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精选十句话,一起领悟哲人智慧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万事万物都在人心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心外之物。

安顿好自己的心,修炼好这颗心,人才不至于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内心强大的人,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浑浊,依然澄明安宁。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一包盐倒入锅里,会把人咸死。

倒进湖里,却没有感觉。

同样一件事,对于内心强大的人而言云淡风轻。

对于内心弱小的人却是天塌地陷。

学会放宽自己的心,放大自己的视野,你的世界也会因此宽阔起来。

3、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类获取物质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不是为了获得负担。

如果获取外物反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是舍本而逐末了。

人活一世,活得是个心情。

身外之物,不必太多,够用就好。

只有不被外物牵绊,一个人才能真正意义上洒脱平和。

4、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我们总是祝福别人一世平安。

但是谁的人生没有坎坷困苦呢?

对于真正的智者而言,困苦不是灾难,而是契机。

唯有在事上磨练,唯有跨过千难万难,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不经风雨不见彩虹,不经风霜不闻梅香。

5、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与人交往,靠的是一个“真”。

你真诚待人,别人才能真诚待你,这样才算是真交情。

与自己相处,靠的也是一个真。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真诚对待自己,反省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抵达自己。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这辈子只有几十年,短暂到来不及做第二件事。

选择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集中自己耗散的精力,去解锁那个人生唯一的答案。

7、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译文: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说和做是一回事,不存在知而不行。

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的知道,若是真的知道,则一定去做了。

知与行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图景。

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克制自己,主要是克制自己的欲念。

欲念一多,人心就会散乱。

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懂得收束自己的内心。

化解内心的妄念,萃取出美好的良知,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9、路,尽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万事开头难。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成就,就是输在了开头上。

其实人生的路只要大胆去走就好了,不必思虑,不必顾念。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慢慢就找到了。

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

1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生死外无大事,一个人若是经历过生死,也就什么都活明白了。

