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法华经》菩萨第二亲近处

(第一百四十九段)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一篇是佛为我们讲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内容为“法华修证”,分总相和别相,共十九观,每一观都是法华三昧、都是成佛之道、都是定慧等持法。但能如法作观,可直入诸法实相,见自法身,成无上道,非常重要。
佛说:再次说明,菩萨摩诃萨在“初亲近处”的基础上,应予实证,进入禅门,在禅修中应常作如下观、即:
1、观“一切法空”:什么是一切法空呢?“一切法”在《百法明门》里归纳为百法,即: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
观一切法空就是用心王阿赖耶识起观,将前七识及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全部观空,因这一切法在心王中是本来就没有的,能有这样的观念,名观“一切法空”。其实这一切法是本来空,所谓“一切法”只是“无明”所生之幻有,为还其本来面目,修证上假名“观空”。
2、观“如实相”:将诸法观空后、即见诸法实相,实相即是空相。空中有实、实中显空;实为涅槃、涅槃无相、故名空相;观空相就是“观如实相。”
3、观“不颠倒”:“不颠倒”相对于颠倒,指凡夫、二乘所迷执的八种颠倒,略称八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即:
一、常颠倒: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二、乐颠倒: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明此理,妄计为乐。三、我颠倒: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无有我,凡夫不明此理,妄计为我。四、净颠倒:己身他身,具有五种不净,即: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自体不净、外相不净、究竟不净。
一心行道之人,若能念念观察身心五种不净,功行纯熟,自可体证诸法无我,身心皆是幻化,入了不可得之境界,因此而证入一切法本自空寂之大自在禅。此一法门是观身心不净之法门,是破除我相之法,可证得我空。凡夫不明此理,妄生贪着,执五不净为净。
二乘人的四种颠倒即:一、无常颠倒: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二、无乐颠倒:于涅槃清净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计无我。四、无净颠倒: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清净无染,二乘人不明此理,故计为不净。 观破这八种颠倒,就是“不颠倒”,成就“常、乐、我、净”四德,即得“不颠倒禅”。
4、观“不动”:打坐名身不动、无念名心不动。身不动是相、心不动是空;相是假、空是真;真假不二、中道如如;不见来去、不见生灭,是名“观不动”。
5、观“不退”:观二乘法不退于世间法、观大乘法不退于二乘法、观无为法不退失菩提心、观念念清净不退失般若智、观“心”无常不流转生死、观“念”无著得无生法忍;作如此观、是名“观不退”。
6、观“不转”:修戒定慧灭见思二惑、出离三界;不被生死轮回所流转。常作生灭观、不作生灭想;心不随念生、亦不随念灭;任运自然,是名观“不转”。
7、观“如虚空”:观身是幻身、心是幻心,身心俱幻,犹如虚空、了无所得,于了无所得中见真空,见真空即是见佛,做如此观,是名“观虚空”。
8、观“无所有性”:观五蕴身心,无一真实,如同他物,无有自性、无有他性、无有共性;无有因性、无有果性;一切皆幻、一切皆空,是名“观无所有性”。
9、观“一切语言道断”:真如自性不是语言所能说明和表达的,当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即: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如果说有、是增益谤;如果说无、是损灭谤;如果说亦有亦无、是相违谤;如果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所以应远离这四句、名离四句。
绝百非即:以上四句中,每句演变“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成十六句;十六句中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每句分已起、未起,便成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成百句。
此四句百非、说的是一切言语。这一切言语全是虚妄,而“道”是真实不虚的,容不得半句虚妄。若有一言半句、即是“道断”;若离一切语言,即是“真道”。观“四句百非”就是“观一切语言道断”,得真常之乐。
10、观“不生”:“不生”指的是不生无明、不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生色相、不生空相、不生有相、不生无相;作如是观、是名“观不生”。
11、观“不出”:有出必有入、出入是幻法;真法无出入、无出入即是自性本空;自性本空就没有出入,作如是观、是名“观不出”。
12、观“不起”:不起为静、有起为动;动静非实、非实即假;有实则真、真中无假;假中显真、真假不二;归于自性、自性不动不静,作如是观、是名“观不起”。
13、观“无名”:世间法是“有名”、有名为“相”;出世间法是“无名”、无名为“空”。观世出世间一切法;非名、非相、非空、非有名、非有相、非有空,是名“观无名”。
