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超话]#
【中观根本慧论】之观染染者品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则无有相待。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意思是染者与染法是不应该同时生起的。

“染者染法俱,则无有相待。”如果二者同时存在,则染者与染法不存在相互观待的关系,如果牦牛的左右角一样。

前面对染者与染法以前后次第的形式存在进行了破斥,对方就认为二者应当同时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互相观待的东西一定要同时存在,比如左右、上下、此彼等同时存在一样,染者与染法必须要同时存在,才有互相观待的基础。所以对方认为应该是同时存在的。

所谓同时的时候可以观待,这也是一种假立。二者都没有自性,都没有一个本体,在互相观待之后,染者因有染法之故而成为染者,染法因有染者之故而成为染法。所以第一步是染者也不是染者,染法也不是染法;第二步,互相观待之后,染者具有染法,染法被染者所具有。互相之间成了染法和染者。从这个次第分析,染者和染法二者既然是观待的,就说明一定是没有自性的,已经有了自性就无法观待了。

在名言谛分析时,似乎同时存在才能相互观待,但在观待之前,双方均不存在。如:此岸与彼岸,在观待之前,没有此岸和彼岸的概念。当我们走到岸边,因为我站在这里,这里是此岸,对岸是彼岸。这个时候才有此和彼的概念。所以第一步的时候是没有此彼的概念的,后来才开始观待,就说明它本身就是无自性的东西。没有自性才可以观待。如果最初就有了实有自性,那怎么去观待呢?

染者与染法最初的时候也不是染者,也不是染法,因为这个人产生了贪心,所以叫染者,所产生的贪心叫染法,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无有自性的。如果刚开始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染者,又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染法,这两个法都有自性,同时存在,又要成立观待,这个没办法安立。

对方认为染者与染法虽是他体,但在同一时间结合在一起,结合之后就可安立染者和染法的本体。

对方所谓的结合到底是一体的结合还是异体的结合。

首先,一体异体结合不合理: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和合?
染者染法异,异法云和合?

如果两个实有存在的法结合,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体,一种是他体。

“一法云和合?”如果染者和染法是一体,已经是一体又怎么结合?从世间的角度说,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叫结合,比如说合掌,要双手才能合掌,首先两只手在不同的位置,然后合掌当胸,这个时候双手合十了,可以说这两个法结合在一起了。必须要有两个法存在才有结合,但现在连这个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染者染法一”,一个手怎么合十?“单手合十”只是一个名言,单手只有五个手指,合十有十个手指,五个手指怎么合十呢?这只是没有认真的时候的一种讲法。实际上一个法没办法和合,“一法云和合?”很明显没办法安立。

二者是他体能否结合,这是关键问题所在:

“染者染法异”意思是染者和染法是他体,对方认为二者为他体可以结合在一起。但是中观宗说“异法云和合?”二者为他体却无法和合。

首先所谓的和合是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这里第一个前提成立了。前面那个颂词连第一个前提都没有,就不用往下观察了。

“染者染法异”似乎具备了和合的第一个条件,互为异体的两个法有没有和合呢?虽成立了异体但没办法和合。

为什么异体成立了没办法和合呢?两只手碰在一起只是一个很粗大的概念,在名言当中可以不严格,但在胜义当中,如果说有实有的和合的话,就要分析到底什么是实有的和合?《显句论》中说,所谓真实意义的和合,应该在一个时间,一个位置,变成无二,为和合。这是相当严格的。

双手合十并不是真正的和合,左手在左手位置上,右手在右手位置上,二者没有合为一体,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没办法结合。如《入行论·智慧品》所言:“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即微尘与微尘之间没办法互相融入,因为微尘无间等大,微尘都有它自己的本体,没办法融会在一起。如果两个微尘没办法融合,那么合十的时候,到底是和合没有?真正放在微法上观察的时候,根本没有和合的。

所谓的和合不过是名言假立而已,并没有真实的和合,经不起分析观察。因此,以严格意义进行观察,同一时间、同一位置相互融合才是真正的和合,染者与染法根本无法完全成为一体。

