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探玄第六讲

南无楞伽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圆从一偈明心识

我们继续探玄《大慧菩萨赞佛偈》,重点是从大悲心来赞叹如来的,有六个半偈语。这第一偈,我们了解了: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他歌叹如来悟性证道的这种菩提道果的状态,就是把世间生灭这个现象都能离开。不修那种虚空花,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落在两边;而是应用那个大悲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个偈语,则: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尔兴大悲心。”

 这个后两句,都是和前面一个偈语一样,都是重复又说一遍。第二偈,内容主要是前两句“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那为什么这句话在偈语上说。第一个偈语说的“世间离生灭”是什么,那个是人“身无我”。即身体和人,这里的“人无我”的一个解决,就是把那个主体的那种执着解释掉了,没有那个主体;有生灭的那个,没有那个主体。

法在这个身中,“我”都没有,没有那个“我”。大家认为“我” 这个记忆。第二个方面说,道法上了,这叫法无定性。你要知道,一切法如幻,加上你这个关于自我的妄想,身见,我见,邪见,都是假的。这样远离于心识。

二、缘起无生圆镜智

只要你起心动念就暴露了,还有“我”,还有智障。那你要是不执着有无,而兴大悲心,那就是上一个偈语,也是这两句,这个偈语还是这两句。这就说明了如来在这个生命,及这个觉性的体证妙用,是身心灵上的,那么,如来是一直在菩提道上行愿。有智慧,有慈悲,觉性要修那个: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回到这个基础之后,再修这个大悲心,就是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就内在地智慧,外在的大悲。第二个偈语也是通过如来讲究竟的这个圆通。通达了一切的三自性,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三种自性,是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她就使生命在如是因缘上了,你一旦心里这么想,这么研究因缘,就在因缘频道里,那,一在因缘频道上生命,当下一个念头,比较相信这个世间法,你的导师讲超世间法,你能不能信任?当你没有的时候,那就随心呈现,只能呈现六道里的境界了。这一切都是这种吸引力法则,那一切法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镜子,照出自己起心动念的镜子。

这样的大圆镜智下,一切因缘,这种假的这种缘起,就起而非起,生而非生;这缘起自性,都是非有非无的。可是有的佛菩萨,当中就是有的菩萨认知。正知正见,还没全建立的时候。他会搁这儿用那些自己想的,不符合客观真理的,这搞是搞非,搞有搞无,搞生搞灭的,这假的。虽然你能搞,但不代表是真的,心识置之。 

三、因缘幻化空生死

 大家想,知己也好,知彼也好,那都得有智慧才能达到。然后:大悲心,救众生。

 他这因缘生,这个系列,有这么一个从过去,无始劫的开始,是从因缘生,就是无明缘行开始了。它最早也是一个无明,不是有意识地要干什么了。开始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就造业了。这叫“无明缘行”,然后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有触,有受,再因误以为“有”,后边因为六入,因为接触了,有喜爱了,就去执取,这样就产生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是因缘所生法。

 虽然这是流浪生死,念头却是越走越远。

 但是都是如画如幻的,如幻如化这个本质。一切法都是这样,那重点还是识。通过因缘法就是专门证明这个都是假的,分析的很到位了,就是用佛眼,用如来的智慧,把这个现象界,就是世界和众生,这些妄想组成的这些个境界,都有通过因缘给说清楚,这叫“缘起自性”都是本空的都是非生。

四、圆成实性真清净

这个偈语的赞叹如来,在修证上,来一个彻底,认知自性里的遍计所执自性,你就能勘破红尘万象都是幻化的,就不会再执著了。

 依他起性,其就是假的,也不用再依靠,要远离心识上这些妄想。

 这还有一个更清净的法,才是好的,不纠结,非实非虚的,便是佛法。你老有实有虚,两边都执着了,有所住了,就反而对于生命不是有解脱成就了,反而是障碍。法身慧命,这圆满成就是真实之性的,也就是每一个心,它也有“圆成实性”,而不光是起心动念会瞎猜,胡思乱想。

 也就是任何一个胡思乱想的人,你那颗心,能经过一定地修炼,参禅悟道,最后又能够变成清净,变成正知正见。把那个乱码结束了,换个程序又正知正见,一心不乱。

 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切如幻当中修的,并没有离开这些个幻化事相。就在这里面修出真心来,其实真心还一直在。真心一直不会亏损,只是你那个念头跟圆成实性不相应,真心活不出来。一般人老认为这个依他起性,都是“有”:有爹,有妈,有孩子,有众生,有什么老师,有领导。你这个老依他起性,这个老喜欢攀缘。

 那么,如来是修证都完成了,就不用再打妄想了。人家赞美如来“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定放下那个“有”和“无”的这种二元对立,放下之后,本有的“圆成实性”,或者简单说即“成实性”就行,他是自己本来圆满,就是你没修正,他也在圆成状态不可改动。现在你能跳脱出来,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里跳出来,又从“依他起性”里跳出来,那你就显露“圆成实性”了。这个就是清净之本。

