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粉丝无数,却在93岁拍了一部最“心碎”的片子[心]】他出生在另一个时代。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中,他历经传奇,目睹过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景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

2019年,93岁的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时隔一年,又写了一本书,它们有同一个名字——《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这段旅程,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因为遥远,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切地感知到自然世界的衰退,唯有他积累了厚厚的“证据”,因为这一切就发生在他的一生当中。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有生之年,他剩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世人发出一份自救倡议书。

这位现年95岁高龄的老人就是大卫·爱登堡,这颗星球上的生物最年长的挚友。

因为看见 所以悲伤

爱登堡的一生,都行走在荒野中,他几乎踏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出于从小的爱好,他还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

26岁那年,他给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投去简历,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邀他到BBC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他幸运地搭上了全球航空业起飞的顺风车,才可能去到那些隐世之地,从此享受来自大自然生命的馈赠,60年不曾间断。

很多人知晓爱登堡的名字,是因为他拍摄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自然纪录片。

《生命的进化》《活力星球》《生命之源》《植物的私生活》《蓝色星球》《冰冻星球》《地球脉动》……通过这些纪录片,很多人才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在他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里,他始终保持着幽默,充满活力,从未有隐退之意。

可就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镜头面前,那张熟悉的脸因为衰老而“下沉”,他的眼睛不时时地离开镜头,不发一言,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悲伤之中。

这部纪录片和同名著作与他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同,这是他经过深刻地审视,把那些“最美纪录片”背后,来自自然的哀吟,以及他所亲眼目睹的拍摄对象发生的命运变迁,说给人们听。

“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爱登堡在书中写道。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一部梦想已久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摄制组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走过了约250万公里。而他们明显地意识到,有些动物变得越来越难找了。

1978年,他去拍摄山地大猩猩,在非洲中部森林深处,这种动物只剩下300只。当时,小猩猩的市场需求量高,非法捕猎者为了捕捉一只小猩猩,会不惜杀死数十只成年大猩猩。

爱登堡第一次见识到生态灭迹的情景是在东南亚。1950年代,婆罗洲有3/4的土地是雨林,能看到很多红毛猩猩。但到了20世纪末,婆罗州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那是个已死的生态系统。

他从60年前第一次见到红毛猩猩起,婆罗州的砍伐作业已将他们的数量缩减了2/3。

1990年代后期,爱登堡制作纪录片《蓝色星球》,海洋生态是它的主题。可自1950年代,大型商业渔船开始进入国际水域,捕捞世界各地的海产,到了20世纪末,渔船已捞走了大海中90%的大型鱼类。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开始消失,浅水区的海洋生态也渐渐消失。

1998年,摄制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珊瑚礁白化现象。“期初我们觉得漂亮,后来才猛然惊觉,此景是个悲剧,因为眼前所见其实是一副副白骨。”珊瑚白化的原因是个谜,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多数发生珊瑚白化事件的地点中,都是海洋迅速变暖的地方。

2011年,爱登堡制作《冰冻星球》,那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他出生那年高出了0.8摄氏度,这一变化速度超过了地球过去1万年中任何时候的气温变化速度。

过去30年,北极夏季的海冰减少了30%,地球上的冰盖越来越少。

也是在那时候,爱登堡在沿俄罗斯的北冰洋海岸目睹了令他心碎的一幕:

海象的主要食物是生长在北冰洋海底几个特定地点的蛤蜊。在潜水觅食的间隙中,海象会爬到海冰上休息。

可是,现在供它们休息的海冰都融化了,结果它们只得游往远处的海滩。合适的休息地点寥寥可数。

于是,占太平洋海象总数2/3的数万头海象只能挤在同一片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海象挤得喘不过气来,有些海象只得顺着岩坡爬到悬崖顶上。

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弱,但悬崖下方大海的气味是清楚无误的,所以它们就试图抄近路进入大海。一头3吨重的海象从悬崖上翻滚下来摔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从爱登堡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世界上野生动物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这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这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的过程,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要是我们再不停下来,下一个时代出现的环境毁坏,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更加严重。”

