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探玄第六讲

南无楞伽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圆从一偈明心识

我们继续探玄《大慧菩萨赞佛偈》,重点是从大悲心来赞叹如来的,有六个半偈语。这第一偈,我们了解了: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他歌叹如来悟性证道的这种菩提道果的状态,就是把世间生灭这个现象都能离开。不修那种虚空花,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落在两边;而是应用那个大悲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个偈语,则: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尔兴大悲心。”

 这个后两句,都是和前面一个偈语一样,都是重复又说一遍。第二偈,内容主要是前两句“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那为什么这句话在偈语上说。第一个偈语说的“世间离生灭”是什么,那个是人“身无我”。即身体和人,这里的“人无我”的一个解决,就是把那个主体的那种执着解释掉了,没有那个主体;有生灭的那个,没有那个主体。

法在这个身中,“我”都没有,没有那个“我”。大家认为“我” 这个记忆。第二个方面说,道法上了,这叫法无定性。你要知道,一切法如幻,加上你这个关于自我的妄想,身见,我见,邪见,都是假的。这样远离于心识。

二、缘起无生圆镜智

只要你起心动念就暴露了,还有“我”,还有智障。那你要是不执着有无,而兴大悲心,那就是上一个偈语,也是这两句,这个偈语还是这两句。这就说明了如来在这个生命,及这个觉性的体证妙用,是身心灵上的,那么,如来是一直在菩提道上行愿。有智慧,有慈悲,觉性要修那个: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回到这个基础之后,再修这个大悲心,就是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就内在地智慧,外在的大悲。第二个偈语也是通过如来讲究竟的这个圆通。通达了一切的三自性,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三种自性,是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她就使生命在如是因缘上了,你一旦心里这么想,这么研究因缘,就在因缘频道里,那,一在因缘频道上生命,当下一个念头,比较相信这个世间法,你的导师讲超世间法,你能不能信任?当你没有的时候,那就随心呈现,只能呈现六道里的境界了。这一切都是这种吸引力法则,那一切法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镜子,照出自己起心动念的镜子。

这样的大圆镜智下,一切因缘,这种假的这种缘起,就起而非起,生而非生;这缘起自性,都是非有非无的。可是有的佛菩萨,当中就是有的菩萨认知。正知正见,还没全建立的时候。他会搁这儿用那些自己想的,不符合客观真理的,这搞是搞非,搞有搞无,搞生搞灭的,这假的。虽然你能搞,但不代表是真的,心识置之。 

三、因缘幻化空生死

 大家想,知己也好,知彼也好,那都得有智慧才能达到。然后:大悲心,救众生。

 他这因缘生,这个系列,有这么一个从过去,无始劫的开始,是从因缘生,就是无明缘行开始了。它最早也是一个无明,不是有意识地要干什么了。开始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就造业了。这叫“无明缘行”,然后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有触,有受,再因误以为“有”,后边因为六入,因为接触了,有喜爱了,就去执取,这样就产生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是因缘所生法。

 虽然这是流浪生死,念头却是越走越远。

 但是都是如画如幻的,如幻如化这个本质。一切法都是这样,那重点还是识。通过因缘法就是专门证明这个都是假的,分析的很到位了,就是用佛眼,用如来的智慧,把这个现象界,就是世界和众生,这些妄想组成的这些个境界,都有通过因缘给说清楚,这叫“缘起自性”都是本空的都是非生。

四、圆成实性真清净

这个偈语的赞叹如来,在修证上,来一个彻底,认知自性里的遍计所执自性,你就能勘破红尘万象都是幻化的,就不会再执著了。

 依他起性,其就是假的,也不用再依靠,要远离心识上这些妄想。

 这还有一个更清净的法,才是好的,不纠结,非实非虚的,便是佛法。你老有实有虚,两边都执着了,有所住了,就反而对于生命不是有解脱成就了,反而是障碍。法身慧命,这圆满成就是真实之性的,也就是每一个心,它也有“圆成实性”,而不光是起心动念会瞎猜,胡思乱想。

