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随喜者得佛授记
(第一百二十六段)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药王!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尊告诉药王菩萨说:上一篇我已为天龙八部和四众弟子及三乘修学者授成佛记,现在我要说的是如果如来灭度以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中哪怕是一偈一句、能一念随喜者,我就为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名: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的名称,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世尊说:如果有人受持、阅读、默读、朗读、背诵、解说、书写《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或于此《妙法莲华经》,能恭敬、尊重,视经如视佛,做种种供养,应当知道,这个人已供养过十万亿佛。这里说的供养过十万亿佛,是用的什么供品在供养呢?供佛的供品最常用的大概有以下十种、即:
1、华:“华”即花:意为各种鲜花。
2、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比如:香味、香醇、芳香、清香,指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具体香品有: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香”也是祭祖、敬神、拜佛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作烧香用。供烧香用的名香炉、供照明用的名香烛。
3、璎珞:“璎珞”为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项链”。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珍珠”、玫瑰“宝石”这七宝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有“无量光明”,是高贵的象征。
4、末香:“末香”是将檀香、沉香等各种香料磨成香末,在有盖的香炉里燃烧用,或作涂香用。
5、涂香:是六种供物之一,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能获致大功德。故密教将涂香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为六种供养。涂香用于涂抹身体和双手以供养佛。《大智度论》九十三说:“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涂香有二种:一以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或墙壁。
《行愿品疏钞》说:“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用涂身手,供养之时当作是念:我献涂香,愿从此等流五无漏涂香磨莹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极炎热。”涂香可制成香油、香粉、香水类。涂香是涂自己的手,敬佛时用,不是有些人理解的涂佛像。
6、烧香:“烧香”是用檀香、沉香等香料做成的线香、条香、盘香等,用火燃烧以供佛。烧香叩头是对佛礼敬的表现形式,通过它的外在形式,摄受其内在层面而觉悟诸法实相,是它的真实意义。
7、繒盖:“缯”即绢帛。指以绢帛制造的大盖,称天缯盖,是天盖中的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的用具,作用像现在的雨伞或遮阳伞,后世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8、幢幡: 其意有二、即:一、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二、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9、衣服:供佛或供僧穿的主要有三衣、即:一、僧伽梨(大衣);二、郁多罗僧(法会用衣);安陀会(内衣)。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僧伽梨和郁多罗僧又名袈裟。
10、伎乐:古代伎乐是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比如我国的乐舞,由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这里说的伎乐是指用各种乐器演奏的佛教法乐以及歌舞,专门供养佛法僧用的。
世尊说:用以上说的供品供养《法华经》,或者对《法华经》合掌恭敬,药王!你应当知道,像这类人能这样做,是他们已曾供养过十万亿佛,在每一位佛所,都成就过菩提大愿,为悲愍众生,才又生此世间。药王!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众生,在未来世,当得作佛?你药王就应为他们开示:凡是能做到以上所说的,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世尊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或是经中一偈,能受持、阅读、默读、朗读、背诵、解说、书写,或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繒盖、幢幡、衣服、伎乐等供品,供养《法华经》,或对《法华经》合掌恭敬,这类人,应受到世间一切众生的瞻仰供奉,众生供养这类人应像供养佛一样。大家应当知道,这类人就是大菩萨,他们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哀愍众生,自愿生此世间,分别众生根性而广泛演讲《妙法莲华经》。何况尽能受持,做种种供养者,更是当得无上正觉。
世尊说:药王!你应当知道,这类人是自舍清净业报,在我灭度后,为哀愍众生、度化众生,自愿生此五浊恶世,为众生广泛演讲《妙法莲华经》。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后,哪怕是只为一个人讲《法华经》,或是只讲了经中一句,当知此人,则是如来使者、是如来所派遣、行如来佛事的。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世尊说:药王!如果有恶人,以不善心,在一劫的时间里,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为轻;如果有人用一恶言,毁谤在家或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比谤佛的罪还要重很多。药王!如果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此人,是以佛之庄严而自庄严,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肩负和弘扬如来正法之意。
世尊说:受持读诵《法华经》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受到礼遇,众生应对他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繒盖、幢幡、衣服、肴馔“美味佳肴”、伎乐,对其做人中最至高无上的供养,天界人应持天宝莲华散在此人身上而做供养,天人还当聚合天上的所有宝物,奉献给此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欢喜说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究竟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命是注定的,运是可以改变的,多行善,多积阴德。有缘人看见希望改变命运这里开始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称孔先生(根据云南县志,此人是著名易学家杨向春,化名孔先生,曾著《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一书),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也就是说,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从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笃信宿命论转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祸淫的人生观。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多做善事积累福报,在于自身的修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内容。于是袁了凡开始积极改过向善,积累善业,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改命,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预测开始不应验。但袁了凡仍觉自己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袁了凡一直没有子女,就继续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年就生下了儿子天启。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于丙戌年再次遂愿,中了进士,授宝砥县长。原本孔先生所算定的一生,在努力行善改命后,完全改变了,连寿命也延长至七十四岁而终。
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袁了凡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上万的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二、改过之法
第二篇讲改过自己的办法,袁了凡认为改过自己要发三心:即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惭愧心、畏惧心可以使自己认识到错误,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改正。勇猛心是指虽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过且过,或严重拖延,没有真正实行,而勇猛心正是改过、改命的关键,只有知道道理后勇猛实干才能真正获得益处。并且讲了改过的道理,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如果没有从理、从心,只是从事的表面强戒不好的事情,但病根还在,东灭西生。故袁了凡认为改过更应该从理、从心。从事改过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急需治标的时候仍可使用。
三、积善之方
第三篇讲积善的办法,讲述了十余个因为积善而获得好报的故事,有讲述其实善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善事要分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七个方面,里面有引用几个经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赏赐,孔子说子路做得对;而子贡赎人,没有要赏赐,孔子说做得不对,因为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里面亦列举了十条可以行善的门类并作了相应解释: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第四篇谦德之效主要讲谦虚这项美德的效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讲述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道理。并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将要成功,就会自然而然有一股谦和吉祥之气外露,里面讲述了数个故事来证明。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书中名句:“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初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国伽耶山祠,与大比丘众千人俱。其先悉是结发仙人,皆阿罗汉,所作已办,心得自在,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菩萨万人,皆从十方世界来集,有大 威德,皆得诸忍、诸陀罗尼、诸深三昧,具诸神通。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随智行菩萨以为上首。如是等菩萨大众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

