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死近生

远死而近生

有名而无形

上句见《移精变气论》:

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

不离其常,变化相移

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

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

应四时之脉

上帝所贵

合于神明

远死近生

生道以长

命曰圣王

细品此文

可得“远死而近生”之旨

下句见《阴阳系日月》:

夫阴阳者,

有名无形,

数之可十,

离之可百,

散之可千,

推之可万,

此之谓也

阴阳

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

而不是专指某些事物

故曰,有名而无形

若以阴阳

概括万物

数不胜数

《阴阳离合》:

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

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

《五运行大》:

天地阴阳,

不以数推,

以象之谓

从《内经》看道医:

三、诊道:

望(色/神)、

闻(声音)、

问(防止五过四失)、

切(三部九候之脉)

1.道医的持诊之道:

持诊之道

先后阴阳

(察度阴阳之气机)

而持之

诊合微之事,

追阴阳之变,

章五中之情;

其中之论,

取虚实之要,

定无度之事,

知之乃足以诊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

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纪,

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

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

必清必净,

上观下观,

司八正邪,

别五中部,

按脉动静,

循尺滑涩

寒温之意,

视其大小,

合之病能,

逆从以得,

复知病名,

诊可十全

不失人情,

故诊之或

视息视意,



不失条理,

道甚明察,

故能长久

不知刺刀,失经绝理,

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2. 

望闻问切

要做什么?

善诊者,

察色(望)

按脉(切),

先别阴阳,

审清浊

知部分

视喘息,

听音声(闻),

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

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治解结契绍于门户;

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

色合五行,

脉合阴阳,

色(表/阳)之变化

以应四时之脉

(里/阴),

道在于一,

以合神明,

远死近生,

生道以长,

命曰圣王

为何看面色

可用于诊病

十二经脉、

365络

其血气

皆上于面

而走空窍:

精阳气-->目;

别气-->耳;

宗气-->鼻;

浊气-->唇舌;

气之津液-->面

面色与眼神

乃气之华也

为什么诊脉

诊寸口之脉

因寸口位

为手太阴

肺气之所

肠胃吸收消化后

营养要入肺成津液

再统一输送不同的

营养至五脏(阴脉),

即五脏气于寸口



胃气无法与脏气

同时贯注于肺经,

真脏之气(脉)独现,

病邪

已完全破坏

其脏之功能,

必死

人迎与寸口相应,

若引绳小大齐等,

命曰平

知一(问其病而知其处)命曰工,

知二(按其脉而知其病)命曰神,

知三(见其色而知其病)命曰神且明矣

善调尺(之皮肤)者

审其尺之

缓急、

大小、

滑涩、

肉之坚脆,

病形定矣,

不待于寸;

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

能参合

而行之

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为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四、治道

1. 

食疗中的

五味之道:

日常生病时

食疗是人们

普遍采用的

一种治法

《黄帝内经》:

病在筋,无食酸(酸走筋);

病在气,无食辛(辛走气);

病在骨,无食咸(咸走骨);

病在血,无食苦(苦走血);

病在肉,无食甘(肝走肉);

口嗜欲食,

不可多矣,

必自裁也

这从

反的方面,告诉我们:

如何地吃,是不好的

病时还要,减少进食;

同时也提到: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

以所利而行之

调其气使其平

可以如何,利用五味

进行有效的正面食疗: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

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

治以咸冷

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苦辛

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

2. 九针之术,针道:

黄帝为何在

具体方法上

选用针刺为主

不用其他(例如

导引、汤药等)

除人之疾苦

这是我在阅读《黄帝内经》时

一直盘绕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读完之后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移精变气论》:

不同时代人的

特点已经不同

上古之人

运动阴居、

淡泊名利



导引祝由即可:

安定心情

祛除病邪

针灸汤药

都是多余;

后人

患得患失

苦形伤外

名利物欲

懒惰不动

不顺应

时令节气

贼风数至

虚邪朝夕

小病必甚

大病必死

必须

针石治其外

毒药治其内

②《玉版》:

针者

上合之于天

下合之于地

中合之于人

夫治民者

亦唯针焉

九针之术与

天地、

日月、

阴阳、

四季相合

针甚骏,

以配天地,

上数天文,

下度地纪,

内别五脏,

外次六腑,

经脉二十八会

尽有周纪

能杀生人

不能起死

《九针十二原》:

小针之要,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

上守机

机之动,

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

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

妙哉

工独有之

往来为逆,

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宝命全角论》: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一曰治神(养神之正),

二曰知养身(强本),

三曰知毒药为真(药性),

四曰制砭石小大,

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凡刺之真,必先治其神

(医患都要凝神静气/精神专一)