 也就是任何一个胡思乱想的人,你那颗心,能经过一定地修炼,参禅悟道,最后又能够变成清净,变成正知正见。把那个乱码结束了,换个程序又正知正见,一心不乱。

 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切如幻当中修的,并没有离开这些个幻化事相。就在这里面修出真心来,其实真心还一直在。真心一直不会亏损,只是你那个念头跟圆成实性不相应,真心活不出来。一般人老认为这个依他起性,都是“有”:有爹,有妈,有孩子,有众生,有什么老师,有领导。你这个老依他起性,这个老喜欢攀缘。

 那么,如来是修证都完成了,就不用再打妄想了。人家赞美如来“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定放下那个“有”和“无”的这种二元对立,放下之后,本有的“圆成实性”,或者简单说即“成实性”就行,他是自己本来圆满,就是你没修正,他也在圆成状态不可改动。现在你能跳脱出来,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里跳出来,又从“依他起性”里跳出来,那你就显露“圆成实性”了。这个就是清净之本。

 三世诸佛都哀悯众生,众生有的跳不出来,悟不了这个一切如幻之理。原来悟了又不想出离,受了无量的苦,还在那儿忍,太能忍了。圣人,即佛菩萨还要帮着大家,依据这个觉醒之路,就可向觉者看齐,那圆觉也是我们心光,向自己的心中探求,这些个原理,都是心里的圣智,心法上的圆成,不是从外边儿学的。就是说:你已经是这样,三自性都在了,然后你如何用圆成实性来利己利人,是这样的禅修秘籍。你能做到就是跟如来这个大悲心一样,就能兴起正能量和大功德。

五、四智菩提楞伽行

“兴起大悲心”,那你要远离于“断、常”二见;“断、常”是颠倒的,这是二元对立。有断有常。

“世间恒如梦”,因为这些个假法,都是一场梦,不是真实的。如来把这个问题是认识透了,看破了。

“知不得有无”,而行大悲心。

你有常见也不对,有断见也不对。这个知见上解决了,你这个是心明眼亮,八识心王就能转识成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大悲心也是真的,那你第六意识转为啥?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转为智慧,就是“平等性智”。第八个叫阿赖耶识,转成智慧,叫“大圆镜智”。

他们之间,辗转相续,不断的,也有互相因果。互为因果就是八识心王里头,人间梦幻一般的人生,都是被意识给骗了。

因为如来,作为大彻大悟的本师,他是以正智来观一切缘,一切因缘果报。然后,他这个有了正观之后,他有正见,就是在“有”和“无”上,他不会去“心有所住”,他都是“心无所住”。其都是在无为的状态,也就是在涅槃寂静的根本上,或者叫“圆通”,依靠到圆通根上,这个不会出问题。

未找到圆通根本,不依靠圆通之根,而去起心动念,又是跑到那个树梢上去了,花里胡哨,又没有根。在树梢上最后形成歪瓜裂枣,就都假了。有根这才是圆满的。

无量众生要开悟,就是悟此理;然后,就不再去枉受众苦了;进而兴起大悲,这样的悲心,悲天悯人,救度众生的力量,正能量激活就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都是按照这个赞佛偈,把楞伽心法,对照自己的心,那个菩提心,还有那个菩萨愿。

你行愿的力量也只有按照如来这样这个程度,你才能够轻轻松松的去行愿。你不看破,看不透红尘的话,你其实还是很累,容易想不通,就认为有障碍。其实你想通哪有障碍,一切如幻如画的,但是你就在这幻化当中,度尽众生无所度,功德恒存。

中道不二思想

佛陀在世时,经常教戒弟子行于中道,如苦乐中道、断常中道、无记中道等。苦乐中道是避免顺世论的享乐主义和耆那教的苦行解脱;断常中道是争对顺世论的断灭见与婆罗门的大我见;而无记中道则是对于我们思维的世界与修行毫无意义的话题,如世界有边抑或无边,世界有限抑或无限等,在《坛经行由品第一》中六祖开示惠明道: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经文中不思善不思恶即是中道,此中道是真实的意思,并不是量化的中间之道,此句看似和原始佛教的中道毫无相干,但我们也可以说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教导的中道当然也是真实。佛教发展至唐出《坛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经典的描述已然明白什么是真实。唯识宗言一切轮回皆由我们的虚妄识所变现,识的特点就是二元对立,带有“我相”的认识才让我们看不到真实。所以六祖教导世人放下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是中道不二。

