就连因果都可以颠倒过来!

爱因斯坦后来更发展广义相对论
探讨时空
如何被引力所扭曲。

佛教不同派别对时间观念亦不是一致,

对于时间上的过去、
现在、
未来,

即所谓的三世
有不同的概念。

他们主要有两类 :

一 、三世实有;

二 、现在有体过 [ 去 ] 未 [ 来 ] 无[ 实 ] 体
( 现在有 )。

提倡
「 三世实有 」
主要是说一切有部,

「 实有 」
并不是指本体存有论上的实有,

而是指在现象界的存在,
如在回忆过去时,
所回忆的事件是存在的。

至于
「 现在有 」,

是反对
「 三世实有 」 的
其他部派,

如经量部,
提倡只有现在是实在,
能被我们的经验感知,

而且时间是刹那的,
所以过去已消失而未来未出现。

乍听之下,
「 现在有体 」
非常合符佛教
「 诸行无常 」 的理论,

而且很有时间是虚幻的意思。

后瑜伽行派亦继承了经量部过未无体这一学説而反对三世实有的说一切有部。

这可追溯至
《 瑜伽师地论 》 的
〈 本地分 〉 中
所讨论的十六种
「 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 」 的
异论之一,

对 「 去来实有论者 」
即说一切有部的评破。

就此,
我们更需要探求
「 三世实有 」
对时间概念的本义。

对于说一切有部对时间的看法,
可参考
《 大毗婆沙论 》卷七十六 :

三世以何为自性?

答 :
以一切有为为自性。……

世是何义?

答 :
行义是世义。

印顺法师解释,
「 说一切有部,
并不以时间为另一实法,
而认为就是有为法的活动。

有为法是有生灭的 :
生灭的一剎那,
是现在;

未生是未来;

已灭名过去。

离开有为法的生灭,
是无所谓时间的。」

「 有为法 」
即透过因缘条件而出现的现象,
是刹那生灭的,

而时间的本质是建立于现象
( 法 )
生灭相续的存在之上,

所以时间不是一种独立个体的存在。

况且 「 行 」
即是 「 世 」
( 时间 ),
两者无差别。

概言之,
《 大毗婆沙论 》 説明,
对时间的认知与三世的分别,

是建构依附
于我们对现象的经验之上,

而现象是刹那性,
故不是绝对真实的。

故此,
现象及时间是形容为
「 恆有 」,

有迁流变化的性质,
非形而上不变的存在。

佛教更确立不依据因缘条件而存在的
「 无为法 」,

是 「 常 」
( 不变 ),
并且超越时空,
为究竟的真实。

况且 「 无为法 」
非能够以时间作为概念去思考,

因为它是非现象性的、
没有任何行为的造作,

故不是创造我们存在的第一因。

人类对第一因的追求,
可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认同,
并必定涉及时间空间。

我们各人个体的存在差别是确立于我们的经验、
记忆、
过去、
认知等,

由此产生
「 自我 」 的认同,

佛教称为
「 我执 」,

而由
「 我执 」
衍生出更多的烦恼。

笛卡儿
对自我存在的质疑而归纳出
「 我思故我在 」
为绝对可靠的真理与第一原理,

但他仍要
「 上帝来轻轻碰一下,
以便使世界运动起来 」

为第一因,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恆动情形一样。

经院派哲学家及神学家
圣多玛斯·阿奎那以
五路论证

证明神的存在亦是透过
「 第一因 」 及
「 第一推动者 」。

这些讨论亦都是离不开时空的概念。

当提出
「自有永有」
( 中译与希伯来文有出入,
但不离开存在的状态 ),

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已可能堕入时间的思维陷阱中,

毕竟,
以语言诠表的事物及理论,
是不可能超越时间的。

更甚,
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宇宙之外,
时间空间亦是否如我们所认知的一样,
我们并不知道。

