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的唐代碗身上,能看出盛唐文化有多么丰富吗?】
碗作为今日最常用的饮食器皿之一,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陶碗主要用于饮水和盛食,以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红陶碗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7000年)。自战国以后碗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皿,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瓷碗,形制也逐渐开始变化。
到唐代时,碗已经成为了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陶瓷日用器皿。唐代是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从材质上看,唐代时期的碗可分为瓷碗、金属碗和木碗,从外观上看,口大底小、碗底有足这两个特征始终没有太大变化,此从形制上对古代各个时期的碗进行断代便有很大的难度。
一般首先从碗足的变化来进行断代,从初唐到五代时期碗底的足有明显的变化,碗底由饼底演化成为圈足,经历了饼底、玉璧、圈底(足)三个变化阶段,在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且各个类型的流行时期基本对应着初唐、中唐至晚唐和晚唐五代这三个阶段。

这一特征对考古断代也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富特征的指标。所以研究、探讨唐代碗底的特征就具有双重意义——既能梳理碗的形制变化又能对古碗进行断代,其次是从器物表面纹饰进行断代,最后是从制法的不同入手,分析唐代碗的具体年代。下面以材质不同进行分类,分别对唐代瓷、金属和木碗的特征做一简介。
唐代瓷碗
一、形体特征
从外观来看,唐代碗的高度与口径(直径)进本一致,器物非常圆润,体现出丰腴之美,且各种不同用途的碗皆要比其他时期的尺寸偏大,体现了唐代的雍容大气。如河南巩义黄冶窑烧制的碗,制作精良,敞口、浅腹、圈足,通体圆润,碗内外皆施黑釉。
二、碗底特征
1、碗底(圈足)底部不施釉
唐代的碗底不施釉,已被学术界认同,从现在所发现的器物及残片观察,亦未见有碗底施釉的现象,这与唐代烧制技术有关。唐代著名窑址主要有长沙窑、邢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均采用支钉支烧,施釉为三彩或者钴蓝釉,流动性较强,为避免通体施釉后流淌至底部,将碗底和烧至器物粘连,所以碗底不施釉,碗底部施釉,一般常见于宋代及之后的碗底。至宋代烧制技术改善,故此施釉至碗底部圈足。常见唐代碗的施釉一般至碗底以上三至四厘米处。这样在支烧时即是有部分流釉现象,也不至于黏连。

2、快轮制作痕迹明显
无论是早期的饼底,还是晚期的圈足,唐代碗底的璇纹(快轮制作痕迹)都十分明显。唐代的碗底,一般都是另行制作后黏贴于碗底部,看上去较为独立,且大多经过修整,未见有一次性成型而不加修整的情况,表明唐代对于器物碗底的制作仍不成熟。所以唐代碗底一般未有批次生产的痕迹。碗底虽然经过大量摩擦,而快轮制作痕迹仍然清晰,说明制作的独立性和负责性。
3、碗中下部及底部经过多次加工
唐代器物已经普遍使用快轮制造,拉坯制作的痕迹明显,但碗体中下部和碗底部常常有多次加工的修制痕迹,这在民窑烧制器物中尤其明显,反映出制造技艺并非十分成熟,在拉坯成型后,还需再一次进行修整。从器物表面划痕来看,多用到旋切修饰,以达到光滑圆润的效果。
三、饼底、玉璧底与圈底(足)细节
1、饼底
饼底,顾名思义就是如形状如饼,呈扁圆形,也称平底。饼底的底部平整无坑凹有利于器物的稳定,在制造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饼底可方便观察器物底部是否水平,因此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绝大多数盛食器、盛水器都采用了这种厚实的平底,直到初唐亦是如此。唐代碗的饼底与碗本身皆独立制造,然后在入窑烧制之前黏连在一起,存在少量搭配错位和不匹配的现象,再由工匠手工修制合格,随后入窑烧制。但饼底较厚,有时黏连不紧会掉落,或导致碗底“生烧”。

