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下雨]
• 对话的辩证法(2009 笔记)

语言 (Sprache ) 的原形动词为言说 (sprechen) 。“言说”不是“我”向自己描述被提及的事物,它是面向听者“你”的。因而,“在语言中理解”表现为“你”和“我”的对话结构。然当我们说,理解只在“你”和“我”之间发生,这种说法已表明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对话结构。事实上,这里不存在“你”和“我”,而只是在“我”之中的“你说”以及与之相对的“我说”。因此,“我”理解的根本不是“你”,而是向“我”所述说的东西,是“你”的语言。当然,伽达默尔所说的“你”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实际上涵盖着包括文献、艺术品、历史,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世界等等一切与理解者发生关系的对象。显然,这里的理解不再是某种主体的行为向着所设定的客体的运动,不是主体作为纯粹的旁观者去认识特定的外在客体,而是通过对话——诸如传统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自我与它者等等之间的对话——通向效果历史的运动。真理也不是超验的东西,不是黑格尔所设定的“绝对精神”,理解作为真理和意义的显示,只能存在于对话双方的关系之中;真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一个发生过程,此一过程便是对话过程。([下雨]#脚注#:嘉映先生在《真理掌握我们》一问中最后写到——……就真理之为真相而言,确实如此;但我们凡人,诚而已矣,我们为真理的临现做好了准备,这就是我们的至高真理了。经上说,只要有两个人在场,我就在你们中间了。[下雨])

毫无疑问,对话的整个过程是语言性质的,语言是两个人在所谈的对象上取得一致看法、并由此而相互理解的共同拥有的中间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对话双方都向着对方开放着自己,他人向我展示的是他自己的体验,表明了他人的意见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合法存在,它已经存在着;我从中领悟了它,说明我们在对话的主题上已取得了一致,我对它作出自己的判断,或赞同,或反对,这种判断表达了我对所言及的事物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是我自己的,却是通过他人才成为清晰可见的,这就是说,我是通过他人才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因此,对他人的理解同时就是自我理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通过对话结构达到理解,表明伽达默尔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在理解问题上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是基于理解者进入被理解者的“内心”,不是在内心中重新体验被理解者的经验,以到达他们在心灵状态上的神秘交流与重合,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想象,历史学家在理解不同的历史人物时,竟需要在心理上承担起扮演各种人物角色的任务;理解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对话所言及的对象,即被讨论的事物之“主题”,从而分享其公共的意义。

对话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在对话中,我所说的是直接指向“你”的,“你”的意见乃是向我提出的问题,我的意见就是这一问题的回答,另一方面,我的回答同时也是向“你”所提出的问题,一切对话就是这样地围绕着“提问——回答”结构展开的,对话主题的一致性就首先表现为对所提问题的的理解,正因如此,对话双方都是为对方所引导的,是“你”的言谈引出了我的言谈,反之也一样,结果竟是这样,“对话越是涉及根本问题,对话的进行就越加不受对话者意志的支配。所以一次涉及根本问题的对话永远也不是我们想要进行的对话”。 ( 伽达默尔:《语言作为解释学经验的媒介》 ) 我们无法预见对话的结果,无法预见那个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它只是在对话的过程展现开来,只要对话还在进行,它就继续展现着,真理由此而表现为一个过程,即在对话中显现自身的过程。“所有这些都表明一次对话具有其本身的精神,而且对话所用的语言在对话中就带有其本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显示某种今后存在的东西”。 ( 同上 )