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

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予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过之变

是谓冥冥(出神入化)

莫如其形(无我状态)

见其稷稷

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

起如发机

针之理

是要把

不正常

的气血

回归正常、

荣卫复收

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③《针刺论》:

只要明了

天地常理

极尽针刺

就可除障

扶助正气

补其弱势

泻其有余

拯救百姓

脱离病苦

同时

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

亦法有,修真之道

非治疾也

故要

修养和神

道贵常存

补神固根

精气不散

神守不分

即神守

虽不去

亦全真

人神不守

非达至真

至真之要

在乎天玄

神守天息

复入本元

命曰归宗

3. 施针之术

刺道:

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而除之

泻胜则虚之

大要曰: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

乃去之,

勿复针



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

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

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

黄帝自己对

九针之术的刺法

整理集中在

《官能》

一篇之中

小小银针上

即能够看到

道医治病时

对于时机的把握、

对于本质的判断、

对于专注的素养

实际上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又何尝不是如此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很多人

怕走夜路

怕黑房间

通俗点说

就是怕鬼

这个情况

古已有之

王阳明的

学生陆澄

问王阳明:

人怕夜鬼

夜里怕鬼

阳明是:

只是平日

不能"集义"

心有所慊

故怕

若是素行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日常行为

符合神明

神明:

阳明先生

所处明朝

仍很多人

相信鬼神

一代大儒

的王阳明

对于鬼神即

“敬而远之”

而此处的神明

联系阳明先生

一贯所倡导的

“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就是说

完善的道德

其实平日里所说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人心的道德

或者说标准

会对自己

所行恶事

有所察觉

以及厌恶

阳明认为:

怕的心理

首先就是

心术不正

的表现了

已被鬼迷:

好色,即已被,色鬼迷

贪财,即已被,财鬼迷

不该发怒而发

是已被怒鬼迷;

不该害怕而怕

是已经被鬼迷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亏心事:

不外乎

得了不该得的财,怕被人发现

受了不该受的色,怕老婆知道

害了不该害的人,怕别人谴责

其实皆是

欲望作祟

酒色财气而已

没有守住本心

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凡是受到外界事物影响

皆本心不正

被欲望牵绊

外面的敌人并不可怕

最难对付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本心

不断

提升自己心灵

提升道德素质

方可抵御

外界诱惑

本心光大坦荡

自然无物可侵

炼心:君子慎独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

的争论,由来已久

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

就是其例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思维意识活动

在脑不在心

尽人皆知

“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

所以,求证

中医学上的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成为中医学

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心藏神”、

“心主神明”

源于《内经》

然《内经》

文简、

意博、

理奥

复经

斗转星移,岁月淹流,

文字语义,变化层叠

加之汉字

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

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

历代众多

医家误将

“心藏神”、

“心主神明”

之说

作为大脑

第二信号系统

思维意识活动

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

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

此谬误

袭以成弊

使《内经》

原本井然的

大脑理论

处于混乱

即便现代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也未摆脱此种混乱

这是中医学术上

至今未予澄清的

一大概念误区

穷本溯源

导致这一

学术性的

概念误区

原因有三:

一是

对“神”与“神明”

的概念认识失真;

二是

将《八正神明论》

所启迪的,对于神的

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

错误理解为神之本身;

三是将《灵枢·本神》

“任物者谓之心”中的

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

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

于是“心”

就被误认为

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之主体

本文

兹就上述的

概念失真和

经文误释的

问题澄清如下

还其本来面目:

(一)、

《内经》的“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

每与形联在一起

《八正神明论》:

养神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然夫子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

《灵枢·决气篇》: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上古天真》:

古人知道

形与神俱

尽终天年

《淮南子》

对神解释云:

精神者

所以原本

人所由生

而晓悟其

形骸九窍

取象于天

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

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

《广雅》:

与,如也

此古文通借字

《淮南子》

扼要点明,精神是一种

“晓悟其形骸九窍”的“象”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

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

之“神之变”的动态特征

故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

的“形神兼备”之神

生命活力通过

不同生理形态

而体现的一种

由内而外的

精神气蕴



精神、神气、

神志、神彩

等同类概念

的统称

它存在于诸如:

脉搏、色泽、声音、

视听、感知、意识、

思维、语言、动作

等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

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之本身

“神明”

是神的概念

的动态延伸

试比照

《灵枢》

《素问》

对心与神

心与神明

的论述

其义自明

《灵枢·邪客》:

心者

脏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

《灵兰秘典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腑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