如何感知人类以外的生命

虽然爱登堡在全世界有无数的粉丝,很多人甚至是看着他的纪录片长大的,但也许鲜有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爱登堡的独特,是来自他孤独和心碎的一面。”资深纪录片爱好者、青年作家邓安庆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他比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更久,经历得更多。”

“爱登堡开始认知的世界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他最初选择从事自然纪录片工作,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想要去探索。然后通过镜头告诉人们,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多元,多么的壮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亲眼见证了曾经的伊甸园一点一点崩塌,他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点一点破碎,那种心痛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观看、阅读爱登堡的作品过程中,邓安庆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他对自然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远非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触达的,这是有很高门槛的。”

爱登堡在他自传的结语中写道:“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与此同时,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人类再不努力,地球真的要走向危险了。而他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想争分夺秒地去工作。”邓安庆说道。

难就难在,荒野对大众来说,太遥远了。爱登堡曾在《关于自然历史电影如何激励人们》中说过:“人们不愿意去拯救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所以他一辈子的事业,就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把科学家研究成果中的客观数字可视化,并最大程度地去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可即便如此,也未必人人都能感受得到。邓安庆的体会是,要真正与人类以外的生命产生心灵上的连接,最终要靠人们走进自然界,拉近物理距离,产生直接的接触。

不必是遥远的荒野,城郊的一片田、一座山、一条河足矣,前提是要学着观察、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迁徙……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产生了疑问,反过来再从更多的纪录片、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与自然的连接才会变得牢固,并且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世界都是不枯燥的。

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研讨会、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201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近年来,年过九旬的爱登堡带着他的纪录片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他发表演讲,参与电视访谈,为人类挽救自己的最后机会奔走呼告。

爱登堡说,他用一辈子探索生物世界,终于确定了一件事,“重点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当他站在3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废墟上时,他惊奇地看到森林取代了城市,野生动植物接管了那里的一切。

“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无论人类有过多大的失误,大自然最终都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地活下去,人类却不能。”

那么,人类究竟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爱登堡在纪录片和书的最后提出了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他引用了研究地球系统的顶级科学家约翰·罗克斯特伦和威尔·斯特芬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探索出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固有弱点,发现了9条“星球界限”,包括了生物多样性损失、空气污染、臭氧层浩劫、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化学污染、化肥使用、淡水取水量、土地流转。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超过这些界限,生存就是可持续的。

如果人类欲壑难填,突破其中任何一条界限,就可能动摇生命支持系统,给大自然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针对这些生态界限,爱登堡提出要转向清洁能源,科学地管理渔业、设立海洋保护区网,退耕还林,发展垂直农业,倡导更节制、更平衡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能真正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要超越自身对“增长”的执念。

不过,爱登堡勾勒的并非是一个“生态乌托邦”世界。因为他清楚地知晓,人类社会内部,依然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

他特别提到,最近的一次研究估计,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冲击几乎有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6%的人造成的。最富有的人在地球上惯常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我们必须不仅学会在地球有限资源的范围内生活,还要学会如何更均衡地分享这些资源。”

他解释,具体而言,在筹划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时,必须要考虑人类福祉的最起码要求,包括体面住房、医疗服务、清洁饮水、安全食品、能源使用、良好教育、足够收入、政治声音和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条件和之前的9条生态界限一样重要,只有同时满足了,人类才能真正维持一个稳定安全的地球。只讲生态界限,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老人给予这个时代最深切的叮嘱,让人无法不动容。#读书# https://t.cn/A6M2udpA

#少年郎万世平安[超话]#

王一博生日快乐呀王一博!王一博二十四岁啦!