另外,按对方的观点来讲,二者若完全成为一体也不合适。对方承许心、心所为他体,既然已成立二者是他体,则无法安立真正意义上的和合。对方和合的概念是相当粗糙的名言谛的概念,但是他把名言谛的概念放在胜义谛中,说这个是实有的,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将世俗假立的缘起法当成实有之法,把一个缘起现象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对方观点不成立的关键所在。

这里关键要掌握一法没办法和合,严格的和合的定义要设定好,他体也绝对不可能有和合。一层一层分析,染者与染法如果是一体,则第一个条件也通不过,只有两个以上的法才能和合,一个法没办法和合;第二个如果二者是异体,也没办法和合,归纳起来无论一体还是异体都没办法和合。

能见即能懂:秒学《十二门论:观性门第八》龙树菩萨造

赵峥/讲解

观性门第八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无性故。
注解:
第八门,观自性。
再者说,龙树还是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一切法空。为什么呢?一切法都没有自性。

如说:
见有变异相  诸法无有性
无性法亦无  诸法皆空故
注解:
我们看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所以一切法就没有“自己”、没有本身、没有自性。
“自性”就是自相、自己、自身、自己的存在。梵文自性:就是“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法连自己都找不到,这个法就没曾有过。一切法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故一切法空。

诸法若有性,则不应变异,而见一切法皆变异,是故当知诸法无性。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不应从众缘生,若性从众缘生者,性即是作法,不作法、不因待他名为性,是故一切法空。注解:
一切法要是有他的“自性”本身,就应该是固定不变的,没有变化才叫有自己有本身存在。有变化就说明还是由组成部分,各部分的运动状态产生了变化和变异。有变化就还能分,还能分,就不是本身。所以有变化的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没有本身。
这在第一门“因缘门”就讲得很明白了,解释清了众因皆所生的法,无自性;后众因缘也是众因缘所生法,当然也无自性。自性空了,众因缘也空了,故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
再者说,若一切法有固定的状态,他的性质是不变的,就不应该是因为其它缘生的它。如果它是从从缘生的话,它就是造作出来的。不造作,不因为其它而有自己才叫有“自性”。事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找不到一个本来就有,不由因缘组成的东西。所以,一切法空。

  问曰:若一切法空,则无生无灭,若无生灭则无苦谛,若无苦谛则无集谛,若无苦集谛则无灭谛,若无苦灭,则无至苦灭道。若诸法空无性,则无四圣谛,无四圣谛故,亦无四沙门果,无四沙门果故,则无贤圣,是事无故,佛法僧亦无,世间法皆亦无,是事不然。是故诸法不应尽空。
注解:
外道又问:如果一切法是空,就没有万物的生灭了,没生灭哪来的小乘的四谛法,也就没有苦,集,灭,道佛讲的佛法了。如果一切法是空,也就没佛说的四圣谛,四沙门果,也就没加行位的四贤位果了(证空性最后的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叫贤),也就没证初地的菩萨了,如果都没有的话,佛法僧也就没了。但世间法这些修行的果位都是有的,所以,一切法不应该都是空。

这里就有小乘和外道人的错误认知。世间的佛,佛相,佛法,所谓的修行的果位,都是用色声香味触描述出来的,如《金刚经》上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所以,世间一切佛,佛法,都是般若船,都是假相。梦里的佛是化身,是假的。梦里的法是般若船,是成佛的工具;梦里的僧也是假的,是影象。而真的佛,佛法,果位,是梦醒了后,空掉五蕴后见到的真实的每个人的做梦的心,那个是真实境界,里面的佛与菩萨才是真正的自性身,法身,十地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果位。

《法华经》化城喻里也说过,小乘得的果是假果,不是真的涅磐果。是为不能发大心的小乘人,说的一个化城,安立的一个梦中的假果。先根据他们的根性先修一段,不是真正的佛果。所以,此中外道中的那一切都是空,就没有生灭,是对的,梦中什么也没生灭出来,佛果,四谛法,沙门果,佛法僧,都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实的佛法僧自性本身。