14、观“无相”:观一切相、皆是虚妄,于虚妄中,见诸法实相,实相无相、即是涅槃妙心,作如是观、是名“观无相”。
15、观“实无所有”:观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六识心所及一切物相,皆是幻有,见幻有起万法,万法本自空寂,即见“真如”。真如本空,无一法可得、是名“观实无所有”。
16、观“无量”:观自性“非多非少、非大非小、非增非减”;再观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量无边,是名“观无量”。
17、观“无边”:观自性非远非近,非有边、非无边;再观涅槃妙心,含藏虚空宇宙,无有边际,是名“观无边”。
18、观“无碍”:观法身无形、纤尘不染;三界内外,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随缘化现,来去自由,无一物可碍,是名“观无碍”。
19、观“无障”:观自性如虚空,一切色相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五阴十八界等种种法,尽皆空寂,无一法一物可生障碍,是名“观无障”。
以上所说“观一切法空”是“总相”、从“如实相”至“无障”共十八句是“别相”,总计十九相。此十九相起于无明,依于因缘,从颠倒妄想所生,故名“但以因缘有”。此十九相本为十九空,即一切法空,作此十九空观,即与道相应,合于中道,是真禅修、是《法华经》的实证处。所以说:常常乐于观如是法相者,名为菩萨摩诃萨的“第二亲近处”。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它益生菌在进入人体内24小时,几乎都会死亡,更无法在肠道内定,也就无法对疾病起到任何治疗作用,而脆弱拟杆菌BF839可在肠道中定殖,繁殖。通常囗服药物可能会有
  • 阿甘是坚强的,他面对母亲的离去,面对妻子的逝世,用快乐冲淡自己的悲哀;阿甘是勇敢的,面对纷飞的子弹,他为了占有不顾一切;阿甘是守信的,为了曾经的一句诺言,他把自
  • 《天工开物》最早接触《天工开物》是在初中的历史书的右下角,《天工开物》是明末清初的最早的关于科技的总结,作者是宋应星,仅仅几行文字而已,背背也就过去了,而在《典
  • 我的儿媳妇让我们过去帮忙照顾孩子。我们向儿媳提了三个要求。没想到儿媳听了三个要求后非常生气,说我们老两口太过份,现在要和儿子离婚。 我今年64岁。我来自上海,
  • 特别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或配套部件采购方面,我市要主动出击,主动协调,帮助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装备配套上争取份额,努力摆脱资本力量的引导,为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集
  • #考研# #教育学考研# #西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吉林最新招考资讯# 今日公告~2020年白城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岗位工作人员公告公告原文:
  • 杭州公立口腔和私立口腔,二次牙齿正畸哪个更好更实惠小伙伴们有不清楚如何选择医院医生,方案价格对比的都可以【私信】问我!口腔医院正畸医生推荐#的都可以咨询我建议
  • 没有疫情的话我就可以感受到小宝宝们肉乎乎的脸了[泪]#记一些不想忘记的事”我对风说这些,三里屯的你听得见吗。
  • 遇到不懂就百度查,遇到困难就去克服,要有「山挡我开山,水来我造船」的决心,和自己死磕,做一个不断更新系统的人,你便能坐在时代的巨车上,跟优秀的人碰杯或者争吵。敢
  • #哈尔滨旅行##雪乡#【哈尔滨—雪谷—雪乡—长白山—雾凇岛旅游攻略】摆渡旅行在东北经营多年一直致力于纯玩旅游从不欺客宰客:哈尔滨看冰雕,亚布力滑雪,漠河,雪谷,
  • 离别 终章 离别总是来的太匆匆以前总觉得还有下次慢慢来面对近在眼前的分别时却措手不及好像我们都没有好好告别就各奔东西送徐老师走的时候一路无言其实有很多话想说路上
  •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千百个日夜,爱意持续升温,你是我最向往的星星,也是我最温暖的“家人”此后还有很多个岁岁年年。这是我最不擅长的部分了[委屈]怎么说呢,你是我觉得
  • ??
  • 邯郸降雨区平均8.7毫米,最大武安庙上中学44.2毫米。邯郸降雨区平均8.7毫米,最大武安庙上中学44.2毫米。
  • @西咸公交【咸阳发往西安、西咸区域部分公交线路有调整33路、59路暂时停止运营】今天(2022年9月27日)咸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发布消息称,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
  • 朋友圈里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多少受我几乎每天发九宫格街拍照片的影响,看到好多人开始用照片记录身边的日常了,也甚至有了专属他们自己的小标签,曾经关注的重点在“我”和“
  • 同样生活在地球上,无论是蜥蜴人、小灰人或是天龙人,都是人类的同盟,都归属于阿努纳奇。各个外星种族生活在这里,需要互相了解,如果互相抵触,互相伤害,那么这种场面是
  • 。。
  • #夏日夜生活# 【大连凯宾斯基饭店普拉那啤酒坊Paulaner】在大连想找一个带外国人驻唱的酒吧不容易…好久之前就和朋友约好要来啦,最近睡眠不好,喝点精酿舒缓一
  • 接下来,小S透露的消息,就让人羡慕了,称以前姐姐喜欢躺在床上看剧,自从结婚后,就经常对着具俊晔撒娇,嘴里喊着“oppa”连上厕所,都要老公抱着去,这……别看大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