佛教一向主张时间的虚幻及主观的,
在禅定经验上更能体会。

如匈牙利心理学家
所提出的心流理论,

心流经验会出现六个特徵,
特别是当完全地专注于当下时,
会失去自我的感觉,

而且对时间的感知亦出现改变
( 如长时间的活动变得主观地短暂 ),
并达到内省的犒赏体验。

这与禅定所产生的高度专注的禅悦非常相似,

禅定对治
「 我执 」
及不同的烦恼,
并且观见世间是无常无我。

至于对
「 无为法 」 的理解,

它是否形而上的本体,
我们并不知道,
以语言诠表更是不可能。

毕竟,
我们的意识及认知能力
( 佛教说是由业力所决定 )
有限,

不能全然理解世界的一切万象万物。

这或许如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中
所提出我们是以纯粹先验
感性的时间与空间,

以及知性的范畴,

以考量、
甚至建构这现象世界来认知的知识论,

而形而上的本体
却不能被认知。

总之,
对第一因的寻求是局限及建立于我们在时空中对自我存在的肯定。

佛教是以直观
「 无我 」
作为修行,

并体验刹那的无常性,
从而对不变的
「 我执 」
作出否定,

消融
「 自我 」 与
世界的二元对立,

最终体证超越时空、
离开语言概念的
「 无为 」 真理。

故此,
如果没有
「 我 」
这概念作为基础依据,

那麽,
对第一因的追求亦会自然倒下。

这可是佛教认为第一因并非须要回应的议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
  • 坦率的说,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易,“收购方觉得没买贵,出售方觉得没卖亏”。前景挺不错的我就是需要有人推着我走,我要拿出我高考的状态了挺好的有的人是被推着走的
  • 日常拒绝准代理✔️ 宜昌本地的宝子 咨询了好几次 因为备考执行力低 那就考完再说吧 我做任何事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 没有‮心野执行力‬的兵 多优秀‮将的‬军都白
  • 在这种大幅震荡的市场里,A股再次表现了自己的特点——容易陷在情绪里。发现最近的情绪波动有点大了 就是情绪化上面长了一个我 一点小事能笑很久难过的事也能崩溃很久
  • 其实,他们心里清楚,每前进一步就会多一份危险,但是,他们也深知,疫情防控没有例外,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在亲情和工作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不是因为心很,而是因为
  • 简直我爱掺了他们家应该是汇集了2021年全网爆的甜品吧!·最后一定要乘一碗他们的泰式冬阴功汤,鲜到不行~-我不得不说,人均100➕,吃这些真的赚到了!
  • 【天津住宅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马骏接受审查调查】 财会信报讯 天津纪委监委网站“廉韵津沽”2021年05月26日18时23分28秒发布消息,天津住宅建设发展
  • 东 领虹包,用图书600-100券(昨晚领的2点到期)小熊很忙 小达人点读版(套装共20册) 小鸡球球 洞洞认知书 全4册,各拍1件【302】装在口袋里
  • 当代贫穷女大学生终于向超市积分兑换低了头去年阿姨提醒我积分可以兑换礼品了500积分换飘柔1000积分换阿道夫当时的我不屑一顾说了谢谢不需要就走了今时不同往日洗发
  • 【难敌疫情 迪士尼追加裁员】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26日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客流量受限等原因,公司将把美国主题公园部门裁员人数从先前宣布的2.8万增加至3.2万。
  • 我就不明白了,月薪7000的,凭啥瞧不起人家年薪50万的,上海本地人就是这么优越感十足吗?我就不明白了,月薪7000的,凭啥瞧不起人家年薪50万的,上海本地人就
  • 【#被央媒点名的机会来了# 军事周刊直播互动邀你来参与】话题一:美国在乌克兰运营生物实验室被发现,美国开展生物武器研究将对全球安全构成哪些威胁?【#被央媒点名的
  • 【Gentleman】项目地址:杭州·东方御府项目面积:180㎡项目风格:后现代港式项目户型:三室两厅设计团队:麦丰装饰·城东全案设计五中心施工单位:浙江麦丰装
  • 认真最事的人最美这份礼物代表着彼此是对方的天使一辈子将彼此守护 一辈子彼此相爱从2004年相遇到2012年的结婚我们的两个能够走到一起可谓是传奇8年的抗战让我们
  • 有一天,他走到淮河边的一个岗垄之上,只见这里地势幽远旷达,祥云瑞气盘绕,寻问得知此地名叫钵池山,山中有口井,名叫钵池。他们对富饶的家乡深感自豪,而又无从找到正确
  • 想要生活越过越好,试试这8个方法1纠结时,写下来生活总是存在各种不确定,尤其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常常会犹豫不决、焦躁不安。现在跟两年前完全是两个样子,虽然现在更好
  • 但对我来说分手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你能陪我过去,我也希望自己你真的可以翻篇,不希望再纠缠你了,这对我和你都没有好处。如果你们已经确认分手,那就让放那别管了,
  • 家规,正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宝藏甜品店分享# 偶然发现有家甜品店,店面很小,招牌上的字也不太显眼,不注意的话很容易错过。1 又周一啦,来学校做了个西红柿鸡
  • 4遵医嘱通过药物处理孩子被咬了,妈妈看见后肯定很着急,尤其是蚊子包特别大的那种,瘙痒肿胀感都很大。注意了,这些不是蚊子包,这些是虫子咬的如果发觉,孩子被咬后,呈
  • 在《哪吒闹海》上映20年后,5个“北漂”年轻人将电影里第432号镜头的一帧画面作为乐队LOGO——他们将自刎的哪吒印在衣服上,印在旗帜上,南征北战,高喊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