  答曰: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则不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
注解:
龙树说:世间有两套真理,一是世间人共认的真理,一是真实的真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先有世间的一切,才能清楚表达“真实的真理”。也就是说,真实的真理,就是针对世谛的道理来的。如果世间的一切,也说不出来“最真实的道理”。如果没有“最真实的道理”,也就无法修涅磐果了。

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如是若知世谛,则知第一义谛,知第一义谛,则知世谛。
注解:
如果人们清楚二者的关系,就不能自利,利他,共同进步了。所以这样看来,只有懂得世间的共识真理,才能听懂佛说的最“真实的真理”。知道佛说的“最真实的真理”,也就能看清楚世间人的共识是怎么回事了。

汝今闻说世谛,谓是第一义谛,是故堕在失处。
注解:
你现在只是听到世间的一切共识和道理,就认为是“最真实的真理”,你是停留在错的误中了。

诸佛因缘法,名为甚深第一义,是因缘法无自性故我说是空。
注解:
诸佛说的因缘法,才是“最真实的真理”,叫最深最深的了义道理,把道理说到底,说到了。这里的“因缘”法,准确来讲,是指佛亲证到的真实境界,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心识。 是离言说境界的,所以叫甚深法,最了义法。
也可以指佛法,佛讲的佛法,对比世间一切道理来说,是最了义的道理,说得最准确。
无论是亲证的“心识”即依他起也叫种子和现行,还是安立的佛法,都在讲没“自性”这个道理。也就是没有东西生出来。佛亲证的境界里,也没有凡夫认为的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极微,基本粒子生出来,佛讲的佛法,也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大家所认为的真实存在的东西生出来,
所以叫因缘法无“自性”,因为没有本身,没自体存在,所以,只能是空。

若诸法不从众缘生,则应各有定性,五阴不应有生灭相,五阴不生不灭,即无无常,若无无常,则无苦圣谛,若无苦圣谛,则无因缘生法集圣谛。诸法若有定性,则无苦灭圣谛。何以故?性无变异故,若无苦灭圣谛,则无至苦灭道。
注解:
龙树说,你们说世间一切法有自性(这里定性是外道人认为的极微,最小的基本粒子,不可分割),那么就应该不是众缘生的,本身如果就有,不用因别的而生。这样的话,一切法都应该各是各的样子固定住,不会变化。五蕴也应该不是无常,不会一会生出来一会消失了,应该是固定的才对。如果一切都是固定的,没有变化,那么,永远稳定的东西,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有烦恼有苦是因为总变化,保持不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苦,也就没有修行的集,即没有小乘的苦集灭道这回事。原因就是,固定的东西,不会变化无常。永远存在,就没烦恼,也不需要修行。

是故若人不受空,则无四圣谛,若无四圣谛,则无得四圣谛,若无得四圣谛,则无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事无故,则无四沙门果,无四沙门果故,则无得向者,若无得向者则无佛。
注解:
所以,如果你们的观点不认为一切法空,一切法有定性,按这样推理下去,就没有四圣谛。。。。等等一切修行,也没修行得的相应的果位,和最后证成佛。

破因缘法故则无法,以无果故则无僧,若无佛法僧,则无三宝,若无三宝,则坏世俗法,此则不然,是故一切法空。
注解:
破了因缘生法,按你们说的本身就有自性,这样就没法了,因为与事实不符。事实是一切法都有变化,都是因缘合和生的。龙树说如果有自性,就没一切法了,没法,也就没修行的果,僧人,佛法,三宝也就没了。把世间的事破坏了,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还是我说的一切法空,才没这些问题。

  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无生无灭,无罪无福,无罪福果报,世间常是一相,是故当知诸法无性。
注解:
再说:如果诸法按你们说的一切法有自性,有本身是固定的,就应该没有生灭变化。没变化的话,世间一切都是固定的了,也就没有造作出来的罪和福,善报和恶报,世间就凝固了,成一个样子了,所以,你们说有自性不对,诸法没自性才对。