Hi 2016年的王一博✨

我第一次见到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错过你,在2019年9月到现在的近两年时间里,我无数过痛骂自己当时的有眼无珠,如果那时认识你,如果那时了解你,如果那时就像现在一样把你放在心上,可惜,如果再多也没用,没能在你受苦的时候哪怕说一句“王一博加油”,没能在你一个又一个惊为天人舞台下或者屏幕外为你欢呼鼓掌,没能感受你一路走到2019年的付出和辛苦,也没能体会你的快乐和自由。

每每复盘考古那些我不曾参与见证的过往,除了懊悔还有庆幸,我们心爱的小猪现在依然偶尔会有那时的模样,我们心爱的小猪从始至终都那么耀眼明亮。如果再给那时的我一次机会遇到那时的你,或许我依然会错过,但是我会努力再早一点跟在你身后,努力成为你十万百万千万分之一的助力,我也会努力的补齐每一个时候的你,认真的揣在心里印在命里,好好珍藏。

珍藏你的眼泪珍藏你的笑容,珍藏收留小猫咪的你,珍藏为残障人士指路的你,珍藏拥抱小朋友的你,珍藏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你,珍藏认真演绎每一个不同角色的你,珍藏坚定不移追逐热爱和梦想的你。

你是宝藏。一人千面,却又始终如一的宝藏。

Hi 2019年的王一博✨

我曾为世界上所有的重逢而感动,但我唯一一次如此感激重逢,虽说是我单方面的与你重逢,但仍觉得足够幸运。我开始知道,有小朋友可以在13岁就跳舞那么棒,有小朋友可以比我以前欣赏的别国舞者还要优秀,有小朋友可以心里软软永远充满善意,有小朋友可以对严以律己有明确的规划目标,有小朋友可以内心永远都这一个小朋友,有小朋友可以在所有领域都闪闪发光。是别人的榜样,对你来说也是理所应当。永远都是王一博成就了王一博。你优秀到无以复加。

你是梦想。不是想拥有的梦想,而是想成为的梦想。

Hi 2020年的王一博✨

2020是你遍地开花,大步成长的一年,电视剧好评如潮,综艺吸粉无数,商务节节攀登。我为这一切欢欣鼓舞,也期待着更多。同时也念念不忘允哥花絮里你一次又一次的飞身,无意中被发现的满身伤疤,王队长的认真专业与牛逼,选人时的稳准狠和最后获胜的激动,还有扭伤了不知道是不是落下病根儿的小脚丫。

最舍不得的应该是年初因为疫情在家开心了两个月的限定王一博,白嫩嫩软乎乎,拼乐高学魔术,学做手抓饼和手撕鸡,软塌着头发素面朝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有中药有气泡水,还有最珍贵的无人打扰没有烦心事的时光。这一切都定格在进组那天,随后便是闭关拍戏,和疯狂的连轴转。

闭关结束后再见你,感受到了你的飞速成长,从一个面冷心热的小孩儿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值得托付和依靠,有时候会心疼,王一博才23岁啊,有时也会感慨,王一博才23岁啊,你就是一个这么神奇的小孩。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天赋,经历常人无法经历的苦难,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那你就应当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一切。

你是奇迹。我希望所有人都偏爱你,我希望老天爷也永远偏爱你。

Hi 2021年的王一博✨

这一年快得可怕,王一博的限定二十三岁也结束了。这一年依旧忙碌又辛苦,体验了更多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得到了更多的肯定与荣耀,达成了更多的成就与目标,收获了更高级别的认可与表扬。谁能不喜欢王一博呢?谁能不说王一博优秀呢?谁能不为王一博骄傲呢?

你也总是让我们又惊又喜,你的家乡遇灾,我想到了你一定会做一些事情,但是完全没想到你会作为志愿者去往现场,“志愿者王一博”真的是一个无限光荣的称号。不知道你有看到我们的努力吗,线上志愿者,线下筹备捐款和物资,那时想的是无论如何救人是第一位的,现在则加了一点希望,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附加的褒奖。以前总觉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句安慰的鸡汤,但是这次是完全明白了,也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因为有你,对什么都可以有希望。

你是光,这时代烈火里烹油,噬人不吐骨,但是我愿意和你一起拎着一颗心往前闯。

宝儿你成长太快了,如果我不记录下每一年的你,每一年我心中的你,我怕我会不相信你前行的轨迹。

接下来依旧是密集的行程,可是疫情反复无常,环境和气候也变化多端,要跳舞要拍戏还有许许多多的安排,请王一豹一定注意安全保证健康,二十四岁也要平平安安!