在此分析的对话已预先假设了一个前提,这就是他们都使用着同一种语言。这个“同一种语言”不可理解为“同一的语种”,乃至“同一母语”,而是指在同一的此在关系中形成的语言,因此这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此在关系乃是特定此在的自身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关系,这种情境上的区别决定了此在在语言理解上的差别,对他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是把他人的语言纳入自己的生活语境中加以理解才有可能,就是说,要把他人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为能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从现实意义上的“翻译”入手,把对话理解为使用不同语种的人之间的对话。伽达默尔认为,借助翻译完成的不同语言之对话过程,对我们特别有启发。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这不仅是说它们是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表达着,而且还意味着对所言及的对象独特理解,这是在特定的生活语境中形成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走狗”一词在汉语中含有明显贬义的成份,但在西方人眼里,跑动起来的狗是尤其可爱的。因此在翻译中,仅仅指出另一种语言所指涉的对象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把握它的意蕴。翻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保持原意的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通过另一种方式重新表达出来,就此而言,翻译就是解释,把所理解的东西解释出来。正因为翻译不仅是“再现”,而且还是“解释”,是翻译者对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重新塑造,这就使得翻译的东西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在某种意义上,翻译就是再创造。翻译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翻译者和对话者的处境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如果进一步扩展开来,他是与一切“文本”的解释者的处境相同的,“翻译者进行再创造的任务,与任何文本所提出的一般解释学任务之间,只有程度上的而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 同上 )

与前人相比,伽达默尔立足于“对话”对理解的分析更能体现诠释的精神。人们常常忽视对话特殊的结构功能,现实的对话呈现为“提问——回答”的结构模式 ( 即使在纯粹的阅读中,也要求把被阅读的文本当作对话的一方 ) ,正是这一结构,确保了对话双方主题的一致性,因为回答只是展开了的提问。这是理解的重要前提,这无非是说,唯有双方在谈论同一的事物时,对话以及对话的理解才是可能的,并且,这样的理解因其避免了主观任意性而具有客观意义;对话本质上是平等、宽容的,它要求承认对立意见的合法性,才能使对话成为平等的语言交流;它要求任何一方都不能拘泥于自己成见倾听对方,使对方的体验进入“我”的体验之中而成为“我”的理解的重要方面,反之也一样,并由于这种互相渗透,各自的视界不断趋向融合;对话本身还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开放不仅意味着对它者的开放,使“你”能够进入“我”之中,还意味着对历史、创统的开放,使历史进入现代,并与现代一起构成“我”的新视界,一同走向未来。从中证明了伽达默尔的一个重要论断:“理解从来不是一种达到所设定的‘对象'之主体行为,而是一种达到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 ( 《全集》第二卷,第 441 页 ) 它不把历史认作是作已经逝去了的陈迹,而是肯定它对现代所持续产生的作用,它作为“传统”、作为理解的“前结构”,推动且又限制着当代人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把自己的影响延伸到未来。

伽达默尔进一步揭示了对话之所以能被理解的根据。他指出,沟通对话双方的桥梁乃是“体验”。据伽达默尔,是黑格尔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经由狄尔泰,这个词才获得一种概念性的功能,而到了伽达默尔,这一概念变得至关重要了,他提示我们:“在我的探索中,有关体验的章节在全书 ( 指《真理与方法》——笔者注 ) 中就有着一个纲领性的关键地位” ( 《全集》第二卷,第 445 页 ) 。与自我意识之反思 ( 比如黑格尔哲学 ) 相对立,这一概念适用于一种“浓缩着的、强化着的意义”,它所指向的是通过上述凝结了的意义而聚合成的统一的“感知整体”。此种“感知”要求对构成意义的东西追溯到它最初的源头,即那个在意识中最初被给定的东西。在这个源头上,体验作为感知的整体表现为体验的统一体。可见,能被称为体验的不是某个现实的自我体验的特殊性,也不单纯是在意识生命之流中短暂流逝的东西,它溶化在生命运动的整体中,并由于生命的运动而成为不断更新的统一体。从中显示了理解的真正奥秘:[下雨]理解者感知着语言所展示的被理解的经验和体验,通过此一感知达到构成意义的源头,这个源头便是一切理解的共同基础,不同理解者对这一最初构成意义的东西之再体验因之而具有某种共同性,并且,就体验而言,理解者通过语言与已逝去的意义构成物形成一种直接性关联,一种新的体验统一体。“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的秘密便在于此——我们的体验超越时空的在构成意义的源头上达到了统一[下雨]。