若谓诸法无自性从他性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自性,云何从他性有?因自性有他性故。又他性即亦是自性。
注解:外道又说,如果诸法无自性,那么有他性可不可以?龙树说,这也不行。为什么呢?怎么能从他性来呢?自性和他性是相对成立的。他性对于自性来说,也是自性。

何以故?他性即是他自性故,若自性不成,他性亦不成。若自性他性不成,离自性他性,何处更有法?若有不成,无亦不成。是故今推求无自性、无他性,无有、无无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注解:
他性就是他自己,他本身。如果前面把自性不能成立起来的话,他性也一样成立不起来。如果自性,他性都成立不起来的话,其它地方还能找到法吗?有成立不起来,无也就成立不起来,有无是一对相对概念。所以,自性,他性,有,无,一切法有为法都是空,相对成立的无为法,自然也是空,有为无为都空了,哪里有一个认识一切法的我呢?

論·發菩提心

中國因陀羅網那蘭陀佛法大學
 
在《大乘無量壽經》
菩提是覺,
是無上的覺。

從發心做佛到支持你發心的能,

或者說為推動力本來就是佛力,

不僅僅如此,
能支持你的行動、思想、造業的推動力,

都是佛力的加持,
沒有這個能的推動,

個體、以及個體所依之背境都是無法存在的。

再比如我們在看經、聽講,

這個做佛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

尤其是在寫筆記的過程,

促使你寫的是心意意識的層層轉化。

這個心最為廣大,
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
通三際無有盡頭,

沒有開始無有結束,
超時間超空間又遍在一切時空,
菩提心究竟徹底,等若虛空,

究竟的究字,
究極真寂,
窮盡法源,

《大智度論》卷七二 
菩提心等若虛空,
又包含一切的顯現,

是明極真藏、
永離生滅,

如同阿彌陀佛的
無量壽、
無量光,

極明極真極圓,
具足一切功德,

遍在一切情計,
不受一切情計,

離開二乘的所知障,
二乘的所知障是什麼?

於諸法實相懵無所知,
不曉一切法界之實相,
障礙一切種智之成就,

令人不得成佛,
故名為障。

此謂菩薩於法界實相一切種智所知不具足,

是故成障,
不能成佛。

解深密經卷二 】

這是不共二乘聲聞種性、
阿羅漢所要斷的所知障,

“ 若蒙諸佛等覺悟時 ”

也可以視為聲聞乘發起成佛之心,

乘佛威力的加持,
開啟佛智,

到成佛時方能斷盡,
那所知障的內涵又是是什麼呢
 
在解深密經卷四 
觀世自在 

…… 於如來地中,有二愚癡,

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

二者極微細礙愚癡。】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所知障的核心,
是執我為所依,
依我為第一因,

甚至到如來地還有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

直至到我執盡,
翻轉到一心方為究竟轉依。

比如世間的我,
到境界的大我,

大梵天王對於大我可能更執。

之前說到阿羅漢出定有三種,

看到世間和他同時生起,

以為世間為他所造。

《轉識論》
裡面明確是為:

識變眾生與法,
個體與境界皆是一心的背境所變現,

其中無有少分是六識所作,

二重變現的本質即指向能相為所相的所依,

法能相的背境是法相能相,

法相能相是依一心為終極,

是故一切的顯現都是一心的顯現,

在此顯現的法相無有一法一毫是所相所作。

《心經》講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眼界、
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同樣說明顯現無關個體的根識,

在菩薩唯識來說,
顯現當下即是幻化,
無有少分的真實可得。

個體的感知只是落在顛倒境中的覺,

執根識的覺為自我感覺,

唯識今學在現象界的緣起說為唯識無境,

唯識無境即說明心是顯現法相的根源;