一“舍”一“出”,一静一动,

“神”与“神明”,昭然各判

静者象也,“精神”也;

动者态也,“神明”也

所以“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

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

“神明”与“精明”

系《内经》

表达生命状态

的两个特定用语

明者

日月之光辉

阴阳之有序

明亮清晰之谓

彰明显示之义

“神明”一词,在

《阴阳应象》和

《移精变气》中

都有精确的阐述

都与“变化”联系

在一起

《阴阳应象》: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本

“神明”指的是

生命运动变化

(即状态)

之规律

所以强调其

“治病必求于本”

《移精变气论》更是

进一步提出

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

正常状态的,具体治法

——“理色脉而通神明”

文章提出: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的科学论断

该经文

要旨是:

“理色脉” 

而使之

色脉相应

即是“合于神明”

就可“远死近生”

《内经》,

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

但逻辑严谨,互为呼应

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它篇章

来去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

《脉要精微》:

精明五色

气之华也;

《灵枢·本神》:

两精相搏为之神;

《六节脏象》: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易系辞》:

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精明”者

精的神异

活性功能

彰明显示

泛指

正常生理

功能状态

综合上述:

色为精之明

亦乃神之华;

神为精所搏

亦乃脉所舍

故色脉者

神之所凭

所以视其色脉之变

也即知其“神之变”

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

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

反之

神失其常度

即“神明之乱”

《灵枢·天年》: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神明之乱

“乱”者,精神状态之乱

“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

智虑自可

还其本来

临床常见

由此足以表明:

《内经》所论

“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

第二信号系统的

思维意识活动

(二)、

《八正神明论》

“何谓神”之理解

应重在领会

其文义基点

《八正神明论》

在答复了“何谓形”之后

对“何谓神”作了

启迪性答复

原文是:

请言神,

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故曰神

对该经文的理解

首先要肯定其文义基点是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神”

因为“神”

这东西

既听不见

又不能用

语言表达

所以

作者只能用引导的方式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它

“目明心开而志先”

是指导其认识方法;

“独悟”、“独见”、“独明”

是运用

这一方法对神认知的

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

最后“独明”其旨:

神是一种

“若风吹云”

而不断变动

的精神气蕴

“神乎神”

是一种句式

并不是强调

其神的神奇

有的注释本,

就是因为,没有明确

文义基点而望文生义

误将对神的

认知方法和过程

喻其为神之功能

以至

延伸为思维意识

不谛南辕北辙

(三)、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是感知力

并非脏象

脏腑之心

《灵枢·本神第八》是

《内经》

对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论述

最为详尽的章节

但最易令人错误领会的是:

“任物者为之心”的“心”字

历代注家都将此字

误释为脏腑之“心”

由此导致了

思维意识活动

源自心的误区

此正是

西方医学否定其

中医大脑理论

科学性的

主要依据

评释该

“心”字涵义

从原文着手

该节原文为:

黄帝:

凡刺之法

先本于神

血、脉、营、

气、精、神,

五藏之所藏

至其淫溢离藏

则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

意、志、思、智、虑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中国文字

一字多义是

普遍现象,

该文的

“心”字义,

我们不妨

从古文文法

和语法角度

来加以评释:

对古文理解,

必须要重视

全篇文义贯穿,

否则文义不伦

该经文

从“故生之来谓之精”

至“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层次

是对前问答句: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概念的具体阐述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与前问答句中的“心”

前呼后应

一脉相承

属于同一词义

试观问答句: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前为提问句,

后为陈述句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是承提问句

所作的答复

“者”为指示代词,

代指人或事物,

这里是代指

提问句中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者”作为指示代词

必须附在形容词、动词

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

这里的“生”

不是形容词

而是动词

“生者也”是动宾结构

“也”,表示肯定语气

那么

“者”所代指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

虑 ”

是一气呵成

的并列宾语 

这种

并列宾语的内涵

必须是同一属性 

既然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均为精神意识

范畴的抽象概念

唯独“心”是腑象脏腑

之具体概念可乎?