2、玉璧底
碗的“玉璧底”流行于中唐至晚唐时期,实际上就是在饼底的基础上用刀旋切中心而成,因为与商周时期的玉璧形制相似,故称“玉璧底”,玉璧底实际是由饼底演化而来,经过饼底的加工。相较于饼底,玉璧底更加美观,在实际使用时效果与饼底一致。
由饼底加工制作玉璧底时,明显可见用道具旋切痕迹,且在玉璧的圆心上,一般留有一个小型突起,为刀具扎痕的旋切中心,而圆心突起四周逐渐深,鉴于手工旋切存在误差,玉璧一般呈外款内窄的形式,每个碗底的“玉璧”中心环也难见完全相同、一致的。由饼底发展成“玉璧底”,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首先,碗底旋切成孔状可以节约材料;其次,可以减轻碗自身的重量,使用时更加轻便;最后,在支烧时有利于碗底受热,避免产生“夹生”现象。

3、圈底(足)
圈底(足),就是在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该形制出现于晚唐时期,随后大行其道数千年,至今陶瓷饮食器物底部仍采用 圈底(足)。其制作方法与玉璧底基本一致,也是在饼底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旋切而来。但此时工匠已采用新型切刀,旋切手法亦非常精熟,故此可以应用于大面积器物底部的饼底旋切,去掉的部分形成圈足。五代以后随着制造技术发展,圈底(足)已经直接制作成型,不必再贴附饼底后再进行加工,简化了工艺。

唐代金属碗
一、金属碗形体特征
唐代人胸怀博大,吸引许多外国人来,尤其是金银制品,很多由西域工匠直接制造,在唐代金银碗既可以作为杯子使用,也可以作为碗使用,兼具食具与饮具的用途,但主要作为酒具使用。从外观上看,与同时期西域风格相似,兼有唐文化风格,一般花口弧腹圈足,足部外撇,器壁厚度适中,在整个唐代形制变化不大。
二、金属碗制造工艺及特征
唐代的金银碗制作工序主要有六个步骤:
第一是制作碗体,将金银融化成水浇筑或制成厚薄一直的金属板,再用力捶打圆形扁平银盘的中心形成碗底,随后在砧板上旋转拉高碗壁,反复捶打和淬火,使其柔韧性增强,再放在轮盘上钣金塑形;
第二个步骤是制作圈足,唐代的金银器均使用圈足,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节约材料,金银贵金属价值不菲,材料难得,仅为皇室贵族或高官使用,圈足由金银条握圈制造;
第三步是加工内外壁纹饰,将金粉与水银混合,涂抹在需要的区域上,加热让水银蒸发,留下金膜,在需要装饰的区域采用镶嵌工艺将金银花进行吻合安装;
第四步是焊接,即将碗底和碗体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进行抛光,以增加器物光泽度,同时修整毛刺和微小形变。

从制造步骤来看,唐代金属器物执照以钣金定型,碗足与碗身之间的焊缝技术高超,并伴有切削工艺。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唐代金银器有: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中央官府作坊的代表作,其腹壁大面积装饰莲瓣纹,穿插团花与鸳鸯,饱含着唐代的艺术风格。葡萄龙凤纹银碗,外壁满饰葡萄纹、卷草纹间有鹦鹉、狮子等,衬以鱼子纹地。
一般来说,唐代金属碗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圈足和碗体的焊接,在这二者之间有焊接痕迹,而后世金属器皿已采取通体一次浇铸成型工艺;二是圈足制造工艺,均采取金属条握圈形成。
唐代木碗
一、形体特征
唐代的木碗在造型上极尽模仿金银器,这也反应出唐代的时尚与潮流。碗口沿部分稍稍外翻、碗底为圈足,而且圈足底部外撇,体现出完美的丰腴流线美感。不但对后世木碗的造型有深远影响、甚至流传至今,仍是流行畅销的生活用品之一。

二、制作工艺及特征
其制作与传统木器制作方法基本相似,首先选取木胎,然后用刀在木胎上进行旋刻,挖出多余部分。木碗成型后再进行髹漆,因为木雕工艺在唐代早已发展成熟,因此唐代木碗制造没有任何技术障碍。
唐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多项革新,这也给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唐代的瓷器制造经历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足部的变化上,唐代以瓷碗为主,经历了饼底、玉璧底、圈足的发展阶段,最终定型为圈足,并成为后世一直流行的形制,颜色以“南青北白”为主基调。
而金属碗则以圈足为主要特点,因为制造技艺来源于西域,采用捶打、焊接工艺,但花纹装饰仍体现出大唐风范,这也是唐代兼容包并社会风气的体现,在这种空前繁荣的交流融合环境下,吸取了诸多从外族文明,使金银器制造工艺突飞猛进的发展,迅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木碗的制作技法则与前代进本无异,且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外形上以模仿同时期的金银器碗为主,同时采取髹漆工艺。总之,唐代的各种碗可谓是盛唐技术文化鼎盛的物质化代表之一。#出道吧新星##这就是中国风#