伽达默尔从对话中提炼出来“提问——回答”的结构,如上所述,这个“对话”须得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即把一切对“文本”的理解都看作是文本与理解者的对话,这样,这种问答式的结构就表现为整个诠释现象所包含的一种普遍结构,成为一种“问答的逻辑”。在这个结构中,文本被视为向解释者所提出的问题,正因为它提出了问题,才成为理解的对象,而理解文本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解乃是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中,我们敞开了自己的意义,即我们所理解到的东西。

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提出问题,相反地,它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回答,确切地说,是作为以前所提出的问题之回答,因此,我们在此所回答的问题,乃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而只是“重建以留传下来的文本为其回答的问题”, ( 伽达默尔:《问答的逻辑》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文本回答的是同一个问题,或者说,继续回答文本所回答的问题。然此一“重建”是我们自己在重建,这意味着,重建的问题已不是处于其原来的视界中,而是在我们的视界中重建的问题,由于视界的不同,重建的问题必定与原初的问题有着某种区别,这种区别表明了一切“重建”都变成了我们在自己视界中的提问。不言而喻,我们的回答是针对被重建的问题的,因此,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作为对重建的问题之回答,就打上了理解者的烙印。在这里,“问题与理解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就是赋予解释学经验以真正方向的东西”, ( 同上 ) 它植根于文本之中,无论是问题的重建还是对重建的问题的理解,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一切理解,归根结底都是对文本的理解,所理解的是文本向我们敞开的意义,就此而言,它不同于单纯的重新创造意义;但理解又不是纯粹的再现文本的意义,它通过问题的重建融入了新的意义,也就是在新的视界中所理解的意义,就此而言,[下雨]理解过程就是意义的创造过程[下雨]。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对话的具体化形式, ( 参见伽达默尔:《全集》,第一卷,第 491 页 ) 通过对游戏的分析,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领会对话的实质。如同在“深入根本的对话”中,对话过程摆脱了对话者的主观意志一样,“游戏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并且是独立于从事游戏活动者的意识的,由此,游戏也就存在于,甚至真正地存在于这样一种境界中,在这境界里,没有一个主体性的自为存在限制了主题上的视界……游戏者并不就是游戏的主体,而是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者才达到表现”。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 148 页 ) 在游戏中,游戏本身即为主体,它超越了一切游戏者,向他们展示了自身的魅力,将游戏者吸引进来。

自我表现是游戏的存在方式,“游戏的自我表现就这样导致了游戏活动者通过他玩味某种东西,即表现某种东西,仿佛达到了他特有的自我表现”。 ( 同上,第 157 页 ) 游戏活动者把游戏作为一种超越他的真实性来感受,并且在游戏中超越自己。伽达默尔指出,只在“观照游戏”中,游戏才获得了完整的意义。在这里,游戏者虽然是一如既往的自我表现着,但却同时是为了观者的表现,游戏者与观者组由此而构成了游戏的整体,观者并未直接出现在游戏活动中,却参与着游戏,从根本上说,游戏是由观者去感受的。由于观照游戏是为观者而存在的,这就表明,[下雨]“游戏在自身中含有一种意义内容,这意义内容是应该被理解的,而且因此也是可从游戏活动者的行为中分析出来的,……在游戏的意义内容中去把握游戏本身,这一要求对游戏者和观者来说是共同的”[下雨]。 ( 同上 )

艺术作品、乃至一切文本就是游戏,这无非是说,它们与游戏一样的是在其表现中获得其真正存在的,同时,这也意味着,游戏是象作品一样的创造物。作为创造物,游戏获得了它的观念性,成为一种意义整体,并作为意义整体被重复地表现着,反复地被理解着,就如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一样。

~~

何来人间惊鸿客,只是尘世一俗人

十月,我与秋风一起行走,风读不懂我的心情,我亦是听不懂风沉寂后的一声叹息。

原来,时间才是最无情无义的人,每一天都让我们老去,都消磨着我们的记忆。

站在深秋的路口,一场雨过后,草木凋零,依旧依偎在秋的怀抱,深情的岁月里,依旧有静好存在,一份美丽,是看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一份淡然,是看一季落花沧桑了流年。