文义不属

文法结构,所不许也

古人不做,此等文章

再释其

“任物者谓之心”的后续经文

对精神意识活动的递进性表述: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其修辞特点是

前后句与句首句尾之间

内容层层相因,层层递进,

每一句的,首尾词性相同

倘独一“心”字为脏腑

则“心有所忆谓之意”

一句因首尾词性不同

而变得不伦不类矣

全篇

经文之华美

被毁之贻尽

故该节经文之“心”字

非脏象脏腑之心

当与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为同一内涵

与现代汉语的

“心不在焉”、

“小心火车”、

“心驰神往”

等心字其义类同

是包括

感觉、知觉、

情感,注意

等在内的

对客观事物

的感知力

通过上述疑问之澄清

证明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形神兼备”之神

是生命活力

在生理病理

形态上

的体现

“神明”指的

是生命表现

的精神状态

它们都

不是思维意识活动

更非智力智商之谓

“心主神明”

是中医学用以

表达心的功能

与生命状态之间

生理病理关系的

经典名言

立足于

西医学者

未谙“神明”

之科学内涵

却从解剖学的

思维意识角度

提出“脑主神明”

以期取代

“心主神明”

得失大矣

《大悲咒》十种大悲心
(第九十五段)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观世音菩萨诵完84句《大悲咒》后,大地出现了六变震动,天上雨下奇珍妙花,十方诸佛皆大欢喜,天魔外道则非常恐怖。一切来参见大悲法会的会员,都分别获得了大小不等的果证。有得声闻初果至四果的、有得初地至十地的,还有无量多的众生发菩提心的,此皆是《大悲咒》威力所致,无比殊胜!
这时大梵天王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整理好衣服,非常恭敬地合掌,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大士!(大士为大菩萨的别称),我从往昔,经过无量多的诸佛法会,听闻过各种各样的佛法及各种各样的陀罗尼神咒,但却从未听闻过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惟愿观音大士为我们讲解此《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的形象面貌,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我及在场的所有参加法会的人们都非常愿意、非常乐意地想听闻到。
于是观世音菩萨对大梵天王说:你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好!那么你而今可善自听好,我将为你们略微少许地讲解一些关于《大悲咒》的真实相状,《大悲咒》的真实相状归纳起来就是十种心,即:
1、大慈悲心:什么是慈悲呢?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是以众生之苦为己苦,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就是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称为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于诸法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这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最初的慈悲,称为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绝对平等之慈悲,此为观音菩萨所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
2、平等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始终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只有超越三界后,在法身无相中,才有真正的平等,修行到了这种境界,所有的世俗观念都升华为圣人观念,看一切众生平等、看一切世界平等、看一切法平等,没有什么善恶邪正,人我是非,贫富美丑等种种差别相,为人处世,永远都不偏不倚,绝对平等,如此名为平等心。
3、无为心:无为心从无为法中生,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槃的异名。为诸法之本体,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以法相唯识宗为代表。该宗以修持境界立论,分无为法为六种,即: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法相唯识宗于以上六种无为中突出真如无为,认为前五种无为都是“真如无为”的不同显现,因为只有真如无为才是佛教的究竟圆满处。具足这六种无为法,名无为心。
4、无染着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清楚明白,却能即相离相,不生执着,即是无染着心。
5、空观心:观十方世界是空、观十二类众生是空、观一切法是空、观一切相是空,于空处见缘起,于缘起处见实相,于此实相中彻悟自性本空,空生大觉,是名空观心。
6、恭敬心:尊敬比自己年龄大辈分高的比如父母长辈等名“恭”、尊敬比自己有知识有智慧的比如佛菩萨师长等名“敬”。恭敬心就是以下敬上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恭敬一切人,古德说: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虽长处比人多,但都有不如人处,所以,能做到尊敬一切人,即是恭敬心。