尔时,世尊入诸佛甚深三昧,如实谛观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诸重担,度三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邪箭,断渴爱;成法船,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恶业,示于福田。我今当观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何法得?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以身得?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从父母生,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必归败坏,无常磨灭。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形无色,无定无相,无向无入无道,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亦无所得,亦无戏论,无问无示,无有文字,无语言道。若以心得,心从众缘生,众缘生故空如幻,无处无相无性,亦无所有。于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说。是皆忆想分别,实无所有,无有根本,亦无体相,无受无著,无染无离,一相所谓无相。是故,于此法中,无有得者,无所用法,亦无菩提。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心?”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当随菩提相而发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

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心。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心。不著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心。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阿惟越致,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菩萨缘何事故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言:“汝可于此问于世尊。”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答月净光德天子所问菩萨行法。”

文殊师利谓天子言:“汝可善听,我今当说。天子当知,诸菩萨道以大悲为本,缘于众生。”

天子言:“菩萨大悲以何为本?”

文殊师利言:“以直心为本。”

又问:“直心以何为本?”

答言:“于一切众生以等心为本。”

又问:“等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无别异行为本。”

又问:“无别异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深净心为本。”

又问:“深净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

又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六波罗蜜为本。”

又问:“六波罗蜜以何为本?”

答言:“以方便慧为本。”

又问:“方便慧以何为本?”

答言:“以不放逸为本。”

又问:“不放逸以何为本?”

答言:“以三善行为本。”

又问:“三善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十善业道为本。”

又问:“十善业道以何为本?”

答言:“以摄六根为本。”

又问:“摄六根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忆念为本。”

又问:“正忆念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观为本。”

又问:“正观以何为本?”

答言:“以坚念不忘为本。”