看自然的风景,霜冷秋雨、萧风落叶,寒花菊黄;

看季节的流转,寂静时光,苍凉光影,沧桑岁月。

因为一份懂得,感恩一切美好;

因为生命的存在,让一份温暖相随相伴。

飞花落叶,总是令人感伤,落叶飘零,归根了一份情意,花瓣纷落,不会因为你的留恋,而停留半刻,更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

但是,人间之事,却不一而同,人生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不见,成为遗憾,更无轮回可言。

你看这秋之生命,即便是凋零,即便是繁华落尽,落叶成空,那老去的年华,依旧在枝头摇曳,风姿绰约。

或许,只有记忆还是深刻,即便岁月沧桑了流年,即便沧海变成桑田,在岁月的变迁和痕迹里,我们依然可以寻觅到那些遗落在岁月深处,曾经的踪迹。

所以,深秋时光,更容易让人感慨,人生有些故事,除了回忆,什么也留不下;

人生有些无奈,除了沉默,什么都不用说;

人生有些感受,除了自己,别人都不会懂得。

时光荏苒,来来去去,人生聚散,离离合合,风起花落,秋韵依依,无声处,语未尽,杯莫停,往事已成昔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风扫落叶,焜黄华叶衰,渐次吹黄了夏日的绿,夏去秋来,四季更替,生命轮回,花开如梦,叶落成殇,流年可以在时光的枝头开出淡雅的花,岁月也可以在岁月的深处留下刻骨的痕,隐藏的,相遇的,在秋天都可以被静静收藏。

人生的画卷里,一泓秋水,几声雁鸣,几许花开叶落,无奈了世事沧桑,成就了沧海桑田。

杨绛说:“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

当你看过四季,见过风云,才发现你要见的美景,是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细细想来,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万物更新,皆是过程。

繁华与凋零,温暖与寒凉,现实与梦幻,美了与深爱,万物皆有灵,有心皆可懂。

若生命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拥一世的长情,谱一首生命的秋歌,吟唱清风明月,多少有点凄凉,漫舞时光飘摇,霜落的镜中多了几缕斑白,那烟雨蒙蒙中,风吹不散的,又有几多情愁?

一棵树下,落叶的告白,荒芜了谁的心语,庭中秋风,又扫去了谁的情绪?

沉吟那些关于秋的诗句,为深秋的情感埋下了永久记忆,寄托在一片落叶上,缠绵交织,纵横交错。

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在秋风中迷失了自己,有多少人在秋色中醉去,或许,更有人心甘情愿的忧伤,也有人不由自主的忧愁。

深情的记忆,上水中的月影,秋风翻起的涟漪,相望不相语,相聚不相依,这是否是一场轮回的失误,造成了一场伤害?

这世间的事,秋天的痴,谁可以洞悉呢?

或许,只有时光能够诠释,那时光就是一个最好的厨师,让一切慢慢有了味道。

那滋味,也不过是:“朝阳和月光属于少年人,故乡和远方缠绕青年人,明天和过往羁绊中年人,多年之后 ,心头还是有雨 ,眼底仍有寒窗。”

还是余秋雨在《幸福一直在路上》中写的实在:“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所以,你要相信,无论是寒凉还是萧瑟,都是一种经历,一个过程,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它一直在赶来的路上。

我们只需给孤独以拥抱,给心事以聆听,给远方以目光,给荒凉以花香,给苍老以陪伴。

给生命许诺,不许永远,不诺将来,只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用宽容与理解,担当与期待,在平凡琐碎的生活里全力以赴地过,云淡风轻地活,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 。

请你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所承受的艰难,终会变成福气降临到你的身边。

在这之前,你要有足够坚持的勇气。

承担起命运赋予你的沉重,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深秋的日子里,不宜被囚,适合慢煮光阴一盏茶,笑谈浮生皆沧桑。