細察自我的感覺是藉整體背境的緣起,

古學所說的識變眾生與法,
施設緣起阿賴耶識為果識,

是依淨識阿摩羅識即顯現的背境而說。

當然從一心看都是識變的體驗,
說為趣。

故說有你不成,
沒你也不成。

有你只能落在所相,
沒你是指放下個體的見依背境而覺,

因為背境的你與境中的你是一體的,

推動五蘊的所行是背境的你,

你是依背境的推動轉化而顯現。

如《薄伽梵歌》中封面插畫,

支持木偶的動是在牽著木偶線的表演的手上,

即能相的導引。

在解深密經中,
有提到初地以上的菩薩,

所要對治的所知障,
也就是無始無明,

所知障是指局限在自我的認知裡,

破所知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入佛智,

以佛眼觀世間,
即不落法相的執著。

為什麼佛在
《楞嚴經》
五十陰魔中還罵阿羅漢是魔?

這是指阿羅漢還沒有發起大乘的菩提心。

所以學佛得有大丈夫的志氣,

不但到天界是墮落,
連同聲聞、緣覺都是墮落。

古德云若人發此菩提心即窮盡無始生滅有輪,為什麼?

至此是為出離一切生死海,
為究竟安心處。

且道:
一句疑情鎖話頭,
直破三界緣起天;

達摩祖師說為
“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

感而遂通,
寂靜照鑑。

密宗的菩提心論,
說明密法的根源即是菩提心,
提醒行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常人也經常這麼說。

通常菩提心有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所謂的六般若密,
也有世俗與勝義之別,

僅僅依現象界的慈悲心所行之六般若密,
是世俗般若密;

而至少在菩薩層面的發心是為勝義菩提心,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故,

包括一切菩薩的功德,

包括一切三界的顯現,

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
顯現為千手千眼救渡一切有緣眾生。

勝義菩提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說為法界體性智,
大悲是在菩提心中的同體,

不是依個體的境界而說同體,

整體不異個體,
個體不異整體。

《華嚴經》說初發心即成正覺,

即指發此勝義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是歸本,

歸本即歸於一心,
歸於密嚴國土,

始本不離是因為始本本來都來自一,

落在變現的末梢是為離心背道。

法身菩提的性德為真如、實相、

第一諦空,
自性清淨,
本體無染,
六祖說為:
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
何其自性,
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
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
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
能生萬法。

法身本有的性德,
說人人都有性德,
為什麼沒有顯現呢?

必須是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所以要修六度萬行。

怎麼的修德是為有功?

在《仁王般若經》中,
菩薩要修
“ 百法明門 ”
“ 千法明門 ”

甚至於修
“ 百萬億法明門 ”,

是為什麼呢?

真實都是為了明了一切的顯現都是一心的功德,

佛、菩薩、凡夫都只是一心的通道,

一心藉你的功德而顯現,
顯現的同時也是一心,

比如做夢者與夢中的你是無法分開的,

是一個整體。

功德莊嚴,
得報身菩提,

報身即圓明具德,
通達無礙。

因你的悲心無盡,
從報身隨機化現,

隨對方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相,

觀音菩薩的三十二相即是隨機化現,

使得救渡的對象得到利益,
圓通自在,
得真實之力,
這是化身菩提。

無明本寂,
十二緣起亦無所得,
為什麼?

二重覺照,
顯現是為幻化,

是為不壞世間而說空。

依此功德常安住寂滅光,
得大涅槃。

再說無明也是一心的投影,

落在投影中那有什麼是投影能做主的?