#榆林身边事#【罕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陕北发现重要恐龙足迹化石】陕西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是国内少数几个化石类型较为齐全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部署下,在省自然资源厅的精心指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陕西重要县(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评价”等项目,先后在延安市、榆林市新发现8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为科学鉴定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评价其价值等级,进一步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2021年10月19-21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等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和鉴定权威机构知名专家,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延安大学、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研团队共30余名专家,在延安市开展了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考察与鉴定工作。
本次考察与鉴定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教授、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洪增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全国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首席专家董颖带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训练担任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工李荣社担任副组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陈伟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傅强,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陈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旭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宝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博士季燕南,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记江等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应邀参加。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蒲明辉,院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专家参加此次调研。

陕北恐龙足迹化石
兼具极高科学与社会价值
此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连续4年在陕北地区组织开展了地质遗迹野外科学考察,此次专门组织专家鉴定组实地考察了位于甘泉县洛家沟、甘泉大峡谷、安塞柳沟峁的恐龙足迹化石点,经过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及室内研讨,专家一致认为,调查研究取得新突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拓展了我国恐龙足迹化石地理、地层分布,为下一步在陕北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奠定了确凿依据。
在延安市甘泉县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组合类型多样,其中,兽脚类足迹最长为60.5cm,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兽脚类足迹,最小的长度不足3cm,是中国已知最小兽脚类足迹之一;蜥脚类足迹为陕西省首次记录;龟鳖类足迹在亚洲地区的侏罗系鲜有发现;恐龙、鳄类和龟鳖类共生遗迹在国内极其罕见。在甘泉县洛家沟、封家湾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价值等级属特高级,个别化石还保存有极其罕见的恐龙足部皮肤纹理印痕。
专家鉴定组表示,本次考察成果科学社会价值重大。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蕴含了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生存演化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建议尽快启动陕北恐龙足迹及恐龙骨骼化石综合性调查与研究,加大调查研究与保护力度,建设专业性的科普及保护场馆。
洪增林表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抓住地质调查“省部共建”机遇,以地质遗迹调查、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为载体,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深度开展丹霞地貌调查研究、黄河流域地质遗迹调查和鄂尔多斯盆地恐龙足迹化石调查工作,抓好国际地貌家协会陕西科考基地建设、地球科学知识与恐龙知识普及、地质与红色文化融合等工作,积极为陕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地学力量。

陕北恐龙足迹化石概况
及研究工作进展
自1929年在陕北神木市发现中国第一枚恐龙足迹化石以来,研究人员相继在榆林市、商洛市等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目前,加上陕西省地调院此次新发现确定的8处,陕北地区恐龙足迹化石产地数量达15处,占全省已发现的79%,其中,榆林市8处,延安市7处。陕北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具有地理、地层分布广,组合形态多样,科学研究价值大等资源禀赋,是我国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类调查研究项目7项,发现古生物化石产地103处,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省级自然资源科普大赛奖项5个,开展科普宣传60余次,印发科普折页5万余份,科普受众达十万余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团队由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研究生4人。团队与国内外古生物化石研究机构、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和学术合作。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结果的论文在《自然》三连发】
北京时间10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三篇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结果的论文,为月球热演化和化学演化提供了新知:月球内部在约20亿年前仍在演化,但与此前猜测不同,月幔中既没有放射性生热元素,亦没有大量水的存在。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检索发现,三篇论文标题分别为《Twobillion-year-oldvolcanismontheMoonfromChang’E-5basalts》、《Non-KREEPoriginforChang’E-5basaltsintheProcellarumKREEPTerrane》以及《AdrylunarmantlereservoirforyoungmarebasaltsofChang’E-5》,通讯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研究员杨蔚以及副研究员胡森。

这三篇论文的样品,均来自于名为“风暴洋”的月球北部月海中吕姆克山北部,由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2020年12月17日带回地球。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自2021年7月12日发放第一批月球样品后,发表的研究成果。