让生命在简静的日子,拥有一份素美的清淡,不悲不喜,不浓不淡,不急不缓,不深不浅,从容淡然。

在渐入寒冷的日子里,心怀希望,守着人间烟火,向着山河远阔,低吟浅唱,吟唱人生,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也在季节的更迭中,寂静出一份淡然,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耀眼的光,只愿每一天,都有诗意的暖。

春夏秋冬,顺其自然,一方静室,亦能修养心性;

一杯清茶,亦能恬淡生香;

一卷在手,亦能安之若素。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在红尘喧嚣中觅得一份清欢,于烟火人间过真实省会。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身居深秋陋室,亦能心境自如,待明月升起,沏上一壶淡茶,款待明月,秋月便是知音,月光下,静静地品味茶带来的恬淡与清香。

几度春秋,几番冷暖,几许纷繁,几处飘零,人生亦是如此,沉浮之间需耐得住寂寞,喧嚣之中学会独自思考,繁华落尽,更有懂得平淡归真。

秋日一盏茶,有着平静归真的禅意,秋日私语,细品茶香。

如林清玄所说:“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茶”字的拆合,其奥妙不尽,一是字面的巧合,二是茶道人文的深刻慧悟。

人在草木中,定是悠闲自在,一切融入自然的都是美丽,一切脱俗的,皆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禅茶一味,物语人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深秋的寂静中感悟,一生最重,不过饱餐;

一生所求,不过温暖;

一生所爱,不过良人守护和相伴。

秋深处努力往前走,人生处处有惊喜。

站在深秋,忍不住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多少深情婉转成经年的离歌。

秋心似水,秋阳暖心,繁杂的生活,在四季轮回中渐渐平静。

“何来人间惊鸿客,只是尘世一俗人。”

温婉的生命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的所有,迎接更多的考验。

为什么性格大大咧咧的女生反而没人追?

这个问题里出现三个重点:1.长得挺漂亮的;2.性格好;3.没人追。

这三个特点都比较主观,所以不排除一种可能,

就是你觉得长得漂亮性格好没人追,未必是客观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作为女生的你觉得谁谁漂亮,可能男生并不这样觉得;
比如作为女生的你觉得谁谁性格好,可男生未必喜欢这种性格;比如你觉得谁谁没人追,未必是真的,可能追得有你不知道。
当然,也确实存在,真的条件很好的女生没人追。所以下面我们要进行全面一些的分析,并给出我的建议:

一、真的条件很好性格很好的女生,但没人追

如果真的如题所述,各方面都不差甚至很好的姑娘却没人追求,这多数是因为中间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了,我的咨询中确实有一些条件不错的女生没人追,想要脱单。

1、 标准界定太苛刻:过分的宁缺毋滥,丫鬟命,小姐心

因为自身优秀,所以在心中勾勒了一个白马王子的轮廓,只等一个量身定制的候选人完全合适地躺进你勾勒的框架中,多出来一根头发丝都被视作不符合硬性标准。

你在等一个完全完美的人选,但等不到,你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此了,自然看不到外界熙熙攘攘流动着的、跃跃欲试的候选人。

2、 环境助力有限:圈子太小,美酒也怕巷子深

众所周知,环境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好坏的重要因素。

在恋爱中也是同样,你长得再美若天仙沉鱼落雁,但每天身边围绕着的都是好闺蜜、好姐妹,连个能说得上话的异性都找不到你的影子,还谈什么有没有人追… …

即使白马王子真的想送你一场浪漫的追求礼物,也得先认识你才行啊!