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几心能摄因、能摄果?”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复次,天子,当知初发心如种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华果有用。又,初发心如车匠集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转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补处心如车成运致。又,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又,初发心能过声闻地,行道心能过辟支佛地,不退转心能过不定地,一生补处心安住定地。又初发心如学初章,行道心如学第二章,不退转心如能以章为用,一生补处心如通达深经。又,初发心从因生,行道心从智生,不退转心从断生,补处心从果生。又,初发心因势力,行道心智势力,不退转心断势力,补处心果势力。又,初发心如病者求药,行道心如分别药,不退转心如病服药,补处心如病得瘥。又,初发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学法王法,不退转心能具足学法王法,补处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定光明主天子语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摄善法名为方便,分散诸法名为慧。又,方便名为随众生行,慧名不转一切法相;方便名待应众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方便名和合诸法,慧名舍离诸法;方便名起因缘,慧名灭因缘;方便名知分别诸法,慧名不分别法性;方便名庄严佛土,慧名庄严佛土无所分别;方便名知众生诸根利钝,慧名不得众生;方便名能至道场,慧名能得一切佛法。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复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系道;二者,无系道。有系道者,五波罗蜜;无系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复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断道者,八地至十地。”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随智勇行,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为菩萨义?何谓为菩萨智?”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用,智名有用。何谓义名无用?义是无为,无为法于法无用非用。又义者,非染相,非离相,是义于法无用非用。又义不增不减,于法无用非用。天子,何谓为智?智是忍道,道是心所用非无用,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功归于断,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名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众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发,何等为十?一者,身发,欲令众生身业清净故。二者,口发,欲令众生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众生意业清净故;四者,内发,一切内物不贪著故;五者,外发,欲令众生住正行故;六者,智发,具足佛智故;七者,慈发,示一切功德庄严故;八者,众生成熟发,守护智慧药故;九者,有为智发,具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发,心不著三界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一切所爱无贪著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思惟尽,何等为十?一者,思惟事尽;二者,思惟爱尽;三者,思惟法尽;四者,思惟烦恼尽;五者,思惟见尽;六者,思惟助道尽;七者,思惟受尽;八者,思惟不著尽;九者,思惟结使尽;十者,思惟助道场行尽。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治法,何等为十?一者,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净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无厌故;五者,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自在故;六者,治愚痴心,生助决定般若波罗蜜法故;七者,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颠倒道心,修助四谛法故;九者,治执著心,时非时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观无我法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善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善,离身三恶故。二者,口善,离口四恶故;三者,意善,离心三恶故;四者,内善,不著见身故;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圣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罗蜜故;九者,离颠倒善,不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众生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贵随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贵随法行。随法行者,如说能行;不随法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说修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断。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身自修善;二者,教化众生。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分别诸地;二者,不分别地非地。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知诸地过而能转进;二者,善知具足从一地至一地。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声闻、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转行。”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所说。”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卷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Blueglass酸奶新潮流#Blue #Blueglass向更好的自己致敬 #圣诞节#圣诞节# 这是当代女性对自己的要求,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不管是做女
  • 大市上升股份比例为53%,下跌比例则为47%。恒指高开56点,报24274,早段一度转跌,但买盘有承接,大市止跌回升,最多升167点,高见24385,。
  • 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晒图让她具体帮分析 #杭州牙齿矫正哪个便宜?/杭州哪家口腔医院做牙齿拥挤牙齿纠正好?
  • 他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关爱队员、凝聚如家,率领医疗队在武汉连续奋战55天,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优势和防护技术优势,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顺利迎战了武汉2月疫情高
  • #人生感悟#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 我爱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假如他们不是沉沦者,那他们就是超越
  • 于二十四桥之上,无声明月之下,细数那桥水波心荡了几荡,尽看那玉人教吹箫的风流繁华,尽赏那开了又败,却年复一年的芍药红花,也好让其年年而生,不虚此生啊哈哈哈哈哈哈
  • 崔涂(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唐末诗人,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
  • このうち、2つが年末年始の期間に発生していて、那覇市の接待を伴う飲食店ではマスクを着用せず、女性8人が感染したほか、宮古島市の事業所では会食をきっかけに男女12
  • 而后来夜华也跟墨渊走了同样的路,夜华死后被葬入无妄海,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醒转过来了,那么当年白浅要是不带走墨渊的仙体,他会怎样呢?而后来夜华也跟墨渊走了同样的
  • 三是主板有全面注册制的预期。流入最多的也集中在权重,和市场风格一致。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掌宝爱心][掌宝爱心][掌宝爱心] 善不可不弘,恶不可不去。 善心人人有,快乐你我他。 善念养善心,善心
  •  按最新发展,加上多几位亦曾出席该宴会的官员主动汇报,除了已被送往检疫中心的三位属9时30分后出席的官员(即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入境事务处处长区嘉宏及发展局局
  • 十三年前有一个可爱的姑娘送我一把可爱的酒壶她说馋酒也只许喝这一壶的量我收下礼物把她藏进我的心房许多年后青春已没那么飞扬我也不再醉在街上那个可爱的姑娘陪在我的身旁
  • #马嘉祺全能C位唱跳双担# 【枸杞红枣】小组字母站刷bo1.18日打咔 开始集❄️☑️今日5人已全部挂上❄️【经常用脑 枸杞红枣】【中考高考 枸杞红枣】【枸杞红
  • ​我是喜欢史兰芽的唐小姐,其她我都不喜欢,问题都很大,那样的生活我不会选择过,其实男主角可以延续父亲的事业,成为一个很好的中医。!
  • 捞一下[求关注]第一次遇到时贴贴了很久,第二把又遇见了,而且两把的团队赛我们都在一队!比内马尔小3岁的布鲁娜-马尔科兹尼遇见内马尔时还没过18岁的生日,但已经是
  • 结语或许,大妈也是辛苦半生才刚刚退休,自己所花的钱是早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许大叔只是天生喜欢拮据生活,实际家庭富有;也许女儿或者是儿媳可能是刚刚失业或在线上工作
  • 张献忠在当时有一只自己的队伍,做出了许多的“丰功伟绩”他曾带领队伍前往朱元璋的家乡,一把火烧了皇陵,也正是因为此举,使得张献忠一举成名。但是3年过后,让他懊悔不
  • 不管是在游戏里,还是在超话里,贴吧里,各种平台上,你们都承载了我难忘的四年青春[心]同时叭叭一句,人各有所好,你觉得它是四周年纪念曲那它就是,你觉得它不是它也可
  • 在本次展览中,东方魔法师“孔玲娜”作为故事主人公展示了她在旅程冒险之中所绘画记录的奇妙世界。】2022年的第一个月,各地都有许多有意思的展览相继开幕和结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