佛陀所批判的重点并不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带有成见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以佛陀提出的苦乐中道并不是反对苦行,正如佛陀对他的弟子大迦叶的苦行进行了赞赏。所以苦行只是某种修行的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具有般若的正见,而此正见亦可以说是中道不二之见,若是苦乐对立的修行方式是佛陀所反对的,而《坛经》中的思想旨趣其实和原始佛教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原始佛教时期的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后四大分离无有我,此乃断见;婆罗门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大梵天而来,死后还是回归大梵天,这种小我与大我的思想即是常见。佛陀反对断见与常见,因为这些知见都是建立在带有“我相”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佛陀言中道即是让我们契入事物的真实性。真实性其实即是佛性,佛有化身与法身之说,但其两者又是不二的关系,若执其为二便是断常之见。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龙树大乘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虽在原始佛教中就已出现,但在龙树的中观学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地八大宗派之源头也都可以追溯至龙树的中道不二思想,故教界称龙树为“八宗之祖”。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具体可落实为八正道的解脱之道,而龙树的中道思想又继而发展为真谛与俗谛的不二。
大乘佛教思想兴起后将佛陀的济世精神落实于修行中。个人的解脱需要证到真谛的境界,而济世精神则更是将真谛的智慧与俗世间打成一片,即所谓的“即世间而出世间。”

此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亦是如此: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又言: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此中可以看出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是人为的认识造成的,真俗不二才是圆融的世界。龙树的中道最究竟处还落实到了对“空”的执着上,同样与“有”对立的“空”也是要遣除的,在龙树的《中观-观行品》中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佛教的终极成就是圆满的佛,相比之下的声闻缘觉和菩萨,其智慧福德还不究竟,不是偏于空就是偏于有,故对于执着空的人而言,还要将这最后的一丝执着给荡除彻底,《坛经机缘品第七》云: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由上可知《坛经》虽是中国人所著,但其思想不离原始佛教之核心,并继承龙树中道之精神而一以惯之,其不二之见更是灵活运用于禅坐止观之功夫上,并下手于日常之事中。

中道也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禅宗向来倡言不立文字,但存留下的公案却是很多。所以在坛经中虽然明确表明“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但若悟妙理,还需善知识的指引。故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禅宗自达摩不立文字起是争对世人都在文字上下工夫时才提出的,而六祖之后的禅宗本不立文字,却再一次让世人迷失在众多的公案中。故诸多偏失处皆是由不能在自性处下工夫而导致的弊端。

禅宗旨在明心见性,直指的是般若佛性,故定慧也是从清净的自性上立言,若定慧不等,即是杂染之参杂,如云遮日,佛性仍旧是处于隐秘之处。故《坛经》所有的修法都需从自性上立,而自性的真实是同时具足了定慧,经中还以灯光的体用之关系的不二来譬喻之。

《坛经》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自性的佛性与般若,两者同样是以中道不二的精神来体现,在表述佛性不二时,《坛经行由品第一》中云: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在论述般若时,《坛经般若品第二》言: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此中若有大小,有方圆等则为二,般若不二。

《坛经》中除了继承对佛性与般若的不二中道认识外,慧能更是提出了他独特的三十六对中道不二法。

慧能所提出的这三十六对法,目的是让我们远离两边、超越两边之行相而行于中道,而这三十六对也是由自性而生。《坛经》还运用自性本具的佛性般若来融会贯通各家所言。

以后的日子里,不要让心有太多的负累,生活的烦恼,就是因为心里,装着太多的俗事,或许放下一切,心也就不那么累了。

用淡然的心,过平淡的日子,看开,看淡,不再让心纠结,要相信,放下所有,余生才会活得幸福。

难过的时候,抱抱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眼界才会开阔,别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心大了,世界才会变大。

一切随缘,一切随意,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从容,你不去想那些烦恼的事情,或许烦恼,就会离你远去。