3、 过高的不可得性:“嗯,这个妞不错,但算了吧,看起来我应该没戏”

你会发现,能让多数男性称为白月光、理想型的,总是“奶茶妹妹、新垣结衣”之类有着清纯气质的女星,但是她们看起来是不带光环的距离感,并且有着邻家小妹般的亲切。

相反的是,让很多女生喜欢的可能以一些个性鲜明、独立风行的气质女星偏多,比如像俞飞鸿、王菲等等。

这就说明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美则美矣,但过于突兀的个性魅力会给男性一种很高的“不可得性”,感觉自己与这类美女不属同一层面,或者肯定追不到,自然就没有动力去奋起追求。

毕竟,人在做任何事情,也是要看性价比或者叫做投入产出比的。

4、把自身优势当成为为所欲为的资本:我是女生,你就该做奴隶

别人刚有追你的苗头,你就立即高高挂起了,开始行使女王权利。

两人还没开始了解,就已经下发了一大堆规章制度:不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把自己营造成眼中容不下一粒沙的小公主——因为你追我,所以你更要惯着我。

在对方刚有接近你的试探时,其实是一种双方选择的过程。而你错把这种“双向选择”当做了你自己的“单向选择”。

也就是说,小作可以,但你有点自以为是了,“作”得早了和大了。

咨询中,这类情况不少,女生和男生刚刚相亲认识,还没怎么样,就开始对男生百般要求,人家都还没想好要不要在一起呢,姑娘就入戏太早了,势必会让自己看起来不够可爱和懂事了。

5、人的价值都是衬托出来的:你是不错,可是周围好得太多

当你进到奢侈品店,满眼燃烧的人民币,冷不丁看到一个价格可以接受的,你深感惊喜,好像捡了大便宜;

当你来到大菜市,周围的商品没有超过百位数的,冷不丁出现一个三位数标价,你的第一反应:有点贵啊!

同理,你的条件可能真的不错,但身边环境的同龄人都是更好的,自然把你衬托得平平无奇,光环被他人抢走,本来优秀的人设被比得勉强混个普普通通。

二、你觉得的长得漂亮性格好的姑娘没人追,未必是客观的事实

可能存在一些偏见和主观因素:

1、长得漂亮的偏见

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你只是自以为长得漂亮,性格可爱;实则在男生眼中不够漂亮,极其一般。

只要你的性格没有好到老少通杀的地步,男生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这姑娘性格豪爽,适合当哥们”。

2、性格好的偏见

同上,男女欣赏标准有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跟男生打成一片的女生,回到女生堆里就被两种对待。

所以,不排除你所认为的“可盐可甜“,只是女生眼里的“百变小樱”——而是男生眼里的“神经质、无可捉摸”,从而把广大直男绕得头脑恍惚,只觉无法驾驭,不觉吸引神秘。

3、没人追的偏见

主观认为得“没人追”,可分为两种:

(1) 长得丑的不算人:

说长得丑难免有些偏激,或者说未达到你预期的追求对象不算人。这种情况下,就算人家明目张胆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要追你!”

你可能会一脸厌恶的:“求别烦我了,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然后当朋友问起来,你可能很自然地抱怨:“哎,一直没人追我啊”,因为你压根没把一些价值低的追求者,当做是追求自己的人!

(2) 含蓄的追求不算“追求”:

对方对你小鹿乱撞,但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可能是通过从朋友开始暧昧,在一些细枝末节对你照顾周到,在你有难的时候永远在所不辞等等…但就是绝口不提“喜欢”二字。于是这种含蓄的表达爱意的方式被你无视。

在你看来,除了疯狂热烈的追求,别的都不算!

三、我的建议

分析了这么多,如果想摆脱这种局面,我大体整合为三点,简单建议给姑娘们:

1、 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和认知,不卑不亢,不过分的自负,也不妄自菲薄。

2、 有利的环境助力:多去扩大圈子,参加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男生和女生,这里可能就有你的真命天子。