月球岩浆20亿年前仍在活动

月球火山活动是分析月球演化进程的重要依据,火山活动停止表明月球失去了内动力,也即地质意义上的“死亡”。以往对美国、苏联的月球样本进行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显示,大部分月球火山活动在约28亿至29亿年前停止,古老的岩浆喷发活动留下的黑色玄武岩形成了“月海”。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旧有认识提出了挑战。
在第一篇论文《Twobillion-year-oldvolcanismontheMoonfromChang’E-5basalts》中,李秋立等研究人员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47块不同结构的玄武岩碎屑进行了分析统计,重点分析了玄武岩最具代表性的定年对象——含锆矿物,包括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利用自主研发的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3微米以上的50多颗含锆矿物进行了精确测试。

最终,科学家们得到了误差范围内相同的结果,即20.30±0.04亿年。

这一发现更新了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样品年龄为20亿年,将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长了8亿-9亿年。该论文认为,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月球岩浆活动至少持续到20亿年前的确凿证据。

月球最晚期的岩浆活动为何比此前推测的时间晚呢?李献华说,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谜,目前科学界认为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岩浆源区中富含放射性元素以提供热源,或富含水以降低月幔熔点。

沿着这两种研究思路,研究人员们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取得了两项意料之外的结果。

月球变冷速度比想象中慢

放射性元素提供热源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假说。但第二篇论文《Non-KREEPoriginforChang’E-5basaltsintheProcellarumKREEPTerrane》中,杨蔚和同事的研究表明,月球年轻玄武岩来源的产热元素含量似乎比预期的要低,这一结果也意味着,月球内部有着比预想中更为持久的冷却历史。

按照之前的设想,嫦娥五号着陆区为克里普地体,可能溶出这些岩石的源区也富集不相容元素。简单地说,克里普物质是指富集钾、稀土、磷等元素的物质,这些元素不容易进入到固体中,在地球化学上被称为“不相容元素”。月球岩石中的克里普物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火山活动的热源从何而来。

最新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具有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但“这是由于岩浆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分异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

研究人员采用世界最高空间分辨的激光原位分析方法,分别在80微米和20微米尺度获得长石的锶(Sr)和白磷钙矿的钕(Nd)同位素,这也是迄今为止微区Sr-Nd同位素分析方法首次应用于月球样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上锶和钕同位素与克里普具有显著的差异,其在形成过程中,克里普组分的贡献不足0.5%。

而这一发现也意味着,维持月球长期火山活动的,并非月幔中富含克里普。

该论文指出,嫦娥五号所采集、形成于20亿年前的玄武岩的起源表明,当时月球内部比阿波罗采样的约在35亿年前形成的更原始玄武岩形成时要冷得多,“尽管经历了相当大的长期冷却,但一定有某种机制使月球地幔中的熔融区直到20亿年前才凝固。一种可能的机制是,月球上厚厚的绝缘外层充当了热盖,导致冷却速度足够慢”。

对此,李献华解释称,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

月幔源区几乎没有水的存在

在第三篇论文《AdrylunarmantlereservoirforyoungmarebasaltsofChang’E-5》中,胡森和同事测定了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中岩浆包裹体和磷灰石的水含量,得出月幔含水量较少的结论。

此前,根据阿波罗任务以来的分析,一直认为月球是无水的。过去十年原位分析技术的进步,使研究者能对月球样品进行微观尺度的水丰度分析,对其月幔水丰度的估计范围差异达两个数量级,这表明月球内部并不像曾经认为的那样“干”。

该论文指出,关于月球内部水的来源和分布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研究来自新地区的年轻玄武岩样本可为月球中水的时空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在得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后,研究人员利用高空间分辨的纳米离子探针对样品的水含量和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研究人员估算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月幔源区每克岩石的水含量仅为1-5微克,表明嫦娥五号玄武岩的源区非常“干”。与阿波罗样品反推的月幔相比,这是水含量最低的月幔。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也排除了月幔初始熔融时因水含量高而具有低熔点,导致该区域长时间岩浆活动的猜想。

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有新方向

此次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三篇论文,及更早前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的一篇论文,作为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的首批成果,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迄今为止,月球历史上在30亿年前到10亿年前之间到底有没有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的数据记录是一片空白,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填补了这项空白。”国际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尹庆柱认为,阿波罗样品已经研究了半个世纪,科学界仍然有新的发现被发表,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也在不断被刷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才刚刚开始,展望未来,当它被详细研究50年之后,人类对于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将会带来多大的提升!”