 三世诸佛都哀悯众生,众生有的跳不出来,悟不了这个一切如幻之理。原来悟了又不想出离,受了无量的苦,还在那儿忍,太能忍了。圣人,即佛菩萨还要帮着大家,依据这个觉醒之路,就可向觉者看齐,那圆觉也是我们心光,向自己的心中探求,这些个原理,都是心里的圣智,心法上的圆成,不是从外边儿学的。就是说:你已经是这样,三自性都在了,然后你如何用圆成实性来利己利人,是这样的禅修秘籍。你能做到就是跟如来这个大悲心一样,就能兴起正能量和大功德。

五、四智菩提楞伽行

“兴起大悲心”,那你要远离于“断、常”二见;“断、常”是颠倒的,这是二元对立。有断有常。

“世间恒如梦”,因为这些个假法,都是一场梦,不是真实的。如来把这个问题是认识透了,看破了。

“知不得有无”,而行大悲心。

你有常见也不对,有断见也不对。这个知见上解决了,你这个是心明眼亮,八识心王就能转识成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大悲心也是真的,那你第六意识转为啥?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转为智慧,就是“平等性智”。第八个叫阿赖耶识,转成智慧,叫“大圆镜智”。

他们之间,辗转相续,不断的,也有互相因果。互为因果就是八识心王里头,人间梦幻一般的人生,都是被意识给骗了。

因为如来,作为大彻大悟的本师,他是以正智来观一切缘,一切因缘果报。然后,他这个有了正观之后,他有正见,就是在“有”和“无”上,他不会去“心有所住”,他都是“心无所住”。其都是在无为的状态,也就是在涅槃寂静的根本上,或者叫“圆通”,依靠到圆通根上,这个不会出问题。

未找到圆通根本,不依靠圆通之根,而去起心动念,又是跑到那个树梢上去了,花里胡哨,又没有根。在树梢上最后形成歪瓜裂枣,就都假了。有根这才是圆满的。

无量众生要开悟,就是悟此理;然后,就不再去枉受众苦了;进而兴起大悲,这样的悲心,悲天悯人,救度众生的力量,正能量激活就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都是按照这个赞佛偈,把楞伽心法,对照自己的心,那个菩提心,还有那个菩萨愿。

你行愿的力量也只有按照如来这样这个程度,你才能够轻轻松松的去行愿。你不看破,看不透红尘的话,你其实还是很累,容易想不通,就认为有障碍。其实你想通哪有障碍,一切如幻如画的,但是你就在这幻化当中,度尽众生无所度,功德恒存。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念佛求生净土,
需否迴向?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的
「 深心释 」,

确认念佛
「 五正行 」 的
「 称名正行 」────

即一心专称彼佛,
为求生净土者的
「 正定之业 」,

其余四种正行,

即读诵、
观察、
礼拜、
赞供,

为求生净土者的
「 助业 」。

善导大师云 :
「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种 :

一者一心专念,
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
即名为助业。

「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余诸善,

悉名
『 杂行 』。

若修前正、
助二行,

心常亲近,
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
即心常间断,

虽可迴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大师以正、
杂二行来判释利害得失,

其中杂行要迴向方可得生。

杂行者,
即 「 自余诸善 」,

包括定善散善、
修福修慧等。

反过来说,
正行就不用迴向而得生。

为何正行不用迴向而得生?

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正、
杂二行

善导大师解释正行云 :
「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
是名正行。」

即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
这叫正行,
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

所以,
「 专依往生经 」
来修行的,
称为往生净土的正行。

不然,
就是杂行。

总之,
言正、
杂二行,

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

佛教言
「 正 」 者,
即正确方向,

对正目标,
纯正不杂。

这五种念佛正行专门引导求生净土者,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言 「 杂 」 者,
即杂而不纯正,

目标对不正,
方向有偏差,

行业夹杂余佛、
夹杂余行。

比如说,
修五戒十善,
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关系,

五戒得人的果报,
十善得天的果报。

如今我不求那些了,
迴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

这叫
「 迴向求生 」,

所以杂余行者一定要迴向,
不迴向不可能往生。

又比如说,
念药师佛名,
与求生东方琉璃净土相应,
但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扯不上直接关系。

如今行者不求东方琉璃净土,
欲迴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杂余佛者亦要
「 迴向求生 」,
不迴向不可能往生。

正行就不必迴向,
顺彼佛愿故

那么,
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

正行要不要迴向呢?

按善导大师的说法,
正行就不必迴向。

甚么道理呢?

顺彼佛愿故!

「 顺 」 者,
顺从、
顺应、
相应。

称名是弥陀本愿所誓言的,

是弥陀本愿指定、
选定及约定之行业。

自余之行、
其他之法都不是弥陀本愿所誓,

是在弥陀本愿之中所没有的。

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

我们愿意去往生,
阿弥陀佛誓愿接迎我们去往生。

称名与往生,
既是相应,
也是对口,
一拍即合。

如上文所说 :
「 称我名号,
必得往生 」
是必然和自然的因果关系,

称名正行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不用迴向。

再者,
净土宗的根本义,
在于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
为众生发大愿,

修净业,
成佛土,

而且他现在还为众生兆载永劫,
积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迴施给念其名号的十方众生,
故名
「 他力迴向 」。

依本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
是不用迴向的。

阿弥陀佛迴向功德给我们,
使我们可以得生净土,
我们为何把念佛摄取的弥陀功德,

迴向
( 退回 )
给弥陀呢?