3、 适当的可得性:自信是对的,不随便开始也是没错的,可过于的高冷有时候也会葬送掉你的缘分,女神又可以平易近人,会让男生更有勇气和你接近和展开攻势。

当你向着这三个正确的方向努力,早晚会等到一段合适的爱情。

不要急,经营好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句话是没错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on.cc東網】馬德鐘唔介意新劇「執四攤」 黃智雯自加親熱戲自肥#黄智雯[超话]#無綫懸疑新劇《#再見·枕邊人#》(暫名)今日(24日)在電視城拜神,劇中演員
  • 自是几千万年,只为了抵灾挡祸而来,缘来缘去,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真爱没有距离,有情人终会相守。
  • 大部分都相识一两年了,感恩我常骂街也没有被你们双掉,看到你们的动态我总有种我们就生活(那个生活)在一起的错觉,参与感很强,所以也祝你们天天开心(貌似两者没什么关
  • 起初,杨先生想着大家曾是一家人,还有一些感情,加上孩子一口一个“爷爷”的喊,他帮忙照顾孩子几天也不是不可以。即便如此,杨先生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老父亲都已经80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让山水相依偎;总有一次心动,让天涯化咫尺。(分享自:爱奇艺泡泡圈)【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让
  • 7.221,指读牛津树2*5本+诗歌三首2,陪读《魔法拼音王国4》《炎黄大战》上午在绘本馆上了拼音课中午带着蛋蛋回家吃饭(他妈妈要去参加讲师比赛)吃完饭好不容易
  • 要是在国内,大腹便便的是另外一种景象了。石般的眼睛镶以金色的捆边,这便是每次吸引你看它的原因。
  • 是此为莎莎同学的地盘,倍感亲切、自由,再加之同学们不易之聚,更令同学们,神往心驰!找回了当年的感觉,采摘游玩的乐趣,唤醒及加深了,同学间的追忆与情谊,找回了认同
  • )然后光目听了之后,知道是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怀疑,于是悲伤哭啼,而对婢女的儿子说:“既然是我的母亲,应该知道你是因为造了什么罪业,而堕入地狱当中?后来蒙受你的
  • 槟郎的纯粹在于他会发掘出孩童里的稚趣,他的诗里总是有些孩子气的口吻,仿佛《起风了》里面在这茫茫世界探寻生命真谛的魂魄,自由又无拘束。他的目光总是纯粹的,于是他的
  • #拼多多##拼多多将上线跨境电商平台#看了一个玄学公司的经营模式,本身还是挺惊讶的,简单的模式加以复制化能搞这么大本身很多事不是别人比你强,其实是别人比你做的早
  • 圣诞系列一向是我的最爱老人,雪人,麋鹿收藏居多因为冬日出生,对雪怕是有执念木雕为根,生于地下,集万物之灵,因此格外喜爱,树脂也颇为宠幸,但也不是玩家级别,这对老
  • #我们都是普通人,平凡且唯一# 人生有许多活法,但人生终究归于庸俗;人有很多种选择,可是终究我们只能拥抱平凡;米兰昆德拉写《不朽》“人世间本来就有大的不朽和小的
  • 自去年以来,我市高标准新建、改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2个、自助政务服务站3个;改建便民消费市场18处,引导裕隆、家园等连锁商超进社区、入小区,增设便民消费场所
  • 陈副队去找吴振峰那里我就差不多开始哭哭 感觉缉毒真的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 吴振峰真的一下子想通的感觉 陈宇成长好大 和刘队说对不起 然后也没拍桌甚至感觉被生活磨平
  • 亲爱的小朋友:如果说告别是一首诗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冬日里依偎的温度只能加深埋怨告别的狠毒青春因为你的出现,变成了一场盛宴青春因为你的告别,熬过了多少深夜如果
  • 以上为对之后剧情胡言乱语的猜测另外,如果复刊真的只是为了迅速给这部作品画下一个句号,着急给这个作品所谓的一个“结局”虎头蛇尾的感觉就太过强烈了[苦涩]如果结局真
  • 8.30 100 days两个人何其幸运 都遇到了自己那么那么爱的人我老怪他不会表达.但我之前一直没有发现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爱我.今天是在一起的第一个100天
  • ”我今也游“解带山”对沈括以上对联,颇有同感,遂对之:  几径跋涉,近山腿软筋酸,步履蹒跚;一瓶入口,顿时神清气爽,行走如飞。”青年人听后,微微笑道:“过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