国际知名行星科学家、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教授奥德蕾·布维尔认为,精确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比以往认为月球岩浆活动停止时间晚了近10亿年,“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月球年轻岩浆活动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事实上,在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之前,中国科学家关于月壤的研究实践,来自于1978年美国捐赠的1克月壤。彼时,面对仅有的1克样品,中国科学家们最多只能用0.5克。在这样的前提下,全国相关科研力量集结起来进行细致入微的科学研究,先后耗时4个月,发表14篇科研论文,回答了月壤取自何处、成分结构如何等问题。

如今,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人类终于对月球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使月球“活”到了至少20亿年前?

“月球冷却如此之慢的原因并不清楚,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李献华表示,这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据悉,中国科学院正在积极推动月球样本研究的国际合作,目前中科院与法国科研中心,在月球样本合作研究方面已达成初步共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产品标题:真姿彩香水无磷洗衣液2kg大容量持久芳香清洁净渍去污洗衣液批发品牌真姿彩产品名称真姿彩净渍洗衣液规格2kg包装说明2kg*10产地广东﹒广州材质通用市
  • #女神必备好物##女神节书单# #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 #好书推荐# #山本文绪# 我只想过自己的人生...[下雨][下雨][下雨]新海诚感动推荐直木奖得主山本
  • !!
  • #3.4为生命而战#还记得叶问在第一部里应对踢馆的金山时,说:“我不是怕老婆,是尊重老婆。”#带着微博去旅行# #3.4为生命而战#还记得叶问在第一部里应对踢馆
  • 〈INKY — YOU ARE NOT ALONE〉Pop up Gallery詳情:日期:即日至3月27日(星期日)地點:Amaz By Lokianno網店
  • 碎片化时间学英语,越努力越幸运今日英语▪️Bachelor of Arts (B.A.) 文学学士学位(The) Arts可以理解为毕业意义的人文社科。#刘诗诗
  • 10月当月,煤炭业利润率高达3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率已不足5%,为4.86%。1—10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 在十法界里面离不开阿赖耶,往生到极乐世界把阿赖耶摆脱了,转八识成四智,得到的身体、居住的环境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这个境界才是真正随心所欲,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妄心
  • 圣女的沉稳,面对王上时的不敢逾矩,作为卧底时的临危不乱……杨紫都能很好演绎出来,让观众跟着演员走,走进剧中。看现场拍摄的花絮,没了后期的特效与近景,都能感受到杨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他们重逢在初遇的地方 很好 算了算分离不到一年,天仙山上只住了两天 我很满意 安息了 其实看了十几章我就忍不住先看了最后一章
  • 内蒙古:高风险+3,中风险+2新增高风险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中蒙花园、酒吧街A区、汇鑫源商店所在生活区。安徽:高风险+7+1,中风险+1宿州市泗县
  • 学生:某天偷看了我手机桌面,听到他们窃窃私语,老师这是追星啊[doge][doge][doge]#光与夜之恋萧逸[超话]##光与夜之恋 萧逸##萧逸1123生日
  • 如今,直播带货成为补齐农副产品营销短板、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部手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一位主播,通过直播带货,让思南优质的农特产品走进千家万
  • 今日早午饭 早饭:玉米➕米汤➕半个馒头和一点菜 午饭:玉米➕两个鸡蛋➕一个桃子 之前一直不忌口,酸辣粉、螺狮粉,小火锅、焖锅、披萨、汉堡、蛋挞啥都吃。
  • #服装设计# 灵感 · 服装手绘效果图 Anna Kiper 是一位服装手绘师,同时她也是Parsons 的兼职教授,她的手绘效果图专注于色彩和笔触的张力,在授
  • 同窗的这几年同学们从陌生到熟悉,当中有欢乐有难过,曾经一起畅想着以后的 生活,毕业后就要各奔东西了,只要我们都记住这曾经的大学曾经的记忆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会再相
  • 天寒露已浓,愿君慢慢行,前路有暖有美,余生静好从容……[微笑] 时光进入寒露,无论什么时节、行至何处,我们相信美好,自有美好可遇;心怀柔情,自有温暖相逢。莫负此
  • ” 2015年,该校与绍兴市新昌县共建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旭东带领团队,7年间为当地180余家纺织机械企业累计破解难题300余项,并在实
  • #凝聚v力量##说给马嘉祺的晚安心语##马嘉祺我们的歌# 就像日落一样 即使落下去了 也同样发着光 不是吗 ——马嘉祺 C'est comme un cou
  • 同时,还启动了僰王山、大坝、九丝城三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让群众今后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课余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熟悉新环境:教室宽敞明亮、图