不必担忧,不必焦虑。

人生是一个过程,有开始就有终结。

谁又知道,终点不是另一场开始呢?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坦然接受,欣然接纳。

顺其自然,应该终结的时候自然也就终结了,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药王孙思邈祖师的修道故事!
孙思邈是古雍州华原人。
七岁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
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庄、老及百家学说。
洛阳的总管独孤信,在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
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隐居到太白山里去了。
隋文帝辅政的时候,让他做国子博士。
他称病不起,没有接受此职。
他常常对周围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后,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
太宗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
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又坚辞不受。
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
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卢照邻病了,住在孙思邈的住宅里,当时庭院前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就为那梨树作了一篇辞赋。
他在赋的序言中写道:癸酉这年,我因病住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里,这里的老人说,这是鄱阳公主的城邑。
从前鄱阳公主未嫁前就死了,所以她的城邑一直荒废着。
当时的一位处士叫孙思邈,他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
他深谙道家的理论,他的学问深入不二,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度量乾坤,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
他自称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
到乡间去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
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的事来,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一样。
以此为参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岁的人了。
然而他耳不聋,眼不花,神采奕奕。
可以说是古代聪明博达长生不老之人。
当时卢照邻负有盛名,不幸得了重病,他嗟叹每个人遭遇的不同,人的寿命竟如此的悬殊。
于是他问孙思邈:名医治病,其道理何在呢?
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善于论天的人,必定由这个人的本质而定;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
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寒暑交替。
它运转时,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
这是天地的规律。
人有四肢和五脏,一醒一睡,呼吸吐纳,循环往复。
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
这是人体的规律。
阳用其精,阴用其形,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
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
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
这种道理同样可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的。
所以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这是天地的危病。
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
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
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
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救人时才用针剂;圣人用道德来调和,用政事来辅助。
所以,故身体有可治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他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诗经》上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是大胆;‘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说的是行为的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是心智的圆融。
他的文学造诣,如此超拔出群;他的道术也不可胜纪。
当初魏征等人受诏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就曾多次向孙思邈请教。
他用口传授,像曾亲眼目睹一样。
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
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
后来都像他说的一样应验了。
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人伦的事情,孙思邈说:五十年后,你的官职可达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
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
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预先知道了孙溥的事情。
在孙思邈身上发生了许多这样奇异的事情。
永淳元年,孙思邈逝去,死前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放任何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
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的颜貌不改。
举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他已尸解而去,当时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开元年间,又有人发现他隐居在终南山。
曾经有一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人的功德也很广了。
而用动物做药,残害的生命也太多了。
你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但不能白日升天成仙了。
此后孙思邈以草木代替虻虫、水蛭做药,他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龙宫仙方一首。
从此,孙思邈时隐时现。
咸通末年,山下一家村民,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食荤血,父母认为他喜欢善行,让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
忽然有一位自称孙处士的游客,在院中游了一周之后,从袖中取出一包汤药末交给童子说:“为我像烹茶那样煎这药。
药煎好之后,处士饮了一些,把余下的汤汁给了童子。
童子觉得汤汁味道极美,希望再给他一碗。
处士说:这汤就是为你而煎的!
就把方寸这样大的一匙药沫再给他煎着吃。
他向同伴们说了此事后,出门一看,发现处士已离去了。
童子也腾空飞了起来。
众人正在惊异之间,一看那煎汤的锅子,已变成金了。这以后也时常有人见到孙思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宇宁天行健# | #刘宇宁卓不凡#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天行健️刘宇宁卓不凡你是我第一个真情实感去追的人你是我第一个愿意通宵打榜的人你是我第一个见
  • 英国女王大学负责全球事务的副校长Margaret Topping教授表示:“很高兴今年我们在《完全大学指南》中得以跻身全英前25,且有28个学科排名全英前20,
  • 宋惜惜战北望 苏晚笙霍骁 苏棠萧景榕 温听厉瑾 小说cZQAkh 谢弥萧景析 云婳谢景行 温听厉瑾 小说vfG009 谢弥萧景
  • #微公益[超话]#人生注定曲折坎坷,命运不会讨好谁,更不会怜悯谁,你的看不惯,你的想不通,将会伴随着你的生活,那是自己在折磨自己,自己在摧残自己,与别人无关,怨
  • 我的废话好多哈哈哈但她爱听啊! 谁的好姐妹又给我钱让我买帽子啊!哈哈哈每次资助都是生日快乐!我一年过多少个生日啊! 被彩票老板忽悠说这本没有中过大奖结果我们把剩
  • 保罗·策兰的诗歌是孤独的,它和诗人一样,孤独地走在路上:诗人化身为诗句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汇“你”让读者被“你”缠在足上,缠存指尖,诗人用细腻的用心,和自己的诗
  • 新美妙世界这游戏主旨里都有音乐,怪都是噪音,那不可能烂咯。开局OP就完全抓住了耳朵,新的战斗曲也不输原版,Color Your Night更是疯狂挂机就为了听歌
  • 相遇的缘分 总是难以用语言去描述我想了无数次赶快把这工作完成就能解放 期盼着说再见的那一刻可是真的当我们各自离开 我才发现原来我早就和这群弟弟妹妹有了感情 想了
  • #洪知秀BARRIE品牌代言人##洪知秀笑颜妖精#240517 官推更新 知秀相关[17'S] 音乐银行 1位CARAT创造的珍贵的一位❤️‍I'll alwa
  • 洋芋本身很软糯,炸过以后外酥里软,油香油香,里面搭配的佐料又很辣,吃一口辣味在口腔中蔓延令人直冒汗,还可以再拌一点米皮、莲花白放进去,小胃口的直接能当一顿饭。糯
  • 12. 挑选玗嬉更喜欢的那一个炸酱面✓VS海鲜面麻辣烫✓VS麻辣香锅糖醋肉✓VS锅包肉✓ (两个都差不多)脆皮炸鸡✓ VS 调味炸鸡✓(一半一半 萝卜多放点)猪
  • 极简风高级短句文案 ❶小人间 小县城 小人物 小欲望 小美好 小快乐 ❷再讲一万遍 永远喜欢真诚 ❸ 人生苦短 须得尽欢 ❹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 如此美好的季节,正如人之青春正当年, 更不必说还有黄牡丹和紫色的鸢尾花,貌若天仙#伊周美妆# 以辛辣花香气息,唤起潜意识中的风景。暮色将至馥郁而华丽的后调底蕴,
  • 但是实际在我写的过程中,卫桓却成了男二,他是第一个滋生出血肉,告诉我他会爱上女主的人。(我必须承认,在设定里,有太多的剧情要走,我之前没有想要她如此重视,是她自
  •   唐曦蕴随着她的目光低头看了自己一眼,她的睡衣是林之侽送她的,怎么说呢?  沈初宜随着她的目光低头看了自己一眼,她的睡衣是林小苒送她的,怎么说呢?
  • 某个之前觉得人还可以的领导在今天大会上说:女孩子下班打扮的“花枝招展”…这四个字瞬间在我心里炸开了锅 觉得很辱女 我现在觉得这个人在很恶心同时觉得这个人思想很落
  • )我是芙粉,我承认偷文化是事实,我不会澄清,我也不会买关于星船的任何产品,但我真的觉得预告里万人坑的说法站不住脚,大家都被营销号带着走,两张图一眼看去是有点像,
  • 一方面,御史索柱的上奏来自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故事;另一方面,倪象恺和冯景的两次实地核查结果相同,冯景的报告还被前总督李卫所确认。臣思穷民被灾,既不能与四面邻
  •   很多时候我很感恩缘分给了我这些经历与考验,看似我在帮助她一些事情,但实际上更多时候是在锻炼我自己的舍心,确实自己比从前进步了很多,拿出去的东西是可以做到不需
  • ”“梦到孤儿院紫藤树下,我和你重逢,我叫你初初,还有你成为了厉景深的妻子,而我只是个傻子,连给你幸福都做不到,我想抢走你藏起来。”沈知初点头,并没有多说话,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