以此所作都是一心,
無有絲毫是你的所作。

沒有二重的見地,
你一定是在六道輪轉,

這也就有了與你的世界觀相應的輪迴顯現。

這與你相對應的心識,

也是由一心八識的無作藉七識的審和六識的分別而顯現,

故而無論你的明或者無明,

實相的機理一直伴著你的心而顯現,

只是你依在不同層面的看有不同的視角而已。

所以說為密在汝邊。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頂禮歷代祖師及一切善知識

頂禮上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华为发布新款MatePad Pro 12.6英寸平板##华为新款MatePad Pro 12.6英寸评测# #华为平板9月开启PC应用引擎公测##华为#对于此
  • 01. 安晏 光亮 星辰 和硕 弘益 02. 昊空 力言 靖琪 向荣 鸿祯 03. 景山 星渊 嘉祥 学文 和玉 04. 睿慈 兴为 华皓 鸿熙 德佑 05.
  • 对于见义勇为的人,不能只给予口头的形式的精神的赞颂,还应该让他们收获到物质上的谢意,这样才不会让人们怀疑和担忧,一个劲的赞扬见义勇为不收获回报的行为,这样很不好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
  • 每天看着喃喃的直播心情都特别好,就想这么一直快乐下去~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是表白二群所有的宝贝们(小喃糕们)以及表白陈喃一[心]因为有你 我们才会相遇 因为有你
  •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
  • 其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是简单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会发现,能让自己舒服的生活环境,不是五彩缤纷的装扮,不是繁琐冗长的配饰,而是去繁存简。虽没有惊天动地,可真实地
  • 因为头像是找不回来了,现在用的iOS系统写捡手机麻烦死了,难操作的很……]  [最后说一句没退坑,正埋在欧巴怀里蹭腹肌,这次哥组MV都露了4个人肯定要认真对待的
  • 那么,吉林监狱脱逃的这个犯罪嫌疑人抓获的话,如果他没有再实施其他犯罪,那就把他剩余刑期(1年10个月)加上脱逃罪的新判刑期(5年以下,最高5年那么,还有朋友会问
  • 】开了8年的椰客·海南椰子鸡专门店,点亮广州城市地图的同时不断往华南地区深耕,三亚、深圳、佛山都有它的身影。#华南师范大学[超话]##惠州身边事# 【火爆华南地
  • 成毅莲花楼|李莲花|李相夷|沉香如屑·沉香重华|应渊|唐周|玄夜|南风知我意|傅云深|底线|周亦安@成毅近日,有网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多张偶遇著名演员秦
  • 微博拍賣第2500彈。全新無原盒超級飛青蘋果綠。US9.5號。43碼。27.5公分。超優質的實戰鞋款。超級飛的實戰好評有口皆碑。球場上的實戰表現有穿過的都說優。
  • #记录生活一个团子一杯柠檬水开启美好的一天做饭太热偷懒整了个螺狮粉大杂烩四个人居然没干完!去练车的等待过程中拍到了一朵“”像朝天呐喊的又好像在保护着消防站的将士
  • 为此,工信部梳理了25个细分行业51家大型企业和25个省市区938家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各地分区分级采取措施,协助解决好物资保障和金融、税收等惠企措施落地,共同
  • 真正做到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它在感观、体验和功能三大方面建立一个高级品质生态圈,用它一贯的豪华风格,为出行在实用上和情绪上创造了俩重的感知,这就是奔
  • 感情一开始要考虑的是喜不喜欢这个人,而相处久了,你就要考虑一下喜不喜欢当下的自己,如果自己变得暴躁了,消极了,卑微了,经常充满抱怨,流眼泪,连你自己都很讨厌自己
  • 不心软,好好善待自己,将就让自己活的憋屈,回头只会停留在原地,心软伤害的是自己,真心待你的人,就好好珍惜,虚情假意的人,慢走…不送。缘份不将就,缘来就珍惜,缘去
  • 而我始终觉得,能把每一场都拍好的摄影师才是好的摄影师。我想说,婚礼特殊的意义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我们摄影师的意义也就在于用我们熟悉的技巧来将你们内心里那些厚重的
  • . ꧁ ✯ 早 安 ✯ ꧂ ⁎。.:*心 语 ¨̮⑅⑅⃛⁎Saluton matenoLa vivado estas kiel akvotrnkado, ĉu
  • 北京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北京多家驾校却存在“弹性”学时、能过考试就行的现象,甚至有“不会骑自行车都能拿本”的说法,吸引了大量零基础学员,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