心中无尘,人自安,心中有爱,人自暖,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还你微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
  • 仙女的仙气全靠健康养生养出来因为打小我就是那种体弱多病的体质所以养生这件事基本上是刻在我DNA里的了要问我现在的好皮肤状态靠的是啥那我的回答肯定是益生菌益生菌最
  • MDO的设计初衷是打造一处城市外的退隐之所,使人们可以感受青龙坞百年的历史和物质文化,并沉浸于与自然的连接。MDO的设计初衷是打造一处城市外的退隐之所,使人们可
  • 答案是并不是 我只是觉得我保护不好她 我没有能力让她不受伤害 我想要让她穿漂亮的衣服 想要她感受美好 想要她被爱与爱 想要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精神独立的女孩 想要她
  • 懂得取舍,你就会拥有了快乐,懂得知足,你就拥有了幸福,懂得珍惜,你就会避免一些遗憾,懂得包容,你就能拥有真情。苍茫的尘世,就是一个大江湖,用一种淡泊宁静的胸怀,
  • 但要我重来一次,我依旧会选择在之前的日子里摆烂、灿烂。有意思的是在天堂乐队1999年的歌里采样了《爱的初体验》感觉有点迷幻,很多人总感觉这些上世纪成立的老牌摇滚
  • 人生的来日并没有方长,听说天堂很美好,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一别再无归期,从此相见只在梦里。[微风]还有P7P8被一
  • 02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影响力排名Top50企业亿欧智库综合品牌影响力、技术影响力、资本影响力以及生态影响力四项评分维度,在亿欧智库监测期内,以下50家企业从行业
  • 这主要应同其它周围葬地进行比较,如果周围的葬地均窄,则自己只需要比他们宽一点即可。坟坑不宜挖得太深,容易积水,也不能过浅,否则易遭老鼠、黄鼠狼等凶物同眠,一般以
  • 关于书中的吕(惠才的伴侣)他的行为每每惹得骂声一片,很多读者认为他的品格堪比残渣;与此同时,惠才的反应也是引起纷纷的不解,为何面对这样的婚姻,她还能够坚守始终。
  • 蓮師與宜謝措杰佛母、札西奇典佛母、弟子貝給辛吉一同在普巴金剛壇城前修法四個月,後來,蓮師在此地埋藏許多伏藏。又在1995年广邀宁玛各传承寺院的活佛、僧众共四万多
  • 8.所有的美好都在路上。11.要有温柔但不是妥协。
  • 这一晚,中国式浪漫再次呈现在闭幕式上,在中国汉字传统里,“柳”和“留”谐音,寓意着我们舍不得远道而来的朋友。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 #百名网红带你游太原##我在太原读历史# 【藏在山西的摩崖大佛 地处蒙山近山顶 已有1500年历史 就在太原 】在北方山西省太原的晋阳区的老林之中,也有一座露天
  • #冒个泡# 2021.10.20三天两夜之旅第一站#嘉兴·西塘古镇景区[地点]#刚到西塘下着毛毛细雨…买了门票进去啦~️️我们住在景区里面一家民宿,放下行李、
  • 这样的女人,遇到红色就像遇到另一个自己。如果要找一种代表中国的红色,绛色是当之无愧的代表色。
  • 谁让你穿这么少的,谁让你这么晚还出门的,谁让你态度这么差的,谁让你一个人出门的,是个女孩儿啊什么时候再要一个,女孩学这个干什么,女孩子就是要做家务啊,女孩子就应
  • 建议,青春岁月的读者朋友,尽量找稍微稳定一点的工作,多把钱花在提升自己上,消费要量力,要适度,尽可能比较大宗消费,如买豪车。这对水果蔬菜店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另
  • 在看看古代,人们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由于国家少干预,导致地方诸侯做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了奴婢。当清朝和南明、“三藩”拉锯的时候,北方的经济已经实现了
  • 又想再看一遍了[抱一抱]一到冬天我的手就变得干燥粗糙…手部护理得安排上啦~get从头到脚的精致[加油]NANJI发光奶罐手膜我每次用会敷个十分钟~敲方便!这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