7、卑下心:“卑”不是卑贱的“卑”,卑在这里是一种谦辞,就是谦虚的意思;“下”即上下的“下”,这个下也不是低人一等的下,而仍旧是谦虚的意思。卑下心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谦虚谨慎,绝不高高在上,这种心态,名为卑下心。
8、无杂乱心:心不专一名“杂”、东想西想名“乱”;杂乱使人昏沉、掉举、散乱,不能得定、不能得解脱。修四禅八定可治杂乱心,得四禅八定者,名无杂乱心。
9、无见取心:“见”生我见、“取”生占有;凡有我见者,对一切物质的及非物质的,都想占有,男人想占有女人、女人想占有男人,对金钱财物等都想占有。想来世再得人身的、想往生天堂的、想取小涅槃的、想取大涅槃的,有这些想法和行为的,名见取心。无见取心是没有这些想法,也没有这些作为,于无作无为中彻悟诸法实相,得大解脱,名无见取心。
10、无上菩提心:菩提就是无生无灭的妙觉心,此心依众生所悟程度分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佛菩提这四种,此四种中,唯有佛菩提为最真实究竟,名无上菩提,发心修无上菩提法者,名无上菩提心。
观世音菩萨讲完以上所说十种大悲心后对大梵天王说:这里说的十种大悲心,就是《大悲咒》的陀罗尼形貌状相,你们应当依此十种大悲心而修行,这样就能得到《大悲咒》的真实妙用。
大梵天王说:听了观音大士的一席话,我等茅塞顿开,犹如拨云见日,非常欢喜,因为从今天开始,才真正认识了《大悲咒》的陀罗尼相貌,明白了此咒的真实意义,所以我们将从此受持,不敢有丝毫懈怠或亡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创秩 一直认为只要足够优秀终究会被空间市场所认知认同,空间产业还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才仅仅是开始,还有很多的新玩法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食在爱台湾# #
  •  踮起脚会缩短爱的距离,这样会不稳定;弯下腰获取平和,这样会很累;平视周围的景色吧,寻找美好,制造快乐,这,就是你的世界。把那一刻的勇气,变成此刻的坚持,你终将
  • - itt >这时候如果她在,我肯定会特别兴奋的告诉她,她们拉我打游戏,我都不去,哈哈哈哈,邀功得表扬,而她一定会说,你去玩,我不生气!再来说说个别网红,
  • #永远致敬中国军人#1979年,在越南战场上,这名叫郭容容的女兵,被越军击中颈动脉,壮烈牺牲,越军又把她的尸体同军车一块点燃,烧的只剩下一截“肠子”那时的郭容容
  • 每位妈妈都经历过宝宝高需求但是实在腾不开时间来陪孩子的时候,因此总会很需要一些"小助手"来帮忙~ 这次新入了趣学伴绘本故事投影机,蛋总就很满
  •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或许他们是
  • 后来再见到你是我玩了阴阳师,去搜晴明的视频,好巧,我应该是看了你滑的晴明了,还知道了晴明seimei-生命的意思,我当时出于礼貌震撼了一下,还问我同学,这些动作
  • ”她心口又是一痛,深吸了一口气,道“因为那个送伞的人已经不在了。”她心口又是一痛,深吸了一口气道:“因为那个送伞的人已经不在了。
  • 每一种馅料要在转换过程中标明品种,由于包好饼皮的饼坯,辨认不出其馅料容易造成混乱。广式月饼的制作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1.分皮将已搓好的月饼皮按斤两规格分好每个月
  • 一个散户的炒股血泪史:孔乙己炒股记 鲁镇的证券营业部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沿墙一排放着电脑的柜子,当中一个正方形的大屏幕,可以随时看行情。炒股的人,上午
  • 成年人的崩溃,要么是巨大痛苦的暴击,要么是微小绝望的堆砌,生老病死无话可说,鸡毛蒜皮无从说起,最后都是要靠自己,很多负面情绪也只能自己慢慢消化,当能笑着面对,欣
  • 77成熟了太多太多……里面的一段背景音乐让我想起了蓝yu的主题曲《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真的非常像,图1指路。我没想到有一天我被蓝yu感动的爱情竟出现在我的78身上
  • 相信孩子们会有各种无厘头的回答:拥有能隐形的隐身衣,能变大变小的咒语,能让自己飞,变出想要的物品……这本《赫克托、坏骑士与恶龙》就给小读者们展现了一场魔法与勇气
  • 小伙伴们快积极参与起来鸭~@微博抽奖平台   ❤奖品清单❤[锦鲤]奖品1:抽取1位小伙伴获得如下嘉宾签名锦鲤大礼包:【729声工场专场见面会】(杨天翔、孙路路)
  • 1990年,丰田推出第一代PREVIA,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舒适的乘坐感受,广受好评,而它也被称作是“丰田MPV的鼻祖”。 一汽丰田格瑞维亚集丰田“MPV世
  •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家公司基本面不错,至少在长期经营上这家公司不会出太大的问题,那么如果因为遇到困境或者因为市场情绪悲观,股价回落到999天线下
  • 打开撤离通道,大使竟一路找到乌克兰副总理事实上,从基辅和敖德萨出发的两条路线已经算是“相对安全”了,处在两军交火中心的哈尔科夫和苏梅的撤离行动,才是真正的难题。
  • 其次,该治疗方法还具有并发症少、经济、安全等优点。该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开刀、不打孔、体表不留任何疤痕,就可以完整挖除病灶,这样的微创技术不仅能让患者的胃保留
  • 至今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我们喊它,不知道吃草吐毛,丸子吃草,它在后面咬根玩,真是傻到极致了,不对,是蠢啊[苦涩]大柿子做的蜡烛~一个亿的融资在一家芯片初创公
  • 如需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还是需要两种或者多种颜色调和而成,一般一个蛋糕颜色不要超过4个,不然会不协调。韩式裱花色彩缤纷绚烂,花朵形状和色泽大都源自天然,不追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