你只管向前,自在如风,慢慢长大[心]

【多个实锤证明新冠病毒来源自然 驳斥“实验室泄露”阴谋论】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阶段病毒溯源计划,该计划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一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对此表示,这种提法,既违反常识也违背科学规律,中国政府是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溯源计划的。
曾益新指出,新冠病毒溯源一定是个科学问题,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科学地开展病毒溯源,“但是我们反对将溯源工作政治化,我们认为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应该在第一阶段病毒溯源的基础上来延伸,以世界卫生大会(WHA)73.1号决议作为指引,经过成员国充分讨论磋商后开展。对第一阶段病毒溯源时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了明确结论的,不应该重复开展。”
7月4日,中国专家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并与世卫组织专家交流。曾益新说:“在这个建议稿里体现了我们的考虑和核心观点,我们希望世卫组织能够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议,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要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

【实锤一: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溯源(中国部分)结果:实验室引入“极不可能”】
3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外公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联合研究报告。参与此次溯源研究的中外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通过冷链食品传人、直接从自然宿主传人、经中间宿主传人、实验室传人4个引入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估,评估的结论分成五级:极不可能、不可能、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
这份报告指出,新冠病毒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Extremely Unlikely),这是中外专家组达成的一致共识。3月31日,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表示,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被视为一种“可能”到“比较可能”的途径;通过中间宿主引入,被视为一种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途径,“这是有一个区间的,尤其是中间宿主,是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过冷链、食品链产品引入,被视为一种可能的途径”。
梁万年介绍,实验室引入“极不可能”是通过两个维度得出的结论。实验室引入只有两个最有可能的渠道:一个是人工合成,对此,科学家已经有明确的态度,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泄漏,泄漏的最关键点是实验室有没有,“中外专家组专门到武汉病毒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相关研究人员包括相关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尤其我们对它规范流程、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的执行,包括武汉病毒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过去做的和正在做的一些项目的了解,最终得出结论——‘极不可能’”。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在7月22日的发布会上强调: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二、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三、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袁志明补充说:“有媒体曾经报道,‘武汉病毒研究所有3名研究人员曾于2019年的11月到医院就诊,其症状和新冠病毒是一致的’,这完全是无中生有。如果要搞清这个事实真相,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这些媒体记者告诉我们这三人的姓名,真相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其实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这个建议,但直到现在我们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袁志明指出,面对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病毒蔓延,才能让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荣和谐的生活。武汉病毒研究所将秉承开放透明的态度,愿意和各位科学家一道继续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实锤二:《柳叶刀》发文: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