你退回弥陀功德,
拿甚麽功德去得生弥陀净土呢?

所以,
善导大师説称名正行,
求生净土,
乃是正定之业,
不用迴向,

此因
「 顺彼佛愿故 」。

佛愿者,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

至心迴向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最后,
净土三经常劝行者 :

至心迴向,
此有何义。

此言发愿往生者必须有迴向发愿心。

至心迴向,
即一心迴愿,
有捨归之义。

按善导大师的至诚心释言,
迴者,
厌捨一切过去及现在,

在三界六道自作教他作,
一切定散二门之功德;

向者,
身口意三业向求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

简单来说,
善导大师云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再简单一点,
迴娑婆向极乐,
是名
「 至心迴向 」,

并不是说 :

至心称念佛名,
迴向念佛功德,
庄严佛土,
求得往生。

如善导大师偈语 :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迴不迴,
但使迴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Day30 “1、2、3、4、5、6、7、8、9、10、11、12?…”期待已久的圣诞特辑真的没有你 小寒说你这个圣诞队长去出差了 到各个地方分礼物去了!那…那
  • 一个人要是真的喜欢你他即便有千万个理由放弃也会有一种理由继续喜欢你你之所以会觉得难受大概是因为你投入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到最后却没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那种一瞬间被失落
  • 『ありえへん∞世界』畢業第六年,終於來到實現約定的時候[淚][淚][淚]#车市资讯#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市场监管机构可能很快将建议金融监管机构对日产处以大约24
  • 9月,欧马可更推出“快递行业深度定制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轻量化、极限装载设计的产品,为快递运输全场景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助力快递行业更高效快速发展。
  • #书籍分享# #我们读书吧# 《一寸师》“我的这本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提示大家,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间,跟你擦肩而过的人,人生中间很短暂的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你
  • 这件事已经完全消失在了我的记忆里我完全不知道我是什么时期做的又是怎么结束的了。他也一脸吃惊,因为他明白,在某一段时空里,我们在完全相同的频率。
  • 我戴着手膜看视频时,无论是快进、调音量、切换下一个视频都不影响,这一点非常人性化~要知道本网瘾少女因为不能玩手机所以一直很抗拒在美容院做手膜[笑cry]有了这一
  •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有‎可​能​高估‎​了你或​者低​估‎了你,而你‎只需​做‎好​自‎己。周震南一直在提升自己,在浮躁的ylq,能这样清醒的人不多。
  • 但我知道只要你在。但我们知道我们也是你的软肋。
  • 跟着当地人吃全球 推荐者:日本专家评委-村田吉弘 推荐餐厅:Restaurante Akelare   アケラーレ サンセバスチャンの3星 アペリティフ・なんち
  • #刘宇宁压轴主打啊默契# #刘宇宁湖南卫视跨年# #摩登兄弟[超话]# 摩登兄弟MDXD 棚主宁哥 刘宇宁 lyn 录制我们的歌,跟在湖南粉丝
  • #医生改编野狼disco# [奥特曼] 宅病高发星座:所有星座妨碍指数:★★★★★放眼当下,哪个星座中没有宅的人?一出门要花钱,所以宅着;相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觉
  • 妈妈一直在怪我太大胆,敢一个人做这么大的决定了,一边怪我一边情绪激动地眼泪打转。。
  • 我们都是行在世上的修渡人。喜欢你方方面面,只因你是肖战,那个让我看见自己,看见美好,看见未来的战战。
  •   以前总想着让认识的人都喜欢自己,想和更多的人成为朋友,但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不愿意做一些违心的事。以前总想着让认识的人都喜欢自己,想和更多的人成为朋友,但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民委拟推出系列新媒体精品《最好的时代》全景展现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发展的时代图景。近年来,该馆在常年举办的《吉
  • 方格的图案,是由一个个小圆环套起来的 见p7然后!1⃣️大棕是⭕️mk2⃣️小棕是平行mk3⃣️小绿是隐形mk。
  • 要是能边听边对我说没关系就好了。【[兔子]自购请勿盗取二传】Moonbit - 轻轻拍打 [2019.11.14][Indie / Folk]01. 轻轻拍打
  • 大意是,她和老公认识已经八年了,结婚六年,可是这几年越来越觉得两人三观不同,婚姻生活一地鸡毛,天天大小吵不断,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太压抑了,很想摆脱这样的婚姻,
  • 所有苦难过去后天神一般的人物降临在你的身边从余生里苍白的背景中突显出来世间有斯,是多么明亮的安慰啊[胖丁微笑]【深挖大数据“钻石矿” 驱动贵州深刻变化】数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