7月5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要确定SARS-CoV-2是如何传染给人类的,关键是科学,而不是猜测》(“Science, not speculatio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how SARS-CoV-2 reached humans”)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的理论。这篇文章由24名知名专家联合撰写。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必须使用科学方法获得的证据来帮助加深理解和作为解释现有问题的基础。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错误,但它是可被自我纠正的,因为优秀的科学家努力不断提出新问题,应用新方法,并通过公开和透明的数据共享和持续对话来修正其结论。
这篇文章还指出:指控和猜测毫无帮助,因为它无助于获取更多信息,也不能帮助客观评估病毒到人类病原体的途径,而这些都可能有助于防止未来的大流行。相互指责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国际合作有任何推动作用。新病毒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因此保持透明度和各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早期预警系统。
2020年2月19日,《柳叶刀》发表文章《支持中国科学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抗击COVID-19的声明》(“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scientists,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of China combatting COVID-19”),上述24位科学家参与其中。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科学家、公共卫生人员和医疗人员努力、有效地迅速识别此次疫情背后的病原体,采取重大措施减少其影响,并与全球卫生界公开分享成果,这一努力是显著的,“我们签署这份声明,是为了声援所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拯救生命、保护全球健康的中国科学家和卫生专业人员。我们大家都在一起,与中国同行站在最前线,共同应对这一新的病毒威胁。”
时隔一年多,这些科学家表示:“近期,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单独收到了询问,问我们是否仍然支持去年年初说的话,答案很明确:我们重申,我们对当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人民,以及此后在与病毒的无情和持续斗争中冒着个人风险竭尽全力工作的许多世界各地的卫生专业人员表示声援,我们的尊重和感激与日俱增。”
此外,7月7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欧洲科学数据共享平台Zenodo上发表预印本文章,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来自于武汉实验室”;“没有证据表明任何早期的病例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存在联系”;“没有证据表明在大流行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或研究过新冠病毒的祖先”。
实锤三:“盲眼钟表匠”理论:新冠病毒无法被人工合成
7月16日,21位中国科学家和1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学者联名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题为《论SARS-CoV-2的起源——盲人钟表匠的争论》(“On the origin of SARS-CoV-2—The blind watchmaker argument”)的观点文章,运用经典进化理论——“盲眼钟表匠”,有力论证了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来源于自然,而不可能由人为制造。
这篇文章指出,与2003年SARS病毒相比,新冠病毒对人类的适应性非常好,从动物宿主到人类的适应性转移已经更为广泛。根据“盲眼钟表匠”理论,这种适应性转变只能发生在当前大流行暴发之前,并且需要依靠逐步选择的帮助。在这种观点下,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从大城市的动物市场进化而来的,在实验室里进化而来就更不可能了。
1794年,一个英国牧师威廉·佩利提出,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完美地适应着各自的生存环境,就像一块精巧的钟表。你无法想象它来自自然,在这背后一定有一个钟表匠(造物主)设计并制造了它。
英国的理查德·道金斯反驳了该观点,他曾在《盲眼钟表匠》中指出,达尔文发现了一个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所有生物的存在与看似有目的的构造,都可以用一个过程解释,这就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自然选择没有目的,也没有“心眼(mind’s eye)”。它不为未来打算,也没有先见之明。如果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界的钟表匠,那它一定是个盲眼的钟表匠。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吴仲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人在宣扬“人为论”“阴谋论”“实验室泄漏论”时,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像新冠病毒这么完美适应人体的病毒,怎么可能来自于“盲目”的、漫无目的的大自然?这是科学思想上的可怕倒退——一下子退回了200多年前一个牧师的思维。
吴仲义表示,正因为新冠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见证的最“完美”的病毒,它才必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因为哪怕是最顶尖的人类科学家,当他想要“制造”一个完美适应人群的病毒时,他其实不知道要造什么样的东西。就好比哪怕最富有技术和经验的电子产品公司,想要一次性设计出一款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也是不可能的——最“完美”的产品一定脱胎于市场的检验和反复的打磨。
吴仲义说:“我们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相关病毒已经在野生动物和人群中经历了反复的互相感染,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了适应人体的突变。在入侵人间的过程中,病毒屡败屡战,直到演化成今天这种极其适应人群传播的状态。与普通感冒相关的人类冠状病毒(OC43、229E和NL63)的进化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这些冠状病毒在全球传播之前,已经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感染与传播了数百年。”
曾经有印度学者发现新冠病毒里有部分序列和艾滋病毒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推测新冠病毒可能是人造的并写成论文,“但是这篇论文在预印版阶段就遭到国际同行的批驳,后来这个作者主动撤稿了”。
曾益新在7月22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也举例解释了新冠病毒无法被人类合成,因为在很多其他的病毒里都有类似的序列,所以不能凭这一点来推断新冠病毒是人造的。
曾益新补充说,还有更多专家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新冠病毒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
“我们希望世卫组织能够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议,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要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曾益新说,“溯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病毒的源头搞清楚,然后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原则,按科学规则推动这项工作,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厦门旅游攻略# ​​​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意想不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现在老公了,因为我和他在一起变好了去年他说他和我在一起他变坏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
  • 迷之家的品我自用了两年多,从睡眠面膜、清洁面膜一直用到这款7天booster,使用体验都非常让我满意,不愧是我最喜欢的心头pick了!迷之这瓶就是针对痘印的淡化
  • 新增规模企业中,建成投产3年以上的主流企业136家,2019年以后成立投产企业18家。温玉铁路是浙江省首条地方性铁路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台州市全域融入全省1
  • 16、 关于“读书”梁晓声的这句话说得真好: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是说书本本身特
  • 智力开发宝宝的感知觉是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笑脸,还可以播放有节奏感的轻柔音乐、把手指放入宝宝手中,培养宝宝的感知觉。智力开发宝宝的感知
  • 你们的愿望是五人回归 但是要是不如意没有全员回归呢 屎盆子又往队长头上扣 是谁毁了团就不要在这里说团魂还诋毁队长好吗 如果Bigbang最可或缺的就是背锅侠队长
  • 我是没做到,煤炭板块看好主升却没有介入,说好只做趋势上的最后重仓一只趋势下的$中控技术 sh688777$ 然后今天被血洗,明明$金城医药 sz300233$
  • 这病痛起来真的会让人万念俱灰,每次只好大量服药,而这硫糖铝虽是特效药,可其副作用也很大,每次吃都让我提心吊胆。四、在盐蒸房里,有一蒸客称他没有头皮屑了,我不相信
  • #电视剧驭鲛记之与君初相识[超话]# 追了十二集 be了三对[拜拜]绝了男女主之间倒没啥虐的 就反派能恶心死人 生气不过场景特效服装妆造都漂亮 看的赏心悦目 男
  • 佩戴一段时间能让你变的像一朵优美的花朵高雅艳丽;也能让您变得妖艳魅力十足,吸引众人目光,讨人喜欢师傅说蛇仙让佩戴者容貌气质都会发生质的飞跃美丽妖娆.清纯妩媚的美
  • ╭(╯^╰)╮,哼!!!,对,就是这样,对于厚脸皮的西方:“我可去他们的吧!”“fxxx them啦!”“gun开!”“他们屎开吧!”……就酱。感谢大河南朋友给
  • 这是我去英国之后,第一次和新认识的小伙伴一起旅游,从不熟悉到熟悉的一个过程,还蛮开心的~后来和妈妈一起环游英国又路过了这个城市,忍不住在火车站拍照纪念了一下PS
  • 这款涂抹简易的产品甚至不需要照镜子也能很好的涂抹均匀,真正的“伪素颜乳”!❤️最佳修容:JUNG SAEM MOOL我是最早推荐这款的博主,这也是我回购的第二块
  • ❶❷@亭亭睡不捉 鸽一个 我是纯鸽 想互纯鸽和鸽刘,浩,存,肖,战,王,一博,吴,亦,凡,林,允,鞠,婧,祎哒咩❶❸@两碗麻酱吖_ 属性白敬亭、林彦俊约约i互动
  • 独一无二的高级个性签名文案~ 1.被你捧成神的人,不会喜欢尘埃里的你 2.不知不觉,怀念你的日子比过程还长了 3.黎明之前最黑暗 放弃就是大笨蛋 4.秋有三五七
  • 老刘和妻子二人具名,给老王打下了31万元的借条,并承诺等工程款回来后,就把这笔借款还上。在这方面,老王可以说是村里“执行”这个乡俗民约的典范,他将钱借给了曾经同
  • 【感恩帖】1.对泽尼特进球后迭戈双手指向天空,祭奠前不久过世的祖母 2.伊拉拉在社交网络上感谢周四前往圣彼得堡的球迷们,他表示球队会继续努力训练给球迷们带来快乐
  • 这其实和成龙早年间被打击有关,当初成龙被推介给古龙,要参与古龙的武侠影视剧,可古龙看了看成龙的长相,说“我的电影是给姜大卫拍的,你大鼻子小眼睛不合适”这句话对于
  • 凯迪号创作者“文旅汇客厅”许下一个新年愿望——2022年,想去旅行,去西藏!戳#丁真的十年之约#真真一直困惑为什么红的是他?
  • 不过发现问题是变好的开始两个人在一起,对于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想干嘛就应该让对方干嘛,而不是做错事情还跟人说分手(被自己气笑)口是心非、心疼难受的还是自己,再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